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生活垃圾的卫生填埋处理是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而垃圾填埋产生的渗滤液是污染环境的重要隐患。对垃圾渗滤液的主要来源及水量的影响因素、主要特点进行了综述,并就如何控制处理和管理好垃圾渗滤液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垃圾卫生填埋场防渗及水收集系统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垃圾处理方式之一。垃圾在卫生填埋处理中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来源于渗滤液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因此科学合理地控制渗滤液污染成为垃圾填埋的关键。本文综合介绍了国内外在填埋场防渗系统、清污分流系统,以及渗滤液收集系统设计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卫生填埋是目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市生活垃圾(MSW)处理的主要方式。但按我国卫生填埋技术、污染控制标准,目前国内尚没有垃圾填埋场能全部达到要求,多为准卫生填埋场。其运行后,对周围的大气及水体、土壤等环境将产生一定影响(污染)。本文以武进市夹山垃圾卫生填埋场为例,着重对填埋场运行后垃圾渗滤液等对周围地表、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评价,并提出了相关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4.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库区分期设计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香贵 《环境工程》2010,28(4):76-78
提出山谷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填埋库区采取分期设计的原则,以福建省连城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为例,说明填埋库区采取分期设计后能有效地减少垃圾渗滤液的产生量,从而达到减少工程投资、加快工程进度、减少初期运行费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逐年攀升。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项目建设时需要做好环评工作,应该重点关注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和填埋气的处理问题。此外,还要注重场址选址、防渗措施的论证以及环境风险的应对,从而发挥出垃圾卫生填埋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6.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改造实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工程为某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改造项目,改造后渗滤液深度处理采用"A/O/O-MBR+纳滤+化学氧化"的组合工艺,处理后的出水达到GB 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污染物控制标准》一级排放标准。该工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操作上的灵活性,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受冬季温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工艺设计及存在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广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是迅速提高我国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的有效办法。根据青铜峡市地理、水文等环境条件,以及该市垃圾组成成分的特点,设计了垃圾卫生填埋场的防渗处理系统,渗沥液收集处理系统和废气收集系统,并对设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类似地区、条件下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渗滤液是垃圾在进行卫生填埋处理时,一些外来水分和垃圾腐化产生的内源水形成的。生活垃圾填埋渗滤液是填埋场伴生的二次污染物,各个方面的因素不注意的话,都能对渗滤液的性质产生影响,所以渗滤液的性质具有不确定性。本文主要对渗滤液的根源、污染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约有95%左右的城市使用填埋法处理生活垃圾。生活垃圾的填埋处置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渗滤液水质复杂多变,具有高CODcr含量、高重金属离子和高NH3-N含量的特点。如果垃圾渗滤液进入环境,会对土壤和地下水带来严重的污染。本论文采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并覆土的模式,模拟生活垃圾填埋场的运行状况,同时收集渗滤液并研究渗滤液回灌法对垃圾渗滤液的p H、CODcr、NH3-N等各项指标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0.
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场址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树国 《环境保护》1999,(10):12-12,21
垃圾处理的方法通常主要有三种,即填埋、焚烧和堆肥。由于垃圾堆肥有诸多限制,所以目前世界各国处理垃圾的方法多以填埋和焚烧为主;又由于建设垃圾焚烧场需要的一次性投资很大.所以在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是填埋。在中国大部分城市,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是适当的。垃圾卫生填埋场场址的选择在其建设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往往直接关系到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的成败。下面就场址的选择问题作一讨论。l选择填埋场场址的基本原则场址的选择是卫生填埋场规划设计的第一步,通常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场址能够满足垃圾卫生填埋。防…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介绍了德国生活垃圾填埋方面的技术规范及要求,从垃圾场选址、分级、防治的污染措施等方面沦述了德国有关的技术标准,同时也论述了德国生物垃圾堆肥技术方面的标准及措施,对我国垃圾处理技术的提高有一定的参加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玉溪市部分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重金属污染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是否存在重金属性污染,对玉溪几个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调查,结果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中T-Cr、Cr6+、As、Hg重金属不同程度超标,其原因是部分工业废渣混入生活垃圾所至,因此,加强工业废渣的管理及处置,是从源头上控制重金属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张黎伟 《云南环境科学》2001,20(Z1):138-139
卫生填埋处理生活垃圾具有投资少、建造快、占地少、操作简便,可覆土植树或耕作等优点.个旧市填埋场运行7年来,未对环境产生污染影响或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4.
联邦德国生活垃圾填埋场与生物垃圾堆肥技术标准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详细介绍了德国生活垃圾填埋方面的技术规范及要求,从垃圾场选址、分级、防治的污染措施等方面论述了德胃关的技术标准,同时也论述了德国生物垃圾堆肥技术方面的标准及措施,对我国垃圾处理技术的提高有一定的参加价值。  相似文献   

15.
浅谈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现状的分析,确立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应用及效果,为其它城市垃圾填埋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对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采用卫生填埋,因为很多人认为,这种方式是既简单又经济的垃圾处理方式,而且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但是垃圾填埋这种处理方式会产生渗滤液,渗滤液是一种很难处理的液体,并且对周围的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就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的产生与其特点,对渗滤液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南昌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生命周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生填埋法是当前我国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依据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及分析框架,借助eFootprint软件对南昌市卫生填埋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生命周期分析以期找出各处理过程的突出环境影响及原因并提出针对性改善建议.结果表明:卫生填埋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环境影响类型为全球变暖(GWP)、初级能源消耗(PED)、水资源消耗(WU)、酸化(AP)、光化学臭氧合成(POFP)、生态毒性(ET)、淡水富营养化(FEP);电力盈余作为副产品参与分配使得各环境影响类型指标潜值减小,其中最突出的是PED,其次是WU;收集运输过程最突出的环境影响类型为POFP,其次依次为ET、PED、FEP,该过程应减少柴油运输车使用,适量引用节能环保或清洁能源汽车;卫生填埋过程在垃圾处理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最大,该过程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AP,其次是GWP,再者是PED、FEP、ET,该过程应改善工艺以提升填埋气收集效率,采用清洁能源减少柴油使用;填埋气发电过程因填埋气发电产生盈余电力,实现能量回收后对环境的正效益,该过程应提升填埋气收集以及燃烧发电效率;渗滤液处理过程的环境影响较小,主要表现为WU和FED,需在注重节能的同时优化升级处理工艺,改善当前处置工艺存在的弊端并排除隐患.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江苏省泰州市生活垃圾的物理成分、物理特性的调查分析,得出泰州市生活垃圾不适于焚烧和堆肥处理,可以采用填埋方法的处理结论,为今后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与资源化提供选择措施。  相似文献   

19.
各国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结构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良斌  李丽  刘玉强  董路  赵娜娜 《环境工程》2007,25(4):62-64,69
介绍美国、德国和欧盟等国的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中对于填埋场防渗结构包括防渗构造、防渗系数、防渗层厚度的有关规定。并对我国54家生活垃圾填埋场的防渗结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生活填埋场防渗结构设计不合理,容易发生渗滤液泄漏,这与现行《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1997)中有关防渗结构的要求不足有关。建议我国的生活垃圾填埋场采用复合防渗结构,人工膜厚度至少为1.5mm,压实粘土层厚度至少为50cm。  相似文献   

20.
生活垃圾的生命周期评价有助于改进城市垃圾管理,是减少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有用工具.对三门峡市城市垃圾的不同处理方式作了较为系统的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卫生填埋、焚烧、综合处理的环境影响潜力分别为2.3×10-2、5.0×10-2和1.7×10-2.综合处理垃圾优于卫生填埋和焚烧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