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园园 《环境教育》2004,(11):66-67
淮河水污染治理始于1994年,是我国“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的第一战役,从此揭开了我国大规模向水污染宣战的序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洽淮十年来,沿淮四省采取了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措施。总体上看.沿淮四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有所下降,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过去淮河流域高速度的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止.十年淮河治污成效明显。  相似文献   

2.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年5月,淮河流域第一次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直接领导下,经过国务院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沿淮4省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全流域1亿5千万淮河儿女艰苦奋斗,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到1997年底,流域内工业污染企业已基本实现达标排放,顺利完成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中规定的淮河治污的第一个目标。现将近4年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简要回顾如下:一、淮河基本扭况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山东和江苏4省,流域总面积ZO多万平方公…  相似文献   

3.
治淮攻坚战     
1995年8月,国务院总理李鹏签发了第183号“国务院令”,《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颁布实施。《条例》规定,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目标是: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淮河流域各主要河段、湖泊、水库的水质达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要求,实现淮河水体变清。淮河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经河南、安徽、山东和江苏四省,流入洪泽湖。淮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中人口密度最大、耕地率最高的流域,也是两岸人民饮用水的主要水源地。然而,曾造福养育了两岸上亿人民的母亲河如今已变成一…  相似文献   

4.
卢勇  王思明 《绿叶》2011,(12):86-88
淮河流域居我国之腹心地位,扼南北往来之要冲,从古至今,她都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淮河治理历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事关国家稳定大计,受到上自庙堂、下自草莽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但是,淮河又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  相似文献   

5.
当前,环境保护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因此,环保政策也应当进一步深化完善。本文针对淮河治污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对全国环保工作的一点认识,试图提出进一步深化完善我国环保政策的一些方向。一、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1、国家把淮河治污工作作...  相似文献   

6.
10年治污,中央政府下了决心,制订了专门法规,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淮河水质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原因何在?需要我们的认真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综合     
《环境教育》2014,(1):11-11
哲夫(山西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从1997淮河治污伊始,中国全面投入污染治理已有十六年。依旧局部有所好转全面仍在恶化。人生能有几个十六年?希望从2014年始到2017年止.环境恶化态势被全面抑制并全面好转:春秋应甜美,江山须高贵。  相似文献   

8.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北徙,夺大清河入海,从此,黄河夺淮的历史宣告结束。淮河的泛滥根源就在于黄河改道,夺占淮河的入海口,使得淮河水系紊乱,入海无门。黄河夺淮的结束,使得淮河的治理成为可能。治淮从此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热门话题,晚清名臣曾国  相似文献   

9.
淮河治污不仅事关沿岸1亿多人民切身利益,也对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质,保障华东、华中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多年淮河水污染防治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抓好淮河治污,必须要在建立长效机制上下功夫。一、建立长效机制,必须明确责任,建立健全环境补偿赔付制度。建立省际、市际间水质监测考核体系,实行生态补偿和污染赔付制度。二、建立长效机制,必须健全法制,依法治理。要结合新的情况,对《水污染防治法》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和执法成本高等问题,加…  相似文献   

10.
反思10年治淮,笔者以为,急于求成、忽视科学研究、不按科学规律办事,是导致淮河治污“劳而无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一,在制定淮河水污染防治规划时,没有经过缜密的科学调查研究,就先行通过了淮河水污染管理条例,从法律上确定了治淮水质目标。  相似文献   

11.
高明勇 《绿叶》2007,(12):61-61
12月14日,"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在京颁奖。河南省沈丘县民间环保人士霍岱珊获此殊荣。当过兵、做过记者的霍岱珊从1990年开始关注淮河流域的生态环保,他用镜头记录了淮河水质的变化过程。他所拍摄的"癌症村"报道,引发了全社会对淮河流域水环境的高度关注,被媒体誉为"淮河卫士"。  相似文献   

12.
徐刚 《绿叶》2010,(Z1):74-77
中国现状的一端是:生态脆弱与社会不公。在这精神和思想缺失的年代里,荒野是读本和拯救的圣地,我所想象的未来30年是保护荒野的30年。在江河阻隔与想象梗塞的技术劫持时代,为未来的绿色中国我有一个梦想:淮河两岸能否风光再现;黄河之水能否稍稍轻盈;秦岭将成为中国第一个中央国家公园,那里有一座中国山水大学——学子们不问利禄功名,一心求索山水,利万物而不争。  相似文献   

13.
长江源头沱沱河岸的居民已不得不去矿泉水厂买水饮用;黄河逼高,改道之势亦在所难免;淮河流域石梁河水库的渔民已无鱼虾可捞,只能捞水虫换钱糊口度日。中华民族南有长江,北有黄河,中有淮河,这三河可谓是中华民族血脉所系的生命河, 保护三河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现在和未来。由作家哲夫撰写的《中国水环境危急报告》丛书,是对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三次生死访谈,更是对中国水环境的一次全面关照。哲夫以生动的笔触,记录了在浊水中苦苦挣扎着的不幸的人们,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那些图财害命的行为,热情讴歌了与之斗争的治污者,以及一群为民请命的记者们。这是一场清与浊、善与恶、文明与愚昧、进步与落后的长期斗争。  相似文献   

14.
徐刚 《绿叶》2010,(1):74-77
中国现状的一端是:生态脆弱与社会不公。在这精神和思想缺失的年代里,荒野是读本和拯救的圣地,我所想象的未来30年是保护荒野的30年。在江河阻隔与想象梗塞的技术劫持时代.为未来的绿色中国我有一个梦想:淮河两岸能否风光再现;黄河之水能否稍稍轻盈;秦岭将成为中国第一个中央国家公园,那里有一座中国山水大学——学子们不问利禄功名.一心求索山水.利万物而不争。  相似文献   

15.
治理污染是保护环境的一个基本手段。在污染治理中,治污方案和技术决定着污染治理的成与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来选择治污技术,以求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最大程度地改善环境质量。在国务院确定淮河流域所有排放污水的工业企业年底前实现达标排放的同时.河南省委、省政府也明确了全省环保工作的中心任务:’97达标,即1997年底前黄河、海河、长江流域造纸、制革.酿造3个重要污染行业的污水必须实现达标排放。随着限期治理的最后期限日益逼近,治污技术的选择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突出。从我们焦作市的情况看,’97达…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目前国内工业废水治理的现状及传统工业治污模式的弊端,对工业治污专业运营的新方式—系统化合同减排模式进行了探讨,指出该系统化合同减排模式是工业治污切实可行的途径,积极推行之,必将有力促进政府、金融机构、排污企业和治污企业形成合力,各施其职、各负其责,可进一步推进工业治污的技术创新,降低治污成本,使工业污染治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淮河从淮南市穿境而过,全长51公里。淮河两岸儿女与母亲河的脉搏息息相通,而母亲河的健康则始终是两岸儿女关注的焦点。“创新思路,像抓产品质量一样抓污染源控制,从被动限排转向主动治污,注重循环利用的减污、增效,寻求赢利空间。”为了保护母亲河,安徽淮化集团一直努力探索着。2006年,该集团投资200余万元新上环保设施,强化在线监测,在拥有TOC、NH3—N在线监测基础上,又新上投资数万元的PH在线监测,尤难能可贵的是,企业自我加压,将原有的污水排放指标“NH3—N氨氮60mg/l,COD150mg/l”降低到“NH3—N氨氮15mg/l,COD50mg/l”,此举使…  相似文献   

18.
淮河边,30年     
史春 《绿色视野》2009,(3):20-22
我家住在安徽省阜阳市,地处淮河流域。我在淮河边长大,1984年大学毕业后,又有幸分在环保部门工作,从而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30年来淮河水质的变迁,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河水水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TheInitialGroupofKeyProjectsofChinaCrossCenturyGreenEngineering一、我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中的首期两项重要工程是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和酸雨控制1.淮河流域污染居全国各大流域之首。淮河流域水污染已成为一个公害,由水污染引起的饮水告急、人畜中毒、危害健康、死鱼死鸭、作物枯死、工厂停工等事件逐年增多,沿淮河1.5亿人口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脆弱,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和很大的社会不安定,并制约着该流域的经济发展。全流域自1978年至1992年发生较大的水污染事故有160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亿元以上,间接损失难以估…  相似文献   

20.
<正>从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的"三过家门而不入",到1951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如何治水,一直是历代政治家关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延续几千年的"治水"已经有了本质的变化,它不仅仅是"疏"与"堵",而是如何治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