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分析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地下水交叉流对系统性能参数的影响,基于Fluent/Matlab搭建了协同仿真平台,对多年运行的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通过分析可知,当地下水流速较高时,年平均抽水温度保持含水层的初始温度不变,机组COP(EER)及系统能效比在运行周期内保持不变;地下水流速越大,热泵系统抽水温度越趋于稳定,地下水冷水锋面越远离抽水井向水流下游偏移,抽水井附近含水层温度场越稳定,机组COP及系统能效比值越高,于维持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越有利。  相似文献   

2.
以铁屑为反应介质,首先对PRB修复铬污染地下水的影响因素(铁屑酸化预处理、投加量、反应时间、初始p H值、粒度)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3因素3水平和1因素1水平混合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反应条件,进而对以铁屑为PBR介质修复铬污染地下水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动态试验。结果表明,Cr(VI)的去除率主要受初始p H值、反应时间、铁屑粒度、铁屑投加量和铬溶液初始质量浓度的影响。对于处理200 m L质量浓度为5 mg/L的铬溶液,最佳条件为:p H值调至3,投加酸预处理铁屑1.5 g,反应60 min。废水通过介质的流速越小,初始Cr(VI)质量浓度越小,去除率越高。  相似文献   

3.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防渗措施和地下水的污染防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首先介绍了垃圾填埋场对其附近地下水体的潜在污染危害,着重介绍了为防止地下水体污染填埋场而采用的防渗措施,包括封场后的顶部覆盖层、中间夹层、底部集排系统以及底层和四周的衬层系统.然后介绍了由于防渗措施局部失效或其他原因(如破损、腐蚀等)引起渗滤液污染地下水以后可采用的防护方法(物理和生化技术),主要有隔离措施、地下曝气、反应墙或反应井、人工补给或抽水、水力截获、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最后简要介绍了对填埋场污染地下水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这一方面的技术研究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隧道是狭长受限空间的一种,其特殊性导致隧道火灾的危害比一般火灾更大,烟气层的温度以及烟气逆流距离与隧道火灾后果紧密相连。将火风压考虑在内,对坡度隧道火灾过程中烟气逆流距离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烟气逆流距离的理论预测公式。运用CFD软件对不同坡度隧道火灾进行模拟发现坡度越大,温降幅度越大,烟气向上游蔓延的速度越慢,逆流距离越小,因此上游更安全。通过比较逆流距离的理论预测值和模拟值,发现理论值比模拟值偏小,但是两者仍然能够很好的吻合,理论预测公式能够运用于实际火灾中,为消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由于被测量的真值不可能通过测量得到,借助测量不确定度可以了解到被测量之值在什么范围内,测量不确定度越小,测量结果越可靠。测量不确定度还可以定量说明一个实验室的技术水平。根据标准《地下水质检验方法离子色谱法测定氯离子、氟离子、溴离子、硝酸根和硫酸根》,通过地下水的检测实例,对地  相似文献   

6.
针对严寒地区使用土壤源热泵系统的情况,利用DeST及瞬时系统模拟软件进行模拟,研究了严寒地区某住宅楼的土壤源热泵系统中不同的井况(井深及井间距),对地埋管周围的土壤平均温度及系统运行时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同井深条件下,井间距越大,系统运行时长越长,土壤平均温度越高;随着连续运行时间的增加,土壤平均温度及系统的平均COP值整体呈下降趋势,并确定了最佳井况。同时为严寒地区建立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编写环境影响评价系列技术导则应遵循的5个原则:科学性、普适性、时效性、经济可行性、导则之间的衔接性,通过对地下环境结构、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地下水导则中地下水定义范畴进行讨论,传统上"土壤层"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建议在土壤导则中将土壤定义为生态系统"土壤层"之外的包气带的土(岩)。由于我国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制定统一的土壤标准极不现实,现状监测的目的主要是留存对照值,建议根据土地利用的性质采用相应的环境风险筛选值,即人体健康的清洁值作为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巷道火灾密闭过程中烟气的温度变化规律及流动特性,通过缩尺寸实验台和FDS数值模拟软件对12.65,18.97,25.30 kW不同火源功率及25%,50%,75%,100%不同密闭比例条件下的巷道火灾进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密闭比例的增加会使火焰倾角减小,当巷道完全密闭后,火焰形状近似垂直,顶板热辐射和温度增加;巷道在50%和75%密闭比例之间存在1个突变值,当超过此突变值后,顶板温度会急剧升高,同时燃烧会更快进入衰减阶段,且火源功率越大衰减越早;密闭比例的增加会导致烟气逆流长度上升,增加纵向通风速度可有效地抑制烟气逆流现象,当实际巷道火源功率为4 MW时,纵向通风风速设定为3.8 m/s能使烟气逆流得到较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气体自燃温度测试中的操作危险,减少繁琐的手工操作,参照ASTM E659-78(2005),GB/T21791—2008及GB/T21860—2008标准,设计一套全自动气体自燃温度测试系统。采用操作微机软件控制炉体升降温、配气、进气、温度采集、现象拍摄、抽滤尾气等过程,实现气体自燃温度测试从开始进气到吹扫尾气全流程的自动化;利用设计系统测试一氧化碳、乙烷等4种易燃气体的自燃温度。结果表明,该系统操作方便快捷、安全,4种气体自燃温度测试结果与文献值的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1.5%,验证了系统的实用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定量确定合理钻孔间距困难问题,基于损伤力学和多场耦合理论,建立了水力压裂和瓦斯抽采的煤层流固耦合模型,包括和水运移场、应力场以及孔隙度、渗透率演化方程,并采用Comsol联合Matlab求解,研究了不同钻孔间距时压裂和抽采过程中煤层弹模、损伤值、渗透率、瓦斯压力、抽采量和压裂贯通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耦合模型可较准确地模拟煤层水力压裂和瓦斯抽采过程;压裂贯通时间与钻孔间距呈指数增长关系;在马堡煤矿,当钻孔间距为4~8 m时,压裂损伤区在抽采孔贯通,渗透率呈“n”型曲线,瓦斯抽采后,瓦斯压力迅速下降,抽采有效区随间距的增加而增大;当钻孔间距为9~12 m时,压裂损伤区未贯通,煤层渗透率呈“m”型曲线,抽采有效区随间距的增加而减小,与间距4~8 m相比,瓦斯抽采量较小。  相似文献   

11.
柱塞泵是泵组式细水雾灭火系统的关键部件,它是细水雾喷头实施喷雾的供水源和压力驱动源.为研究大气压力,特别是高海拔低气压环境对柱塞泵流量特性及效率的影响,通过在合肥及拉萨两地的对比试验,给出了环境压力与柱塞泵流量特性及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气压力减小使柱塞泵的流量减小,因此,在高原低气压环境下使用柱塞泵,应采用增加柱塞泵进口压力的措施,以保证泵组式细水雾灭火系统的设计性能;不同大气压力下泵组的效率无明显变化,即大气压力对泵组的效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北方铁路沿线站段冬季采暖主要以燃煤锅炉为主,随着冬季雾霾现象日益严重,采用空气源热泵作为北方铁路沿线传统燃煤锅炉供暖的替代方式,对于减少能源消耗、改善大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跨临界CO2热回收热泵和回热循环热泵系统2种低温空气源热泵系统,对其热力性能进行了实验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环境温度不变时,随着供水温度由45℃升高至55℃,跨临界CO2热回收热泵制热量和COP均升高;随着供水温度由45℃升高至50℃,回热循环热泵制热量和COP均逐渐降低。当供水温度低于50℃时,回热循环热泵COP高于跨临界CO2热回收热泵,回热循环热泵系统的节能效果更为显著;当供水温度超过50℃时,跨临界CO2热回收热泵的性能更优。在低温环境条件下,跨临界CO2热回收热泵系统能够提供更高的供水温度,并有效提升空气源热泵的制热性能,结合我国北方铁路沿线站段的供暖需求和气候条件,提出相较于回热循环热泵系统,跨临界CO2热回收热泵系统的适用性和热力性能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3.
针对单级空气源热泵高寒地区运行能效和供水温度低,以及直接复叠空气源热泵除霜困难的问题,对通过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机组与水源热泵间接复叠的系统供暖型式进行了阐述,对影响室外空气源热泵机组与室内水源热泵机组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环境温度依然是影响系统能效的首要因素,同时,为实现间接复叠热泵系统的能效最大,对最优中间耦合温度进行了计算。对某地区铁路工区的运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优中间耦合温度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而降低;以最优中间耦合温度控制下的间接复叠热泵系统可以应用于我国高寒地区。  相似文献   

14.
针对建筑中地源热泵系统实际地下换热过程复杂、设计困难等问题,以苏州地区某浅埋式地源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TRNSYS软件搭建地源热泵仿真模型,对一定条件下埋管内冷却水流速与地源热泵系统性能的耦合关系进行了模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相同蓄热体积下埋管深度对系统性能影响较小。增大冷却水流速有利于土壤温度恢复,但系统耗电量增加。该浅埋式地源热泵系统冷却水流速1~2 m/s均在合理范围内,且埋管深度越大,最佳设计流速越小。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串接组合式迷宫螺旋泵在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曝气增氧效果和内部的流动情况,应用计算流体力学FLUENT软件,基于混合物多相流模型,对串接组合式迷宫螺旋泵内部三维多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含气率条件下流场的压力、速度、气相分布情况,分析得出:泵的压力梯度在不同含气率下有所不同,但压力分布都是沿着轴向方向增加,增压效果明显;转子流域的速度明显高于定子流域,且随着含气率的增大,转子流域速度越来越小,定子流域速度越来越大;泵整体含气率比较均匀,随着含气率的增大,出口流域含气率明显高于进口流域和螺旋环流域,有大量气体聚集的现象。试验结果表明:泵的扬程模拟曲线和试验曲线基本吻合,扬程误差值在7%左右,说明数值模拟结果较为准确,串接组合式迷宫螺旋泵在进行气液混输时出口气泡均匀,水中含氧量多,具有良好的曝气增氧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低浓度瓦斯利用效率,对螺旋式、列管式、翅片式3种换热方式进行参数化研究,探讨不同形状换热方式对预热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改变流速和温度研究螺旋管换热效果。结果表明:螺旋管换热效果相对最佳,并在vh=0.9 m/s,vc=2.0 m/s时换热温度相对最高。同时,随换热温度升高,出口温度逐渐升高,随速率增加,出口温度先升高后降低。通过研究换热器形状对换热效果的影响,优化换热方式设计,为低浓度瓦斯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孔板管路对磁力泵工作的安全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力泵作为石化流程用无泄漏泵 ,由于自身结构的原因 ,必须保证泵输送流量不小于最小热流量。另一方面 ,泵输送流量也不能大于允许最大流量。否则都将造成磁力泵的损坏 ,引起事故。笔者提出在磁力泵管路系统增设辅助管路并安装最小流量孔板和主管线安装允许最大流量孔板即可同时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 ,进行泵系统性能曲线合成分析 ,并通过磁力泵实例 ,给出了最小热流量孔板和允许最大流量孔板的设计方法。这一技术用于重要的石化流程装置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相变储能光伏太阳能热泵干燥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相变储能光伏太阳能热泵干燥系统实验平台,介绍了系统的运行方式以及太阳能光伏集热蒸发器与直流压缩机的匹配计算,最后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阳能辐照量为800 W/m~2、光伏集热蒸发器面积为12 m~2的条件下,系统制热功率为10 k W,太阳能光伏集热蒸发器发电量为6.2 k W·h,大于直流压缩机的耗电量,满足供电要求;实验所得系统COP为3.25。相变储能可以解决太阳辐照波动导致的系统运行不稳定问题,具有显著的节能性和环保性。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水幕排烟系统对隧道内烟气控制和排烟效率的影响,通过火灾动力学求解器(FDS)研究不同排烟风量下隧道内烟气、温度和速度分布。结果表明:排烟量小于100 m3/s时,水幕无法有效地阻隔有毒烟气的蔓延;当火源热释放速率(HRR)为10、20及30 MW时,排烟量分别为100、160和180 m3/s,能将烟气限制在水幕排烟系统内;在水幕的作用下,水幕外的温度分布均满足人员逃生的需要(小于80℃),在水幕排烟系统中烟气控制要比温度控制更为重要;相同火源HRR下,排烟口的排烟效率随着排烟量先增大后减小;排烟口的吸穿效应在水幕排烟系统中很难出现,排烟口吸入位于隧道底部混有大量新鲜空气的烟气是造成排烟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