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常州市为例,探讨了基于生态市建设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生态保育区-生态提升区-生态新建区”的生态建设分区模式和市域生态防护网架是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本框架和促进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调控途径。  相似文献   

2.
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农村景观的发展与变化 ,论述了农村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与原则 ,并介绍了 5种典型的景观生态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3.
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介绍了农村景观的发展与变化,论述了农村景观生态规划的内容与原则,并介绍了5种典型的景观生态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山市城市生态建设特色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了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中山市生态建设的特色,探讨该城市生态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策略,为城市化调整发展的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论郊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郊区环境组成、结构、生态环境特征等区域研究的基础上 ,以边缘效应的理论为出发点 ,深入分析了城乡交错带的几个生态环境建设问题。认为郊区生态建设应以 (1)城市废弃物的再生地 ,(2 )生态旅游与农业文化的消费地 ,(3)现代持续农业的先导区等为目标。最后分析了城乡交错面 (边缘界面 )对城乡复合生态系统中环境应力的聚合放大效应 ,指出效区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是防止城乡矛盾激化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6.
绿化系统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乡镇工业布局与调整是汜水镇生态建设规划的要点,执行生态建设规划的措施有:领导重视,经环境管理和科技支持,增大环保投入和依靠公众参与。实证分析表明生态建设规划促进了汜水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绿化系统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乡镇工业布局与调整是水镇生态建设规划的要点。执行生态建设规划的措施有:领导重视;强化环境管理和科技支持;增大环保投入和依靠公众参与。实证分析表明生态建设规划促进了水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桑植红色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整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桑植县是一个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独特、红色旅游资源突出和自然景观优美的县域.通过分析桑植县的旅游资源现状,从而构建了桑植县红色旅游资源与民族文化整合的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市场整合策略.参7.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陕西省各城市的社会状况和地域情况入手,选择和构建了适合陕西省自身情况的生态城市指标评价体系,并进一步建立了描述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状况的标准化处理方法和计算方法,最后使用以上方法,对陕西省2008年的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10个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基本可以分为3类,其中西安等3个城市生态建设水平较高;铜川市等5个城市生态建设水平一般;延安市等2个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较低。各个城市都应该依照自身情况明确生态建设的发展方向,制定生态建设方案,大力开展城市生态建设,从而使整个陕西省生态实现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郊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郊区环境组成、结构、生态环境特征等区域研究的基础上,以边缘 效应的理论为出发点,深入分析了城乡交错带的几个生态环境建设问题。认为效区生态建设应以(1)城市废弃物的再生地,(2)生态旅游与农业文化的消费地,(3)现代持续农业的先导区等为目标,最后分析了城乡交错面(边缘界面)对城乡复合生态系统中环境应力的聚合放大效应,指出效区农业生态环境的调控是防止城乡矛盾激化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生态县建设是实施可持续性战略的重要内容,在目前基础设施落后,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建设颇具复杂性、艰巨性,先进性和综合性的生态工程,是每个县政府的历史责任,生态建设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系统生态学理论,持续发展和同步建设理论三个方面的基本构架、近年来我国在农业生态工程、工业生态工程、水陆生态工程、生态县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方法研究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生态足迹分析模型是通过对区域人口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测度,确定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方法,采用2004-2007年东源县统计年鉴、历年年初土地面积、2002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相关数据,对重点饮用水源地--东源县14 a(1994-2007年)来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实证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的东源县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0.856 1 hm~2·cap~(-1),而实际人均生态空间面积(均衡承载力面积)为1.641 8 hm~2·cap~(-1),人均生态盈余为0.588 7hm~2·cap~(-1).14 a来东源县的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几乎都是大于生态需求(除了1995年、1996年生态需求略大于生态供给外),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且生态盈余呈现稳中增长的趋势,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一种相对可持续状态.其中,林地生态承载量最大,生态盈余最多,呈现逐年减少的态势;耕地生态承载量次之,生态足迹最大,生态赤字大,生态压力严重;水域和草地的生态压力逐年增大.  相似文献   

13.
以冕宁县的生态规划为例,通过对冕宁县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背景的研究,确定其生态城市建设的定位,通过分析冕宁县城市的现状,得出了冕宁县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总体思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对城市的生态功能进行划分,生态功能划分的原则包括生态城市功能区划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区域相关原则、部分与整体协调原则、相似性原则、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原则以及区域特色原则等等.通过对冕宁县城市生态区域的划分,将生态规划彻底融入冕宁县的总体规划之中,进一步改善冕宁县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将冕宁建设成为生态县.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西北地区五个生态农业试点县为例,通过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基本情况与特点及生态农业建设情况的研究,探讨了在这一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与前景。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生态经济分区及其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鹰  王克林  郭娴  赵双飞 《生态环境》2003,12(4):431-435
生态经济分区旨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及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是宏观管理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文章根据省级生态建设与发展需要,从生态经济系统原理出发,选择了34个适合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分类的特征指标,以行政县为分类的基本单元,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湖南省进行了不重叠、内在的聚合分类。研究结果将湖南省分为6个生态经济区和24个生态经济亚区,与实际相符。在此基础上,对各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经济特点、发展方向和环境保护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为宏观指导湖南省生态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当前西部山地区域小城镇经济基础普遍薄弱,并且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以及人们急于摆脱贫困所采取的非生态化行为愈演愈烈,山地生态环境系统所承受的压力日益加剧,因此当前在西部山地小城镇正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系统维护的双重挑战。通过分析西部山地小城镇发展的基本现实,指出经济模式与生态环境系统相互协调的重要意义,并阐述了小城镇经济模式选择所应具有的生态化思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西部山地小城镇经济模式生态化的对策,应致力于转变传统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以现代产业化方式发展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17.
利用 1 995年和 2 0 0 0年TM卫星影像资料 ,对三峡库区 5年内的土地覆被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该时期库区土地覆被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向草地和耕地转化 ,以及耕地向建设用地转化 ;其次是林地向建设用地转化 ,有林地向灌丛转化 ,以及草地向林地转化。土地覆被的这种变化说明 ,三峡库区近几年来生态环境在总体上呈现继续恶化的趋势 ,仅局部地区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保靖县是我国主要的油桐产区之一。针对该县多年来由于油桐林分结构单一而产生的诸多生态和经济问题,提出了桐树混交、桐灌混交和桐草混交三种改造模式,并对其生态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经过二年多的努力,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尚有一些问题需妥善解决,一些关系需要正确处理。本文结合中南片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的实际,对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和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土地处理系统是在干旱 -半干旱过渡区实现污水无害化、资源化的有效技术。内蒙古霍林河矿区污水土地处理系统设计与运行结果表明 ,该区具备推广土地处理技术的良好条件 ,土地处理系统应以慢速渗滤和污水资源利用型为主 ,实现污水处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结合。污水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增加镶嵌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加速人工林的成林郁闭 ,增加林木蓄积量 ,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