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峰华  王学江 《四川环境》2010,29(1):100-105
原位修复是一种可靠、卓有成效的河道水体净化修复技术,具有治理费用低和最大程度降解污染的特点,适合于污染严重、流量较小的河流水体。本文概述了河道曝气法、生物接触氧化、河流湿地处理和生态浮床等河道原位处理技术的原理、发展及应用情况,其中河道曝气和生物接触氧化起步早,技术较为成熟,为早期污染水体治理贡献很大,相对河流湿地处理和人工浮床起步晚,但成本低,耗资少,处理效率又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些工艺都是经济、有效以及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物生态技术,在国内外发展比较迅速,但在进一步改进的前提下,其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2.
水体富营养,水中藻类大量生长,导致水体溶解氧下降,水生动植物死亡,水质恶化。生物浮床技术将植物种植在富营养水体中,通过植物生长吸收水中N、P等富营养物质,最终通过植物体的采收,将富营养化物质从水中带出。综述近年来生物浮床技术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成果,总结生物浮床的构建以及浮床栽培植物的种类,将生物浮床技术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机制归纳为浮床植物吸收、浮床吸附、微生物分解利用及浮床、植物、微生物协同作用4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讨论目前生物浮床技术的优势、不足与发展前景,同时结合目前研究现状,提出生物浮床技术研究新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了我院最新开发的湖泊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包括湖滨陡坎沿岸带基底修复技术、植物浮岛生态技术、入湖河渠污染控制技术和湖滨沿岸带大型水生植物群落恢复技术在滇池草海东风坝及老干鱼塘水域生态修复工程的实际应用情况,本项目在滇池草海约3.3km。水面实现了大型水生植物恢复面积约1.0km^2,在湖滨带形成由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等不同植被类型组成的生态结构,大型水生植物覆盖率达30%,恢复水生植物共计20余种,栖息的水禽及鸟类目前已达27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呈现出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生态修复区良性水生植被生态系统已经初步建立,湖泊自然生态环境和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水体透明度增幅约为65%-70%,TN和TP去除率约为30%,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为滇池及超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工程示范。  相似文献   

4.
将高活性固定化菌藻填料与生态浮床结合,自上往下依次设置挺水植物床、悬浮填料层、微孔曝气层、沉水植物层、固定化菌藻填料层,构建菌藻填料强化生态浮床,形成好氧—缺氧—厌氧的空间体系。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对COD的去除率为82.4%,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2.5%,对总磷的去除率达到94.3%,水体水质优于Ⅳ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5.
以太湖流域河道水体为例,开展了河道水体综合整治技术研究,研究出"初雨控制、控源截污、生态清淤、高速脱色、生态修复、景观营造"全方位治理模式,通过进一步优化,可形成适合于太湖流域河网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改善和生态净化系统技术。  相似文献   

6.
天津某再生水景观河道生态修复工程采用了生态修复处理技术以净化和保持河道水质。本文通过对该生态示范工程运行期间的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为盐碱地区同类型景观河道的建设和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提供了工程经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智  杨骏骅 《四川环境》2005,24(6):83-86
城市水景水体的修复和保持是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中的热点之一,重庆市双龙湖是典型的城市水景水体,治理前富营养化状况严重。双龙湖治理采取了综合整治的方案,包括污水截流工程、雨水截流及净化工程、湖水复氧循环工程、湖水的生态治理工程和污泥固化工程等。截断外源污染,抑制内源污染,有效的控制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经过治理,双龙湖水体水质明显提高,由治理前的劣Ⅴ类水质恢复到Ⅳ类水质,满足景观水要求。双龙湖水环境综合整治为我国,特别是三峡库区众多的城市水体的修复和保持积累经验,为城市水景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提供技术和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章综述了我国黑臭水体底泥处理现状及风险,揭示了黑臭底泥形成的原因及消除黑臭的机理,提出了一种无需清淤就可以消除底泥黑臭的原位处理技术。文章还列举了我国采用原位修复技术的成功案例,综合分析了原位治理技术的优势,展望了原位治理技术在我国的市场需求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影响富营养化水体沉水植物修复的生态因子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益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不仅降低了它的使用功能,也使水生态系统日趋退化,从而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组建或重建沉水植物技术净化水质或进行水体生态修复是一种有效的生态工程措施。本文综述了光照、pH、营养盐、重金属、悬浮颗粒物及着生藻类等生态因子对沉水植物修复的影响和修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Epuvalisation生态净化床处理技术是一种主要针对分散型废水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较人工湿地或生物塘等传统生态处理技术有着显著的优势,具有更高的净化效率、更好的灵活性、更低的运行维护成本及产生附有价值的副产品如蔬菜、花卉以及植物饲料或肥料等。无论是开路还是闭路系统,作为对废水进行深度(二级或三级)处理的技术,Epuvalisation废水生态处理系统对废水中的氮、磷以及像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生活污水的一些指示性污染物都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处理后的废水可以用作农业灌溉或直接排放至地表水体中而无需担忧造成二次污染或引起地表水体的富营养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学者在湖泊水环境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然而主要集中在各种形态氮、磷等营养盐上,对有机质的来源、循环及生态学效应的研究比较缺乏。近期研究表明:有机质是水体及沉积物中的重要组分,沉积物中有机质可经分解、矿化,释放到上覆水体,重新进入营养循环;同时,有机质对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着重要影响。本文简要分析了湖泊有机质已有的研究进展,论述了有机质在湖泊水环境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技术突破及难点,指出有机质研究对水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开展有机质在水环境中循环转化、生物有效性及其与富营养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将是湖泊水环境研究领域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
李兴平 《四川环境》2015,(1):133-137
城市景观水体对于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城市景观水体污染问题尤其是富营养化现象比较突出,影响了水体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景观水体的生态治理技术及其机理,重点介绍了人工浮岛、生物操纵等技术在景观水体修复中的应用和发展,以期对景观水体的治理和修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污染场地修复技术的种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蓝俊康 《四川环境》2006,25(3):90-94,100
本文旨在归纳总结目前国内外对污染场地的修复的各种技术。认为场地修复通常包括污染土修复和含水层净化等2个方面。污染土常见的处理技术目前大致可归纳为6类,即微生物修复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物理分离技术、固化/安定化技术、高温处理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等。而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方法主要有5项:注气法、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两相蒸气提取法、原位氧化法、原位反应墙技术等。  相似文献   

14.
人工生物浮床栽培经济植物是水上农业的主要实现手段.对利用浮床栽培高档木本蔬菜香椿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其优越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植株越冬的初步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未采取任何防冻措施的情况下,浮床栽培香椿在武汉地区可安全越冬并萌芽,但对浮床载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骤变的环境下,香椿的生态适应性形成和树型差异值得进一步试验探究.  相似文献   

15.
城区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生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生物修复技术在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中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了生物操纵控藻技术、植物控藻技术和微生物控藻技术的研究现状,讨论和展望了不同生物修复技术相互结合在水体修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应用于滇池草海生态修复工程的植物浮岛制备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最新开发的一种不受自然条件严格限制的新型植物浮岛制作技术。该种植物浮岛主要应用于水位较深的湖泊、河口水域及城市最观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具有植物根系密实、抗风浪能力强、净水作用明显、景观效果好、维护管理方便等特点。本文对该技术方案、工程效果进行了介绍,并将本技术与同类技术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生态修复技术是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最值得推荐的一种无污染的绿色修复技术。本文阐述了矩阵生态工程系统技术按照仿生学原理和自然规律,依据物质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创造性地把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水体中的微生物科学地有机组合在一起,同时把水生态修复和生态生产相结合达到在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同时产出财富和提供就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水生植物复合系统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水生植物不同的生活型,设计建造了由漂浮、浮叶植物组成的水生植物复合生态系统,并在洋河水库进行了动态模拟试验,从群落水平研究了多种水生植物镶嵌组合的复合系统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富营养化水体在流经该系统之后水中的TN、TP、NH4 -N、NO3--N、PO43--P被有效地去除,对藻类也有很好抑制、截留作用,使水质和水体透明度得到改善.通过实践,水力停留时间3d时对水体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张驰  张媛  郭旋  刘淼  林洁 《四川环境》2008,27(6):46-52
植物修复在水污染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阐述了水生植物在湿地污水净化过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及原理,例举了植物修复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应用实例,提出应针对植物复氧能力、植物种类选择和收割植物后续处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小流域的水环境治理及生态修复是水生态修复领域中的重要环节。文章针对梅溪小流域所实施的水体生态修复工程进行了成效分析,结果表明:经过生态修复后,梅溪小流域的凤凰桥修复区、四都溪支流潘坑桥修复区以及狮峰桥修复区内的水体氮、磷指标均已显著下降,梅溪地表水环境质量由2018年的劣Ⅴ类水质稳定提升至目前的Ⅲ类水质;2018—2020年间,水体氨氮和总磷的削减率介于19.95%—94.29%及14.92%—91.83%,氮、磷削减率在逐年提升,水质指标提升显著,生态修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