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国斌 《灾害学》1995,10(1):36-38
本文概述了在制定和部署抗震救灾工作预案时,所引起地震误传事件的经过、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以及采取的对策和所汲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2.
对地震谣传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危害进行了分析,列举大量实例说明其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和损失。最后提出了几点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2010年4月份以来,网络上流传着关于陕西兴平市、江苏南京市等多个地区的地震谣传,谣传中发生地震的地点不同,但是主要内容基本相同,都是"据美国宇航局、美国国家地震台网预测:中国某地几级大地震于2010年几月几日几点降临,震中为某某地……"一系列地震谣言,引起了当地群众的恐慌,扰乱了生产和生活秩序,给人民正常生活带来影响。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东,请他谈谈如何识别地震谣言科学应对地震。  相似文献   

4.
地震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或缺乏科学依据的地震消息。它反映了公众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恐惧心理在我国,近几十年来.尤其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后,全国发生了近百起对社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的地震谣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不安定,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生活和治安秩序,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地震谣言产生的基础和根本原因是人们在内心中对地震的恐惧心理。在这种恐惧心理的作用下,人们对社会上流传的"地震消息"比较敏感,听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公众对地震谣言的认知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北京地区不同阶层人群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需求及科普形式创新调查数据的定量分析,以及对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成功制止谣言的传播和2010年山西部分地区地震谣言传播事件进行的分析,阐述了地震谣言产生和传播的社会基础以及政府危机传播策略在地震谣言事件中存在的问题.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匮乏以及对地震部门工作的不了解导致公众对地震谣言的识别能力低下;媒体对地震知识的概念混淆,使得高知人群更容易对国内地震预报工作产生误解;政府仅仅通过单一媒体对地震谣言进行简单的辟谣,效果将会非常有限.  相似文献   

6.
2010年2月20日傍晚,山西省晋中、太原、吕梁、长治、阳泉等地相继出现市民顶着寒风走上街头"等地震"的事件,起因则是源于一条网络上流传当地要发生地震的谣言。透过此事我们不难看出谣言只是导火索,公众对于地震和地震预报缺乏科学的认识,以及近年来世界各地频发的大地震给老百姓心中留下的阴影,恐怕才是这场闹剧真正的"炸药包"。近期我们就此事件特别采访了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高建国研究员以及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孙士鋐研究员,请他们谈谈透过"山西地震谣言"看地震预报与近期地震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7.
归纳总结安徽省自 1976年唐山大地震至 1998年 2 0余年弱震、少震的时期里地震谣传发生、发展的特征和紧急平息地震谣传的经验 ,结合实际提出了对地震谣传的长期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福建城乡震灾快速评估系统。根据震害预测模型,利用该系统平台对1992年以来发生的对福建有较大影响的5级以上中强地震进行震灾快速评估。将系统震害计算结果与实际震害调查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给出了系统评估结果与实际调查结果的数量差异关系,并提出了建立基于遥感影像的震害评估模型的设计思考,从而为震害预测系统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防震减灾宣传必须掌握“度”,必须研究宣传的时机和方式,否则收不到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 ,分析该带近期的地震形势 ,并预测闽粤交界及其沿海地区为该带未来 1~ 3年内可能发生 5~ 6级或 6级左右地震的重点危险区  相似文献   

11.
陕甘宁地区大震与大旱灾害链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瑾冰 《灾害学》2000,15(2):56-59
对陕甘宁地区明清以来 6次特大地震与特大旱灾作了对比 ,发现其中 4次特大地震与特大旱灾相伴形成了灾害链。我们对灾害链的形成机制和发生概率进行了讨论 ,并提出了初步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2.
白思胜  张佐堂 《灾害学》2006,21(3):85-88
目前,地震和地震带的成因问题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本研究认为圈闭隐爆作用能形成正楔块、倒楔块;负荷均衡作用能引起楔块运动;楔块运动形成了断陷盆地,也就是说,地堑、地垒是楔块运动的产物;最终,试图通过对楔块运动模式的研究揭示地壳凹陷与地震带的成因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