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80年代苏联和中国的经济建设将对世界90年代及其以后的工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印度虽然不如苏联和中国,但其工业改革也会对下世纪初的世界经济产生影响。由于苏联、中国和印度是世界最大的工业生产国(包括钢材和贱金属)和消费国,他们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苏联、中国和印度的GNP(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 GNP 的17%(约为2.9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今日向媒体通报2010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推进污染减排,践行绿色生活,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4.
中国经济的腾飞,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准的极大改善,但也导致了空前的资源消耗。目前,中国在资源消耗方面正一个接一个地超越美国,成为第一资源消费大国。这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应对挑战,节约资源、绿色消费是每一位公民应尽的义务。本期“思考与探索”与您讨论的是绿色消费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邀请了环保界知名人士分析个人绿色消费行为将如何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地改变中国的消费状况,并开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5.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9,19(2):44-44
环境保护部于4月22日向媒体发布2009年“六·五”世界环境习中国主题:“减少污染——行动起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9年“六·五”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Your planet needs YOU!Unite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强调气候变化和更广范围的环境变化。为呼应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6.
<正>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于2012年4月16日向媒体通报: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消费你行动了吗?"旨在强调绿色消费的理念,唤起社会公众转变消费观念和行为,选择绿色产品,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环境保护部4月22日向媒体通报:2013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  相似文献   

8.
##正##2010年3月25日-26日,由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主办,中钢集团天澄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2010年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会议总结了各专业委员会2009年的工作,同时研究了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十二五"工作思路。出席本次会议的有王心芳会长等协会领导及各专业委员会的秘书长,王会长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9.
<正>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向媒体公布,2014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旨在体现我们党和国家对治理污染紧迫性和艰巨性的清醒认识,彰显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宗旨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精神,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打一场治理污染的攻坚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保卫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相似文献   

10.
2013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同呼吸共奋斗",旨在释放和传递建设美丽中国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信息,倡导在一片蓝天下生活、呼吸的每一个公民都应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切实履行好呵护环境的责任,自觉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增  相似文献   

11.
<正>2010年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工作会议暨危险废物处置技术推广现场会于9月15日至16日在上海召开,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王心芳会长、环境保护部万本太总工程师、上海市政府尹弘副秘书长、环境保护部污防司李新民巡视员、科技司刘志全副司长、上海市环保局吴启洲副局长等领导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讲话。参加这次会议的还有各省市环保产业协会会长、秘书长,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部分常务理事,各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等,参会代表共计200余人。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水污染防治40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效。本文通过回顾我国水污染防治发展历程和总结不同阶段我国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特点,提出了面向2035年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建议,以期为2035年美丽中国水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何茂春  孙爽 《绿叶》2010,(Z1):131-134
哥本哈根会议让中国由主要承担地区责任变成了承担全球义务,角色的转变要求中国必须更富智慧和远见。"后哥本哈根"时代,全世界所观望的不仅仅是中国的经济的崛起,而更是一个有着核心价值观、有着完整的文化体系、能够让人类对未来看到希望的新文明的崛起。在这中间,发展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这条路中国是避不开的,因为绿色、节减、高效是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生态环境规划发展   总被引:1,自引:1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改革开放40年,生态环境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深入发展,生态环境规划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同时起步。40年,来编制了9个五年生态环境规划,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善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有层次、分类型、多样化的规划体系,规划理念、技术、方法取得了重大进展,规划实践探索丰富多样,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挥了统领性作用。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十九大确立了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统筹推进。在新的历史阶段,生态环境规划将进一步发挥基础性、统领性、战略性和创新性作用,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刘援  谢永明 《绿叶》2012,(5):25-31
世界可持续发展历程是人类认识自然、敬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环发大会后2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需要可持续发展,世界需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即将召开,面对绿色经济和国际合作机制框架两大主题,大会需要认真讨论,深刻分析,果断决策。协调立场、融合思想、统一步伐、协同合作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世界和平的需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来,中国生态保护修复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国家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和重大工程,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进展,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保持总体稳定。本文回顾了近20年中国生态保护修复发展历程,分别从国土生态空间管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等重点领域总结了主要进展和成效。面向建设美丽中国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恢复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着力点,对新时期中国生态保护修复提出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被确立为国家战略,环境规划成为一项保障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工具。为从主观判断转向客观计量分析评价我国环境规划研究领域的知识生产特征和趋势取向,以更好地促进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引入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与环境规划相关的1170篇论文文献进行分析,全面梳理了我国1992-2017年环境规划文献脉络演进轨迹,归纳其中演进特征与趋势取向。研究发现:①从环境规划的概念提出开始,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完善与扩展的状态,高被引论文关注方向较为广泛,反映出研究热点议题的多元;②研究学者合作网络初步浮现,但研究的学科多元交叉性仍有待提高,"高产"机构研究持续性较好,合作较为多元,但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对我国多样环境问题解决所需的近域知识有效供给带来制约;③环境规划领域的研究以与生态环境或环境规划相关的具体问题为对象,多结合当期的经济社会与国家政策环境来进行开展,呈现出持续性与时效性相结合的特点,并逐渐由方法技术视角转向政策工具视角,即由仅解决环境问题为取向的研究转向将环境规划作为解决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近期研究热点指向多规合一与空间规划,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的探讨,更加强调其与城市与区域规划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赵英 《绿叶》2010,(3):23-27
今后十年,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业仍将占主导.而高新技术产业比值会逐步加大。环境保护的中期路径与政策选择应是:2010~2015年,主要通过在重化工业中推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和技术来节能减排;2015~2020年,通过高技术装备的应用、低碳生产方式和产品的商业化来减排。在此期间,政府要致力于完善节能减排的“软环境”,制定配套的产业技术政策、标准和法规.加速形成其市场化安排。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网络牵头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和指示板报告,对中国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尽管中国的SDG指数在全球整体排名中呈逐步上升趋势,但生态环境相关指标总体依然面临严峻挑战:中国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目标评级偏低;SDG指数和指示板报告采用的评价指标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关联性不强;中国的统计数据难以满足测量2030年议程的数据需求等。为实现联合国倡议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应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加快建立中国本土化评估指标体系,形成SDGs指标年度报告制,建立SDGs实施机制,建立与2030年议程相适应的统计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