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丙烯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是高毒性物质。由吸入或皮肤接触而中毒。浓度为1g/m~3时,接触1~2小时,可致死。浓度为35~220mg/m~3时,接触20~45分钟,除粘膜受到刺激外,还可出现头痛、胸痛、兴奋及恐惧感。  相似文献   

5.
采用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分析了石油化工工业废水中的三氧丙烷、苯、甲苯、间二甲苯、苯乙烯、乙腈、三氯丙烯、环氧氯丙烷、甲醇和环已酮等十种有机组分的含量。本方法具有简单、快速、准确、不使用有机溶剂萃取等特点,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活性炭管吸附大气中基苯乙烯,以二硫化碳洗脱,以溴水加成后,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器测定苯乙烯的二溴加成物。本方法适合于检测多种污染物共存的大气中痕量苯乙烯。其线性范围为0.015-0.74ng,最低检出浓度为0.001mg/m^3;重现性实验的变异系数为2.3%:当活性炭管吸附苯乙烯在2.9μg时,回收率为90%,吸附苯乙烯0.29μg时,回收率为72%。  相似文献   

7.
介绍使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大气中甲醇浓度,该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5%,回收率大于95%,检出限为0.4mg/m3该方法已应用于大气中甲醇浓度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9.
对丙烯酸酯的气相色谱分析条件及其空气采样的可行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气相色谱可以有效分离丙烯酸甲酯,丙烯酯乙酯,丙烯酸丁酯。直接采样分析方法简便易操作,定量准确,活性炭吸附采样可降低检出浓度,但采样时间不易把握,受解吸效率影响使该方法灵敏度降低。  相似文献   

10.
阎敏  王钦源 《环境科技》1994,(4):31-33,30
本文研究了人对空气污染物接触量,以及对挥发性有机蒸汽的测定方法的改进,应用一种新型无泵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中气态或气态污染物的一种新型采样方法。其方法特点是操作简便,可连续采样,便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气相色谱法观测本底大气中的甲烷和二氧化碳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测(WMO/GAW)开展全球温室气体监测的要求,建立了气相色谱(GC)法甲烷和二氧化碳(CH4/CO2)连续观测系统,概述了该系统厍拿大大气环境局(AES)5个月的组装调试,以及在中国大气本底基准台(CGAWBO_一年多时间里的业务运行和标定情况,且装调试和运动标定,与红餐吸收(NDIR)法,气瓶采样-实验室分析(FLASK)法数据,以及与上其它台站观测资料的对比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4.
气相色谱法分析大气示踪物SF6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介绍了气相色谱法快速分析大气示踪物SF6的方法.该方法灵敏度、分离度、线形良好.操作简便易行,经实际样品分析检验,适应大量快速分析需要。  相似文献   

15.
张莘民  姚超 《上海环境科学》1993,12(2):26-28,31
阐述了气相色谱法在我国大气有机物监测中所取得的成果。重点介绍了在监测大气中多环芳烃,氯化二苯并二(口恶)(口英)和氯化二苯并呋哺,碳氢化合物、苯系物、硝基苯、苯胺、恶臭、有机硫化物、农药、酚类、有机酸、肼和偏二甲肼、丙烯腈、卤代烃、多氯联苯等物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监测分析大气有机污染物的气相色谱柱闫吉昌,张兰英,尚庆坤,马秀荣大气中有毒的有机污染物排放占很大比重,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它们是致癌的主要因素,因此监测分析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已被世界各国所重视。气相色谱法是分析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我国已在1...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用有机滤膜采集空气中TSP后,样品经过蒸馏水浸泡,超声波震荡,微孔滤膜过滤、电渗析予处理等处理后,离子色地快速分析样品中的硫酸根、氯离子、氟离子及硝酸有的含量,依此计算出单位体积内上述各离子浓度水平,从而找出包头市区在采暖及非采暖季节大气TSP中硫酸根等阴离子的含量水平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乙腈,丙烯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新丽 《陕西环境》1997,4(3):18-20
本文经对比实验研究,选用GDX-102色谱柱直接进水样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乙腈、丙烯腈。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出峰时间短。  相似文献   

19.
本通过对几种有机溶剂提纯方法比较,提出了适合本实验室条件的K-D浓缩器提纯气相色谱分析所用有机溶剂的原理、操作、实例效果。所用有机溶荆纯度提高后,对延长昂贵的色谱仪使用寿命、提高分析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