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生物传感器在渔业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生物传感器在监测渔业环境中的BOD、N、P、病原体、农药和重金属等方面的国内外最新进展 ,分析了生物传感器在海洋渔业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同时阐述了利用基因工程微生物技术、分子烙印技术、多成分实时分析技术等先进技术提高生物传感器的性能并扩大其在海洋渔业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在海洋渔业环境中为实现生物传感器与计算机在线自动监测与控制 ,开拓新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
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类新兴传感器,它是以生物分子敏感元件,将化学信号、热信号、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或者直接产生电信号予以放大输出,从而得到检测结果。文章综述了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和最新进展,并展望了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前景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生物传感器通过对生物分子之间的特异性识别作用予以利用,可有效检测生物与化学靶标,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便包括水环境。为此,本文对生物传感器做了简要介绍,着重探讨了生物传感器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应用于环境监测中的生物传感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用大量文献综述了生物传感器在测BOD、杀虫剂、除草剂、重金属及环境致变因子筛选等环境测定及监测领域的最新进展,并探讨了这些生物传器的有潜力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5.
简要论述了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特点,重点剖析了生物传感器在水、大气及其他环境监测中应用,展望了生物传感器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简要论述了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特点,重点剖析了生物传感器在水、大气及其他环境监测中应用,展望了生物传感器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BOD传感器的构造和基本原理,综述了目前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结合三亚热带近海养殖特点,提出了海洋酵母菌株构建的高灵敏度生物电极应用于BDO传感器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8.
电化学发光是一种不需要外加激发光源,而且背景信号低,线性范围宽,不需要昂贵设备的方法.分子印迹却是一种具有高度识别性和选择性的新技术.通过结合两者,可制备出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检测限低、易于操作等特点的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近年来,在有毒有害物质、残留农药、药物质量检测以及生物传感器制备等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综述简要介绍电化学发光、分子印迹技术以及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应用概况,为今后的检测技术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在气象领域,采用分布式智能传感器节点组成无线局域网,融合了微电机技术、数据采集技术、现代网络与无线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多个领域。通过传感器对现场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无线网络进行数据通信,主控PC系统软件将千万个节点采集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及控制,最终在用户端处理显示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发展,社会技术也在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变革,传感器技术也是如此。本文主要对传感器技术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研究中进行了简单的阐述。谈起传感器技术首先要对传感器进行简单的介绍,在环境检测方面传感器主要是采用了两种,即气体传感器和液体传感器,气体传感器主要针对氮氧化合物以及含硫氧化物进行检测;液体传感器则是针对于重金属离子、多环芳香烃类、农药以及生物来源类的检测。文章通过对气体传感器以及液体传感器的介绍,来反映传感器技术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2012年营口市应用相关的国家分析方法,对3个基本农田区,15个监测点位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监测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土壤各项监测指标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单因子评价为I级,无污染,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为I级,清洁(安全)。  相似文献   

12.
通过 1997年 7月谭裕沟隧道内CO ,SO2 和NOx 的连续分析 ,研究了其污染状况和特征 ,根据分析结果计算了机动车排放CO ,SO2 和NOx的平均排放因子。结果表明 ,机动车能排放出较高水平的CO和NOx,在城市中CO和NOx 有相当大的部分来源于机动车排放 ,而SO2 的排放量则非常小  相似文献   

13.
为了顺应沿江开发战略,沿江地区设立了多个化学工业园。随着因区企业的陆续建成投产,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化工园排放的有机污染物异味扰民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化工园周边地区群众的生活。某化学工业园废气特异指标氯苯类、贲亭酸甲酯和异戊烯醇是异味的主要来源,其相应的监测分析方法氯苯类国内有标准方法,贲亭酸甲酯和异戊烯醇国内未见报道。为了掌握第一手监测数据资料,笔者对某化学工业因特异指标氯苯类、贲亭酸甲酯和异戊烯醇的监测分析方法进行了探索,获得了一种简便可行的定量监测分析方法。此方法使用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析和GC—FID(气相色谱-氢火焰光度法)分析一并完成3个化舍物的分析,简单快捷、成本低廉,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京杭大运河扬州市区段和里下河段pH、COD、DO、BOD、氨氮及石油类指标监测,分析2007年水质变化及主要污染物。得出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主要为有机污染,里下河水质优于市区。大运河春秋季水质相对较差,夏、冬季相对好转。市区比里下河pH低0.5左右,COD含量高0.5~0.3mg·L^-1,DO含量高0.8mg·L^-1,春季BOD,含量高2.3mg·L^-1,氨氮含量高0.44mg·L^-1。因此,市区段春、秋季应重点针对削减BOD5、COD、氨氮进行水污染治理。里下河段春季针对降低COD进行治理,秋季针对降低COD、BOD5氨氮进行水污染治理。两区在夏季重点应针对提高水体中DO含量进行治理。提出的植物治理技术及管理对策措施,不仅为扬州到2010年建成生态市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也为如何提高具有跨流域、区域和内城河多重功能的水体水质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致酸大气污染物SO2和NOx的空间浓度分布,并探讨上述污染物扩散、迁移和传输规律,进而研究其在酸性降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八五”期间酸性降水的研究中,针对中国华北地区城市和工业集中以及S02和NOx等酸性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特点,以石家庄及其以东地区为飞行区域,进行了华北地区冬季空中S02和NOx污染特征的航空测量。通过测定发现在华北地区1.5km左右的空中存在着S02和NOx高浓度污染空域,同时S02存在着高浓度汇集区。   相似文献   

16.
为掌握致酸大气污染物SO2 和NOx 的空间浓度分布,并探讨上述污染物扩散、迁移和传输规律,进而研究其在酸性降水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八五”期间酸性降水的研究中,针对中国华北地区城市和工业集中以及SO2 和NOx 等酸性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特点,以石家庄及其以东地区为飞行区域,进行了华北地区冬季空中SO2 和NOx 污染特征的航空测量。通过测定发现在华北地区1-5 km 左右的空中存在着SO2 和NOx 高浓度污染空域,同时SO2 存在着高浓度汇集区  相似文献   

17.
奥运时段北京及近周边区域空气污染观测与比对分析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孙志强  吉东生  宋涛  凌宏  王跃思  江长胜 《环境科学》2010,31(12):2852-2859
为研究奥运时段北京与近周边区域空气质量的相互影响,评价区域污染源协同减排对奥运时段北京空气质量的作用,寻求北京空气污染预警的有效途径,2008-06-01~2008-10-03在北京奥运村以及近周边的河北涿州、廊坊、香河、燕郊进行了空气污染联网观测.结果表明,夏秋季节北京和近周边首要污染物均为颗粒物,北京和周边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14±66)μg/m3和(128±59)μg/m3;细粒子(PM2.5)质量浓度则分别为(77±47)μg/m3和(81±51)μg/m3;臭氧质量浓度小时最大值的平均分别为(164±52)μg/m3和(165±55)μg/m3;NOx分别为(58±23)μg/m3和(25±14)μg/m3.相对于6月,奥运会时段(8月8日~8月24日)北京地区PM10、PM2.5、O3、NOx的浓度分别下降69%、62%、18%和41%,残奥会时段(9月6日~9月17日)PM10、PM2.5、O3、NOx的浓度分别下降56%、49%、17%和16%.北京大气中细粒子浓度受周边影响严重,而NOx有向周边扩散的潜势,夏季臭氧则表现出区域污染的特征.结合气象要素分析表明,近周边区域联网观测,有助于北京空气质量预警研究,并可为区域协同防控空气污染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一种K干旱指数在西北地区春旱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西北地区140个气象站1971~2000年的春季降水、蒸发资料,计算了一种K干旱指数,并制定了干旱标准,分析了西北春季干旱的气候特征。对K干旱指数与改进的Palmer干旱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数作了比较分析;同时利用没有参加干旱指标划分的2001~2005年乌鲁木齐、玉树、兰州和西峰4个代表站(分别代表干旱、高原、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降水、蒸发独立样本资料对制定的干旱指标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新疆南部、甘肃西部、青海西部是重旱的高发区;新疆北部偏南地区、甘肃北部、南部和东部、宁夏北部、青海东南部、陕西北部是中旱的高发区;新疆西部、甘肃南部、青海西部、陕西东部是轻旱的高发区。K干旱指数对西北春季干旱有较好的监测能力;改进的Palmer干旱指数对干旱区的干旱监测效果好,但对高原、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干旱监测有一定的局限;降水距平百分率干旱指数对轻旱和重旱监测效果好,对中旱监测能力差。在2001~2005年的检验中,再次证明改进的Palmer干旱指数对西北地区干旱监测有一定的局限,K干旱指数对西北地区的干旱监测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科学开展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监测是臭氧(O3)与细颗粒物(PM2.5)复合污染成因机制和防控的关键基础,对持续改善我国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优化提升我国VOCs监测体系和效能,提出未来光化学监测发展方向和路径,通过调研、数据挖掘总结评估了国内外VOCs监测体系设计、监测布点、监测项目和时段、监测技术和质控技术等监测要素,结果表明:①我国初步建成了覆盖重点区域的光化学监测网,但监测点位功能相对单一,缺乏区域、输送、排放高值区等关键点位,其优化和完善是提升我国VOCs监测效能的重要途径. ②5—9月是我国O3污染的重要时段,影响O3的重要组分则主要为美国环境保护局(US EPA)光化学评估监测站(Photochemical Assessment Monitoring Stations, PAMS)所涉及的组分以及醛酮类组分,其中乙烯、苯系物、甲醛、乙醛等尤为关键,并应关注部分支链烯烃和α-蒎烯、β-蒎烯等天然源烯烃对O3或颗粒物的影响,最终需结合本地化特点优化监测项目. ③我国VOCs监测技术体系中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各具优势,未来发展趋势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监测技术体系应向高精准度化、标准化、小型化、模块化、智能化,以及高时间分辨率和低成本等方向发展;同时持续进行质量体系标准研究,补足空白,提升监测数据质量. 研究显示,我国环境大气VOCs监测应优化监测布点,加强监测技术体系和质量体系标准化,并聚焦重点时段形成我国本地化监测项目,从而科学地优化和完善我国光化学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20.
GPM卫星降水数据在黑河流域的适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思梦  王大钊  黄昌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0):1847-1861
论文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GPM卫星降水数据在黑河流域适用性进行评价。以TRMM卫星的降水产品和气象观测站点实测的降水数据作为参考,选用相关系数(R)、均方根误差(RMSE)、相对误差(BIAS)、平均误差(ME)以及标准偏差(SD)多种统计分析指标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1)GPM卫星降水数据具有与观测数据较好的一致性以及良好的时间模式;2)GPM卫星降水数据与观测数据之间有着较高的相关系数(R>0.72)以及较低的误差范围 (-0.59%~1.62%);3)相比TRMM,GPM具有较低的均方根误差(RMSE<28.76),尤其是对夏季降水,GPM具有相对更高的相关系数(R>0.76)和更小的相对误差(BIAS<1.14);4)卫星估测降水量的精度与高程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总的来说,GPM卫星降水数据在地形复杂的干旱半干旱区域也能够具有较好的精度,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降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