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西钦州湾营养状况季节分析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9年1月、4月、8月和11月对钦州湾海域调查结果,分析并评价了该海域营养状况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钦州湾海域总溶解无机氮(DIN)含量范围在0.023 mg/L~1.750 mg/L,硅酸盐(SiO3-Si)含量范围在0.027 mg/L~3.900 mg/L,磷酸盐(PO4-P)含量范围在0.001 mg/L~0.158 mg/L。NO3-N是DIN的主要存在形式,占62%~78%。不同的营养盐季节分布有所差异。DIN季节分布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PO4-P季节分布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SiO3-Si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从营养结构看,与Justic'等提出的营养盐化学计量限制标准比较符合P限制条件,PO4-P可能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潜在限制因子。按照营养状态指数值,钦州湾海域春季、夏季和秋季表层海水处于富营养化状态,钦州湾内湾富营养化程度高,一旦水文气象条件适宜,从春季到秋季该区域随时都会发生赤潮灾害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于2014年1月(冬季)和10月(秋季)对钦州湾海域进行了综合调查,分析了该海区分粒级Chl a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冬季Chl a平均浓度为2.38μg/L,秋季Chl a浓度显著升高,平均浓度为6.96μg/L。浮游植物粒级结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浮游植物粒级组成以微型浮游植物为主,平均占Chl a总量的73.0%,小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4.9%和12.1%;秋季,小型、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对Chl a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42.3%、44.7%和12.9%。浮游植物平均粒级指数秋季(23.55μm)显著大于冬季(11.23μm)。从空间分布上看,在高营养盐含量区域大粒径的浮游植物占有优势,而其他靠近外海一侧的站位则以微型浮游植物为主。温度、营养盐和悬浮物是影响钦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粒级Chl a分布和组成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2012年4月、7月、10月和2013年1月,对宁波南韭山附近海域15个站点的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多样性指数及其群落结构。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8属157种,其中硅藻门有40属113种,占总种数的71.9%,为优势类群。该海域优势种22种,全年优势种为星脐圆筛藻,浮游植物种类数呈现环岛海域高于岛外海域的趋势,数量变化由多到少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浮游植物丰度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全年丰度最高点是夏季S3(700.00ind/L),最低点冬季S5(11.50 ind/L);丰度数量变化由多到少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生物量大小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海域各站点物种丰富度指数(d)、物种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生态优势度指数(d')的波动范围分别为1.70~5.12、1.95~4.06、0.67~0.84、3.38~13.00,表明调查期间南韭山附近海域物种多样性高,群落结构稳定,其中秋季的物种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4.
依据不同季节的调查,对渤海水体中颗粒有机碳(POC)的时空变化特征、碳库及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春、夏、秋和冬季渤海调查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38±146)μg/L、(491±136)μg/L、(358±228)μg/L和(2534±2601)μg/L,其中冬季渤海水体中POC浓度最高约是春季的7倍.不同季节渤海调查海域POC分布具有相似的规律,即由近岸浅水区向远岸逐渐降低,高值区多集中在调查海域北侧近岸、黄河入海口以及渤海湾等处.不同季节影响POC分布的因素不同,春、夏和秋季影响渤海调查海域POC分布的因素主要是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沉积物再悬浮是影响冬季渤海调查海域POC分布的主要因素.通过C/N比值探究不同季节渤海水体中POC来源发现,春季有45.3%、52.8%样品的C/N比值分别介于2.6~4.3和4~10之间,夏季有38.7%、32.3%样品的C/N比值分别介于2.6~4.3和4~10之间;秋季有84.4%样品的C/N比值介于4~10;而冬季有72.2%样品的C/N比值大于12,可见渤海水体中POC来源具有季节性差异,春季和夏季渤海调查海域POC主要来源于海洋生物的代谢活动,秋季渤海水体中POC的主要来源是浮游植物,冬季渤海POC的主要来源是再悬浮物作用下沉积物中保留下来的有机物.渤海POC碳库呈季节性变化,春、夏和秋季渤海调查海域POC碳库在6×105~7×105t范围内,冬季碳库最高,为2.5×106t.  相似文献   

5.
2015年至2016年间,对钦州湾海域开展了四个航次调查研究,结合其它理化环境因子,对该海域尿素含量和浮游植物脲酶活性季节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及尿素的来源和生物可利用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钦州湾表层水体中尿素分布呈现明显的由内湾向外湾递减的趋势,含量范围为0.24~5.14 μmol N/L,平均值夏季>春季>冬季>秋季,其中夏季尿素平均值为3.30 ±1.14 μmol N/L。浮游植物脲酶活性为0.15~2.60 μmol N/(L·h),冬季浮游植物脲酶活性最高,平均为0.91 ±0.55 μmol N/(L·h),其次是秋季和夏季,春季脲酶活性最低。不同季节尿素含量均≥1.00 μmol N/L,占溶解态有机氮(DON)的1.2%~63.0%,平均值为(15.6 ±14.2)%,表明尿素是钦州湾海域的重要氮源。钦州湾尿素含量和分布主要决定于陆源输入,尿素是DON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钦州湾DON具有较高的生物可利用性,为该海域浮游植物生长提供重要的氮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大亚湾代表水域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与季节动态研究,分析了浮游动物干重与浮游动物数量、水温、盐度及水体叶绿素a含量的关系,初步掌握了其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动规律。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浮游动物生物量在垂直分层上变化差异较小,而在夏季和冬季变化较为显著,尤以夏季为甚,夏季浮游动物干重和丰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 745.61~4 141.57μg/L和115.5~289.3 ind/L;在不同季节,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不同的水层;浮游动物干重和丰度显示出了较好的相关关系,浮游动物生物量在垂直水柱上的变化与水温、盐度和叶绿素a含量均没有显示出相关关系;在整个垂直水柱内,冬、夏季浮游动物的干重明显较春、秋季的高。  相似文献   

7.
2016年5月、8月、11月和2017年2月在防城河口湾海域开展了浮游植物群落和环境调查,研究了河口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和季节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全年共记录了浮游植物162种(含变种、变型),包括硅藻门123种,甲藻门29种,绿藻门6种,金藻门3种,隐藻门1种,其中,春季104种,夏季86种,秋季93种,冬季79种。年均细胞丰度为41.34×104 cells/L,秋季(100.18×104 cells/L)>春季(48.04×104 cells/L)>夏季(16.03×104 cells/L)>冬季(1.11×104 cells/L),各季节高丰度区的主要分布海域不同。年度优势种是拟弯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热带骨条藻(Skeletonema tropicum),中肋骨条藻在春季和夏季、拟弯角毛藻在秋季和冬季为最大优势种。种数变化范围为12~43种,多样性指数(H′)为0.326~3.918,丰富度指数(d)为0.782~3.789,均匀度指数(J)为0.086~0.784。群落优势种的季节更替率为50.0%~88.9%,群落更替指数为55.7%~97.4%,物种迁移指数为?12.2%~19.5%。聚类分析、相似性分析及相似性百分比分析表明浮游植物群落的时空异质性较高。冗余分析显示,春季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盐度, 夏季是氨氮和水深,秋季是总磷,冬季是溶解氧、无机磷、水色和水深。  相似文献   

8.
为了掌握红枫水库浮游植物金属富集特征,分别于2018年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0月)对红枫水库浮游植物及其金属含量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贵州高原红枫水库浮游植物金属富集含量大小为:Ca > Fe > Mg > Mn,Ca占金属含量总比重的73.9%,且金属含量四季变化差异显著,总体季节变化规律为:冬季 > 秋季 > 夏季 > 春季,冬季浮游植物金属富集总量为273.13mg/g,春季浮游植物金属富集总量为183.82mg/g.②贵州高原红枫水库采样点浮游植物金属富集含量排列顺序为:三岔河 > 后湖 > 大坝 > 将军湾 > 后午 > 花渔洞,红枫水库三岔河和后湖浮游植物富集金属含量高,花渔洞浮游植物富集金属含量较低,且Fe和Mn相关性显著,Ca与Mg可能具有同源性.③RDA分析表明,4季的浮游植物金属含量与蓝绿藻有较强的相关性.研究显示,红枫水库中浮游植物金属含量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且在秋冬季浮游植物金属含量与优势藻种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广州海域叶绿素a分布特征及环境调控因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于2009年5、8、10和12月对珠江口广州海域叶绿素a和环境相关因子进行了取样调查,分析了广州海域叶绿素a的时空变化特点及其分布的环境调控因素。结果表明,广州海域水体中叶绿素a变化范围为1.43~86.9μg/L,平均含量为20.7μg/L,最高值出现在夏季的N1站位,为86.9μg/L,最低值出现在春季的N8站位,为1.43μg/L。各站位叶绿素a年平均浓度从上游到下游表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以N1站位浓度最高(38.54μg/L),N7站位浓度最低(7.44μg/L),相差5.2倍。调查海域叶绿素a的季节变化明显,呈单峰型,总体上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根据叶绿素a浓度对广州海域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价,15.6%的监测站位处于低度富营养化,50.0%处于中度富营养化,28.1%处于高度富营养化,6.3%处于过度富营养化,总的来讲,以中、高度富营养化状态为主体。叶绿素a浓度与NO3--N浓度、温度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分别为:r=0.374,p<0.05;r=0.502,p<0.01),与盐度、溶解氧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分别为:r=-0.433,p<0.05;r=0.455,p<0.01)。与国内其他近岸海域(河口)相比,珠江口广州海域叶绿素a浓度处于较高水平,仅低于深圳湾。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闽北海域水体中溶解有机碳(DOC)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15年8月、11月、2016年2月和5月对闽北海域环境进行调查,分析该海域DOC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DOC分布与Chl a、COD、AOU、营养盐、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2016年闽北海域DOC的含量范围为0.32~2.78 mg/L,均值为1.19 mg/L;季节变化上,秋季>夏季>冬季>春季;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由近岸向远岸逐渐降低,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各季节略有差异。DOC与Chl a、COD以及盐度有较强的相关性,与AOU和营养盐的相关性不显著,不同季节影响DOC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存在一定差异。研究海域水体中DOC主要受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陆地径流等因素影响,不同季节主要环境因素具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