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典型环境案件法律适用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中一些非典型环境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存在争议。对此,必须明确:生态破坏侵权属于一般侵权行为,应当适用《侵权责任法》对一般侵权行为的规定;家庭生活污染和劳动环境污染属于环境污染,受害者在法律适用上有选择权;室内装修污染不属于环境污染,其责任属于产品责任,不适用环境污染侵权规则。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环境污染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侵害,环境污染侵权有不同于传统侵权行为的特征,针对这些特征来设计我国的环境污染侵权诉讼制度,对于防止环境污染的进行和环境污染侵权赔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环境侵权行为具有社会妥当性、间接性、公害性等诸多特性,致使传统侵权责任法在面对环境污染案件时常常功能失灵,捉襟见肘。为了突破困境,传统侵权责任法转型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应运而生,并对侵权责任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侵权责任法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适用基础,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为侵权责任法的实施补充,侵权责任法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环境侵权的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4.
张宝 《绿色视野》2010,(10):39-41
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权责任法》因应环境时代法律的"绿化"需求,首次专章规定了"环境污染责任",对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中有关环境污染侵权的特殊规则如归责原则、举证责任、责任分担、第三人过错等做出了确认。该法第65条规定:"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沿袭既有做法将环境侵权的原因行为限定为环境污染行为。这种做法在实践中的困境,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增多,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空前高涨。实践中,相邻环境污染侵权与环境污染侵权难以清晰区分。分析二者诉讼模式与空间差异,引入法律经济学原理,结合汉德法则与卡尔多-希克斯标准的启示,能够对相邻环境侵权纠纷和环境污染纠纷进行科学有效的区分。  相似文献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自201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法确立的环境污染侵权责任规则继承了以往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精神并适时增加了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内容。深刻理解并熟练运用环境污染侵权诉讼中的举证规则对保护合法环境权益,制裁环境侵权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法律虽然规定了环境侵权人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但是这在实际中并没有排除受害人的举证责任。  相似文献   

7.
毛涛 《环境教育》2010,(8):46-48
为了保障环境维权证据的客观性,需要借助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当事人努力。一旦出现环境污染损害,当事人需及时取证,并在必要时申请证据保全,尽量收集到侵权发生时的证据;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国家要支持、鼓励、保障医学和司法鉴定技术认定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8.
陈巍 《绿叶》2010,(9):107-111
环境污染事件的受害人如果得不到满意的补偿.不得不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利。基于环境污染问题的复杂性,环境侵权案件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法院在审理环境侵权案件中.如果拘泥于一般诉讼机制,忽视环境侵权案件的特殊情况.很容易导致审判结果的不公和司法效率的低下。有必要建立特别的诉讼程序专门解决环境侵权纠纷。  相似文献   

9.
环境司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环境法目前正被大大小小的、不可预见的环境诉讼向前推进。基于案件来源、污染物种类、侵权类型以及胜诉率等研究方向,对163份环境污染司法判决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各省份环境污染案件数量与经济发展总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水污染是环境司法审判中的首要污染物;而对财产权的侵犯仍是提起环境侵权诉讼的主要原因;另外司法鉴定与胜诉率之间没有相关性。环境司法审判"特性"对于加强环境执法、完善环境立法、督促环境守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现代工业和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因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而侵害他人权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解决环境侵权及其法律救济问题是现代各国法律所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11.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发展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出发介绍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特点,从环境权理论、无过错责任理论、侵权责任社会化理论和风险可保性理论四个方面,厘清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理论基础;阐述了国外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我国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以通过专项课题研究解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发展道路上的政策和技术难题,采取稳步推进、扩大承保面、政府支持和市场竞争等方式完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国内日益严重的企业环境风险问题提供绿色金融方面的解决方案,缓解社会矛盾,减轻政府的管理压力。  相似文献   

12.
正环境污染案件往往会同时触犯刑法和民法,因此不仅需要通过刑罚惩治环境污染犯罪,也需要追究环境侵权者的民事赔偿责任;而环境污染后的修复,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本案作为入选2015年度由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环境侵权十大典型案例,其在有效解决环境公益诉讼判决履行方面的创新举措,值得借鉴。违规处置2000吨油泥2013年4月,常州市武进区环境保护局12369热线接到群众举报,工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环境纠纷的日益增多和公民环境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环境侵权自身的特殊性,需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协调、有效的环境侵权救济制度,尤其是要进一步完善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扩大环境损害赔偿范围,包括扩大传统的精神损害赔偿范围,增加对环境权益损害的赔偿,并予以量化,只有这样,才能为环境侵权受害者提供及时、充分、合理的救济,实现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12月22日,河南省洛宁县社会责任促进中心诉铜鑫汞业公司等被告环境污染责任纠纷一案在河南省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该案是我国第一起涉及固体废弃物的跨省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该案对于发挥环境执法司法联动机制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作用,对环境侵权的因果关系认定和举证责任合理分配,对环境侵权责任的认定及执行等方面具有创新性,将极大地推动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追责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于2008年12月22日在京开幕。在审议的侵权责任法草案中,首次对环境污染责任做了专章规定。  相似文献   

16.
罗丽 《绿叶》2010,(9):77-83
在司法实践中,当环境污染受害人试图通过民事途径获得救济时,通常会遭遇起诉难、鉴定难、举证难、胜诉难、执行难等障碍而无法如愿。为克服民事救济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就需要国家采取有效的救济措施.以迅速而及时地救济受害人,而由地方政府采取的临时性做法,已不能实现上述功能。应该通过采取进一步完善《侵权责任法》关于环境污染责任的规定、由环境保护部制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管理条例》等措施,尽快构建中国环境污染损害行政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7.
《侵权责任法》实施后,学说和司法实务在污染环境行为的认定依据方面存在"排污标准说"、"违法或超标排放标准说"以及"损害标准说"之别。鉴于存在污染环境行为系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成立的必要和非充分条件,采用"损害标准说"有混同不同责任成立要件之嫌,"违法或超标排放标准"已被侵权责任法和环境保护基本法所放弃,因而,认定污染环境行为宜采用排污标准说,即排污是否获得许可、是否超标均不影响污染环境行为存在的认定。  相似文献   

18.
本文所谓行政处理环境污染民事纠纷,主要是指根据《环境保护法》第41条等有关规定,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环境污染民事纠纷的活动。行政处理环境污染民事纠纷中的“二论”是指:“民事行为论”、即认为行政处理环境污染民事纠纷是一种民事行为;“无政论”,即认为行政处理环境污染民事纠纷对纠纷当事人的利益没有任何影响.处理决定没有任何法律效力。目前“二论”已成为影响我国行政处现环境污染民事纠纷工作如何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行政处理环境污染民事纠纷不是民事行为,而是…  相似文献   

19.
陈立彤 《绿叶》2011,(8):108-113
虽然新的《侵权责任法》对环境污染举证责任进行了规定,但规定过于笼统,在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优化举证责任由此成为环境诉讼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优化程序法,还需要在实体法、立法宗旨、执法理念上予以突破。综合现实案例和他国环保法的经验,"谁接近证据谁举证"和"谁反驳可能性谁举证"的原则、环境公益诉讼、举报人制度等对于完善环境污染举证责任有法律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前我国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法律功能定位模糊的问题,提出要确立惩罚性赔偿损害填补主功能定位的建议。研究结合《民法典》侵权责任编第1232条环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法律条文,分析该制度的双重功能属性,通过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功能分析法,对于现有规定所导致的影响环境立法表达准确性、妨碍环境污染侵权人享有合法权利以及消解环境法治行为规范作用等问题,在确立损害填补的主功能导向、适度扩展环境赔偿的考量要素以及细化损害填补的对象和标准等方面进行完善。以期编制更严密的环境法律制度,发挥环境法治的行为规范作用,解决我国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