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煤采动后,其上覆岩岩体失去支撑,未采动前的原始应力的平衡状态就遭到破坏.由于重力作用,岩体必有下落的趋势,再加上复杂的地质构造和采、掘放炮的震动,势必又加速顶板下沉变形,潜伏着冒顶片帮的隐患.福建煤矿事故中,顶板事故最为严重.据福建煤矿史志资料,冒顶死亡人数,占各类事故总死亡人数的50%以上.其中,老顶周期性来压造成的大冒顶,死亡人数极少,福建自1958年建煤矿以来,仅有一例大冒顶死亡事故,且仅死亡一人,而其他都是局部性冒顶造成的伤亡.  相似文献   

2.
据统计,矿山冒顶、片帮事故致死人数占全国事故死亡人数的19.8%。凤凰山铜矿在采用联合护顶之前,采场片冒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占伤亡总人数的39%。可见矿山片冒事故之严重。为此,凤凰山铜矿从7982年起,采用长锚索与短锚杆、桁架锚杆联合护顶措施,同时采用光面爆破以减轻对顶板岩层的破坏,从而杜绝了因冒顶片帮而造成的死亡事故。  相似文献   

3.
冒顶事故是煤矿中最容易发生的事故,且冒顶事故伤亡比重又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伤亡事故,据我省“八五”期间统计资料表明:91~95年5年中全省煤矿发生事故死亡255人,其中顶板事故死亡141人,顶板事故死亡人数占各类事故伤亡人数的第一位,在冒顶事故中,回采工作面冒顶事故最突出,占总数的70%以上,其次是掘进.因此,加强顶板管理,防止冒顶事故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冒顶,简而言之就是通风道坍塌。按照顶板一次冒落的范围及造成伤亡的严重程度,可将常见的顶板事故分为两大类:局部冒顶和大冒顶事故。  相似文献   

5.
采场,又称回采工作面,它是井下作业环境中最容易发生事故的场所。据统计,冒顶是矿山工伤事故中最多的一类,而70%的冒顶事故发生在采场。发生冒顶事故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大多数都与顶板管理不善有关。为了预防冒顶。必须做好顶板管理工作。 回采工作面顶板及矿山压力显现规律 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回采工作空间和处理采空区,主要对象是顶板。因此,了解顶板的性质和采场矿山压力显现规律是搞好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工作的前提。 回采工作面顶板,按垮落性质及其与煤层的相对位置,可分成三类。一是伪顶,一般是碳质页岩,直接…  相似文献   

6.
(五) 加强顶板管理 防止冒顶事故 问:煤矿冒顶事故既多又严重;原因何在? 答:我国煤矿冒顶事故较多。据1953~1979年间的资料分析,煤矿生产事故伤亡人数中有38%是出于这类事故。 冒顶事故如此严重是有原因的。从客观上说,我国煤矿95%以上是地下开采,煤层被采后,悬露顶板就要塌落  相似文献   

7.
1引言煤矿冒顶事故是煤矿生产中最常见的事故,根据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冒顶事故发生的比例居煤矿各类事故之首。从龙岩市(新罗区)煤矿的事故统计资料可知,本市煤矿因冒顶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市煤矿各类事故死亡总人数的63%。多发的富顶事故不仅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而且也给小煤的安全生产和健康发展带来了影响。因此,加强顶板管理,防止煤矿冒顶事故的发生是小煤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务。2$成百项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笔者对大量的已发事故资料进行分析后认为,导致我市小煤冒顶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2.1工人技…  相似文献   

8.
冒顶事故是煤矿五大灾害之一,掌握冒顶事故的预兆及其预防措施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煤矿顶板事故是指在煤矿井下采煤过程中,煤层顶板意外冒落而造成的人员伤亡、设备损坏、生产中止等灾害事故,冒顶事故对矿井安全生产危害极大,据统计,冒顶事故所占的比例占其他事故的60%以上,伤亡人数占40%左右,尤其是回采工作面发生冒顶的机会更大,因此,我们必须分析掌握煤矿发生冒顶事故的原因、预兆、研究有效预防措施,以降低煤矿顶板事故的发生,保证煤矿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我局近年来一些采面过特殊地段发生冒顶事故原因 ,总结多年现场安全管理实践经验 ,提供一些回采工作面的特殊地段顶板管理方法及预防冒顶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我局近年来一些采面过特殊地段发生冒顶事故原因,总结多年现场安全管理实践经验,提供一些回采工作面的特殊地段顶板管理方法及预防冒顶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1.
冒顶是煤矿中最为常见的事故,一般占煤矿事故总数的40%左右。发生了冒顶事故,不仅浪费煤炭资源,损失坑木或钢材,而且往往造成人身伤亡。有时由于冒顶,还会造成瓦斯积存、自然发火,导致地表下沉等。可见冒顶事故危害甚大。 冒顶是怎么回事呢?在井下开凿巷道、挖煤时,挖空了的地方如果不支护,悬露的顶板经过一定时间就会变形下沉,逐渐产生裂缝。裂缝增多,整体岩石就会破裂、脱层。表层部分冒落了,其上方的岩石又会破裂、脱层,再冒落。这种现象就是冒顶。 冒顶有大面积冒顶和局部冒顶。对大面积冒顶,大家比较注意防范;而对局部冒顶,思想则较麻…  相似文献   

12.
我公司1971~1986年共发生工伤事故3090起,死亡29人、重伤142人、轻伤2965人次。其中冒顶片帮是死亡、重伤人数最多,危害最大的事故(死亡9人,占31%;重伤40人,占28.2%;轻伤278人,占9.4%)。现将我公司历年发生的43起冒顶片帮事故作一简要的统计分析。一、事故原因分析 1.物质技术和管理的因素据统计,由物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冒顶片帮事故的伤亡,在冒顶片帮伤亡人数中,死亡占77.8%,重伤占42.5%。这些因素主要是: (1)爆破办法不当:井下巷道和峒室,多年来一直沿用小打眼、多装药、不用炮泥填塞(有的甚至用炸药填满炮眼)的爆  相似文献   

13.
应用岩体声发射技术监测采场顶板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矿南矿带自1992年采用上向水平分层进路式充填法开采以来,由于采场顶板的矿岩裸露,易发生冒顶事故,为了寻求对顶板的监测预报的手段,1994年冶金工业部安全环保研究院和我矿共同开展岩体声发射技术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我矿利用YSS型岩体声发射监测仪对南矿带上向采场的岩体声发射参数进行监测收集、整理分析,并结合现场情况判断采场顶板的稳定性,对有冒落可能的作出预报,进而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4.
应用岩体声发射技术监测采场顶板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矿南矿带自1992年采用上向水平分层进路式充填法开采以来,由于采场顶板的矿岩裸露,易发生冒顶事故,为了寻求对顶板的监测预报的手段,1994年冶金工业部安全环保研究院和我矿共同开展岩体声发射技术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我矿利用YSS型岩体声发射监测仪对南矿带上向采场的岩体声发射参数进行监测收集,整理分析,并结合现场情况判断采场顶板的稳定性,对有冒落可能的作出预报,进而采取措施避免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15.
有效保证矿井提升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福音 《劳动保护》2007,(12):96-97
煤矿生产事故除了瓦斯事故、透水事故、顶板事故多发易发外,提升和运输事故也严重威胁着煤矿安全生产。据统计,2005年国有煤矿共发生提升和运输事故200起,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当年煤矿各种事故死亡总人数的13.2%。完善煤矿提升和运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我国煤矿顶板事故一般性规律,从事故等级、事故地点、事故原因3方面统计分析近几年顶板事故的基本特征,并从地域、时间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一般顶板事故起数和总死亡人数最高;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发生顶板事故的概率较大;工程质量差是顶板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四川、重庆、贵州、湖南、云南5省市顶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的62.3%和60.0%;春节前后及8月份顶板事故多发,且事故频数白天大于夜晚,交接班与交接班后2小时易发生事故。  相似文献   

17.
煤矿冒顶片帮事故在煤矿各类事故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尽管其造成伤亡的人数不及瓦斯爆炸或火灾的多,但由于较为频繁,所以危害性很大。例如对福建省1985年“事故调查报告”中的各类事故进行统计的结果,掘进巷道冒顶的伤亡事故,占总数的48%。这里采用事故树法对煤矿掘进巷道的冒顶片帮事故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据统计,我国冶金矿山冒顶片帮事故占井下事故总数的20%~30%,有色矿山为32.27%。在国外,加拿大矿山冒顶片帮事故占32%,日本占16%。可见预测预防矿山冒顶片帮事故意义重大。利用测定岩石位移量来监测矿山顶板稳定性的仪表,国外有简单的机械式目察报警装置、岩体位移监测仪,也有参数自动化记录的监测仪表,70年代起还广泛使用激光和红外线探测巷道和采场表面的位移。国内用  相似文献   

19.
在调查华莹山矿务局顶板事故的基础上,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对回采工作面冒顶伤亡事故进行研究分析,并从人机工程学角度探讨了冒顶伤亡事故的致因,建立了顶板伤亡事放综合模型,进而提出了减少冒顶伤亡事故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从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获悉,今年1~4月全国工矿企业事故情况未见好转。与去年同期相比,死亡人数增多0.5%,重伤人数减少9%。其中国营企业死亡人数减少7%,重伤人数减少9.4%;县以上集体企业死亡人数增多14.7%。4月份情况尤其严重,与去年同期相比,死亡人数增多7.1%,其中国营企业死亡人数增多14石%。 1~4月事故的特点是,国营企业减少,集体企业上升。最突出的事故种类为车辆伤害、冒顶片帮和高空坠落。 集体企业事故上升的原因,一是劳动条件差,管理水平和职工安全素质低下;二是进入农忙季节,相当一部企业职工自天厂里忙,夜晚地里忙,过度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