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众对灾害风险的可接受程度既受客观灾害事件的影响,又受主观风险认知的影响,因此可接受风险研究必须将主观与客观风险结合起来。公众对灾害风险的主观判断,主要受心理距离的影响。在现有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概率距离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人际距离、信息距离、情绪距离三个维度,共同组成心理距离体系。公众离心理距离原点越远,灾害风险认知越弱。心理距离影响着灾害风险传输到公众的过程,会使公众感知的主观风险增大或减小,其与公众个体属性、灾害风险情景都会影响公众的可接受风险,但是公众个体属性与可接受风险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因此,可以通过心理距离和灾害风险情景的分析来评价公众灾害风险接受性,接受性越小,公众越不能接受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2.
基于情景的自然灾害风险时空差异多维表达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空差异是风险的一种本源特性。自然灾害作为一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其风险时空差异的研究有助于微观地认识灾害规律性和风险动态性,为有效防范灾害与规避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综述了国内外自然灾害风险时空方面的研究,从情景出发构建了具有普适性的自然灾害风险时空差异的多维表达框架,提出了灾害风险时空差异评估技术框架,所提理论和方法可供后续应用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3.
灾害风险感知研究方法与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忻  徐伟  袁艺  马玉玲  钱新  葛怡 《灾害学》2012,(2):114-118
阐述了风险感知的基本内涵、影响因素以及主流的研究方法,总结了风险感知研究方法的最新发展,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灾害风险感知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对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未来灾害风险感知研究中应当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三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50,自引:35,他引:150  
在作者分别于 1991年发表的《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和 1996年发表的《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评述了最近 6年来灾害科学研究的进展 ,提出了灾害科学的基本框架 ,进一步完善了“区域灾害系统论”的理论体系 ,提出了当前灾害科学的主要学术前沿问题。文章并就资源开发与灾情形成机理与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 ,阐述了区域灾害的形成过程 ,进一步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 ,就建设安全社区 (区域 )提出了“允许灾害风险水平”的区域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孔锋 《灾害学》2024,(1):1-5
灾害耦合效应是灾害风险科学领域关注的焦点议题,与复杂灾害事件具有密切的联系。该文首先从词源角度阐述了“耦合”的内涵,提出了灾害耦合效应的概念,对比了灾害耦合与灾害叠加的差异,阐述了灾害耦合效应的整体性、有序性、动态性和目的性特征。其次从灾害系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灾害系统结构体系和功能体系及演化过程与灾害耦合效应的联系,提出灾害耦合效应具有灾害形成要素耦合和灾害演化过程耦合,并探讨了两种耦合内在的特征及两者互动作用。再次从复杂灾害事件角度出发,探究了灾害群、灾害链和灾害遭遇与灾害耦合效应的关系,提出灾害演化过程耦合与灾害演化网络视角下的灾害链过程具有一致性,灾害形成要素的耦合与广义的灾害遭遇具有一致性。最后该文提出了加强灾害耦合效应研究与实践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6.
风险感知偏差机理概念模型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风险感知理论体系,以风险感知过程为主线,从风险感知信息的识别与收集、编辑与处理、评估与决策3阶段解析风险感知偏差形成过程,分别从个体心理机制与组织因素2个层面探析风险感知偏差形成的内因和外因;基于心理距离理论和解释水平理论,构建并解析风险感知偏差的4维心理距离模型。论述了风险感知偏差的放大机制和干预对策。基于此,构建了风险感知偏差机理概念模型。研究结果为探索风险感知偏差的形成与演化机理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可为安全风险管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居民感知是检验韧性社区建设的主观但直接的工具。文中在界定台风灾害社区韧性感知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台风灾害社区韧性感知的路径;进一步从社区韧性“能力—过程—目标”三维度内涵构建台风灾害社区韧性感知评估理论框架。该理论框架包含设施稳定感知、响应效率感知、居民参与感知、灾害程度感知、物质建设感知和组织建设感知6个维度,能全面反映台风灾害下居民对社区韧性的感知。然后,采用专家赋权法确定所识别的28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形成台风灾害社区韧性感知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取浙江温岭3个社区作为研究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基于感知的评价结果,对台风灾害社区韧性的提升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庙成  刘希林 《灾害学》2022,(1):158-164+170
基于泥石流灾害可接受风险调查问卷的分析,从泥石流灾害关注程度和类型、可接受性及灾害可接受风险3个方面阐述农民对泥石流灾害可接受风险的感知和态度。研究结果表明:(1)农民普遍关注泥石流灾害,主要关注的灾害后果是财产损失,财产损失中主要关注的是房屋;(2)农民对泥石流灾害可接受性分别是:距离为<5 km、频次为100年1次或更长时间1次、预警时间为<1 h和保险费用为<100元;(3)农民可接受的受灾人数、死亡人数、死亡比例、个人直接经济损失和总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100人、≤1人、≤5×10-7/a、≤1 000元和≤10万元;(4)影响农民对泥石流灾害风险感知和风险态度以及可接受风险水平的主要人口特征是36~45岁、女性、受教育程度初中学历以及收入<1 000元/月的群体。  相似文献   

9.
灾害风险理论与风险管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灾害风险与风险管理理论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对灾害风险内涵的认识还没有统一.在综述国内外灾害风险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当前研究现状的综合分析,提出了灾害风险的定义和理论模型.依据对灾害风险理论的界定和认识,从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减缓4个方面构建了灾害风险管理理论框架.最后,针对当前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余瀚  郭浩  王静爱 《灾害学》2022,(2):131-137
针对广东台风灾害人口与经济风险,基于区域灾害系统、地域分异和自然灾害区划相关理论,从“多尺度-多要素-多情景”的角度系统性开展了区域台风灾害风险区划,构建了基于自下而上思想的G-BU-BZ定量综合区划工具,结合先验知识和广东台风风险分析结果,使用5个重现期情景(5年、10年、20年、50年、100年一遇)的分区图,以5个重现期情景下的分区方案图谱形式形成系统的综合区划方案:一级区表达宏观上台风灾害风险形成的环境分异,所有重现期情景均划分为6个区域,包括沿海平原区、粤西平原区、粤西-中部平原丘陵区、粤北-粤东山地丘陵区、粤东平原区、珠三角平原区;二级区表达台风综合致灾因子强度分异,5个重现期情景下分别划分出13、16、18、14、12个二级分区;三级分区表达综合风险分异,5个重现期情景下分别划分出55、67、68、64、51个三级分区。  相似文献   

11.
《灾害学》2016,(3)
近年来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灾害损失不仅受到致灾因子的影响,也与人们的灾害风险感知及应对行为紧密相关,灾害风险感知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灾害风险管理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之一。在对国内外灾害风险感知研究文献系统分析基础上,从概念界定、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灾害风险感知研究进行了评述。尽管国内外灾害风险感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研究对象的确定、相关测量范式和具体因素分析等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未来相关研究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最后,提出了未来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重点趋向,包括拓宽风险感知研究领域、完善风险感知测度方法、强化风险感知应对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汶川地震大型高速远程滑坡力学机理及控制因子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方华  崔鹏 《灾害学》2010,25(Z1)
根据汶川地震典型高速远程滑坡坡体结构特点及坡体对地震动的响应,认为地震波是造成山体变形破坏的原动力,强烈的地震动是触发岩体高位剪出并被抛射的主要原因。滑坡体被抛射后,撞击铲刮坡面形成高速碎屑流作远程运动,其运动距离决定其造成危害的大小,在不考虑地震长持时的情况下,其后续运动距离决定于不同的内部控制因子,统计分析表明:发震断裂只有触发效应以及"上/下盘效应",与灾害规模无关,多半滑坡发生于平均坡度为30°~45°坡体结构,滑坡体运动距离L与其拔河高度H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坡体拔河高度越大,滑坡体滑过的区域面积及堆积体积就越大,滑坡运动距离就越远,运动性就越强,造成的灾害也就越大。  相似文献   

13.
自然灾害风险形成机制是灾害风险评价和管理的基础,目前风险形成机制的研究还不足。基于灾害系统理论,提出自然灾害风险的形成需要具备发灾场、致灾力和承灾体三个要素,发灾场是灾害风险形成的空间场所,致灾力是自然事件对承灾体的破坏力,承灾体的暴露性和抵抗力是决定灾害风险是否能够形成的重要因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来说,灾害风险产生的实质是人类活动与灾害事件争夺地理空间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灾害事件致灾力与承灾体抵抗力之间的较量,只有当灾害事件的致灾力大于承灾体抵抗力时,灾害风险才有可能产生,风险的大小由灾害事件的致灾力、承灾体抵抗力和暴露性共同决定。根据人灾冲突的理论,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灾关系,关键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暴雨泥石流暴发的准周期性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泥石流是山区的主要灾害类型,其发生条件和暴发规律尚在探索之中,泥石流过程本质上并不是纯随机事件,地形坡度,暴雨强度和风化岩土物质积累的组合决定了泥石流的规模,人们推测其暴发具有周期性,但并没有得到直接的证据。作者从山坡松散物质积累条件和泥石流暴发的概率分布出发,在考虑其发生规模的前提下,论证了泥石流暴发风险具有周期性,并且给出了其风险度及暴大风险重现期的估算公式,理论研究和调查结果表明,泥石流间隔期越长,其发长的规模将越大,这在制定山区防灾对策中应该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5.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是减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风险区土地的合理利用与投资、灾害预防与管理、灾害保险制度的建立以及灾期的快速评估和辅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分析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不仅应包括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而且还应包括由此而引起的可能的后果的风险分析概念,并且探讨了将自然灾害与风险区价值及抗灾性能作为整体进行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曦  周洪建 《灾害学》2015,(2):70-74
灾害年度风险评估是对未来一年区域灾害风险的分析与评价,目前此项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以地震部门确定的年度地震危险区为基础,重点讨论区域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中的情景分析,包括地震要素情景分析、地震灾害区域情景分析和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情景表达等3个方面,旨在为规范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技术提供借鉴,同时为推动地震灾害年度风险评估的业务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周皓  郭晓梅  尹仑 《灾害学》2023,(4):165-170
传统知识(Traditional Knowledge, TK)是生活在特定环境的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中习得并积累的实践经验,世代相传。该文首先系统综述了传统知识减少灾害风险(Disaster Risk Reduction, DRR)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2003—2022年对云南省德钦县藏族社区的调查,分析当地藏族居民与多方合作并运用传统知识建立减少灾害风险框架。研究采用定量分析、参与调查、半结构式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研究云南省德钦县藏族社区减少灾害风险行动及其成效,旨在为构建多元减灾体系提供可参考的中国案例。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知识能有效帮助当地社区应对自然灾害,回应了《仙台框架》关于减少灾害风险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第6届国际IIASA-DPRI综合灾害风险管理论坛的主要内容,并就中国综合灾害风险管理对策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风险与商业和产经界面临的挑战。论坛除主题报告外,共设置了16个分会场,就综合灾害风险信息共享平台(DRH)的建设、产经界如何迎对灾害风险、地震与洪水灾害风险的综合管理、灾害风险教育与减灾意识的养成、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论探讨,以及土耳其国家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的经验与教训等进行了深人的研讨。针对上述进展,从我国减灾工作现状,提出从三个方面加强我国综合减灾与灾害风险管理工作,即:各级政府在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同时,要高度重视从综合的角度完善减灾战略、规划和能力建设;全面改进产经界迎对灾害风险的能力,特别是非国有中小企业防御灾害风险的能力,以及大型国有企业灾害自保或参保机制的完善;加强综合灾害风险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19.
情景驱动的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发生频次的增加与巨灾效应的不断涌现,人们对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期望。然而,由于人们对"风险"认识的不全面与不系统,导致了灾害风险分析理论与技术水平的停滞不前。"风险是与某种不利事件有关的一种未来情景"是我们对"风险"的诠释。据该定义可知,风险不仅仅只是着眼于过去,更重要的是要展望未来;风险不再只是历史灾难的统计,而是未来不利事件情景的分析。因此,"情景分析"成为风险研究的一项新手段,它不仅摒弃了传统方法仅着眼"过去"的局限性而实现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合理过渡的研究思路,而且摒弃了传统方法仅限于因子统计分析的局限性而实现系统分析的研究理念。以"情景分析"为技术手段,提出了情景驱动的区域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方法,旨在探讨对风险研究思路与技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孔锋 《灾害学》2024,(2):48-53
灾害风险科学复杂性问题研究已成为当前学科发展的难题和热点。该文首先从“人类世”概念出发,阐述了环境变化对灾害风险的影响和解决灾害风险科学中复杂性议题的重要性。论述了系统思维下灾害风险科学的本质是探索区域灾害系统特征和机制,并探讨了区域灾害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联系。在分析灾害风险科学发展新特征的基础上,对复杂系统和复杂网络的特点及其与灾害系统的内在联系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复杂系统视角下的灾害系统过程和机制特点。最后阐述了灾害风险科学复杂性研究面临的秩序机遇、技术机遇和数据机遇,并提出了灾害风险科学复杂性研究的前沿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