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了固氮鱼腥藻A.sphaerica和念珠藻N.muscorum对林丹(γ-HCH)的降解效应及机理.结果表明,在初始藻种叶绿素含量约为37mg·L-1,林丹起始浓度均为0.2mg·L-1条件下,A.sphaerica和N.muscorum均能明显降解林丹,5d降解率分别为66.1%和69.5%,其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19和3.23d.在培养过程中,0.2mg·L-1林丹并不会抑制两种固氮藻的生长,培养5d后,叶绿素a的含量分别增加0.82倍和1.36倍.升高温度和增强光照均能增加林丹的降解率.相对于N2,NaNO3作为唯一氮源更能刺激固氮蓝藻对林丹的降解,对于A.sphaerica和N.muscorum,其对林丹的5d降解率分别增加44.6%和40.5%.气质联用检测结果表明,脱去HCl生成γ-五氯环己烯是两种固氮蓝藻降解林丹的主要脱氯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2.
通过交换邛海湿地的两个典型地点的天然基质,并对交换培养后基质上的生物膜的藻类群落结构、生物量、叶绿素、胞外酶活性、EPS多糖含量等指标进行分析,观察环境变化后生物膜结构功能随时间的改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生物膜在交换培养后,藻类结构、叶绿素浓度、胞外酶活性、多糖含量等指标均发生改变。随着交换时间增长,生物膜均发生了一定变化,其变化符合生物膜群落生长特性和生物膜对环境的适应性规律,综合反映出邛海湿地生物膜对环境改变有明显的响应。  相似文献   

3.
蓝藻是荒漠藻类中的主要类群,它能抵御荒漠生境中高低温、干旱、高盐碱、高紫外辐射等极端环境的胁迫,蓝藻胞外多糖及胞内的伪枝藻素、MAAs等在抵抗逆境胁迫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主要介绍了荒漠蓝藻抗逆性及其培养条件的研究进展,并概述了荒漠蓝藻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外源亚精胺缓解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Cr6+毒害的生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r^6 胁迫下,荇菜叶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O2^-产生速率、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外施亚精胺后对上述各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一Cr^6 处理下,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Cr^6 浓度为1mg/L时达到最大值,而后迅速下降;外施亚精胺(Spd)可显著提高二者的含量,延缓它们的下降速度.(2)单一Cr^6 处理下,SOD、POD、CAT活性分别在2、4、2mg/L Cr^6 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而后下降;外施亚精胺可提高这三种保护酶的活性,使其上升或稳定时期变长,从而降低O2^-等活性氧的产生速率.由此可见外源亚精胺可缓解Cr^6 对荇菜的胁迫效应.  相似文献   

5.
营养盐水平对念珠藻胞外有机物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齐飞  刘晓媛  徐冰冰  贲岳  封莉  张立秋 《环境科学》2012,33(5):1556-1563
以我国湖泊典型固氮蓝藻发状念珠藻(Nostoc flagelliforme)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氮、磷营养盐对发状念珠藻生长特性及其胞外有机物产生的影响.采用藻细胞浓度计数法表征发状念珠藻生长特性;分别采用溶解性有机碳(DOC)、三维荧光光谱(EEM)和紫外-可见光谱法,从总量和主要物质方面分析了发状念珠藻胞外有机物的产生规律.结果表明,在不同氮、磷营养水平下,发状念珠藻的4个关键生长时期基本相同,氮是控制发状念珠藻生长的关键营养控制要素;氮营养元素浓度的增高,有利于发状念珠藻产生胞外有机物,其产生量逐渐增大,而磷营养元素浓度的增高对胞外有机物产生量贡献较小,氮营养盐是发状念珠藻产生胞外有机物的关键限制因子;通过EEM谱图分析,发状念珠藻胞外有机物主要以类氨基酸类物质和类富里酸物质为主.以磷为控制营养盐时,类富里酸是主要的胞外有机物之一,以氮为控制营养盐时,类富里酸产生量极低;作为主要的胞外有机物,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产生规律显著不同,其中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碳水化合物含量.  相似文献   

6.
硒对烤烟的生态毒理效应及临界指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营养液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Se对烤烟生物量、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类胡萝卜、SOD、POD和MDA活性的影响。Se胁迫下的烟株生长受到抑制,浓度越高,抑制效应越明显;低浓度Se对烤烟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含量有促进作用,并提高烟株体内活性氧防御体系,使MDA酶含量下降;高浓度Se则对其有抑制作用,对活性氧防御体系产生胁迫效应,MDA上升,SOD、POD酶活性下降;相关分析表明,除MDA呈极显著正相关外,其余均呈极显著负相关。MDA含量变化为Se胁迫烤烟生长的最敏感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7.
对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在接种后第3~5 d分3次添加Na2TeO3,4个Te胁迫组的累计加Te量分别为650、750、850和950 mg/L.结果表明:4个Te胁迫组螺旋藻的最终生物量、水溶性蛋白、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的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随Te胁迫强度增加而逐渐减少;而SOD的比活力均高于对照组,但随Te胁迫强度增加也呈逐渐减少趋势;Te(IV)胁迫没有改变螺旋藻中脂溶性色素的组成,但各色素的含量也随Te胁迫强度增加而下降;胞外多糖含量随Te胁迫强度增加而增加,但950 mg/L实验组(第9 dxTe(IV)为2.21),胞外多糖的含量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8.
低温光照是荒漠化地区蓝藻结皮经常面临的环境条件之一.报道了实验室条件下低温光照处理对蓝藻结皮形态、生理特性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本研究中,首先通过接种具鞘微鞘藻和爪哇伪枝藻形成人工蓝藻结皮,接着以人工蓝藻结皮为材料进行低温光照处理:28℃+60μE.(m2.s)-1(对照)、10℃+60μE.(m2.s)-1、2℃+60μE.(m2.s)-1和2℃+黑暗.在不同低温光照处理的第0、5和12 d分别测定蓝藻结皮光合活性(Fv/Fm)、叶绿素a、胞外多糖、伪枝藻素、类胡萝卜素和藻蓝蛋白的含量及藻蓝蛋白/叶绿素比值,同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低温光照处理下蓝藻结皮的微结构变化.此外,对结皮的表观形态特征如结皮颜色、厚度和干重等进行了测定.与对照结皮相比,低温光照下结皮的表观形态受到不利影响,所测定的结皮各项生理指标均呈现显著下降(P<0.05).在2℃+60μE.(m2.s)-1处理12 d时,结皮生物量、光合活性、胞外多糖含量、伪枝藻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藻蓝蛋白含量分别比同期对照结皮下降了61.48%、94.89%、66.37%、31.01%、59.38%和65.91%.电镜观察表明,低温光照导致蓝藻结皮的超微结构受到明显破坏,表现为结皮层出现大量蜂窝状空隙,藻丝体数量减少,呈网格状分布,对沙粒的束缚能力减弱等.研究表明低温光照对蓝藻结皮的形态和生理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而低温黑暗能较好地促进蓝藻结皮生理活性和结皮表观形态的恢复.本研究初步探索了蓝藻结皮对低温光照胁迫的耐受性,同时对于了解蓝藻结皮在野外极端环境条件下的生存状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中肋骨条藻、赤潮异弯藻和小球藻的叶绿素a含量、光合速率、光合固碳速率和碳酸酐酶活性对CO2加富的响应变化。结果表明:3种海洋微藻的叶绿素a含量对CO2加富处理都没有作出明显的响应变化(P0.05)。相反,3种海洋微藻的光合速率、光合固碳速率和碳酸酐酶活性对CO2加富都作出了明显的响应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说明CO2加富处理刺激了3种海洋微藻的碳酸酐酶活性,从而提高了它们的光合速率和光合固碳速率。3种海洋微藻相比,赤潮异弯藻的响应最明显,其次是中肋骨条藻,小球藻的响应相对最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γ-射线辐照对太湖原水中越冬蓝藻复苏的抑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60Co衰变产生的γ-射线辐照太湖原水,研究其对水中越冬蓝藻复苏的抑制,分析不同吸收剂量和添加物(甲醇、碳酸钠)对抑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γ-射线辐照能有效抑制太湖水中越冬蓝藻的复苏,吸收剂量越大,抑制蓝藻复苏的效果越好.吸收剂量为5kGy的水样,培养40d,水中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和藻蓝素(PC)含量分别为对照样的8.66%、16.8%和17.2%,抑制了越冬蓝藻的复苏.0.5%甲醇和0.22mmol/LNa2CO3添加物抑制了辐照过程,与不含添加物水样相比,相同吸收剂量下,相同培养时间内,含添加物水样中Chl-a、Chl-b和PC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根据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数学模型;测算2005年-2011年中国水泥工业二氧化碳(CO2)、氮氧化物(NO2)、二氧化硫(SO2)、颗粒物(PM)和氟化物(F)等污染物排放量,分析节能减排的效果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结果表明:水泥工业CO2排放量逐年增长,并且与水泥产量和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呈线性关系;原料煅烧和能源利用过程CO2排放量分别占56%和44%;单位水泥产品CO2排放强度由0.68 t·t-1下降到0.58 t·t-1,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682×104t、减少CO2排放共计1.03×108t。NO2排放量分别是SO2、PM、F的4、7、160倍。发展新型干法技术、建设烟气脱硝装置、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是水泥工业未来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利用碘离子选择电极,以0.1mol/LKNO(3^-)0.01mol/L酒石酸为总离子强度调节荆、Na2SO3为还原保护剂,将加碘食盐中的10(3^-)还原为I^-,在双液接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的条件下,采用直接电位法和标准曲线法直接测定了溶液中的碘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线性范围10^(-1)~10^(-7)mol/L,检测下限4.6×10^(-8)mol/L,样品具有较好的回收率(98.2%-100.7%),可以用此方法测定食盐中I^-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CO2浓度倍增对湿地小叶章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三江平原湿地典型草甸化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为研究对象,利用开顶箱控制CO2浓度,模拟CO2浓度倍增对小叶章生理特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小叶章对CO2浓度倍增的响应依赖于氮素供应状况. 缺氮 (0 kg/hm2) 条件下,CO2浓度倍增使w(叶绿素),w(游离氨基酸)和w(可溶性蛋白质)降低,w(可溶性糖)增加;而当氮素供应充足时,w(叶绿素),w(游离氨基酸)和w(可溶性蛋白质)均显著增加. 施氮促进小叶章叶绿素、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合成,降低了w(可溶性糖). 小叶章在高浓度(以摩擦尔分数计)CO2(700 μmol/mol)熏蒸40 d,光合能力出现下降趋势. 施氮可以促进小叶章的生长,调节其对CO2浓度升高的适应现象.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UV-C/N2O2催化氧化去除鱼腥藻PCC7120的效果,探讨了各种因素如c(N2O2),pH,辐照度及反应时间对灭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N2O2对UV-C(紫外线C波段辐照)灭藻具有协同作用,UV-C/N2O2高级氧化体系对鱼腥藻PCC7120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在藻液中c(N2O2)为1 mmol/L,反应温度为25℃,pH为6.8,紫外线辐照度0.54 mW/cm2及反应20min的条件下,受试藻种的灭活率5 d后可以达到85%以上.将N2O2与浸没式UV-C流动除藻装置结合进行流动式的灭藻实验,灭藻效果显著,鱼腥藻PCC7120体内的SOD酶和POD酶的活性及C-PC藻蓝蛋白、叶绿素a的含量都有大幅度的下降,且灭活后的蓝藻不会重新生长.   相似文献   

15.
氮磷限制条件下螺旋鱼腥藻产生土嗅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批量培养的方法研究了螺旋鱼腥藻在氮限制和磷限制条件下生长与土嗅素的产生特征.在磷限制条件下螺旋鱼腥藻的生长速率降低,不易生成异形胞;而在氮限制下鱼腥藻生长良好,并生成异形胞,异形胞形成的比例为3.5%~4.4%.在磷限制和氮限制条件下,单位细胞土嗅素的浓度在培养的前20d内都处于急速下降的趋势,之后开始趋于平缓,分别维持在3.18×10-5,3.68×10-5ng/cell左右.氮限制条件下螺旋鱼腥藻单位细胞土嗅素的生成量略高于磷限制条件下.氮限制条件下,螺旋鱼腥藻单位细胞叶绿素a的生成量高于磷限制条件下.螺旋鱼腥藻单位细胞产生的土嗅素与叶绿素a的质量比(geosmin/Chl a)在磷限制条件下要高于氮限制条件下.  相似文献   

16.
分别采用《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检验方法》(CJ/T221—2005)中平皿计数法和多管发酵法检测分析呼和浩特市周边7个城镇污水处理厂、2个制药企业以及2个乳制品企业污泥中的细菌总教和粪大肠菌群茵值。结果显示:供试样品的细菌总数为1.0×10^6~1.3×10^8个/g,其中细菌含量最高的是乳制品企业l污泥样品,最低的是污水处理厂4污泥样品。粪大肠菌群菌值为2.0×10^5-5.4×10^8个/g,其中粪大肠茵群菌值最高的是污水处理厂2和污水处理厂5污泥样品,最低的是污水处理厂4和制药企业1污泥样品,乳制品企业污泥样品的粪大肠菌群茵值居中。  相似文献   

17.
研究微囊藻毒素聚酮合成酶、节球藻毒素聚酮合成酶之间的遗传关联性,并对其二级结构进行预测分析.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得到2株蓝绿藻的毒素聚酮合成酶(PKS)基因,并进行基因序列分析.从GenBank中提取产微囊藻毒素、产节球藻毒素藻株的相应基因序列,利用DNAStar和phylip软件分析目的基因一致性及2类藻毒素PKS的进化情况.采用Garnier-Robson法、Karplus-Schulz法预测项圈藻株202A1/35、节球藻株NSOR10PKS蛋白片段的二级结构,Kyte-doolittle法分析蛋白的亲水性,Emini法预测蛋白质的表面可能性.结果表明,2类藻毒素PKS目的基因的相似性非常高;项圈藻属、念珠藻属的微囊藻毒素PKS与节球藻毒素PKS的进化关系较近;2种藻毒素PKS分析片段二级结构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其亲水性与表面可能性区域等特征也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预测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中国近几年来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灰色模型理论,建立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GM(1,1)预测模型,预测到2015年中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将达到3.3×10^9t;通过影响因素关联度分析,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影响较大的因素是GDP,若是将GDP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到2015产生量将达到6.1×10^9t。预测结果表明今后中国工业固体废物增加速度很快,从而为环境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提出能计算平均年和典型年生态基流量的基于CAWDU(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的代表年法(简称IGAWDU法),建立了相应的公式,应用于滦河中游典型河段。通过天然径流量趋势分析,确定自然与人为干扰的转折点,选取用于生态基流量计算的数据。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逆月最小生态径流法(M—MMER法)和IGAWDU法与Tennant法的差异度。结果表明:(1)基于IGAWDU法的多年平均生态基流量为1.412亿m^3,丰、平、枯水年的年生态基流量分别为2.977亿m^3,1.736亿m^3,0.834亿m^3,占年均天然径流量32.4%,18.9%,9.1%,丰、平水年可满足维持生态系统所需基本水量;(2)M—MMER法与Tennant法的差异性较大。基于GAWDU的平均年法与Tennant法差异性不显著;(3)基于IGAWDU法的生态基流量略高于Tennant法,更利于河道生态系统健康发展,适于滦河流域生态基流量的估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