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解地膜覆盖对菜地剖面温室气体的影响,本研究利用扩散箱法测定了2014-2015年西南地区辣椒-萝卜轮作菜地10、20和30 cm土壤剖面的CH4、CO2和N2O的浓度.结果表明,整个观测季覆膜(F)和不覆膜(NF)处理土壤剖面的CH4浓度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与NF相比,覆膜极显著提高了辣椒季30 cm土层的CH4浓度(p<0.01),但极显著降低了萝卜季20 cm土层的CH4浓度(p<0.01),且对观测季其他土层的CH4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与CH4相反,整个观测季覆膜和不覆膜处理土壤剖面的CO2浓度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与NF相比,覆膜显著提高了辣椒季30 cm土层和萝卜季各土层的CO2浓度(p<0.05);与CO2相似,整个观测季节覆膜和不覆膜处理土壤剖面的N2O浓度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与NF相比,覆膜对辣椒季各土层的N2O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却显著增加了萝卜季各土层的N2O浓度(p<0.05).总之,在辣椒季,地膜覆盖有利于深层土壤(30 cm) CH4和CO2的积累,而对N2O的影响却不显著.在萝卜季,地膜覆盖不利于中层土壤(20 cm) CH4的积累,但有利于各土层CO2和N2O的积累.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辣椒季,各处理10 cm土层的CH4浓度与土壤充水孔隙度(WFPS)呈显著正相关(p<0.05),各处理10 cm土层的CO2浓度与各环境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与CO2类似,覆膜处理10 cm土层的N2O浓度与各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p>0.05),但不覆膜处理10 cm土层的N2O浓度与WFPS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萝卜季,各处理10 cm土层的CH4浓度与各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p>0.05),各处理10 cm土层的CO2和N2O浓度与地下10 cm温度和土壤氮素呈显著正相关(p<0.05).WFPS是影响10 cm土层CH4浓度的主要因素,土壤温度和土壤氮素是影响10 cm土层CO2浓度的主要因素,WFPS、土壤温度和土壤氮素是影响10 cm土层N2O浓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邵立明  邱伟坚  张后虎  何品晶 《环境科学》2008,29(12):3520-3524
选用2种供试土壤(S1和S2),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渗滤液投加土壤后N2O释放、氨挥发及矿物氮的转化,并讨论了土壤理化性质对上述过程的影响.土壤pH值较大程度地决定了氨的挥发,仅投加渗滤液的碱性土S1在培养期的前5 d内测到氨挥发,通过氨挥发共损失了约3.0‰的渗滤液氮.投加同等含量的渗滤液后,不同土壤可导致N2O释放量近20倍的差异(p<0.01).土壤含水率(WFPS)影响了土壤中硝酸盐氮的生成速率,从而制约了N2O释放通量的高低.与WFPS为46%时相比,投加蒸馏水的土壤S1、投加渗滤液的土壤S1和土壤S2在WFPS为70%的条件下N2O的释放通量均值分别提高了6.5 (p>0.05)、 1.8(p>0.05)和2.2倍(p<0.05).渗滤液投加土壤在10 d培养期内,土壤S1和S2因N2O释放分别损失了41.1‰和2.3‰的渗滤液氮.为此,控制灌溉土壤的含水率(<70% WFPS),并选用酸性土壤可有效地控制渗滤液灌溉下N2O的释放和氨挥发.  相似文献   

3.
于2015年1月(冬季)、4月(春季)、6月(夏季)和9月(秋季),以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沼泽湿地为研究区,采用静态箱与气相色谱结合的方法,研究螃蟹对湿地土壤CO2、CH4和N2O排放通量及综合增温潜势的影响。研究表明:温室气体排放季节变化较为显著,CO2、CH4排放通量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N2O排放通量最大值出现在秋季,CO2、CH4和N2O排放通量最小值均出现在春季。与无螃蟹组相比,高潮滩和中潮滩螃蟹组CO2、CH4和N2O排放通量均值都增大,其中高潮滩螃蟹组CO2、CH4和N2O排放通量依次增大了46.36%、66.67%和69.66%,中潮滩螃蟹组CO2、CH4和N2O排放通量依次增大了53.57%、142.97%、73.0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n=96,p<0.05),CH4和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n=96,p<0.01);N2O排放通量与土壤pH显著正相关(n=96,p<0.01),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n=96,p<0.05)。综上所述,螃蟹活动对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沼泽湿地土壤的干扰促进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为有效调节湿地碳、氮固持作用和湿地生态系统科学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南方稻区不同轮作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水稻-油菜轮作处理的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特征,并估算稻田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结果表明,双季稻田、一季中(晚)稻田、油菜地和休闲地CH4平均排放量分别为135.25,55.64、5.05和1.89 kg ·hm-2,稻季CH4排放占不同轮作周年CH4排放的91.8%~98.5%,稻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与CH4排放呈显著正相关,常规晚稻稻田CH4排放比杂交晚稻高18.7%(P<0.05);双季稻田、一季中(晚)稻田、油菜地和休闲地N2O平均排放量分别为0.94、0.64、1.38和0.24 kg ·hm-2,油菜地的N2O排放占周年排放的57.2%~70.2%,双季稻和一季稻处理的冬闲农田N2O排放占周年排放的17.8%和30.6%,杂交稻和常规稻稻田N2O排放无显著性差异;双季稻-冬闲和双季稻-油菜的GWP处理高于稻-油和稻-冬闲处理,稻季排放CH4的GWP占轮作周年GWP排放的71.2%~90.9%;GHGI以稻-稻-油菜最高,稻-油和稻-冬闲处理较低,综合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建议南方稻区选择杂交晚稻-油菜的种植模式,有利于南方多熟制稻田的温室气体减排.  相似文献   

5.
植物入侵是河口湿地土壤碳(C)、氮(N)、磷(P)循环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探讨福建闽江河口互花米草入侵短叶茳芏湿地对碳输入和 碳排放的影响,对土壤C、N、P含量和储量及CH4和CO2排放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互花米草入侵短叶茳芏湿地显著增加了0~60 cm土壤C、N含量和0~15 cm土壤P含量(p<0.05).②互花米草入侵短叶茳芏湿地后,0~60 cm土壤C、N、P储量分别增加了16%、46%、26%(p<0.05).③互花米草入侵短叶茳芏湿地后,0~15 cm和15~30 cm土壤C/N显著降低了33%和24%,15~30 cm土壤C/P降低了31%(p<0.05).④互花米草入侵短叶茳芏湿地显著增加了CH4和CO2平均和累积排放(p<0.05).⑤土壤C、N、P与土壤CO2和CH4排放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微生物生物量碳(MBC)与土壤CH4排放呈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C/N与土壤CH4排放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来看,互花米草入侵闽江 河口短叶茳芏湿地增强了土壤C、N、P的固持和CH4、CO2的排放,并受到生态化学计量比的调节.本研究拓展了对植物入侵情形下河口湿地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氧化亚氮(N2O)的释放量占全球N2O释放总量的60%.其中,稻田土壤是N2O最主要的释放源.反硝化过程是稻田土壤N2O生成的主要微生物过程之一.本研究选取广东韶关稻田垂向土壤(0~100 cm)为研究对象,通过乙炔抑制剂法测定了N2O产生潜势和反硝化潜势,并利用针对特异性功能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分析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和反硝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0~10 cm深度的土壤样品N2O产生潜势最高,可达(0.020±0.0035)μg·g-1·h-1.反硝化功能基因中,nirK基因的丰度峰值((1.51±0.0015)×108 copies·g-1)出现在0~10 cm深度,而nosZ和nirS基因的丰度峰值((4.29±0.0015)×107 copies·g-1和(8.86±0.0010)×107 copies·g-1)均出现在10~20 cm深度.稻田垂向土壤中N2O产生潜势和相关的反硝化功能基因(nosZ、nirK和nirS)丰度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在所有深度的土壤样品中nirK基因的丰度均高于nirS.基于nirK基因的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的相对丰度最高(44.06%±6.14%,n=6).相关性分析表明,稻田土壤中N2O产生潜势与环境因子(TN、TC和含水率)、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以及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罗河杆菌属(Rhodanobacter)和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的相对丰度呈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稻田土壤中环境因子和反硝化功能基因丰度影响了N2O产生潜势的垂向分布.  相似文献   

7.
施用不同污泥堆肥品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雨浛  易建婷  张成  陈宏  木志坚 《环境科学》2017,38(4):1647-1653
通过田间试验,分别施加两种不同的污泥堆肥品(A:含生物质炭堆肥品,B:不含生物质炭堆肥品)和不同施肥量,分析土壤CO2、CH4和N2O动态变化特征和排放系数,研究施用污泥堆肥品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CO2和CH4排放主要集中在生长期,生物质炭堆肥品低施用量能减少CO2排放,而高施肥量增加CO2排放.CH4排放主要为负值,总体表现为土壤吸收CH4,对照处理吸收量远高于其他处理(P<0.01),A组处理CH4吸收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P<0.05).N2O排放集中在发芽期和幼苗期,施肥量越高,排放量越大(P<0.01).污泥堆肥品农用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N2O,施用A、B两种污泥堆肥品的土壤N2O排放系数分别为1.02%~1.90%和1.28%~2.93%.生物质炭堆肥品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果,其温室气体排放量比不含生物质炭堆肥品的土壤低19.49%~35.56%,且对于N2O的减排效果较CH4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Gaseous emission (N2O, CH4 and NH3) from composting can be an important source of anthropogenic greenhouse gas and air pollution. A laboratory scale orthogonal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C/N ratio, aeration rate and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on gaseous emission during the composting of pig faeces from Chinese Ganqinfen syste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bout 23.9% to 45.6%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was lost in the form of CO2 and 0.8% to 7.5% of TOC emitted as CH4. Most of the nitrogen was lost in the form of NH3, which account for 9.6% to 32.4% of initial nitrogen. N2O was also an important way of nitrogen losses and 1.5% to 7.3% of initial total nitrogen was lost as it. Statis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eration rat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which could affect the NH3 (p = 0.0189), CH4 (p = 0.0113) and N2O (p = 0.0493) emissions significantly. Higher aeration rates reduce the CH4 emission but increase the NH3 and N2O losses. C/N ratio could affect the NH3 (p = 0.0442) and CH4 (p = 0.0246) emissions significantly, but not the N2O. Lower C/N ratio caused higher NH3 and CH4 emissions.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can not influence the gaseous emission significantly. Most treatments were matured after 37 days, except a trial with high moisture content and a low C/N ratio.  相似文献   

9.
铜污染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重金属抗性基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金属Cu在土壤中长期积累会对微生物产生毒害作用,为了探究Cu污染对土壤细菌群落及重金属抗性基因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不同Cu浓度(50、100、200、300、500、750和1000 mg·kg-1)的土壤微宇宙,基于高通量测序和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比较不同Cu浓度下培养14 d后土壤细菌群落及重金属抗性基因的变化.结果表明,当Cu浓度≤ 100 mg·kg-1时,随着铜浓度增加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增加;而Cu浓度≥ 500 mg·kg-1时,Cu浓度的增加会导致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随着Cu浓度的升高,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酸杆菌门和芽单胞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p<0.05);在属水平,溶杆菌属、黄杆菌属和Brevundimonas等13个属的相对丰度升高,而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Subgroup_6等17个属的相对丰度降低.抗性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当Cu浓度≥ 500mg·kg-1时,重金属抗性基因的丰度显著高于其它样品中的丰度(p<0.05),其中,copB、copA和czcA的丰度较高,copB和czcA与Cu浓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01),而copA与Cu浓度则呈显著负相关(p<0.001).网络分析表明,抗性基因丰度的升高或降低可能是由于Cu污染对其潜在宿主影响所造成.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Cu污染水平下土壤细菌群落重金属抗性的选择影响着群落多样性的变化,也为重金属Cu污染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少宏  王俊  方震文  付鑫 《环境科学》2022,43(9):4848-4857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季绿肥对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试验设燕麦、小扁豆、燕麦与小扁豆混播和裸地休闲共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冬闲期和春玉米生长期间土壤温室气体(CO2、N2 O和CH4)排放通量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旱作春玉米-冬季绿肥种植系统土壤是CO2、N2 O的排放源和CH4的吸收汇.与裸地休闲相比,燕麦和小扁豆在冬闲期对土壤CO2累积排放量没有影响,但在春玉米生长期间导致土壤CO2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7.77%和25.7%(P<0.05),混播导致冬闲期和春玉米生长期间土壤CO2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9.1%和14.5%(P<0.05).种植燕麦后冬闲期和春玉米生长期间土壤N2 O累积排放量较裸地休闲分别降低了11.6%和14.7%(P<0.05),而小扁豆分别增加了31.9%和14.9%(P<0.05);混播导致冬闲期土壤N2 O累积排放量降低了19.2%(P<0.05),但在春玉米生长期间差异不显著.与裸地休闲相比,燕麦、小扁豆和混播冬闲期土壤CH4累积吸收量分别降低了37.9%、23.6%和29.6%(P<0.05),春玉米生长期间分别降低了19.4%、33.5%和31.5%(P<0.05),其中小扁豆和混播在冬闲期和春玉米生长期间差异均不显著.燕麦较裸地休闲在农田综合增温潜势(GWP)、春玉米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差异均不显著.小扁豆和混播显著提高了GWP,其中小扁豆显著高于混播.而与裸地休闲相比,小扁豆和混播分别提高了春玉米产量的20.3%和15.4%(P<0.05),但对GHGI没有显著影响.综合考虑GWP、春玉米产量和GHGI,本地区冬闲期间将小扁豆和燕麦二者混播能增加春玉米产量的同时有效降低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酸雨对毛竹入侵阔叶林缓冲区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毛竹扩张形成的竹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取T1(pH=4.0)、T2(pH=2.5)两个模拟酸雨梯度,并以pH=5.5为对照(CK),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试技术分析不同强度酸雨胁迫下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变化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随着酸雨强度增加,竹阔混交林土壤w(TN)(TN为总氮)、w(OC)(OC为有机碳)、C/N和w(AN)(AN为碱解氮)显著升高,而pH、w(DOC)(DOC为可溶性有机碳)、w(MBC)(MBC微生物量碳)和w(MBN)(MBN为微生物量氮)显著下降(P < 0.05).②与CK相比,模拟酸雨处理(T1、T2)显著降低了细菌群落的OTUs数量、Chao1指数和Ace指数(P < 0.05).③竹阔混交林土壤细菌包括34门96纲247目401科698属,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放线菌门为3种处理下共有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1%).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在CK处理下最高,酸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相对丰度在T2处理下最高.与CK相比,Arthrobacter属和Elsterales属相对丰度变化显著,可作为酸雨胁迫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指示种.主坐标(PCoA)分析和相似性检验结果显示,模拟酸雨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④冗余分析(RDA)和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酸雨处理的竹阔混交林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土壤pH、w(TN)密切相关(P < 0.05).研究显示,不同模拟酸雨处理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明显差异,主要可能受到土壤pH、w(TN)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胡翔宇  向秋洁  木志坚 《环境科学》2018,39(8):3894-3900
为探究脱硫石膏对温室气体CH_4排放及其功能微生物种群的影响,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高通量测序和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了FGDG0(0 t·hm~(-2))、FGDG1(2 t·hm~(-2))、FGDG2(4 t·hm~(-2))、FGDG3(8 t·hm~(-2))、FGDG4(16 t·hm~(-2))这5个施加脱硫石膏处理下CH_4排放特征、稻田细菌群落结构及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丰度的变化.结果表明施加脱硫石膏后,土壤p H显著提高(P0.05),土壤氧化还原电位、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增加,但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稻田CH_4平均排放通量随着脱硫石膏用量增加而降低,且FGDG1FGDG2FGDG3FGDG4,较对照分别减少31.56%、57.30%、83.60%、90.66%;与对照相比,FGDG1、FGDG2处理增加了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但用量超过4 t·hm~(-2)后,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稻田土壤硫酸盐还原菌属相对丰度显著提高6.98%~13.56%,甲烷氧化菌pmo A基因丰度增加0.3%~6.2%,产甲烷菌mrc A基因丰度显著下降2.4%~15.8%,且丰度比(pmo A/mcr A)随着脱硫石膏用量增加而增大;相关性分析表明,CH_4平均排放通量与土壤中硫酸盐还原菌属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与产甲烷菌mcr A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与pmo A/mcr A比呈显著负相关.综上,脱硫石膏能够提高稻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抑制稻田CH_4排放.  相似文献   

13.
张萌  刘彦伶  魏全全  芶久兰 《环境科学》2020,41(10):4690-4700
为实现酱香型酒糟资源化综合利用和黄壤氮素有效性提升,采取田间培养试验,通过设置5个生物炭施用量0%(MB0)、0.5%(MB0.5)、1.0%(MB1.0)、2.0%(MB2.0)和4.0%(MB4.0),研究酒糟生物炭短期施用对贵州黄壤氮素有效性及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酒糟生物炭使土壤全氮(TN)和硝态氮(NN)含量分别提高35.79%~365.26%和122.96%~171.80%,微生物量氮(MBN)含量降低34.10%~59.95%,且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铵态氮/全氮(AN/TN)、硝态氮/全氮(NN/TN)和微生物量氮/全氮(MBN/TN)呈现出降低趋势.施用酒糟生物炭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OTU数量、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且随酒糟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该影响程度随之增加.与未施用酒糟生物炭MB0处理相比,酒糟生物炭的施用显著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提高了1.76~2.11倍,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相对丰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均以MB4.0处理降幅最为显著.同时,酒糟生物炭的施用还增加了一些土壤功能细菌的相对丰度,如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极小单胞菌属(Pusillimonas)等,降低了溶杆菌属(Lysobacter)和芽孢杆菌属(Gemmatimonas)等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此外,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MBN/TN、NN和MBN是引起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氮素环境因子,而且MBN/TN、MBN与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和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均呈显著正相关性,说明短期内酒糟生物炭的施用可以显著降低氨氧化古菌和硝化细菌的丰度,抑制土壤氨氧化作用和硝化速率,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综上所述,短期内施用酒糟生物炭可以提高黄壤氮素养分,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可以通过抑制土壤氨氧化作用和硝化作用有效阻控土壤氮素淋溶发生的风险,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施加秸秆及配施生物炭对茉莉花园土壤碳(TC)、氮(TN)、磷(TP)和铁(Fe)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并探讨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响应,以福州茉莉园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秸秆、秸秆配施生物炭3种处理样地,对施加处理下福州茉莉花园0~10 cm表层土壤碳、氮、磷、铁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加处理下,茉莉园土壤TC、TN含量均值表现为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秸秆处理>对照处理(p<0.05),TP含量均值表现为秸秆处理>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对照处理(p<0.05),土壤Fe含量均值表现为秸秆处理大于对照和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显著增加了茉莉花园表层土壤铁含量(p<0.05).其次,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较对照和秸秆处理提高了土壤C/N、C/P、C/Fe、N/P、N/Fe、P/Fe (p<0.05);茉莉花园0~10 cm土壤碳储量、氮储量、磷储量均值表现为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提高比例分别为46.5%、20.2%、10.2%,土壤铁储量表现为秸秆处理>对照处理>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此外,秸秆施加处理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CN),增加了土壤碳库活度指数(CPAI)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秸秆配施生物炭处理同样大幅度提升了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并显著提高了土壤碳库指数(CPI),但这部分主要是活性较低的稳态碳(CNA),因此,秸秆配施生物炭降低了土壤碳库活度(CPA)、土壤碳库活度指数(CPAI)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总体来看,从土壤固碳角度考虑,秸秆配施生物炭是更合理的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三江平原湿地开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王娜  高婕  魏静  刘颖  庄绪亮  庄国强 《环境科学》2019,40(5):2375-2381
过度开垦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快速退化,湿地土壤微生物能够敏感地反映湿地土壤质量及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演变.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黑龙江抚远三江湿地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集其中的原始泥炭湿地、开垦后改种豆科植物及水稻的3种湿地土壤.采用基于细菌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上述土壤细菌的群落结构,并探讨其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湿地土壤中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及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但土地利用方式明显改变了湿地土壤细菌属的组成.改种豆科植物土壤中Blastocatella、Coxiella、Rickettsia丰度较高,水稻田土中Massilia、Nitrosomonas、Bradyrhizobium聚集较多,而泥炭湿地中含较高丰度的Rhizomicrobium、Arthrobacter、Bacillus.结合Chao值与Shannon指数,水稻田土微生物多样性高于改种豆科植物土壤及泥炭湿地土壤,而后两种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则未见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 H及含水率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组成的重要驱动因子,说明湿地土壤开垦后改变了土壤p H、含水率及土壤养分,从而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根据江西省2013年采集的16582个农田耕层(0~20 cm)土壤样点数据,运用实地调查、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等相结合方法,研究了江西省耕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变异性及不同农田利用方式对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耕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平均含量分别为17.90、1.58和0.52 g·kg~(-1),土壤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平均值分别为11.72、38.29和3.38,土壤C∶N∶P比平均值为34.44∶3.03∶1,说明P是江西省耕地土壤主要的限制因素.此外,由于碳、氮、磷三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两两相关性,表明江西省耕地土壤中不存在稳定的"Redfield ratio";半方差函数表明,江西省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变异性,其空间变异特征主要受到随机性因素的影响;经ANOVA检验显示,不同农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影响显著(p0.05),土壤SOC和TN平均含量依次表现为:两季水田水旱轮作一季水田一季旱地两季旱地,土壤TP平均含量依次表现为:两季旱地两季水田一季水田一季旱地水旱轮作,土壤C∶N依次表现为:两季水田两季旱地一季水田水旱轮作一季旱地,土壤C∶P平均值依次表现为:水旱轮作两季水田一季水田一季旱地两季旱地,土壤N∶P平均值依次表现为:水旱轮作一季旱地两季水田一季水田两季旱地.总体而言,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是农田利用方式和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土壤C∶N∶P比对土壤碳、氮、磷储量及养分的限制性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重金属污染问题长期存在于土壤环境中,并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造成了较大影响,从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本文选取水田土壤为测试样本,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土壤性质化验对样本进行处理,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不同重金属污染水平下的水田土壤细菌群落进行结构和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土壤样点的重金属污染水平可被划分为4个等级,其中,轻度重金属污染水平(LL)区域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总体上显著低于其他区域,即轻度污染的环境将降低该区域的细菌群落多样性.Nitrospira和Candidatus_Solibacter等菌属在重度重金属污染水平(SL)区域中显示出较强的重金属耐受性.Proteobacteria、Firmicutes和Gemmatimonadetes等菌门在不同等级重金属污染水平区域中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此外,土壤含水量(SWC)、酸碱度(pH)、速效磷(AP)、有效钾(AK)、总氮(TN)、有机质(OM)、铜(Cu)、铅(Pb)、砷(As)和锌(Zn)等土壤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因此,应该尽快开发利用这些具有重金属耐性和生物修复功能的微生物,为粮食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18.
紫云英是豫南稻区土壤培肥的重要有机肥资源,探究紫云英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特性的影响,旨在为该区域的土壤培肥和化肥减量提供依据.开展连续12 a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6个施肥处理(空白对照,CK;单施化肥,F100;80%化肥和22.5t·hm-2紫云英还田量配施,MV1F80;80%化肥和45 t·hm-2紫云英还田量配施,MV2F80;60%化肥和22.5 t·hm-2紫云英还田量配施,MV1F60;60%化肥和45 t·hm-2紫云英还田量配施,MV2F60).通过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组成和结构特性的影响;采用FAPROTAX功能预测的方法分析不同施肥处理间功能类群的丰度差异,并结合土壤理化性质,探究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特性的关键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紫云英还田与化肥减量配施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较CK提高的范围分别为12.7%~35.5%、38.2%~65.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