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编辑同志:你们好!近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国家有自己的文明,一个人要讲文明,一个单位同样有行业文明。一个地区的文明既包括社会文明、发展文明,也包括文化文明。而发展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都离不开人的文明。人作为文明构成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如同一把标尺,反映一个地区的整体素质和文明风貌,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正因为如  相似文献   

2.
黄晓云 《绿叶》2011,(1):63-68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和谐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调整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我国特殊的体制环境下形成的强国家—弱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应当是强国家—强社会模式下的正和博弈关系。因此,要加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在增强国家能力的同时,努力加强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系统易懂地阐释生态文明概念,对于帮助国际社会清晰地理解和认识中国的生态文明,以及在全球视野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中国政府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从过去传统的哲学思想上升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是具体的、可理解的、可操作的国家治理概念和术语。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点包括: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核心构成,是中国国家治国理念和发展战略的转变,是国家环境与发展转型的整体性战略,其路径是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建设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其关键手段和工具是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其主阵地和根本措施是加强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4.
正生态文明制度是人类社会在长期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理念、政策、做法。生态文明制度的层次和水平标志着人类治理艺术和技巧的成熟程度,它关系到全人类、全社会、各民族和各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状况和政权运作是否科学和稳定。就一国而言,生态文明制度文明建设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进程有赖于社会现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水平的提高。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协调发展的和谐性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所要建立的新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类对如何实现与自然界之间的协调与稳定做出的新结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是生态文明的三个核心维度。  相似文献   

6.
余达忠 《绿叶》2013,(1):61-69
作者考察了贵州剑河柳旁苗寨的七年一轮的牯藏节,亲身感受了农耕时代古老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在考察中作者认识到,农耕文明与生态文明存在一种质的区别。农耕社会的人在自然与生活中是盲从的、缺乏自我的.他们以一种质朴的、虔诚的、甚至是愚钝的态度与方式来面对自然。生态文明也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我们是自由地.自主地、自觉地将自身的命运与自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并不是要回到类似柳旁的古老生活中去。我们要做的是在保护原生态文化的同时,让人民有选择和追求自己意愿的生活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余谋昌 《绿叶》2014,(2):11-17
生态文明是人类新文明,它由社会全面转型实现。价值观作为世界观的核心,对社会转型起先导和决定性作用。人类中心主义是工业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从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变,首先是核心价值观的转型——突破人类中心主义,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用以指导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解、人与人的社会和解,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崭新的社会文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展观的演变看,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发展的最新认识。50、60年代是“经济中心型”的发展观,它把发展视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以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文明的唯一标准,它带来的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的严重社会问题;70年代是“社会中心型”的发展观,它既要经济增长,又要社会公正,强调把社会文明纳入发展内容中,这是人类发展观的巨大进步。80年代以来,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观”,它是针对世界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问题提出的,要求经济增长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人口控制协调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看,它是人类发展观的质的飞跃。经济上…  相似文献   

9.
曲晴 《环境教育》2008,(1):16-17
对于读者来说,也许关注生态文明要从基础开始,我们特别整理了三个关于生态文明的焦点问题,希望能为更多读者更好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10.
蒋志刚 《绿叶》2013,(10):78-82
网络的出现为建设一个高效率、节约型的生态文明社会创造了条件,便利了公众参与,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资源消耗与环境问题。生态文明是以人类价值为核心的文明,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推展和实现生态文明.将是我们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越来越重视生存环境的当今社会,生态文明作为继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深入探讨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点,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政治文明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问题做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油气田环境保护》2004,14(2):15-15
什么是文明转型?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什么是新文明?取代传统工业文明的生态工业文明,即是新文明。它将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摘自《环境经济》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企业文化的视角,论述了企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与企业和谐的重要内容,是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环保企业只有将生态文明意识与环境保护责任全面地融入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地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深邃的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从唯物论、辩证法、实践论、历史论四个层面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并试图发掘出它对当今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它对启发当代人类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建立全新的文明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因此应成为人类从根本上、战略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田松 《绿叶》2010,(6):61-65
用"低碳"这个药方来拯救工业文明是不可能的,因为工业文明的整体理念,与"低碳"有着根本性的冲突,尽管作为一个有五年素龄的素食者,我明确表示赞成"低碳"。关于"低碳"我们存在方向性的偏差:其一,在观念层面上,大多数"低碳"策略,都试图保留工业文明的整体框架,只在局部进行修修补补的调整,对于当下的生态危机,注定起不到实质作用;其二,在操作性层面上,大多"低碳"条款都有避重就轻的嫌疑,即把社会结构层面上的问题,转化为个人行为或者道德问题,又如缘木求鱼,隔靴搔痒。若真想要实行"低碳"生活,最重要的是要促使整个文明结构发生方向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史春 《环境教育》2012,(12):21-22
生态文明指的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二是文明新境界,三是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7.
姜裕富 《环境教育》2010,(11):39-4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生态文明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在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个人、政府组织、市场组织以及其他组织等主体的共同参与,建立多元合作治理模式是政府治理创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文明的步伐     
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大概有几个步伐最为关键:第一步是走出森林;第二步是从茹毛饮血到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发明使用火;第三步是从渔猎文明走向农业文明;第四步是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上述四个步伐对于人类发展都是划时代、里程碑式的进步,对于人类进程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金鉴明 《绿色视野》2008,(12):16-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是一种独立崭新的现代文明形态,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我党在理论思想领域的重大转变,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大贡献。生态文明包括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三个重要特性,从理念方面说,包括生态文明的自然观、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0.
黄娟  喻继军 《绿叶》2012,(7):97-102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有相应的产业结构,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必然呼唤文化产业发展。因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影响小等鲜明特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明的产业基础。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也要看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方向,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实现生态化发展。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生态文化建筑、生态文化演艺等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与生态文明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