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绿色思想     
《绿叶》2011,(7):116
黄纪苏要启动多元价值观的重建,知识分子首先要自我启蒙,然后再启蒙社会。彭近新绿色低碳经济能够为人类提供可持续、更舒适、更文明、更高质量的生活,并非人们所说的仅仅是"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的经济。刘兵"可持续"语境下的多元,是指有别于现代化和全球化  相似文献   

2.
今天讨论"五四",旨在文明反思。近现代中国的目标是进步、赶超,标志是对物质世界的掌控。为此中国文明彻底重构:学科学,抛弃传统,对世界重新解释;追求现代化生活,建设大工厂,发展新技术。在今天的工业中国,科学与技术成了主义,人与人的矛盾转变为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未来怎么走?科学与人文如何关联?由此而思考中国的前景,这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后五四"任务。  相似文献   

3.
绿色思想     
《绿叶》2012,(8):122
梅雪芹与工业化伴生的环境问题,是人类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过分干扰生态系统,污染自然环境所结出的苦果。杨丹辉绿色转型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要求,也是促使"中国制造"由大转强的必由之路。石嫣以生态农业重构食物社区不单纯是一个组织体系或市场模式的建立,其需要我们对消费主义浪潮、对城乡失衡发展做出更为系统的反思。于宏源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可对环境外交的作用抱以过快过高的期待,也不可乞求与等待发达国家的并不"纯洁"的经济技术援助,更不应怨天尤人、束手待毙、无所作为。归根结底,发展中国家最根本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发展自己,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4.
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环境危机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松 《绿叶》2011,(6):19-26
始于工业革命的工业文明改变了人类理想社会的方向和基于人类生活的物质与能量的转换方式,并形成了以实现资本增值为核心的社会发展模式,由此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不只是技术或科学层面的问题,也不只是经济或政治层面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体的文明结构——工业文明——存在问题。因而,环境问题无法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得到有效解决。我们需要反思以资本逻辑为核心的工业文明体系,构建有助于实现文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生态文明,发展与本地生活环境相吻合的社会体系和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5.
在制度化的过程中走向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学良 《绿叶》2008,(2):49-55
改革开放30年最大的成就,是摆脱了"短缺经济"的重轭,而其他很多方面没有取得相应成就,这与中国自上而下、政治考虑大于经济考虑的发展体制、发展模式相关。由于缺乏良好的制度化环境,反思难以及时进入主流,适时的调整、更全面的发展姗姗来迟。170年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就是进入全球化。中国的制度化将取决于更广更深地进入全球化,而用宪法和法律来保障公民创造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应成为中国上下努力营造的最基本的制度化条件。  相似文献   

6.
"平衡"是世间万物之本,而生态健康却与自然、社会、政治以及人体平衡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健康已成为现代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生活。本文提出了"平衡"是生态健康之本,从一个新颖的视角-"平衡",简明地论述了平衡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与生态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文章中阐述的观值得思考,对如何理解和审视"生态健康"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全球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极难平衡取舍的一对矛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似乎是这一矛盾的最佳诠释。工业文明的推进过程,也是人类环境困境的日趋深化过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正以几何级的速度日益加剧,而我们人类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又必然以加速度无限扩张。为求得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人类已走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而如何重新寻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地,已成为人类何去何从的万难之选。本期特别推出"民生需求与环境压力"一题,期待以国内顶尖级专家学者的话语、声音,围绕"保护与发展"这一基本矛盾,全面展开思想交锋和观点碰撞,从而最终引发广大读者的严重关注和深刻讨论。  相似文献   

8.
徐祥民 《绿叶》2013,(3):75-79
现代化进程给人类带来了方便、快捷和富足,同时也制造了人与环境不和谐的负历史。当前,应对负历史的环境保护制度总体上都是作为发展主题的补充性、救济性措施而存在,包含了对人与环境不和谐问题的严重轻视。若想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必须先克服这种轻视,实施"双轨制生活",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社会发展基本政务。  相似文献   

9.
策划人语:在《能量、环境与经济》中,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欧登描述了对未来的设想:"未来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将包括由人口密集的城市化模式向分散的农村模式发展:……。未来是从城市向乡村发展和转化。"乍然而观,欧登的描述有些匪夷所思。但是,将视线从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却也所言非虚。1990年,有近半数美国人口居住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型都市。同时,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10.
何群 《绿叶》2012,(10):45-52
现代化浪潮每每以吞并生物多样化、席卷文化多样性为代价,小民族"非遗"保护工作是人类应对文化单一性危机的有力行动。但现在已经很难把小民族孤立起来进行认识,不存在绝对原汁原味的文化。"非遗"保护,如果过于强调"原汁原味",是对文化演化的无知,也是对当事民族的不尊重,对其未来的不负责。涉及小民族"非遗"保护方式、传承模式,应尽可能不脱离当事者的实际生活,将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当事民族生计实现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1.
廖晓义 《绿叶》2008,(10):29-37
"乐和家园"将灾后重建与探索生态文明模式相结合,在人居、生计、养生、生态、伦理、治理六个方面贯彻身与心和、个与群和、人与天和理念,开展乡村建设,体现出乡村共同体的内涵和生态社会主义特点。这种集体的、生态的、参与的、城乡统筹的乡村模式,或许可为中国发展生态社会主义所借鉴,并成为全球化中在生态危机、心灵危机、社会危机中感到恐惧的人类的一种新希望、新选择。  相似文献   

12.
杜国辉  田慧芳 《绿叶》2013,(3):25-31
现代化,广义而言,是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狭义而言,它不是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而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赶超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是典型的外生型现代化:"中国制造"一度成就了中国经济的腾飞神话;但同时又以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显示以粗放式发展和能源过度消耗为代价的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正以它不可逆转之势引起世人的强烈关注,WTO入盟之艰、亚洲金融危机等事件也使中国产业界急剧地体验了全球化的张力。如何从中国环保产业的角度把握全球化的大势,利用加盟WTO的契机来调整发展战略,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尚有不少课题亟待加以研究。 一、全球化视野 1、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主流。 全球化就其主体来说是指经济全球化,即世界经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通过跨国直接投资及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不断实现国际化和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特征是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普遍认同,自由贸易政策被奉为圭臬,人类从地域经济…  相似文献   

14.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问题在于,思想与行动并不统一,传统中华文明也同样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问题。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物,也导致水、空气、土壤污染日趋严重,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1972年,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联合  相似文献   

15.
正不加节制的物质消费,势必拉动现阶段以粗放模式为主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产加工,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也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和巨量排放以及各种环境污染物。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而且在可以预见的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人类还不能够向地球以外的任何其他星球实现规模化安全移居;环境是我们生产生活、生存发展无可替代的资源渠道和载体平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界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化学课程中融入基础环境教育,能够让孩子们及早地了解和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化学其实也是把"双刃剑"。让他们不仅在化学领域践行环保,同时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立足环保,关爱地球,也关注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可以说传统的化学是创造人类财富的伟大科学但众多化学化工过程产生的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对人类生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却犹如病毒一般,成为了残害人类的可怕帮凶。化学变化涉及从现代  相似文献   

17.
桂华 《绿叶》2011,(2):114-117
非均衡的现代化策略导致中国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城市建设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失衡。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为中国快速发展提供稳定基础,这是中国道路的关键所在,而巨大的发展成本则被转嫁到农村,并最终产生了"三农问题"。中国农业发展是与整个中国发展模式高度相关的,由此而决定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要超越农业本身的。  相似文献   

18.
张小军 《绿叶》2008,(7):25-33
文化认知指导着人的行动,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进而带来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文化全球化导致了经济全球化,西方化引导着中国的现代化。在不断对自己的过度"文化革命"和对西方的过度"文化屈服"之中,中国文化丧失了灵魂,带着误解的现代化和城市化,中国、中国人向着消费主义、商业化和物化一边倒,生态危机严峻,社会问题迭生。面对精神家园的沦陷,人们漠然,甚至心安理得,这是真正的文化生态危机。树立文化自觉,加强文化环保意识,应成为未来中国的重要关节。  相似文献   

19.
<正>儿童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自然是生态道德教育最有活力的场所。儿童特点和自然元素,是设计和开展儿童生态道德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人们离自然似乎也越来越远。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建构和适应了现代化的工作生活方式,孩子们也深陷在电子产品和课业负担之中,自然似乎不再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生态的危机和教育的失衡在同一个时空内相遇、碰撞,"生态"和"教育"成为了备受公众瞩目和争  相似文献   

20.
郇庆治 《绿叶》2008,(2):96-102
生态文明是我们站在后现代文明时代背景上对人类文明未来可能状态的激情想象,对人类过去三个多世纪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批判性超越,"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概念构成了一个完整意义上的绿色乌托邦未来想象,蕴涵着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文明创新中最为重要的政治想象与动量。但是,只要人类社会不进行改弦易张式的变革就永远都不会到达绿色的彼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