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氯苯类化合物对草履虫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以草履虫为实验动物,对易挥发性有机物毒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氯苯、对-二氯苯、1,2、3-三氯苯对草履虫的半致死深度(LC50)分别为30.3mg/l,33.9mg/l和35.9mg/l。  相似文献   

2.
乙氰菊酯对草履虫的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氰菊酯是一种新型菊酯类杀虫剂.以甲苯为助溶剂的水溶液,对草履虫的半致死浓度为16.3mg/l;以丙酮为助溶剂的水溶液对草履虫的半致死浓度为24.0mG/l。建议在实际应用乙氰菊酯农药时以丙酮代替甲苯做助溶剂为好。  相似文献   

3.
印染废水处理过程及排放水对草履虫遗传毒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履虫作为指示生物评估印染废水处理过程及排放水的毒性效应。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原水、厌氧工段印染废水、好氧工段印染废水对草履虫的半数致死浓度(24h-LC50)分别为54%、41%、98%;遗传毒性结果显示,印染废水原水、经处理的排放水在6.25%、12.25%稀释梯度下对草履虫造成的DNA损伤较对照组呈显著升高(p<0.01),而排放水对草履虫的DNA损伤较原水无显著性差异;草履虫增殖速率结果显示,印染废水排放水50%稀释梯度下对草履虫增殖速率有抑制作用。暴露于印染废水排放水中10%的草履虫其游动行为发生改变。以上结果表明,印染废水在经过处理后,理化指标均达到国家印染废水行业排放标准,但排放水仍对草履虫产生急性毒性,且遗传毒性较原水没有显著降低。水生生物毒性测试能有效补充理化指标评价,为印染废水行业全面达标排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苯系化合物好氧生物降解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菊思  赵丽辉 《环境化学》1993,12(5):394-400
选用城市污水处理场的活性污泥做菌源,研究了苯、甲苯、邻-间-、对-二甲苯、乙基苯、三甲苯等七种芳香化合物的好氧生物降解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七种化合物浓度在10mg/l左右时,在实验周期内能全部降解;浓度在40-180mg/l时,有的化合物不能被降解。七种化合物降解的难易程度为:甲苯>间二甲苯>苯>对二甲苯>乙基苯>三甲苯>邻二甲苯。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化合物的降解性受苯环上取代基数量及位置等因素  相似文献   

5.
TCC&TCS对废水生物处理中原生动物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TCC(2,2,4’—Trichlorocarbanilide)、TCS(2,2,4’—Trichloro-2-hydroxydiphenyl)对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原生动物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1)TCC对原生动物的48hLC50为25000μg/L,TCS48hLC50为23000μg/L;TCC&TCS浓度与原生动物的半数致死时间LT50呈明显的负相关。(2)TCC&TCS对原生动物的最大无作用浓度分别为15mg/L和11mg/L,这提示污染源排放的废水到达曝气池时TCC&TCS的含量应低于15mg/L和11mg/L。  相似文献   

6.
有机锡化合物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天乙  郑素平 《环境化学》1994,13(3):266-268
通过不同层次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毒理学研究,能更好地反映有机化合物的生态效应,以氯化三丁基锡(TBTCl)为例,结果表明,TBTCl对原生动物等5种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25.65-355.63ppb,有明显的种特异性,TBTCl对河口轮虫种群净生殖率EC50为10ppb,影响平均寿命EC50为22ppb,根据浓度C及原生动物平衡种类数Seq进行回归,得方程Seq=11.87-1.8  相似文献   

7.
绿麦隆、阿特拉津单一与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敏苓  戴树桂  张平 《生态环境》2006,15(3):525-528
以赤子爱胜蚓为研究对象,采用滤纸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农药绿麦隆、阿特拉津对蚯蚓的单一和复合毒性效应。单一毒性实验表明,绿麦隆与阿特拉津单独存在时,均对赤子爱胜蚓产生毒性。阿特拉津对蚯蚓的毒性大于绿麦隆,绿麦隆和阿特拉津48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89.64和43.33mg·L-1。复合毒性实验表明,绿麦隆与30mg·L-1和40mg·L-1的阿特拉津复合,其48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116.03和48.14mg·L-1。绿麦隆和阿特拉津的复合污染对蚯蚓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而这种协同作用与污染物的质量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水体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对斑马鱼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为实验生物,采用半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的水生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表明,水体中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对斑马鱼96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7.5、31.0和34.8mg·L-1,根据化学物质对鱼类毒性分级标准,3种物质均属中等毒性,其毒性大小顺序为:乙苯>二甲苯>甲苯.在最高暴露浓度下,斑马鱼均出现了剧烈、无序游动,并伴有抽搐等现象,其中暴露在甲苯中的斑马鱼行为改变更为严重.分析认为,3种物质对斑马鱼毒性大小与疏/亲水性有关,疏水性越强,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9.
味精废水中重金属及金属污染对处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树培  崔益斌 《环境化学》1995,14(5):454-459
本文应用等离子光谱(ICP)测试三个厂家味精生产废水中21种金属元素的水平,其中金属元素的总水平分别达19192mg.l^-1,3190mg.l^-1和3161mg.l^-1,对照国内外有关的四项水质标准,三厂家味精生产废水中存在着Fe,Zn等多种重金属或其他金属元素严重超标现象,味精生产废水对青芋存在急性毒性,24,48,72和96h的半致死味精废水浓度LC50分别为6.9%,3.2%,2.5%  相似文献   

10.
重金属Cd污染土壤毒性的发光菌法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明亮发光杆菌 T3 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毒性评价方法进行探索;进行了土壤平衡、土壤浸提实验及土壤中人为添加 Cd 对明亮发光杆菌 T3 的效应实验;确定了土壤最佳平衡时间、土壤浸提剂、土壤最佳浸提时间及草甸棕壤中 Cd 对明亮发光杆菌 T3 的毒性响应水平.实验结果表明:在土壤浸出液的提取过程中,土壤最佳平衡时间为1 d ,最佳浸提液为0 .1 mol/ L 盐酸,最佳浸提时间为2 h ;草甸棕壤中 T3 菌的发光强度与投加的 Cd浓度呈显著负相关( P< 0 .01) ,ρ( Cd) 对 T3 菌的 E C50 值为26 .2 mg/kg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