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发展历程分析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种植业对农业面源污染贡献不容小觑.已有治理技术并不在少数,但受技术参数模糊和技术应用效果不明朗等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技术应用和污染治理效果不理想.对此,本研究基于近20年国内外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控的发表论文,明确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体系框架,梳理技术的发展历程,比较不同方向技术对生产投入、产量及污染物排放的作用效果,对新时期下我国植业面源污染防控的发展前沿趋势作出预判.本研究构建了源头削减、过程拦截和养分回用这3个领域以及栽培、生态沟渠和尾/废水等14个方向的技术体系.结果发现,源头削减领域获得了最高关注度,研究方向多且热度仍在不断提升;我国对其中肥料方向技术的研究集中度较高.相比之下,过程拦截和养分回用领域的技术较为单一和欠缺.养分利用效率提升、转运过程调控和土壤添加剂使用将是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控未来的主要着力点和抓手.农田基础设施的配套及后端净化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集成、耦合多领域技术,进一步确保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控的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相关措施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市农业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上海市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最佳管理措施(BMPs)框架体系.本文就技术性BMPs措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主要包括:耕作技术、养分管理技术、农药管理技术、灌溉排水技术、径流水管理技术,以及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控制等.力求从农业面源污染源头上及过程中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的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面源污染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农村的排放率比较随机,农业的面源污染对农业的生产综合的质量,以及整体生产效率的影响比较大。农业污染已经成为地表上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农业的面源污染对水资源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农业防控和水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文章从农业的污染开始展开分析,并找出造成农业污染的原因所在,重点描述了对农业面源污染管理的方向,在控制农业面污染时可以首先对污染的源头控制,在控制的过程中进行控制处理,其次将能二次使用的资源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4.
耿润哲  殷培红 《环境保护》2020,48(17):55-59
近年来农业面源已成为水体氮、磷超标的主要来源。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农业面源控磷措施进行文献梳理,将流域治理单元进一步划分为农业生产系统、土壤系统、流域水文系统以及受纳水体系统,分别对各系统农业面源污染控磷措施的特点、作用机理、主要功效以及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农业生产系统内,实施农业化肥等投入品的精准减量化措施,控制子系统的养分平衡;(2)在土壤系统中,以耕作管理措施为主,减少对土壤系统的扰动,避免磷的流失;(3)在流域水文系统中,以河岸缓冲带、河道护栏等过程拦截措施为主,削减面源污染物进入受纳水体的负荷量;(4)在受纳水体系统中,以"截外源"和"清内源"措施为主,提升河湖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  相似文献   

5.
城市面源污染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严重影响河湖健康体系构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国内外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研究现状,基于镇江市面源污染调研数据,提出了LID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多功能调蓄池末端处理、水体生态修复等技术路线,并利用镇江市给排水数字化管理系统对其技术应用进行科学决策及评估,研究结果对镇江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业面源污染是造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湖泊边岸广泛分布的自然村落使污染问题日益严峻,氮磷生态拦截集成技术已经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技术措施逐渐得到推广应用.通过分析国内外所采用的几种适合湖泊岸区的氮磷生态拦截技术,不同区域采用的氮磷生态拦截集成技术要因地制宜,需结合当地的农作物种植、植物种类分布、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因素,科学地选择净化植物与处理工艺,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7.
农业面源污染正在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剑湖流域内分布着大量农田,农业面源污染严重,通过"源头控制,过程减污,末端截污"来实现剑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源头控制是核心,配合沿程及末端污染治理,才能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8.
生态工程综合治理系统对农业小流域氮磷污染的治理效应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以典型农业小流域——开慧河流域源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排放特征,建立以生态湿地为主的小流域面源污染生态工程综合治理系统,重点探讨其对水体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畜禽养殖业是开慧河流域源区水体氮磷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需要重点防控.组合生态湿地处理工程对农村分散式生活与养殖混合废水总氮(TN)、总磷(TP)的平均去除率为87. 1%和90. 9%;多级人工湿地拦截工程对农田排水与分散式养殖混合废水TN、TP的平均去除率为85. 7%和84. 9%;景观型生态湿地净化工程对末端汇水区水体中TN、TP的去除率在27. 1%~67. 4%和13. 3%~81. 5%之间.整个生态工程综合治理系统对流域TN和TP污染物的总拦截量分别为5 292 kg·a~(-1)和1 054 kg·a~(-1),占研究区农业面源TN、TP总污染负荷的35. 3%和43. 6%.因此,构建的生态工程综合治理系统对流域农业面源氮磷污染具有较好的治理效应,适合在我国南方小流域水环境治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云南省典型高原湖泊抚仙湖从源头防控、转移过程削减、终端拦截净化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多种策略,分析了抚仙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策略的优缺点及对其他高原湖泊流域面源污染防治的启示,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效益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流域污染的主要来源,并已威胁到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峡库区是生态脆弱区,水资源安全对促进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尤为重要.为探明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面源污染与流域水资源安全演进变化的过程与内在机制,根据DPSIR框架原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并评价了2000-2011年流域水资源安全程度.结果表明:流域水资源安全程度分为两个阶段,2000-2005年水资源安全等级从一般安全下降到很不安全,2005-2011年水资源安全等级从很不安全上升到安全,出现阶段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从2006年开始,政府认识到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加大了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力度,加强了对水土流失的治理.因此,为有效地减缓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流域水体质量,需要调整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和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用化学药品的投入,推广有机农业、改善耕地质量;加强水资源监督管理,实施农业生产节水措施;进一步加强面源污染控制投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程度以减缓面源污染,实现流域水资源安全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农村面源主要分为农田面源、畜禽养殖粪便污染面源和农村生活污染面源,研究根据排放因子法计算了两种主要考核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量.根据四川省农村面源污染状况特征提出了面源治理对策措施,其中农田面源治理措施包括: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田面源生态拦截技术等;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措施包括:加强小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广农牧结合、干清粪、发酵床处理工艺等;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措施包括: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及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等.  相似文献   

12.
以保定市城区水系管理委员会2017年3月16日公布的黑臭水体河流中的黄花沟14.4公里的黑臭水体段为参考进行了勘查、取样与COD实验工作,重点从河水不同位置COD的变化角度对黄花沟水体、两岸环境、河道状态以及污染段的点源与面源污染因素等进行概述与浅析,以整体角度概括了以污染累积为主的污染原因,而应对此类河流污染,实施河道修复、生态修复、点源与非点源的控制等多方面的治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十一五”太湖富营养化治理成效、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十二五”期间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太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项目的总体设计思路. 项目以综合示范区水质改善为目标,重点研发园区化乡镇企业工业废水中难降解含氮、磷有机物的深度削减技术,农田种植业和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的控源减排技术,“湖荡湿地-入湖河流-湖滨缓冲带”为一体的生态拦截与修复技术;以湖泊水生态安全保障为目标,研发湖泛与水华灾害应急处置技术及建立水资源优化调度决策平台. 选择太湖流域重污染型竺山湾小流域、面源污染主控型苕溪小流域和城市化型太湖新城三大典型综合示范区,通过控源减排和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的研发、集成和综合实施,实现综合示范区污染负荷得到有效控制、示范区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和规模化蓝藻水华发生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农村水环境面源污染的思考与几点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农村的生活、生产垃圾、污水、化肥农药等污染物,伴随着径流、泥砂的搬运而造成的面源污染导致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破坏,针对农村面源污染的严峻形势,加大面源污染防治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加大对广大农民的科普教育和政策引导,提高农民参与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5.
畜禽养殖废弃物及农业氮磷流失造成的环境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太湖流域湖泊和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通过现场勘查、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方法,对以太仓为代表的江苏太湖流域畜禽养殖及农业氮磷流失造成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污染防治示范区构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技术路径、技术及模式创新点,用五大发展新理念指导污染防治示范区构建,创新畜禽养殖废弃物及农业氮磷污染防治的产业化模式、区域分散畜禽粪便收集服务的社会化体系、覆盖农业氮磷污染防治全程的可控化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苏州河截流区外非点源污染调查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了摸清苏州河截流区外的污染物量以及对苏州河下游段水质的影响,为苏州河截流污水工程的运行和进一步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美国环保局的非点源负荷函数和城区污染物流失量负荷模型等方法,对苏州河截流区外(黄渡—北新泾区段)地表径流等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1)非点污染源是目前苏州河截流区外最主要的污染源;其中,畜牧业污染为本区最大的非点污染源。(2)北新泾断面是本区污染物向下游(截流区)排放的主要控制点。(3)截流工程实施后,非点污染源将成为苏州河污染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对水环境的污染贡献率逐年提高,逐渐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环境瓶颈。文章在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述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农业面源污染物流失特性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研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技术研究、面源污染模型研究、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最佳管理措施(BMPs)的研究与实践等。最后,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领域未来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模拟排水沟渠非点源溶质氮迁移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农田排水沟渠是由水-底泥-植物组成的复合生态结构,其间非点源溶质的迁移转化对研究沟渠拦截、控制和管理农业非点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模拟排水沟渠静态实验为基础,以典型非点源溶质氮素为例,分析了实验期内水体、底泥及芦苇不同介质内氮含量变化过程,分析了底泥吸附与解析、芦苇生长与衰败等年内不同时期对水体中氮素浓度的影响,探讨了水-底泥-芦苇复合生态体内氮迁移及对水体中氮浓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底泥的吸附与解吸、芦苇生长的吸收和同化对水体中氮素浓度均有影响,10月之前这种影响表现为促使水体中氮素浓度降低,是水体的氮净化过程;10月之后这种净化作用开始降低,11月之后表现为促使水体中氮素浓度升高.同时,模拟沟渠水-底泥-芦苇生态体内氮迁移联系密切,任一介质内或介质间氮素迁移转化都会引起水体中氮素浓度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