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核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分析了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不同层次的信息关联和相关的特征信息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城市是最基本的总量核定对象;阐述了现行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制度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存在着不完全信息问题;指出环境管理部门不掌握的部分排污总量信息对总量控制整体的影响相当大,应对排污总量进行全面、科学的核定。  相似文献   

2.
嫩江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嫩江沿岸采用氧化塘处理污水和特点,为充分合理利用水环境容量,以流域总量控制的原则为指导,建立了水污染物总量分配模型,预测不同流量和不同排污情况下的水质,确定不同流量下给定水质目标的临界距离和允许排污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解析2015年太湖西岸入湖河流水质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该区域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按污染程度将全年聚类为时段I(12月、1—3月)、时段II(11月、4—5月)和时段III(6—10月)3类;根据11项水质指标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75.49%的结果;时段I、时段II和时段III水质污染状况依次降低,空间上总体呈现出太湖西岸北部向南部递减的趋势;NH3-N、TN、Chl-a和SD是影响该水域水质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
城市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排污总量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针对我国的水污染监测管理系统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系统特征值核定排污总量方法”。该法以城市或城市某排污区的排污干管(或河道)输出的污染物总量实测值为基本依据,对各种排污总量的申报统计值进行正误的识别、校核与调整,汇总综合评价结果,核定排污总量及各个分量。该方法既使核定的排污总量增加科学性和准确性,又减少了核定的工作量;即使缺乏排污申报数据,也能迅速可靠地掌握城市的排污总量。该方法的有效性已在济南市应用中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5.
程炜  张新玲 《环境科技》2002,15(4):37-39
提出了生活大气污染物总量核定办法,依据南京市2000年生活燃料消耗情况,估算了2000年南京市生活大气污染物SO2、NO2、TSP的排放总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三明市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所取得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和完善总量控制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总量控制区内功能区排放负荷的风频分配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量控制A值法(GB/T13201-91)的基础上,考虑了总量控制区“气象资料”和各功能区位置及污染物“影响范围”等因素的影响,提出了“平均下风距离”的概念,从而建立了功能区排污负荷分配方法。通过与面积分配方法相比较,验证了新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刘振鸣 《福建环境》1996,13(5):7-8,13
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是实现2000年环保目标的关键。本文从理论上对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进行探讨,阐述一控制与环境窬一,浓度控制与部量控制、总量削减与分配、总量控制的法律依据与强制属性、总量控制与经济增长和改善环境质量等关系,提出实施控制一些主要着眼点。  相似文献   

9.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中环境质量保证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A值法,总量控制区在符合污染物年总量允许排放限值的情况下,不能保证污染物的单位小时环境质量浓度都能连续达标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总量控制A值法的环境质量保证概念,并运用总量控制的原理,提出小时/日环境质量保证率的量化公式,经过分析得到该保证率除了与污染物种类有关外,主要与A值的分布情况紧密相关。同时利用长江下游某地的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A值的变化趋势,求得该地区SO2和NO2环境质量的小时保证率分别为97.4%、90.2%,日保证率分别为90.2%、79.5%。  相似文献   

10.
金浩波 《环境导报》2003,(13):32-32
为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环境管理必须从以往单一的浓度控制向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并举的管理模式转变。总量控制是将某一控制区域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采取措施将排入这一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一定数量以内,以满足该区域的环境质量要求。总量控制既是一种环境管理的思想,也是一种环境管理的手段。为了实现这一跨越,要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应的法规、政策,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办法,以达到根据环境容量对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的目的。与总量控制相对应的浓度控制是一种传统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11.
夏季盛行风对太湖北部藻类水华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96年7月1日至10月17日对太湖北部湖区进行了6次综合调查,重点分析了夏季盛行风向和风力与太湖北部藻类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持续稳定的风向(SSE至ESE),是表层藻类在下风区和迎风岸产生聚集的重要驱动力,湖流流向影响甚小。当主风向为SE时,表层藻类生物量和chla(叶绿素a)含量,成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的倾向性分布。当平均风力在1.5~3.6m/s时,风力大小与藻类在下风区的堆积有关;风力约大于4.0m/s后,藻类水华的平面分布已不明显,垂直分布趋于均一。  相似文献   

12.
富营养化控制一直以来是太湖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但太湖流域的有机毒物污染也不容忽视,已对饮用水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从分析太湖流域工业污染现状入手,提出了化工、印染为太湖流域有机毒物污染的重要来源,阐述了对太湖流域进行有机毒物污染控制的重要性,总结了太湖流域有机毒物污染控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太湖流域工业污染源有机毒物控制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太湖流域面源污染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年来.随着点源污染得到逐步治理,面源污染已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本文介绍了太湖流域面源 污染的现状,分析了其构成,列举了国内外目前治理面源污染的一些措施,并就太湖流域面源污染的特点提出了一些控制 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太湖表层水体4类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进行为期1 a的逐月监测,并评估其潜在生态风险.全年18种抗生素在太湖水体中均有不同程度检出,磺胺甲唑、磺胺噻唑、磺胺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和甲氧苄氨嘧啶等5种磺胺类抗生素的检出率均高于50%;喹诺酮类抗生素检出浓度...  相似文献   

15.
南太湖沉积物磷的释放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南太湖沉积物磷的释放与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上覆水的化学性质、沉积物-水系统的细菌总数及湖泊水动力对沉积物释磷影响最强烈、沉积物因有机物含量不同,导致总有机磷、总氮、有机硫、水溶性无机硫含量差异,明显影响着磷的释放。沉积物-水系统的细菌总数与沉积物的释磷量存在显著性相关,而某细菌数量与释磷量相关笥不显著。对有机质含量低的沉积物,上覆水的BOD,NH2-N浓度越高,磷的释放量越大。  相似文献   

16.
对太湖流域船舶污染防治工程的环境效益定量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工程实施后的船舶垃圾和船舶石油类排放削减量的计算公式。利用平原河网区水量模型模拟太湖流域水动力条件,利用分段混合水质模型进行石油类水质改善效果预测。最后应用该评估方法进行太湖流域船舶污染防治工程的环境效益评估,预测工程实施后的船舶垃圾、船舶石油类排放削减量和水质改善程度,为该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春季巢湖和太湖水体中胞内微囊藻毒素(IMCs)动态变化时空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子,于2019年3—5月对两湖不同湖区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巢湖和太湖的IMCs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IMCs浓度逐月增加,在富营养化水平高的湖区明显高于富营养水平低的湖区;两湖IMCs的异构体均以IMC-LR为主,占比分别为65.10%和58.10%;3—5月两湖IMCs浓度差异明显,巢湖月均IMCs浓度(0.077、0.238、0.632 μg/L)明显高于太湖(0.021、0.031、0.166 μg/L),单位生物量IMCs及其异构体LR的毒性(IMCs/Chla和IMC-LR/Chla)也明显高于太湖。相关性分析表明,总氮(TN)、总磷(TP)浓度和TN/TP是影响IMCs浓度和单位生物量IMCs毒性的关键环境因子,同时产毒藻的丰度和产毒能力也可能是造成此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太湖水体中丁基锡化合物污染现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太湖表层水、沉积物和水生生物样品的丁基锡污染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表层水样中未检出丁基锡化合物;沉积物样品中丁基锡的检出率为50%,浓度在0~0.95ng/g范围内,主要以一丁基锡为主;生物样品中检测到较高含量的丁基锡污染物,总丁基锡浓度为27.05~181.23 ng/g,这反映丁基锡具有明显的生物富集效应.生物样品中三丁基锡是主要污染物,大约占总丁基锡含量的70%.太湖中丁基锡的污染来源可能主要来自养殖网箱和船舶防污涂料的使用.  相似文献   

19.
太湖周边典型区域水体污染的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SOS/umu法对太湖周边12个典型区域水体的遗传毒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水样的遗传毒性诱导率IR与提取物的水样体积呈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其中,T1、T2、T3、T7、T8、T9、T10水样提取物有遗传毒性效应;各区域水体遗传毒性随水情期大小排序为:汛前期>汛期,对于污染源较稳定的区域,水体遗传毒性在各水期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20.
太湖流域暴雨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暴雨灾害是一种主要的气象灾害,论文选择经济发达的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域,运用小波、线性趋势模拟、P-Ⅲ型概率密度函数、Mann-Kendall法等方法对太湖流域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显示:①太湖流域55 a平均年暴雨日数有2.9个,年际变化幅度比较剧烈。1991—2000年是暴雨日数多发期, 1959、1968和1978年暴雨日数较少,呈弱"倒U"型。暴雨频次平均值的空间分布呈现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暴雨量与暴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并不一致,出现北多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②研究显示P-Ⅲ曲线方法在区域降水极值的研究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太湖流域年最大日降水量趋势呈现"U"型,与太湖流域年暴雨日数的演变特征呈现不一致的趋势。55 a来,太湖地区发生的最大暴雨在250 mm内,即200 a一遇的暴雨洪水为该地区暴雨灾害的近代极值。③典型站点年暴雨降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以太湖中部以南的三个站点东山、杭州、慈溪最为显著,各点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突变,但突变时间存在差异。④太湖流域夏季暴雨呈现2 a、9 a、13 a、25 a等多尺度的周期变化,各波动周期稳定性和显著性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