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长江下游的黄龙组白云岩的时代及淮南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黄龙组白云岩归属问题的分歧 长江下游地区的黄龙组原称黄龙灰岩,系李四光、朱森等(1930)所创。标准地点在江苏镇江石马庙船山西端。因该灰岩构成南京龙潭黄龙山的主体,风化后表面呈土黄色而得名。据其(竹蜓)类化石之研究,时代为中石炭世。嗣后,李毓尧、李捷等(1935)研究宁镇山脉地质时,亦从此说。岩性为灰白微显红色纯灰岩及暗灰色白云岩(当时称为“矽质灰岩”),其间夹有数米的结晶灰岩,总厚约百米,与下伏的和州组(C_1~3h)呈假  相似文献   

2.
安徽巢县南部地区,上石炭统黄龙组与下石炭统和州组之间普遍发育一套白云岩(图1)。夏广胜等(1980)称之为和州组上段,时代划入早石炭世晚期,并将其与宁镇地区的老虎洞白云岩对比。笔者等在进行1:5万巢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时,对该段地层系统测制了剖面,采获丰富的珊瑚、(竹蜓)类化石,现将资料及我们的看法列后,供讨论参考,文中(竹蜓)类由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张遴信鉴定,珊瑚由我队齐敦伦鉴定,在此致谢。  相似文献   

3.
除安徽休宁流塘—浙江临安马哨一线外,苏浙皖地区石炭系黄龙组纯灰岩段之下,普遍地有几米至几十米厚度不等的白云岩(不少地方白云岩的上部因去云化作用变为巨晶灰岩),它们形影相随。大致以江苏镇江——安徽宿松一线为界,可分南北两带,两带白云岩中的化石面貌各界。南带全部属中石炭世早、中期,而北带除江苏江宁大连山剖面白云岩顶部发现中石炭世早期牙形石组合外,其余均属早石炭世晚期。对这种层序相同,岩性相似,但时代不一的现象,目前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方案,归纳起来,主要有  相似文献   

4.
在赣西北地区石炭纪沉积学及生物地层学研究中取得如下新进展.1.上石炭统原黄龙组顶部首次:采获船山组标准化石,(?)Eoparafusulina sp.,证实了本区有晚石炭世马平期沉积一船山组的存在。2.黄龙组下部白云岩段,发现牙形刺:Idiognathoides sinuatus-Idiognathodus delicatus 动物群 及(?)类:Verella cf.prolixa,Ozawainella pseudorhomboidalis等,为白云岩段时代归属威宁期提供了化石依据。3.作者认为本区黄龙组底部零至三十余米的一套碎屑岩主要为石炭纪威宁期始时海侵初期的滨海相或浅海滞留沉积,与其上白云岩为连续沉积。  相似文献   

5.
安徽南部石炭系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化石丰富,是研究华南地区石炭系的良好地区之一。安徽区调队、南京地矿所、南大地质系、安徽省地质局322队、321队等单位都先后做了一些工作,地层单位名称一直沿用1930~1935年地质界前辈李四光,李毓尧、朱森等研究宁镇山脉地质时所创建的黄龙灰岩——黄龙组。其岩性是,底部为白云岩,下部为厚层粗结晶灰岩,中、上部为灰白或微带红色质纯灰岩。  相似文献   

6.
赣中地区晚石炭世地层以高安鸡公岭一带出露最好,厚度较大,含有丰富的(竹蜓)类。船山组为一套浅灰、灰白色厚层灰岩夹白云岩,总厚342米,与下伏黄龙组及上覆下二叠统栖霞组均为整合接触。1979年江西省地质局902地质队在该区进行1∶5万区域地质测量过程中,在鸡公岭详细测制了剖面,系统采集了化石。经笔者研究的船山组中(竹蜓)类计12个属及亚属。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 黄龙灰岩自1930年李四光等创立以来,一向包括白云岩段在内,其时代为中石炭世经多年的详细研究,建立了生物化石带。但1964年以前,在白云岩段内一直未获生物化石,对白云岩的时代也无争议。64年以后,先后在不同地区白云岩段内采获了不少生物化石,据化石门类,属种之异同,对白云岩段时代归属则产生了争论。 笔者在皖南及浙北工作二十多年,于64年即已发现白云岩段内所夹薄层纯灰岩中含(竹蜓)。74年讨论了花石山白云岩时代,定为中石炭世早期,相当欧洲纳缪尔阶B、C两期。  相似文献   

8.
过去地层划分,偏重年代地层顺序,强调时、空、岩的统一.由于化石的不断发现或年代解释的变化,对孤峰组的划分命名就常有变动且争论不休.在"八五"期间,江苏开展了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经这一地层清理发现,孤峰组不仅限于苏皖及广西来宾地区,而且在华南各省几乎均有分布并含多种矿产资源.尤其在华南地块北缘-自宁镇山脉,巢湖经黄石、武昌至四川旺苍、广元一带更为发育.它自东向西由老变新,即由茅口早期变至茅口晚期.孤峰组是一明显的穿时岩石地层单位,其与茅口组灰岩段还呈翘翘板式的沉积.  相似文献   

9.
中石炭统黄龙组(原称黄龙灰岩),系1930年由李四光、朱森创名于南京龙潭黄龙山。其岩性:上部为灰白微显红色之纯灰岩,底部为白云岩。总厚近百米。黄龙组在华南分布普遍,层位稳定,岩性变化不大。唯珊瑚化石采集和报道较少。近年来,笔者对所存标本(包括自采和地质队采集的)进行了初步整理和研究,对苏、皖南部地区中石炭统一些珊瑚化石标本进行鉴定和描述。现将其结果报道于后,供大家对比和研究中石  相似文献   

10.
夏邦栋(1959)将黄龙组下部的白云岩单独划出,称为“老虎洞白云岩”。20多年来,地层界对这层白云岩的时代归属尚未取得一致意见,争论的焦点在于该层白云岩是早石炭世晚期,还是晚石炭世早期,以及宁镇至巢县一带分布的与苏皖南部一带分布的白云岩,两者是一层还是两层。近年来,我们对下扬子地区该套白云岩从沉积学、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它是一个穿时的岩石地层单位,由北向南时代渐新。  相似文献   

11.
团山位于怀宁县城东北平山公社西北,出露地层为一套浅变质岩系,岩性由灰黑色含燧石结核灰岩、硅质板岩、硅质粘板岩、粘板岩、灰黑色或灰绿色千枚状板岩及长石石英砂岩等组成。1970年原安徽省冶金地质局311地质队进行1:20万(太湖幅)区域地质测量,1974年安徽省地质局326地质队编制1:5万及1:10万安徽怀宁—枞阳地区矿产地质图时,均将上述浅变质岩系划归中、下奥陶统及下志留统高家边组。1979年以来,许多地质人员在此进行过观察研究,对前人的认识曾提出异议,但皆无化石依据,均未能定论。概括前人意见,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属下古生界奥陶系与志留系。一种认为属上古生界二迭系。另一种认为灰岩、硅质板岩及硅质粘板岩等应属中、上奥陶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苏皖地区石炭纪牙形刺化石作概要介绍。金陵组以Siphondellaisosticha(Cooper),S.cooperi Hass,Polygnathus inornatus E.R.Branson,P.bischoffi Rhodes,Austin&Druce为主,可建立Siphonodella isosticha-S.cooperi带,与我国西南地区岩关阶最上部的牙形刺带相当,其时代应属岩关晚期。老虎洞组以Gnathodus bilineatus Roundy为主,可建Gnathodus blinetus带,与西南地区Gnathodus bilineatus bilineatus带也可对比,其时代为大塘晚期。黄龙组底部白云岩段以Idiognathoides sinuatus(Harris & Hollingsworth),Declinognathcduslateralis(Higgins & Bouckacrt)为主,这些牙形刺为晚石炭世早期的标准分子,可建ldiognathoides sinuatus带。黄龙组纯灰岩段有ldiognathodus delicatus Gunell,I.claviformis Gunell,I.antique Stauffer & Plummer,面貌与华北地区本溪组相似。船山组有Streptognathodus elongatus Gunell,Sweetognathus whitei(Rhodes).Streptognathodus elongatus为华北太原组上部的牙形刺带化石,在北美见于Pennsylvanian系Missourian-Virgillian阶,并延续到下二叠统狼营组。Sweet-ognathus whitei于Sphaeroschwagerina带,被当作早二叠世开始的代表分子。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 南京附近吕家山一带出露的一套中生代地层,李毓尧等(1935)曾将其中的砂岩层划为侏罗系象山层,而将其南侧之紫红色砂页岩、灰岩误划为下石炭统高骊山系及中石炭统船山灰岩。1964年,南京大学地质系在测制1:5万南京,汤山、上党幅区测报告中,将上述石炭纪地层改划为下一中三叠统青龙群及上三叠统黄马青组。1977年,安徽省区测队在1:20万南京幅区调报告中,又将上述地层改划为中三叠统徐家山组。 1985年,杨松生,蔺雨时发表“南京附近的高骊山组”一文,复将上述紫红色砂页岩划为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并在上部的灰色砂泥岩中采得一些植物化石,定其为古生代之属种:Suble pidodendron sp., Archaeocalamites sp., Calamites sp., Sphenophyllum sp., Loncho pteris sp., Rhodeas sp., Pecopteris cf. plumosa,Mario-  相似文献   

14.
苏浙皖地区上、下石炭统之间普遍地有一套白云岩。它是长江下游地区铁铜矿产的主要控矿层位之一,但其时代、层位关系等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这套白云岩均伏于“黄龙灰岩”上部结晶灰岩之下,如果不从化石群上辨认,仅依据岩性和层位对比,都会认为是属同一时期沉积的白云岩。但从目前资料来看,白云岩层中产有相当丰富的牙形石、(竹蜓)和珊瑚化石,而且都是一些重要分子。其化石组合面貌却大致以宿松、怀宁、无为、丹阳以北一线为界,形成东南(称南区)、西北(称北区)  相似文献   

15.
苏、皖南部中、下石炭统之间普遍发育一套白云岩地层,过去通称为“老虎洞白云岩”。 自夏邦栋(1959)创建“老虎洞白云岩”以来,对它的时代归属一直存在分歧。杨敬之等(1962)把它与广西大埔白云岩相比,将它归入中石炭世早期;陈敏娟等(1964 1972,1980)、肖立功(1982)根据南京龙潭、汤山、孔山等地所获得的珊瑚化石资料,将它归入早石炭世晚期。江苏区调队(1972)、安徽区调队(1979)依据南京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长江下游苏浙皖地区黄龙组底部普遍发育一套白云岩,厚度数米至数十米不等。白云岩层的分布情况,大致以丹阳—怀宁一线为界,南北两区各有不同。北区,在茅山以西宁镇—巢县一带,其层位位于和州组之上,黄龙组之下。南区,在茅山以东宜兴、长兴、广德及宣城、铜陵、贵池一带,其层位位于黄龙组底部,与高骊山组或五通组呈假整合接触,底部普遍发育一层石英砾岩。关于这套白云岩的成因和时代归属问题,自1959年夏邦栋提出“老虎洞白云岩”以来,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的广大地质工作者先  相似文献   

17.
关于浙东塘上组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浙东塘上组中、下部火山岩的沉积夹层中首次发现?Halysestheria叶肢介及孢粉化石,并找到Pseudofrcneloysis parceramosa与P.cf.rapillosa为主的植物化石。本文综合各门类化石所反映的地质时代,认为浙东塘上组应归属早白垩世晚期。这与剖面上获得的同位素年龄值(110 Ma)相吻合。塘上组层位与邻区石帽山群上组、禾口组(闽),周家店组(赣东),徽州组上部(皖南)及葛村组上部(江苏)相当。  相似文献   

18.
铜陵地区五通组厚层石英砂岩以上,中石炭统黄龙组白云岩之下,以泥页岩为主的碎屑岩,长期以来被视为下石炭统“高骊山组”。由于该组和其上的黄龙组是铜陵地区铜、铁和硫铁矿床的重要赋矿层位,故早为众所瞩目。1982年,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21地质队,为解决该组的层位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揭露,在钟鸣东南金榔乡山墈汪笠帽顶工作时,在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中发现了几块植物化石,经李汉民鉴定,此种植物为古羊齿(Archaeopteris),是晚泥盆世最具特征的植物化石之一。为了解决该套地层时代问题,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安徽省地质矿产局321地质队联合对区内该段地层作进一步  相似文献   

19.
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受江苏省古生物学会的委托,负责“苏浙皖地区石炭系黄龙组底部白云岩时代归属问题现场讨论会”的业务准备工作,组成了由王之慧、张瑛、严幼因、李耀西、陈华成、陈宏明、胡世忠等七人参加的课题组,从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沉积学和岩石组分多元统计分析等方面,对江苏江宁大连山、孔山,宜兴青龙山、黄龙山、东岭水库,安徽巢县凤凰山、王家村、仙人洞,宣城王胡村,怀宁夫子岗,广德坡山、西边村等地的该套白云岩进行了综合研究(图1)。此外还踏勘了南京龙潭黄  相似文献   

20.
采用野外取样和盆栽试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茂兰3个不同岩性地球化学背景下森林的土壤中的种子进行萌发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的土壤中贮藏着丰富的种子,种子库储量在187.5-550粒/m2。(2)相对而言,纯灰岩的种子库储量最大,不纯碳酸盐岩的次之,纯白云岩的种子库储量最小;在垂直方向上,种子密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3)土壤种子库中自然萌发的种子物种多样性指数为纯灰岩>纯白云岩>不纯碳酸盐岩。(4)从土壤种子库萌发的种子数量和组成成分方面来看,纯白云岩和不纯碳酸盐岩之间的相似性系数>纯白云岩和纯灰岩之间的相似性系数>纯灰岩和不纯碳酸盐岩之间的相似性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