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探讨成都市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区域景观中城乡交错带位于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相互过渡的中间地带,具有一般廊道的结构和功能特征。在成都市加快城市化的过程中,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景观结构遭到了破坏,廊道功能的发挥受到了限制。主要表现在景观的高度破碎,生态连通性降低,农田质量下降等方面。依据景观规划的基本思想,为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和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对景观内斑块和廊道的设计出发,初步提出了成都市城乡交错带景观生态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城乡交错带生态环境风险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交错带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快速提高,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下,城乡交错带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风险,如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通过分析目前城乡交错带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存在的生态环境风险,提出了城乡交错带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海南万泉河口博鳌镇(亚洲论坛会址)为研究区域,分析了海岸生态交错带景观生态基本特点,选取景观多样性、优势度、景观破碎度、景观分离度及生态风险指数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对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的分析,讨论了该区域开发建设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表明:开发建设的强弱是导致博鳌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并提出了相应的景观生态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4.
生态交错带理论在生态护岸构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生态交错带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岸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主要特征,提出了构建生态护岸应遵循的景观生态学原则及护岸型式与生态植物的选择。从而为生态护岸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交错带的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快速提高,在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下,城乡交错带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风险,如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通过分析目前城乡交错带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存在的生态环境风险,提出了城乡交错带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地表水-地下水的交错带及其生态功能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在全球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交错带是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并成为生态水文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地表水-地下水的交错带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混合区域,该区域内生物地球化学活动强烈。地表水-地下水的交错带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交错带内常发生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过程,并影响交错带中水分的运动过程、溶质迁移过程和生物活动过程。交错带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缓冲作用、提供生物栖息地、提供食物、提供残留物种的保护区。交错带过程的模拟、观测方法和交错带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示踪以及交错带的生态功能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针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特点和存在的环境问题,以阴山北麓化德县七号乡小公勿素村为试点开展了以草地建设为中心的农牧结合型生态农业建设。试点以草地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建立人工灌丛草地、改良退化草场、建立饲草料基地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试点建设证明,草地建设是农牧交错带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雄安新区白洋淀科学清淤规划的重要性入手,提出水固交错带这一新型生态交错带研究的理念.重点关注由于沉积物形成过程和结构不同导致的污染物在水相、固相和气相及在水-固界面和水-气界面等区域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与机制的差异,以及与其对应的特异性水生态和底栖生态修复理念与设计.基于这一理念,结合白洋淀内源污染治理的需求,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弹性机制的生态空间重构"的工作设想.以此抛砖引玉,深入探讨沉积物-水微界面过程机制,以及相应的特殊宏观生态效应与污染控制,推动环境水质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开垦土地、过度放牧、机动车辆毁地和旅游等人为活动给浑善达克沙地东部的森林-草原交错带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像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野生动植物资源枯竭等。为了使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采取措施保护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土地资源并对退化沙化的土地进行整治和恢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成为生态环境研究的典型区和理想地带。论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选择能反映生态环境特点的多种空间数据信息,利用数字网格模型,通过采用空间叠加的分析方法,评估北方农牧交错带1989年和1999年的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并对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变化及空间格局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989至1999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变差;②1989至1999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逐渐变差;③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背景状况变化严重地区集中在晋陕蒙宁甘交界处、科尔沁沙地区、青海海东地区3个区域;④在205个旗县中,宁夏盐池县、内蒙古翁牛特旗、陕西定边县、甘肃环县、青海尖扎县、山西汾西县等12个旗县的生态环境变化最为严重,60%以上的面积生态环境背景状况逐渐变差。  相似文献   

11.
农村环境问题是中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深入探讨其成因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中国农村环境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根本是城乡居民经济水平差距的日趋扩大使农村发展重经济轻环境、城乡环境权益的不平等使农村承担城市转嫁污染而得不到补偿,以及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未真正将农村与城市平等对待的偏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已经成为城市扩展和蔓延的前沿地带。城乡结合部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管理缺位而导致的“脏乱差挤”、生态系统脆弱、法律法规不健全、居民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等问题El益突出,从居民生态意识、管理体制、基础设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法制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从而提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完善管理体制,明确职责范围、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提高生态文明监管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乡村地域多功能是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福州东部片区为研究区,基于乡镇域尺度分析研究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规律与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分析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各乡镇的乡村单一功能空间格局特征表现为农业生产功能在沿海小范围聚集,工业发展和生活保障功能主要集中分布在福州城区边缘郊区和南部乡镇,生态保育功能西部山区大于东部乡镇,而旅游休闲功能主要分布在中北部乡镇和平潭岛;(2)依据LSE模型,将研究区乡镇划分为五功能、四功能、三功能、双功能复合区和单功能主导区,其中拥有五、四功能复合区的乡镇共计58个,占比45.68%,说明研究区乡村地域多功能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基础良好;(3)乡村地域多功能的空间分异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塑造了乡村地域初始与特色功能,地理区位因素促进乡村功能的形成与分化,社会经济是优化乡村功能的基础因素,政策资金是推动乡村多功能转型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推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快速城市化及城乡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城市边缘区农户家庭的耕地利用功能较传统方式已发生根本转变,农业劳动力的农地生存依赖性弱化、生计多元促进土地转出市场活跃。论文以武汉、成都及苏州1 022户农户调查数据为实证,分析城市边缘区农户家庭耕地利用功能对土地转出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1)城市边缘区农户家庭的耕地利用在食物生产、经济贡献及养老就业等传统功能上明显弱化,在满足家庭成员未来选择及后代馈赠需求等功能有所增强,且存在地区差异。2)城市边缘区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强烈,转出率达59.39%,土地转出存在地区差异。苏州乡镇经济发达、农民非农收入比例高,农户土地转出意愿最强烈、转出市场也最活跃;而武汉、成都作为中西部的典型城市,城市边缘区农户的土地转出决策相对滞后。3)整体而言,农户家庭耕地利用功能对土地转出意愿及行为均具有负向影响,表明家庭耕地功能依赖性愈强、土地转出决策越弱。建议健全农村社会及养老保障体系,强化城市边缘区耕地资源产权及生态环境建设,促进耕地资源养老保障及选择馈赠功能的释放,确保农田生计依赖性弱化的农民依托市场转出土地,实现农地资源优化配置、适宜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准则判断的城市边缘区界定及其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城市特征属性概念,构建了一套基于多准则判断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城市边缘区界定方法。利用累积频率图和K_Means空间聚类法确定了城市边缘区界定标准,对广州市城市边缘区进行划分。实验结果表明:城市边缘区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若干中心镇周围,随城市交通轴线发散分布,平均城市特征属性为0.292。边缘区总面积占广州总面积的46.73%,主要分布于番禺、白云、花都3个区,共占城市边缘区总面积的76.511%。海珠、荔湾的城市边缘区形状较为紧凑,紧凑度指数分别为4.127 2、3.472 5;白云、番禺、花都的城市边缘区形态较为破碎,紧凑度指数分别为7.847 2、7.199 3、7.525 5。  相似文献   

16.
从时空过程耦合、形态与动力共轭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响应机理与调控模式。首先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响应强度的概念,构建了响应强度模型与机理模型,揭示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响应强度的类型及动力机制,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响应的地域类型及调控对策。研究表明: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劳动力转移规模与比重不断增大,其阶段性、区域差异性特征明显;非农产业发展、地区发展差异和期望收入等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响应的地域形态类型可以划分为大城市核心地域、外围承接地域、边缘发展地域和传统农业及特区地域4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差距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比较分析了中国城市与农村在环境保护上的主要差距,并探讨了统筹城乡环境保护的对策。结果发现:自1998年以来,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中近52%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与农村环境卫生投资差距平均为6~10倍,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市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差距平均为35~59倍,生活垃圾处理差距为7~17倍,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差距基本符合东中西部逐渐扩大的趋势;此外,乡镇环境保护机构仅占环保机构总数的4%~15%,乡镇环境保护人员仅占1%~4%,其中东部、西部和中部乡镇环保机构与人员所占比例均依次减小。因此中国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存在巨大差距,亟需在城乡功能的合理定位、创新城乡环保政策、统筹城乡环境建设与管理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及其耦合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1990 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对我国城乡人地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深入分析该过程中的城乡人口与土地变化及其关联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应用脱钩理论及其相关模型,重点分析2000-2008 年我国城乡建设用地变化及其与城乡人口变化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25 个省区城市建设用地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两者协调性欠佳,呈现弱脱钩状态;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没有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而减少,约一半省区呈现强脱钩状态,11 个省区呈现衰退脱钩状态;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关系可划分为7 种类型,其中有1/3 的省区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关系极不协调。论文认为,财税体制和官员晋升/考核机制不完善、城乡规划管控不力、城乡二元制度根深蒂固是造成前述问题的重要原因;新时期协调城乡人口与建设用地变化的可持续途径在于,遵循人口、产业、城镇、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推进财税/绩效体制改革,科学划定城市空间增长边界,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有序推进城乡土地统筹置换。  相似文献   

19.
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及人文驱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85,自引:6,他引:85  
利用多期遥感影像 ,对土地利用进行了测量。再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叠加求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转移矩阵 ,分析马山区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 :1988~1998年之间农业景观为主的农田、林地显著减少 ,城镇沿公路迅速向外扩张 ,旅游度假区沿湖岸不断扩大且呈集中化趋势。这一变化趋势的驱动力是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外资大量涌入、城镇人口增长和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  相似文献   

20.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仅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略环境污染问题,必将严重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发展链,使经济发展的速度受到不良因素的制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却在迅速的恶化。如何改变农村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求高效、稳定、持续的农村发展模式成为当前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文章就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农村环境污染的防治做相关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