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金磊 《安全》2001,22(3):31-33
文中提及的滑坡灾情,在我国境内也经常发生,近在2001年3月,湖北省宜昌市 归县两河口镇就发生了重大滑坡险情,滑坡面积达5.8万m2,体积47万多m3。全镇90%以上的房屋出现拉裂现象,涉及群众4000多人。因而积极学习国外的相关先进经验,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也应是我国减灾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4.
金磊 《劳动保护》2000,(1):16-17
自1998年末以来 ,笔者先后参加中国科协“中国减灾白皮书”及北京市“中国21世纪议程北京行动计划减灾篇”的编研 ,因而有机会较多地收集分析思考有关国家或城市宏观安全减灾战略。通过对比中外安全减灾问题及对中国21世纪灾害事故的态势分析 ,笔者以为必须关注以下8个问题。不如此 ,就等于没有抓住中国未来安全减灾的重点。“国际减灾10年”对国人的启示自1990年开始的联合国“国际减灾10年”全球统一行动 ,一开始突出的重点是在自然灾害方面。由于国际化减灾行动的推进 ,从1994年日本横滨第一次世界减灾大会起 ,便调…  相似文献   

5.
许厚德 《安全》2001,22(3):41-42
1 灾害事故的严重威胁 在我国,灾害和事故造成的破坏愈来愈严重。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增长了5倍。在1990~1998年的9年中,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为人民1533亿人民币,相当于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6%,每年的灾害损失,超过国家财政收入的1/4以上。其它事故伤亡破坏也十分严重。1998年全国工矿企业、交通、民航、铁路、船舶及火灾事故,造成了近10.4万人死亡。其中道路交通事故占首位,死亡约78067人,第2位是矿山事故,死亡约9221人。因火灾死亡2389人。灾害事故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6.
7.
循环减灾理论及其煤矿循环减灾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矿循环减灾是在矿业开发中,针对我国煤矿自然条件复杂、灾害多的实际,尽可能少采或不采目前条件不允许的煤炭资源,如必须开采则应减少危险源,综合利用、综合开发,把对煤炭开采有害的资源利用起来,化害为益,变废为宝,把目前认为无用的东西利用起来治理灾害,以废治害,从而实现资源开采最少化,环境影响最小化,资源利用充分化,煤矿生产灾害发生最少化。煤矿循环减灾的典型模式有化害为益模式和以废治害模式两种类型。化害为益模式中包括把煤矿瓦斯作为资源的先抽后采、边抽边采模式和充分利用地热,变热害为热能模式。以废治害模式中包括煤矸石井下直接用于采空区充填模式和粉煤灰回收利用模式。循环减灾是一种从根本上防止和减轻灾害的措施,在全国煤矿企业实施循环减灾对于遏止目前煤矿事故多发势头,实现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10.
11.
《林业劳动安全》2007,20(4):46-46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11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进入全面法律治理阶段.这部法律的内容覆盖了应急管理的"预防预备、预警监测、处置救援、恢复重建、法律责任"等全过程,为我国建立了一个完备、系统的应急框架体系,必将对林业防灾减灾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事故灾害问题越来越暴露出严重的人为化趋势。应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理论,分析“安全、减灾”领域中的人为失误问题,提出创立人为灾害科学及其方法论学科建设的思路。揭示人在生产、生活中表现出的随意性及偶然性规律,并探索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生命与灾害》2020,(5):F0002-F0002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安全减灾的未来方略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20世纪中国灾害事故规律的认识及对新世纪灾害态势的分析,从科学与文化交叉的新视角,研究了以管理、科技、文化、学科建设等为主题的新世纪方略。  相似文献   

15.
姚峰 《安全》2015,(4):66-67
从社会需求、社会现状、学校现状的分析阐述地震减灾的必要性,并依据地震防灾教育的总体目标构建某小学地震防灾教育的总体框架,同时阐述了地震减灾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