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在台湾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台湾产的12个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即青钱柳属Cyclocarya,通脱木属Tetrapanax,华参属Sinopanax,八角莲属Dysosma,棱果花属Barthea,棱果茜属Hayataella,银脉爵床属Kudoacanthus,异叶苣苔属Whytockia,毛药花属Bostrychanthera,泡果荠属Hilliella,悬竹属Ampelocalamus.井岗寒竹属Gelidocalamus等的地理分布分析,发现台湾产的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具有衍生性质,属于次生的成分. 相似文献
2.
植物区系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区系的起源、迁移和分化。研究利用覆盖云南地区全境的植物区系分布信息,探讨了云南地区植物区系属的多度及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所有热带区系属的多度均随着纬度升高呈递减趋势;大多数温带区系属的多度随着纬度的升高呈递增趋势。中亚分布(T13)属的多度的高值主要出现在滇西北地区,尤其是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上游地区,但在其它地区十分少见。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T12)属的多度的高值也出现在滇西北地区,但在其它地区无明显空间分布规律;中国特有分布(T15)属在滇西北地区最为丰富,其次是滇东南地区,大致以"田中线"为界,界线以西地区的中国植物特有属的多度明显低于界线以东地区。从南到北,植物区系过渡性基本上呈单调递增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可能与区系成分的迁移和地形格局有关。大理州以南的低海拔地区,热带区系成分占据主导地位,并占据了云南大部分的土地面积,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云南地区总体上是一个"热带山原"的假说。本研究与其它研究的不同可能源于与源数据和取样尺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植物区系地理分布格局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植物区系的起源、迁移和分化。研究利用覆盖云南地区全境的植物区系分布信息,探讨了云南地区植物区系属的多度及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所有热带区系属的多度均随着纬度升高呈递减趋势;大多数温带区系属的多度随着纬度的升高呈递增趋势。中亚分布(T13)属的多度的高值主要出现在滇西北地区,尤其是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的上游地区,但在其它地区十分少见。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T12)属的多度的高值也出现在滇西北地区,但在其它地区无明显空间分布规律;中国特有分布(T15)属在滇西北地区最为丰富,其次是滇东南地区,大致以“田中线”为界,界线以西地区的中国植物特有属的多度明显低于界线以东地区。从南到北,植物区系过渡性基本上呈单调递增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可能与区系成分的迁移和地形格局有关。大理州以南的低海拔地区,热带区系成分占据主导地位,并占据了云南大部分的土地面积,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云南地区总体上是一个“热带山原”的假说。本研究与其它研究的不同可能源于与源数据和取样尺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探索植物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对于理解植物区系的起源、迁移和分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620个植物群落样方,探讨了云南地区植物区系过渡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物地理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纬度、海拔的升高,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呈显著递增趋势,但在经度梯度上呈递减趋势;热带区系成分所占的比重在地理梯度上则表现为相反的变化趋势。地形格局较好地反映了区系成分的地理分布格局;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的比值从南到北呈递减趋势。区系过渡性的低值主要出现在滇西北地区和包括滇西南、滇东南与滇南在内的云南南部地区,而高值主要出现在云南中部地区和中海拔地区,这可能与区系迁移过程和海拔梯度有关。热带区系成分在云南地区基带植被中占主导地位;热带区系成分占优势地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地区,占云南土地面积的60%左右,而温带区系成分占优势地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高海拔的北部地区,占土地总面积的40%左右。本研究从基带植被的区系性质和温、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占优势地位的土地面积的构成证实了云南地区可能是一个“热带山原”的假说。区系过渡性随着年平均温度的升高,呈先增强后减弱的单峰格局。当年均温在13.1℃左右时,出现区系平衡点。相对水平分布而言,云南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布可能更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湖南省特有植物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家哺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7(1):33-43
湖南省特有植物共计235种(含种下等级;下同),归110属52科,其中蕨类植物25种,裸子植物3种,被子植物207种(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各计125和82种),主要集中于Theaceae,Rosaceae,Dryopteridaceae,Urticaceae,Ericacaeae,Gesneriaceaea,Labiatae(=Lamiaceae)和Gramineae(=Poaceae)等8科,共计155种,占全省总特有种数的65.96%.湖南特有植物所归的属的分布区类型以北温带,热带亚洲,泛热带及中国特有成分为主,分别占总数的20.00%,19.09%,13.64%和13.64%.从水平分布上看,湖南省特有植物主要分布于西北部,计77种,占全省总特有种数的32 17%;其次是西南部与南部,各有51和50种,分别占全省总特有种数的21.70%和21.28%,从垂直分布上看,它们主要分布于中山地带(海拔800-1 600m),计108种,占全省总特有种数的45.80%;其次是低山地带(海拔300-800m),计84种,占全省总特有种数的35.88%。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区种子植物东亚分布成分的地理分布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区系分析是理解植被起源、性质和分布的基础.本研究利用大尺度的区系分布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云南地区种子植物东亚分布成分的地理分布格局以及"田中线"的生物地理意义.结果表明,东亚分布成分及其亚型所占比重均随着纬度的升高呈递增趋势.在经度梯度上,中国-日本植物分布亚型所占的比重从东到西呈递减趋势,而中国-喜马拉雅分布亚型所占比重的经度格局则与此相反.东亚分布成分在云南地区的扩散方向以由北到南为主,其次为经度梯度上的双向迁移.与过去的研究不同,本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分布成分在云南地区的起源中心更可能为滇西北.我们未能证实"田中线"对中国-喜马拉雅分布亚型的分布具有限制意义,但对东亚分布成分(总体)和中国-日本分布亚型在云南地区的分布具有严格的限制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的大尺度分布格局及其与地理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因子对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大尺度的物种分布数据以及地理信息,结合GIS和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中国种子植物物种丰富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与地理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南到北,研究区域内物种丰富度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在经度梯度上,从东到西,物种丰富度呈递增趋势,这可能与其它地理因子的影响有关;在排除其它因子影响的情况下,物种丰富度随着面积的增加,呈递增趋势.但在其它地理因子的综合影响下,面积的影响作用被掩盖或弱化.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变幅的增加,呈显著递增趋势;物种丰富度与纬度变幅、经度变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偏)相关性.总体上,纬度、面积和海拔变幅均显著影响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但相对而言,面积和纬度起着更为重要的影响.相对海拔变幅而言,海拔变幅与纬度之比值能更好地反映"生境异质性"效应,说明,海拔梯度的"纬度效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广西特有植物瑶山苣苔的濒危原因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瑶山苣苔(Dayaoshania cotinifolia W.T.Wang)是苦苣苔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2004-2006年对瑶山苣苔资源现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瑶山苣苔的濒危原因及解濒措施.结果表明,人为原因是导致瑶山苣苔濒危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昆虫对瑶山苣果实的捕食显著减少了种子数量;第三,瑶山苣苔同有的生物学特性限制其种群数量增加.为更好的保护瑶山苣苔,作者建议采用就地保护策略,即建立金秀老山自然保护区独木桥和青年工区两个瑶山苣苔保护点,有效地保护该种群及其分布生境;同时加强瑶山苣苔的科学研究,实施迁地保护. 相似文献
9.
超积累植物在时空、科属内的分布特点及寻找方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探讨了超积累植物在时空、科属内的分布特点和正常植物演化出镍超积累特性必备的2个基本条件,介绍了国外2种常用的寻找超积累植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研究光照强度对1年生喀斯特特有植物罗甸小米核桃幼苗可塑性的影响,探讨其在个体定居初期如何响应不同光照强度的变化及其生态适应策略.设置约为自然光100%、75%、50%和25%的光照强度处理材料,4个月后收获,比较分析罗甸小米核桃幼苗的形态、生物量分配和生理性状在不同光照强度处理下的差异,并对可塑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1.
滇西北地区裸子植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区系分化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利用大尺度的物种分布信息,探讨了长江上游滇西北地区裸子植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与区系分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属和种的水平上,裸子植物的多样性从南到北呈递增趋势,但在科的水平上无明显变化趋势。在科和属的水平上,裸子植物的区系分化强度随着纬度的升高呈递增趋势。较高的裸子植物多样性和区系分化强度主要出现在北部地区。区系分化强度与表征地形复杂度的单位面积海拔高差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区系分化强度明显影响研究区域内裸子植物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这可能与地质历史上滇西北地区地层的差异性抬升和地形格局有关。 相似文献
12.
贵州喀斯特山区植物营养元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贵州喀斯特山区是我国乃至世界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的片区之一,由于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加之人类活动的干扰,使得该区的植被退化较为严重。文章选择该区的12种主要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营养元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00μg·g-1的元素有N、P、K、Ca、Mg、S,100~1000μg·g-1的元素有Fe、Mn、Al,10~100μg·g-1的元素有Zn、Sr,<10μg·g-1的元素为Cu、Mo,其中Mo含量最低,仅为0.17μg·g-1。这些元素中,Ca、P、K元素高于所报道的陆生植物的含量范围。元素含量特点是Ca>K>Mg型。N、P、K、Mg元素的频数分布为正态分布,Ca、Al、Fe、Mn、Cu、Zn、Sr、S元素为对数正态分布。变异系数大于100%的元素有Al、Fe、Mn、Sr,变异系数小于60%的元素有N、P、K、Ca、Mg、S、Cu,其中Ca的变异系数最小,仅为11.8%。不同生境下相同植物的营养元素含量有较大的差异,石灰土上植物的N、P、K、Ca、Mg、Al、Cu、Mo元素含量要高于黄壤上植物的。元素间的相关分析表明:P和K、P和Cu、Al和Fe、Al和Zn、Fe和Zn元素具有显著相关关系;N和P、P和Mg、K和Al、K和Cu、Ca和Sr、S和Mo元素具有一般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THOMAS DIRNBÖCK§ JOSEF GREIMLER† PATRICIO LOPEZ S.‡ TOD F. STUESSY† 《Conservation biology》2003,17(6):1650-1659
Abstract: The Juan Fernandez Archipelago, a Chilean national park and biosphere reserve, is 700 km west of continental Chile. Invasive plant species pose major threats to the native, highly endemic vegetation, especially on Robinson Crusoe Island (Mas a Tierra), where there is a permanent settlement. We used historical and recent vegetation map data as well as recent vegetational point data to reconstruct vegetational changes on the island since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n addition, we use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with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or their surrogates (elevation, solar radiation, topographic similarity index, slope position) to estimate the potential distributions of the worst invaders. Native vegetation has been affected most severely by Acaena argentea , Aristotelia chilensis , Rubus ulmifolius , and Ugni molinae , leading to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endemic plants in the montane forests and native shrublands. The native forest has de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one-third. The area affected by Aristotelia chilensis increased from 6.5% to 14% of the total island area. Ugni molinae , once rare, is now abundant (4.6%), as is Acaena (11.9%). Rubus ulmifolius , not present 80 years ago, now covers about 7% of the island's surface. The distributions of all studied species except Rubus ulmifolius are significantly ( p < 0.05) controlled by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 examined. Inferring from potential distributions of Aristotelia chilensis and Ugni molinae , 50% of the native montane forest could be invaded or replaced (with a probability of >60%) by these plants. Based on the invasion speed of the past 80 years, this would take another 80 years if conservation measures do not succeed. 相似文献
14.
采用原位移地技术,研究了不同区域气候条件影响下,纳帕海4种常见湿地植物的株高、茎粗、生物量等生长特性,以及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Phips2)、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等生理生化指标,分析探讨了湿地植物对不同区域气候条件的响应差异和适应策略。研究发现气候条件的改变对湿地植物的生长、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参数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温度的上升,水葱Scirpus tabernaemontani和茭草两种广布种Zizania caduciflora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生物量、叶绿素含量、Fv/Fm、ETR、Phips2、qP值不同程度升高,生长状况良好。刘氏荸荠Heleocharis liouana也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当气温上升到一定程度后,虽然Fv/Fm、ETR、Phips2、qP值降低,但其通过调节叶绿素含量、热耗散来减轻伤害,气候变化对其生长的影响较小。而北温带分布型的黑三棱Rhizoma scirpi yagarae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较差,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 Fv/Fm、ETR、Phips2、qP、NPQ都出现大幅下降,生长停滞,生物量下降,对温度上升极为敏感。可以推测,随着全球变暖,像黑三棱这样的物种,其生存将面临极大的威胁,而高原湿地生态功也将能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与消除城市化过程不利影响的日益重视,城市森林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对深圳特区城市森林详细大量的样方调查,对城市森林植物科属种的成分和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特区共有植物106科289属445种;其中大戟科、棕榈科、桑科、樟科、桃金娘科、蝶形花科、茜草科、山茶科、禾本科、含羞草科和木兰科11科的属种数占多数,共占101属182种,占总属数的34.95%和总种数的40.9%;在289属中,种数最多的是榕属(18种),其次是冬青属(9种),木槿属(6种),蒲桃属(6种)和润楠属(6种),共占总属数的1.73%,总种数的10.11%。特区种子植物可戈Ⅱ分为13个分布区类型和14个变型。深圳特区城市森林中的热带成分共有220属,357种,分别占特区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的80%和83.2%,可以看出,特区较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快速城市化过程并没有改变其强烈的热带性质。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分受到了城市化的强烈干扰,不仅表现在景观水平上的生境破碎化,更重要的是在小尺度的物种组成结构中有明显反映,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森林后期更新与维护带来问题。 相似文献
16.
Yuan LI Yanqun ZU Qixian FANG Zhaohua GAO Christian SCHVARTZ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2009,3(3):325-333
This paper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y metal concentrations of herbaceous plants and soils at four Pb-Zn mining sites in Yunnan, China. 50 herbaceous plant samples of 9 plant species from 4 families and 50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then ana1yzed for the tota1 concentrations of Pb, Cd, and Z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Pb, Cd, and Zn in soil samples were 3772.83, 168.81, and 5385.65 mg/kg,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Pb, Cd, and Zn were 395.68, 28.14, and 1664.20 mg/kg in the shoots, and 924.12, 57.25, and 1778.75 mg/kg in the roots, respectively. Heterospecific plants at the same site and conspecific plants at various sites had different average levels of Pb, Cd, and Zn, both in the shoots and the roots. Enrichment coefficients of Pb, Cd, and Zn were greater than 1 in 2, 3, and 9 herbaceous plant samples, respectively. Translocation factors of Pb, Cd, and Zn were greater than 1 in 10, 17, and 25 herbaceous plant samples, respectively. In all 50 sampl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Pb, Cd, and Zn between the shoots and the roots, the shoots, and the soils, and the roots and the soils had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hip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