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崇明东滩鸟类生境适宜性空间模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鸟类生境适宜性空间模糊评价模型,解决了隶属函数的空间化问题,扩展了模糊数学方法在自然保护区空间地理事物评价中的应用。通过评价几种鸟类的生境适宜性,结果表明:大多数鸟类在海三棱藨草外带和光滩适宜性最好,由此向内陆或水域方向适宜性降低,这一显著变化与崇明东滩环境演化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鸟类生活习性的差异,不同鸟类的空间适宜性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已有的保护区功能区划未能充分考虑当前鸟类生境适宜性情况,生境适宜性的评价结果可以为崇明东滩保护区的功能区划提供技术性指导。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围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鸟的影响,于2011年11月~2012年5月对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北八滧鱼塘、98大堤内抛荒鱼塘、以及捕鱼港互花米草控制示范区的芦苇塘4类人工湿地开展水鸟调查,在冬季共统计到水鸟20 050只,隶属于5目9科34种,春季共统计到水鸟5 080只,隶属于6目7科47种。方差分析表明,冬、春季4类人工湿地水鸟种类、密度、多样性均有显著差异。运用相关分析对水鸟种类、密度、物种多样性、均匀性指数等群落特征及调查样方内明水面面积、平均水位、人为干扰、裸露浅滩面积、植被面积等环境因子进行水鸟生境因子选择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水鸟种类、多样性与明水面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水鸟种类与植被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春季种类、密度、多样性都与裸露浅滩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崇明东滩人工湿地在水鸟保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水鸟对生境因子的要求,冬季应保持较大的明水面面积和一定的水深,为雁鸭类建立合适的栖息地。春季应保持一定的裸露浅滩面积,为鸻鹬类提供良好的避难所。因此,水位调控成为崇明东滩人工湿地自然保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崇明东滩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系统健康及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作为研究方法,根据沿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建立一套沿海湿地生态系统适用的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现有研究数据和统计资料为基础,对长江口崇明东滩湿地进行单因子和综合评价,分别计算其健康度、压力综合指数和响应综合指数。揭示崇明东滩湿地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以及形成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和可持续利用的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压力综合指数和响应综合指数分别为0.72、0.64和0.79,总体上仍处于一个较为健康的状态;②崇明东滩湿地生态系统目前的主要压力并不直接来源于土地围垦,而是来源于水环境污染和外来生物入侵。 相似文献
4.
崇明东滩湿地位于崇明岛的东端,是全球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生态系统健康遭受威胁,因此有必要对其健康进行定量的评价研究。以崇明东滩湿地为研究区域,以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为基础,选取地形地貌、环境、生物、人类干扰等指标,并将研究区的健康分为五级,建立东滩湿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结合GIS的技术,以网格为评价单元,并在神经元网络模型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下,提出了一个分布式神经网络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定量的分析崇明东滩湿地的健康状况,为湿地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从空间上显示了崇明东滩湿地不同区域的健康状况,总体来说处于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但健康状态较好的区域面积只占30%,相对一般区占70%,且生态系统健康将呈下降趋势。因此,需要对湿地加强管理,使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崇明东滩不同部位的季节性沉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通过对崇明东滩南部、中部和北部的标志桩观测以及实地观测分析,发现崇明东滩在一年中不同季节冲淤变化过程存在很大差异:春季到夏季,南部以冲刷为主,中部和北部以淤积为主;夏季到秋季,南部和中部以淤积为主,北部表现为冲刷;秋季到冬季,南部、中部和北部都以冲刷为主;头一年冬季到次年春季,南部和北部以淤积为主,中部则表现为冲刷。在同一观测路线上,不同季节高、中、低潮滩冲淤也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沉积物粒度、水体含沙量等指标的测试,并借助潮差等资料,探究了影响潮滩季节性沉积的因素,发现潮滩季节性沉积与潮滩基础地貌、水体含沙量、水动力、潮流等有密切关系;但在不同部位不同季节,各因素对潮滩冲淤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通过对崇明东滩南部、中部和北部的标志桩观测以及实地观测分析,发现崇明东滩在一年中不同季节冲淤变化过程存在很大差异:春季到夏季,南部以冲刷为主,中部和北部以淤积为主;夏季到秋季,南部和中部以淤积为主,北部表现为冲刷;秋季到冬季,南部、中部和北部都以冲刷为主;头一年冬季到次年春季,南部和北部以淤积为主,中部则表现为冲刷。在同一观测路线上,不同季节高、中、低潮滩冲淤也存在一定差异。通过对沉积物粒度、水体含沙量等指标的测试,并借助潮差等资料,探究了影响潮滩季节性沉积的因素,发现潮滩季节性沉积与潮滩基础地貌、水体含沙量、水动力、潮流等有密切关系;但在不同部位不同季节,各因素对潮滩冲淤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崇明东滩围垦区芦苇湿地土壤盐分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9~2013年对崇明东滩围垦区芦苇湿地10 cm和30 cm两个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水分、温度和相关微气象因子进行了为期5 a的原位同步连续监测,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湿地土壤盐分动态。结果如下:(1)在年际动态方面,10 cm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在5 a间逐年递减,年均降低8.10%,30 cm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在前4 a逐年递减,年均降低6.06%,但2013年较2012年上升了16.34%。各个年份10 cm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均值皆显著低于30 cm土层,且年均值的差异逐年递增。(2)在季节动态方面,各年份内,两个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多表现为春、夏、秋升高,冬季下降的趋势,也多在秋季和冬季分别达到最大值和最小值。各年份间,10 cm土层春季和夏季以及30 cm土层春季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3)在日动态方面, 10 cm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波动幅度大于30 cm土层,并且30 cm土层土壤溶液电导率日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的时刻较10 cm土层有一定的滞后性。综上所述,研究区在围垦后,耕层土壤每年都能以一定的速率脱盐,但在季节性气候影响下,严重的返盐现象仍可能在秋季发生,因而在秋季可以通过增加人工措施以防止土壤返盐。 相似文献
8.
互花米草在上海崇明东滩的入侵历史、分布现状和扩张趋势的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卿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6):690
近20余a来,互花米草在我国沿海及河口滩涂快速扩散,已成为我国海岸盐沼中最重要的入侵植物。上海崇明东滩是我国长江口的国际重要湿地,目前受到了互花米草入侵的严重威胁。自1995年在崇明东滩首次发现互花米草以来,互花米草的分布面积已超过1 600 hm2。总结了近几年在崇明东滩进行的互花米草相关研究,旨在对互花米草的控制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目前互花米草主要分布在崇明东滩的东部及北部,决定其入侵动态与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于:(1)互花米草对沿海滩涂环境具有良好适应与耐受能力;(2)人为引种大大加快了互花米草的扩张速度;(3)崇明东滩湿地的水分盐度条件特征导致互花米草主要分布在崇明东滩的东部与北部。根据互花米草的生理学特征和长江口地区的水文特点可以推断:互花米草在东滩东部和北部将继续扩张,但目前尚难入侵东滩南部区域,而人类活动可能加剧互花米草入侵。根据互花米草的入侵现状和趋势,必须尽快采取多种途径对互花米草进行控制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科学评价散养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生境的适宜性,可为散养麋鹿生境改造及野化麋鹿栖息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了开展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散养麋鹿的生境改造和有效管理,2019年5~8月,采用无人机航拍和实地调查获取了围栏内散养麋鹿的分布位点数据,并基于Google Earth影像数据对麋鹿生境类型进行面向对象的解译分类,分析了散养麋鹿种群的分布与不同生境类型的关系,运用MaxEnt模型对围栏内散养麋鹿夏季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MaxEnt模型的评价效果达到了优秀水平(训练集AUC=0.910),裸地距离、泥滩地距离和林地距离是夏季麋鹿生境的主要环境特征变量,综合贡献值分别为35.2%、34.5%和15.7%。生境因子的敏感性分析表明,随着距泥滩地距离、低草地距离、裸地距离的增加,生境适宜度逐渐降低,散养麋鹿的出现概率也逐渐降低;保护区核心区内麋鹿生境适宜区类型主要以低草地和泥滩地为主,适宜区面积为338.84hm2,占核心区总面积的27.41%。夏季麋鹿在保护区内倾向于栖息在保护区核心区中南部的泥滩地、低草地和裸... 相似文献
10.
首先提取多时相卫星影像的水边线信息,借助水动力模型模拟水边线对应时刻的水位,根据水边线水位及实测潮滩高程断面推算潮滩的高程及冲淤变化信息,同时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Quick Bird)对潮滩植被进行模糊分类及变化监测,并通过植被覆盖度指数及现场观测数据反演植被的发育程度信息。依据上述计算结果探讨了崇明东滩冲淤变化与植被及潮间带高程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崇明东滩中低潮滩附近存在冲淤峰值,由峰值位置向海向陆侧递减。年平均沉积速率与潮滩高程(<3.4 m)的相关性〖WTBX〗R〖WTBZ〗2=0.8 106。中低潮滩出现最大沉积速率主要是受植被的捕沙作用及沉积滞后的影响,高潮滩沉积速率较小则归因于高潮滩淹水机率相对较小导致泥沙在高潮滩落淤量降低,相反低潮滩则由于高程较低加之缺少植被保护沉积速率较小。结果同时表明由于南北部潮滩动力条件及植被状况的差异导致崇明东滩从北部滩面、中部滩面到南部滩面冲淤峰值出现的高程各不相同。总之,遥感技术结合水动力模型能够较方便地得到滩涂相关环境因子信息,克服了常规测量的困难,为分析海岸带冲淤变化动态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海平面上升、长江水沙变化、植被演替等自然因素以及促淤圈围工程、深水航道建设等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长江口滩涂湿地水鸟适宜生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针对长江口滩涂湿地典型水鸟中的鸻鹬类(Charadriiformes)与雁鸭类(Anseriformes),采用空间多样性指数、人为干扰度等指标研究1980~2010年长江口滩涂湿地景观变化对两类水鸟生境适宜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类水鸟的不适宜生境、边缘生境、次级生境面积均呈增长趋势,鸻鹬类共增加682 km2,雁鸭类共增加314 km2。而核心生境面积却呈不同的变化趋势,鸻鹬类减少136 km2,雁鸭类增加232 km2,但鸻鹬类和雁鸭类核心生境面积百分比均分别减少566%和194%。1980~2010年鸻鹬类生境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数由092下降到053,雁鸭类由089下降到070,鸻鹬类降幅大于雁鸭类。通过定量分析人为干扰度对水鸟生境的影响,发现鸻鹬类对人类干扰更加敏感,中等强度的人类干扰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雁鸭类的适宜生境面积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以南京市江宁区淳化镇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传统的基于GIS建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缺乏对空间问题决策的支持能力,而GIS与DSS技术集成建立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系统一方面可以实现对空间数据的管理和分析,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模型进行辅助决策,有利于解决与空间有关的决策问题。以MapInfo Professional 6.0为基础平台,以Visual 〖XC夏敏字1.TIF,JZ〗6.0为开发工具,建立了一个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库系统、模型库系统、知识库系统以及人机接口4个部分,具有数据输入输出、图属互查、数据空间分析和辅助决策等功能。系统成功应用于南京市江宁区淳化镇农地适宜性评价实践中,应用结果表明系统能为决策者提供多种决策方案,同时又集成了GIS的数据管理和空间分析功能,满足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要求,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升金湖自然湿地越冬鹤类生境适宜性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升金湖湿地位于安徽省长江中下游区域,是鹤类重要的越冬地之一,湿地景观的变化影响越冬鹤类的生境质量。研究湿地内越冬鹤类生境变化地对湿地生态恢复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以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利用ERDAS软件将1986年到2015年间8个年份冬季的TM影像数据将景观类型分为8种类型,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出各个年份的景观指标。选取干扰程度、食物丰富度、植被覆盖和水文条件4种因子作为影响越冬鹤类生境的主要因子。建立越冬鹤类生境适宜性评价模型,用ArcGIS生成鹤类生境适宜性评价图。用皮尔逊相关分析研究鹤类数量与生境适宜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升金湖保护区的景观格局变化明显,湿地斑块数量增加,景观的破碎度程度增加,景观斑块差异在逐渐变小,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逐渐变大。越冬鹤类生境适宜性综合指数从0.845下降到0.465,总体的生境明显恶化。越冬鹤类的生境适宜性面积从1986年的 13 577.11 hm2 下降到2015年的 7 424.42 hm2,进而导致越冬鹤类数量在1986年到2015年总体呈下降趋势。鹤类数量与生境适宜性呈正相关。
关键词: 生境影响因子;生境适宜性评价模;越冬鹤类;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利用样线法对长江上游向家坝库区夏、秋季鸟类进行了实地考察,共记录110种鸟类,隶属15目39科。通过5个调查点、2个对照点不同生境鸟类的多样性研究发现:(1)夏、秋季库区不同生境鸟类的Shannon Wiener 指数较低,几乎均未超过1.5,鸟类物种多样性相对贫乏;(2)库区各生境鸟类Pielou指数均超过了0.75,说明库区环境虽以人工植被为主,但并不单调;(3)阶地疏林灌丛、竹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鸟类相似性差异最小〖JP2〗,而二者与芦苇、荩草丛滩地的差异最大,库区鸟类在不同生境中的分布存在着显著不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物种多样性和河流景观保护的角度,对库区鸟类的不同生境类型进行多要素综合分析,结果显示: 山地森林生境的物种多样性相对丰富,生态价值最高,而河滩和阶地疏林灌丛、竹林生境具备一定的景观特色,也有相当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岷江上游植被生境适应性空间分异格局的间隙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岷江上游不同植被生境适宜性类型在整体和局部上的空间分异格局对植被生境管理和修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岷江上游4类植被生境适宜性类型空间分布图借助分形和贝叶斯理论,建立间隙度指数模型和多水平贝叶斯模型,实现定量表征不同植被生境适宜性类型在整体和局部空间上的聚簇和分异程度。结果表明:1)汶川在Ⅰ~Ⅳ类、Ⅲ类和Ⅳ类生境适宜性下的间隙度指数最大,其对应的空间分异尺度为3 000 m(即为30倍网格边长,网格边长为100 m)、2 900 m、2 800 m,而松潘在Ⅰ类和Ⅱ类型下的间隙度指数最大,其空间分异尺度为3 000 m、2 700 m。2)Ⅰ~Ⅳ类、Ⅰ类和Ⅱ类生境适宜性分别在汶川、松潘和理县的间隙度维数最大,空间格局聚簇性较小,进一步证明空间分异尺度较大,而Ⅲ类和Ⅳ类生境适宜性在茂县的间隙度维数最大。岷江上游植被生境空间分异格局的间隙度分析,可以为研究生境空间格局及其生境管理尺寸在整体和局部上的差异提供必备的条件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GIS支持下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广西柳城县为例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而未利用地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对象,本身就具有自然和经济上的特殊性,显然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更是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关键性工作。结合GIS技术设计了土地整理中未利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总技术路线,进而对具体评价过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1) 未利用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及在计算机中的生成技巧;(2) 评价因子的选取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 运用特尔斐法与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4) 评价结果生成过程。以广西柳城县为例运用本评价系统对其未利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能以较快的速度得到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各类适宜性用途的空间分布,并对全县未利用地的合理利用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三峡典型区农村居民点格局及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与我国平原区农村居民点呈团簇状分布不同,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密度大、分布散乱,呈现出"满天星"状的分布格局。以渝北、万州和秭归移民区作为三峡典型区,利用面向对象分类和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提取了农村居民点。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规律特征和制约农村居民点分布的要素如海拔、坡度、坡向、道路、水源等进行了分析;借鉴农用地评价方法,利用评价中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结合层次分析法(AHP)生成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图。研究结果表明,三峡农村居民点受到海拔、坡度、坡向等因子的影响呈现出较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三峡典型区农村居民点格局及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合理规划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的陇南灾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甘肃省陇南市地震灾区为例,运用AHP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了地区气候地形、人口分布、交通区位、经济基础和地震易发程度等影响因子,并通过用地适宜性分区,对地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格局进行重新审视,从协调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的相互关系出发,空间开发强调因地制宜,即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活动;而让生态和地质环境脆弱、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生态维护和生态产业功能。结果表明:陇南市用地适宜性呈现出极大的地缘差异性,适宜发展用地主要分布于东北部丘陵盆地地区,南部地区以限制发展用地为主,西北部地区由适度发展用地和限制发展用地构成。其中适宜发展用地占地区总面积1727%,适度发展用地占4441%,限制发展用地占3831%。 相似文献
20.
巫山县大昌古镇拟选搬迁新址适宜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昌古镇始建于西晋太康年初,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镇建于明代。镇内目前保存完好的东、西、南三条街道,沿街多为具川东地区建筑风格的民居建筑,是重庆市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同时古镇又是三峡工程库区重庆段保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了更好地再现三峡库区古老的历史文化风貌,国家文物局经过充分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将其确定为“整体搬迁”项目。因此,对于大昌古镇搬迁新址的选择就成为本次保护工程的首要问题。对巫山县大昌古镇拟选的五处搬迁新址,在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的基础上,综合环境、人文及地质等因素,建立了综合评估体系,并尝试性地对拟选的几处新址进行了客观的定性和半定量评价,为建设部门提供了决策依据。评估体系综合考虑了城市建设的适宜程度、工程建设投资的合理性、文物环境风貌的再生性及资源开发效益的合理性四方面影响单元,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量化影响因子,建立了分层定量取值标准,采用加权平均原则,在单元评价的基础上完成了综合性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