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亟需对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保护,测度以往政策工具对环境治理的效果有利于及时调整治理措施。本文利用2004—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采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分析各省环境治理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并通过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异质性环境规制及产业发展对环境治理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省环境治理效率存在显著差异,环境治理效率呈现波动。(2)异质性环境规制呈现不同的治理效率。命令型环境规制与环境治理效率正相关,推行环保法规有利于环境污染治理;市场型环境规制与环境治理效率负相关但不显著;自主型环境规制与环境治理效率正相关,公众积极参与有利于环境污染治理。(3)环境规制模式通过政府能力影响环境治理效率。通过中介效应,政府环保投入能力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作用,命令型环境规制和自主型环境规制通过政府环保投入能力提高了环境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我国沪深两市2010—2016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与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经济数据和应用中心发布的PM2.5浓度数据,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雾霾污染对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市的雾霾污染对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具有正向影响,即本地雾霾污染越严重,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就越多。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雾霾污染会削弱经营绩效对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正向影响,即雾霾污染越严重,经营绩效对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正向影响越弱。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揭示了雾霾对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正向影响,也揭示了雾霾污染对经营绩效和企业环境责任之间关系的调节影响。该结论对于加强雾霾治理和推动企业良好履行环境社会责任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异质性环境规制与高新技术企业共聚之间存在复杂而紧密的交互因果关系,如何加快两者融合发展,构建区域经济环境协调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基于国内2011—2019年异质性环境规制与高新技术企业共聚的省域面板数据,采用多空间收敛交叉映射模型,在区域间高新技术企业共聚水平测度基础上,从“被共聚”和“向共聚”两个维度实证检验了高新技术企业共聚与不同类型环境规制间的交互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环境规制与高新技术企业共聚之间存在的耦合关系各不相同,其中,命令控制型环境规制一方面受高新技术企业“向共聚”带来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又将促进高新技术企业“被共聚”水平提升,且后者的影响程度略高于前者,存在显著双向因果关系;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仅受高新技术企业“向共聚”的正向促进作用,存在显著单向因果关系;但公众参与型环境规制与高新技术企业共聚两者间不存在相互影响,无显著因果关系。本文聚焦异质性环境规制与高新技术企业共聚间的良性互动,为客观评价高新技术企业共聚微观绩效提供经验证据,为进一步在开放中实现经济与环境协同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4—2020年我国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构建基准模型、调节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企业环保投资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环保投资对企业竞争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引入环境规制变量后,发现其对环保投资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正向调节作用。②相比于我国非国有企业和西部地区,环境规制对有色金属企业环保投资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正向调节效应在国有企业和中、东部地区企业中更加明显。③以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存在双重门槛效应,当环境规制大于或等于2.203这一门槛值时,环保投资对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才会显著。  相似文献   

5.
环境问题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而企业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体之一,也是环境制度压力的主要调控对象,如何引导和控制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已成为一个亟须研究的重大议题。根据制度理论,以中国上市公司7459个观测值为基础,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系统评估了制度压力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影响,还引入企业环境战略、内部控制作为调节变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压力能显著促进企业环境责任的提升;企业环境战略、内部控制等因素正向调节了制度压力与企业环境责任的关系,并且制度压力对企业环境责任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中更强。以上结论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反事实检验之后依然成立。这些结论启发了企业管理者运用企业环境战略、内部控制等企业自身因素强化企业环境责任,同时为政府根据企业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2015—2019年中国石化行业337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模型验证了当期环境规制对后一期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环境规制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从而验证了中国石化行业“波特假说”的存在。此外文章还发现环境规制影响企业绩效的效果及作用机制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东、中部地区表现出显著正向影响,均支持“波特假说”,西部地区则影响不明显。基于上述研究,文章认为促进石化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需进一步加大石化行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实施力度、促进石化行业企业的科技投入并注重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7.
利用我国2008—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异质性环境规制视角,运用动态面板模型方法分析了正式环境规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以及技术创新对它们产生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正式环境规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非线性关系,目前均处于抑制阶段;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对非正式环境规制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因此,需要协调环境规制的惩罚—激励作用,合理引导公众环保诉求,才能有效刺激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投入,实现我国节能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8.
采用中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2011—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绿色创新和企业财务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环境规制负向抑制企业短期财务绩效,即环境规制在短期内会导致企业成本增加;(2)环境规制正向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表明增加的企业成本转移到创新投入方面,进而提升其绿色创新能力;(3)绿色创新在环境规制对企业长期财务绩效的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证实了我国重污染行业存在"波特假说"。  相似文献   

9.
双重环境规制、创新开放度与制造企业创新投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有效的环境保护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2011—2017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双重环境规制、开放广度、开放深度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政府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著正向作用,有利于企业响应政府规制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公众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不显著,企业倾向采用公关方式应对公众规制需求;开放广度越大,政府与公众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正向影响越强;开放深度不会改变环境规制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本研究为企业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开发节能减排技术,响应对政府和公众双重环境规制的要求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胡逸群  赵莉  杨昌龙 《中国环境管理》2022,14(3):105-111,96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工业如何实现环保、科技与经济的共同进步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基于中国工业2008—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广义矩(GMM)估计方法,对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中公众投诉、环境规制及工业技术创新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公众投诉、环境规制成为直接推动工业技术创新产出的重要因素;②环境规制在公众投诉影响工业技术创新产出的过程中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③产业集聚强化了公众投诉对工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因此,完善公众投诉制度、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境规制强度、优化政策支持及提升产业集聚程度,对于工业实现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的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环境法是一个新兴的部门法,对其基本原则的认定在学界观点颇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环境责任原则在我国经历了一个从发展到完善的过程,体现了环境公平与正义的价值取向,反映了环境法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应该作为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同时,应通过法律制度的建设贯彻该原则,以发挥其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等活动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企业环境责任评价体系及成果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环境保护部近年来众多环保举措的提出,企业的环境责任研究引起了学者和相关政府机构的重视。企业环境责任评价有利于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和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但目前仍缺乏相关机构对企业环境责任评价体系的独立研究和实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企业环境责任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引入了企业环境责任评价的必要性;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环境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评价成果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The growing assumption that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TNCs) will apply``best practice' and ``international standards'in their opera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seldom been checked against close observationof corporate behavior. In this article, Ipresent a case study, based on field research,of one voluntary initiative to use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nd best practice for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AmazonRainforest, by a US-based oil company,Occidental Petroleum (Oxy) in Ecuador. The moststriking finding is that the company refuses todisclose the precise standards that apply toits operations. This, and the refusal todisclose other important environmentalinformation, make it impossible to verifyindependently Oxy's claims of environmentalexcellence, or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initiative. At the same time, Oxy uses theinvo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o wrapitself in a veneer of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reassure government officials and localresidents; cultivate confusion about standardsand practices that apply to the operations;deflect meaningful oversight and transparency;and arbitrarily legitimize norms that have beendefined by special interests. In short,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ffer great promise forneeded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s; but can alsobe used to impede, rather than advance,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effective environmental law at the nationallevel.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for the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o bemeaningful,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needsto move beyond statements of principle anddevelop mechanisms that can be used toevaluate, verify, and monitor independentlyenvironmental claims by TNCs.  相似文献   

14.
国外企业环境责任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迄今,西方社会早已迈过严重污染阶段(如雾霾),环境责任承担(CER)几乎成为跨国企业的标准范式,全面回顾国外CER研究对深处环境危机中的中国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回顾了国外学术界从商业伦理、利益相关者管理、战略管理、环境行为及环境绩效视角的CER研究,归纳总结了CER概念主张及维度测量。研究发现,制度环境、市场状况、产业现状、利益相关者等是促成企业CER行动的外部因素,而企业规模、发展战略、治理结构以及技术条件等是制约CER行动的内部因素,内外多种因素的整合作用决定企业CER行为。此外,研究还发现,CER可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成本费用与提升技术能力等,还能够帮助企业获得良好声誉和改善品牌形象,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帮助企业建构可持续竞争优势,甚至对企业的财务绩效产生积极影响。最后,本文展望了CER研究的全球本土化、创新性、实务性以及中小企业化等发展方向,并分析探讨了国外CER研究对中国本土研究和CER实务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effects of large‐scale mining in Chingola, Zambia. Data was collect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164 residents living close to Zambia's largest open pit mine, key informants and desk analysis of secondary data. Quantitative data was analysed using the chi‐square test, one sample T‐test and two sample Z‐proportions test, while qualitative data was analysed using content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idents reported being most affected by sulphur dioxide air emissions and noise pollution due to the proximity of the copper smelter and heavy moving machinery to their residences. The residents received domestic water containing rust and copper ore particles from the water utility company which draws raw water from the mine. Although the mine was a source of employment for locals, over 4,000 jobs (representing a 33% decrease) have been lost over a period of 4 years, negatively affecting the local economy. Mine management attributed the job losses to high production costs and mechanization of mining processes. The residents perceived the job losses to have led to crime, alcohol abuse and prostitution among youths as well as a general increase in poverty levels. Analysis of air emissions data from the mine found elevated levels of dust, cadmium, copper and lead pollutants. Key informants from Nchanga Mine reported implementing bioremediation to reduce soil contamination by the heavy metals and recycling SO2 to produce sulphuric acid. The study recommends an increase in social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mine management to ensure residents derive more substantive benefits from their proximity to the mine.  相似文献   

16.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与举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不断加大,由此引发的民事纠纷日渐增多,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环境民事法律责任制度,是一项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本文对我国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及举证责任分担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环境侵权归责制度的缺陷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费梦彦 《四川环境》2021,(2):225-229
环境损害事件发生后,行政机关第一时间应清除损害并进行评估与修复,但我国生态环境损害的救济立法规定相对粗糙,难以具有执行力。而《瑞典环境法典》则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其环境损害评估与修复制度,污染发生后环境监督机关迅速进入污染区域调查并制作报告,明确事后治理责任主体,并通过环境质量标准确定损害修复应达到的水平并开展损害修复工作。瑞典经验启示我国应发挥行政机关在环境损害评估与修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规范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制度,明确损害修复的责任主体,同时根据不同的环境损害情况实施相应的修复方案,保证修复的顺利展开,维护环境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8.
环境保护税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税额标准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8年中国正式开征环境保护税,这是我国首个以环境保护为直接政策目标的税种。环境保护税由排污费改革而来,有一半以上省份直接平移排污费收费标准,其他省份提高了税额标准。本文以2016—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季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利用PSM-DID方法评估了环境保护税税额标准提高对企业绩效的短期经济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短期内环境保护税税额标准提高并不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这一结论在进行三重差分、更换指标和数据等稳健性检验之后仍然成立。此外,本文发现在制度环境较好的东部地区,环境保护税对企业绩效的短期抑制作用更为显著,税额标准提高降低了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显示出制度环境对环境保护税具有加强效应,从而促使企业有更好的环境表现。对此,本文提出应持续优化环境保护税制度,提高征管能力和水平,调高部分地区环境保护税税额标准,改进中西部地区制度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