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将经济集聚、收入差距和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纳入统一框架下,构建时空双向固定效应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和门槛空间动态面板模型(SDPTM),通过中国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考察经济集聚和收入差距对COD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经济集聚呈“先促排、后减排”的倒“U”形特征,具有本地空间减排效应和空间溢出减排效应;②收入差距呈非线性的倒“N”形特征,具有本地空间减排效应,经济集聚在收入差距对COD排放的影响中存在门槛效应,当经济集聚超过门槛值1.1164时,收入差距的促排和减排效应均明显增强;③收入差距呈倒“N”形特征,具有空间溢出减排效应,且收入差距的长期空间溢出减排效应明显减弱;④收入差距在经济集聚时对COD排放强度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⑤COD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时间和空间路径依赖性,经济集聚对COD排放的空间依赖特征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采用1990—2013年江苏省市级面板数据,基于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检验,运用可拓展的随机性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和参数、半参数固定效应回归方法,对经济增长与工业COD排放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研究发现,江苏省经济增长与工业COD排放之间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即全省工业COD排放随经济的发展呈现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同时人口增长对水污染物排放影响很大,二者之间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了经济持续发展能够协调并能解决其与水污染排放之间的困境。本研究丰富了社会经济发展与水污染关系在市级尺度层面的实证研究,为"十三五"期间江苏省水污染治理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考虑以低碳转型推动区域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发展,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充分现实意义。本文以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4—2019年中国272个城市的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合成控制法、双重差分法和空间杜宾模型,探究低碳试点政策影响城市大气环境的作用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低碳试点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较非试点城市得到提升,经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2)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对地级市和非资源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效应更为显著;相较于特大城市和小城市,大中城市更有利于放大低碳试点的政策效应。(3)机制分析发现,低碳试点政策通过减排溢出效应、绿色创新效应和外资限流效应促进试点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提升。(4)低碳试点城市的大气环境改善效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试点邻近城市的大气环境因此得到治理。  相似文献   

4.
基于LMDI模型的乌鲁木齐工业废气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对数平均的LMDI 分解模型,选取工业SO2、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作为污染物指标,将2006—2013 年,乌鲁木齐工业废气排放量影响因素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考虑到技术效应机制的复杂性,进一步将技术效应细化为污染治理效应和清洁技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增加乌鲁木齐工业废气排放,其中规模效应对工业废气排放量贡献率由2007 年的119.10%增加到2013 年的263.03%,结构效应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增加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影响效果远低于规模效应,年贡献率均低于10%,技术效应阻碍工业废气排放的增加,贡献率由2007 年的-19.86%增加到2013 年的-172.50%。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废气排放量占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70% 左右,是乌鲁木齐工业废气污染的主要行业。清洁技术效应对SO2 的减排起促进作用,是阻碍工业SO2 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污染治理效应是工业烟(粉)尘的减排主要因素,说明目前乌鲁木齐工业烟(粉)尘的减排依赖于排放后的治理。  相似文献   

5.
尹健  李伟娟 《四川环境》2020,39(2):96-101
在对2007~2016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测算的基础上,采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LMDI)从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装备制造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能源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仅为经济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贡献值的12.41%,能源效率减排作用显著,与经济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贡献值的比值从2008年的36∶100扩大到2016年的57∶100,从推广清洁能源和推行绿色制造等方面提出装备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时空压缩对于生产要素的空间溢出效应产生了重大影响。以浙江省66个县(市)为研究个体,选取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首先检验空间相关性,再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高速铁路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高速铁路影响下,邻近城市间的空间溢出效应有所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由早期的负效应转变为正效应;人力资本、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通过显著性检验,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劳动力水平和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有所减弱;地方化经济和波特外部性能较好地反映了本地区的产业集聚性、多样性和创新性,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所增强。针对高速铁路发展带来的空间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据此提出未来高铁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6—2012年我国31个省区能源供应保障的影响因素进行测算,将空间因素和低碳约束纳入研究框架,构建了基于空间面板数据的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通过进行LM和Wald检验,选择时间固定和地区时间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综合考虑空间效应、能源产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人均GDP和低碳约束等因素对我国省域能源供应保障的影响。研究发现,能源产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和人均GDP是影响能源供应保障的主要因素,且这些因素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8.
全面系统评估环境规制政策协同效应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2006—2020年281个地级市的样本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双试点政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相比于非试点城市,双试点政策的实施使试点城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提升约8.29%,此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等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2)双试点政策比单试点政策更能显著提高绿色经济效率,政策间存在协同效应;(3)双试点政策通过创新型和改进型绿色技术创新、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促进绿色经济效率,同时会增加能源消费规模进而抑制绿色经济效率;(4)双试点政策对周围100~900 km以内区域的绿色经济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文丰富了环境政策协同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为政策的有效实施、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5—2019年我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人口老龄化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2005—2019年,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区域差异不断缩小,但“东部—中部—西部”逐渐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一直存在。(2)人口老龄化能够显著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但在影响程度上存在区域异质性。(3)人口老龄化在促进本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会对周边地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正向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4)人口老龄化为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0.
通过熵权法构建全面反映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I指数检验和局域空间自相关Moran散点图检验,发现区域环境污染呈现显著的区域依赖特征,即区域环境污染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对2011—2016年全国省市自治区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外资企业抑制了环境污染的溢出效应,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加剧了环境污染溢出效应。同时,对控制变量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知识资本存量对区域环境污染溢出效应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2006—2015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不同部门因能源消费而产生的典型污染物排放量,然后利用LMDI模型,对空气污染进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CO_2、SO_2、PM_(2.5)与PM_(10)等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均呈现先快速增长后缓慢减少的趋势,排放的峰值多出现在了2013年,而NO_x则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其中,电力与工业部门是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但对排放量贡献呈减少趋势,生活部门与交通部门污染物排放量则逐步增长,尤其是对PM_(2.5)与PM_(10)排放量的贡献不可忽视。人口与经济增长对污染物排放量起到了正向拉动作用,经济因素的驱动作用最为明显,其效应值呈现先小幅增加后大幅下降的趋势,能源效率与能源结构有抑制作用,其对污染物排放的效应值仅次于经济因素,而能源结构变化的效应很小。  相似文献   

12.
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我国西部地区247个脱贫县2010—2019年的宏观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PSM—DID模型和三重差分模型探究农旅融合发展为西部脱贫地区农民带来的增收效应及区域异质性,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农旅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农旅融合发展能有效带动西部脱贫地区农民增收,设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增收幅度达到12%。(2)农旅融合发展的增收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原深度贫困地区产生的增收效应低于其他脱贫地区。(3)农旅融合发展后,农业财政投入、旅游业财政投入和就业补贴财政投入显著提高,并产生中介效应带动农民增收,其中的旅游业财政投入所产生的中介效应最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在能源需求量日益扩大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快速增长,中国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形势。为了实现“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及2030 年实现碳峰值的承诺,提高能源效率和碳减排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选取与能源效率存在密切关系的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基于超效率DEA 模型对中国1980-2011 年的能源效率进行了测算,利用VEC 模型分析发现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模型就我国能源效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作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得提升有积极的正效应,而经济发展水平对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各因素对能源效率的贡献百分比来看, 产业结构比例对能源效率的贡献最大, 然后依次是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和技术进步。最后结合以上分析,从加大研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升技术利用水平、发展清洁能源技术、推广新能源使用与技术扩散能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SFA模型,测算了我国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能源效率,利用PCA方法合成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标,联合构建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新型城镇化与能源效率呈负相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引起能源效率平均降低0.041%。2新型城镇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表现为中部较强,西部次之,东部较弱。3相邻省份能源效率空间上呈正相关,相关性自西向东逐渐减弱。城镇化与能源效率的协调问题亟待解决,应根据区域发展差异区别对待,充分发挥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5.
李金铠  孙合草  张瑾 《中国环境管理》2021,13(2):102-109,79
本文通过搭建环境回弹效应理论框架,采用熵权法构造各地区综合环境污染指数,利用Sequential 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全要素生产率模型测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定量评估了1999—2017年我国30个省份的环境回弹效应,识别了环境回弹效应时序演变和区域差异,并进一步利用空间分析技术探究环境回弹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样本期内各省份环境回弹效应均值集中在-13.23%~29.63%,全国平均环境回弹效应为10.42%,实际减污率仅为65.74%;时序特征上,环境回弹效应与技术进步有部分相关性,但存在滞后作用,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溢出效应是主要的异质性来源;空间特征上,环境回弹效应的区域差异显著,但具有空间相关性,地理因素在解释环境回弹效应的影响因素中不容忽视;全局自相关检验表明2006—2011年各省份环境回弹效应呈显著的正自相关,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建议进一步挖掘环境降污空间,加快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脱钩,关注区域协同减排,是改善污染治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SFA模型,测算了我国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的能源效率,利用PCA方法合成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标,联合构建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新型城镇化与能源效率呈负相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引起能源效率平均降低0.041%。2新型城镇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表现为中部较强,西部次之,东部较弱。3相邻省份能源效率空间上呈正相关,相关性自西向东逐渐减弱。城镇化与能源效率的协调问题亟待解决,应根据区域发展差异区别对待,充分发挥集聚效应。  相似文献   

17.
采用VAR模型格兰杰因果检验和网络分析方法,识别了我国区域资源开发的空间溢出网络特征,并采用QAP回归方法实证考察了空间溢出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1)我国区域资源开发具有多线程的空间溢出关联网络特征。(2)中西部省份在资源开发空间溢出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中部省份在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3)资源禀赋差异对资源开发空间溢出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地理临近效应对溢出网络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考虑到全国工业主体长江经济带的生态足迹赤字较大且产业间同质化现象严重的问题,将较少涉及的区域分工因素纳入到空间模型分析框架,以探究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虽然我国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能源足迹强度和产值变化状况表明长江经济带能源利用的集约度在增强;(2)长江经济带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呈空间正相关关系;(3)长江经济带区域分工对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具有抑制作用,而其他控制变量则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人均GDP对人均能源生态足迹增长的贡献度最高;(4)长江经济带城镇化率、人均GDP和单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数三方面均存在着正向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9.
钟钢  曹丽君  贾玮 《四川环境》2010,29(5):82-86
通过对工业园区低碳发展模式的评估,分析其低碳发展的能源特征、经济特征与人力特征,并确定工业园区二氧化碳减排的潜力能源。基于能源-碳减排(EC)、经济-能源-碳减排(EEC)和人力-经济-能源-碳减排(HEEC)三种不同情景,在未来发展的一定规划期内,对工业园区具有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的能源进行规划分析,确定其年递减率,从而实现工业园区不同情景下的二氧化碳减排。通过实际案例研究,证明了评估与规划分析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大力开发水能、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清洁地利用煤炭,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