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国土壤中钼的含量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土壤的全钼含量为0.1—6ppm,平均为1.7ppm.钼含量因土壤类型而异,且受成土母质的影响.中国许多土壤具有缺钼和低钼特征.绘制了中国土壤中有效态钼分布图.根据土壤和农作物的钼供给情况,对缺钼土壤和地区进行区划,绘制了缺钼土壤分区图.  相似文献   

2.
我国降水、降尘中硒、碘、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我国东甫沿海至西北地区降水、降尘中硒、碘、氟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降水硒、碘、氟含量范围分别为0.03—0.59ppb、0.3—3.8ppb和0.03—0.6ppm,一般为0.1—0.2ppb、1—2ppb和0.05—0.1ppm,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人类活动,海洋、风沙及土壤微生物亦各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集尘桶采集的降尘硒、碘、氟含量均远高于当地表层土壤,主要受当地大气污染状况、降尘量、降水量及降水中该元素含量的影响。硒、碘、氟三元素的挥发性与水迁移性的相互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四大地方病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通过浙西球川耕地土壤的调查与分析,对表层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表层土壤硒含量均值为0. 43 mg/kg。不同地层分布区土壤硒含量差异较大,荷塘组碳质页岩、硅质岩分布区土壤硒含量最高(平均值为0. 59 mg/kg),寿昌组凝灰岩分布区土壤硒含量最低(平均值为0. 32 mg/kg),地质背景(岩石分布)对土壤硒含量及分布起控制作用。旱地土壤硒含量平均值高于水田。土壤硒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p H关系不密切。球川地区土壤硒主要来自自然背景(成土母质),外源输入影响较小,该区富硒土壤具有可持续开发利用潜力。  相似文献   

4.
砂页岩、河流冲积物、洪积物、第四纪红土和花岗岩是桂东北地区农业土壤的主要成土母质.本文对这5种成土母质的稻田土壤及糙米中的 Cu、Zn、Pb、Cd、Ni、As、Cr、Hg 8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差异性进行了检验,对这5种母质的土壤糙米重金属元素含量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数元素在多数母质及糙米中的含量差异不显著;除 Cu在第四纪红土—糙米、Pb 在砂页岩—糙米中的含量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外,其它的母质—糙米中重金属含量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揭东区为调查研究对象,采集211个表层土壤样品(0~20 cm)和52个深层土壤样品(>150 cm),测定了区域土壤全硒含量,结合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地统计分析研究土壤硒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揭东区土壤全硒含量变化于0.112~1.315 mg/kg,平均值为0.496 mg/kg,总体上处于中硒及高硒水平,不存在缺硒和硒过剩土壤。区域富集面积达63%,强富集区域主要分布在以花岗岩为母质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区。不同成土母质中,硒富集区域主要分布在以花岗岩为母质的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区;不同土壤类型中,花岗岩风化形成的黄壤硒含量最高,平均值为0.729 mg/kg,以花岗岩为母质发育的赤红壤硒含量次之,平均值达0.563 mg/kg;第四系沉积物发育形成的水稻土硒含量最低,平均值为0.408 mg/kg。回归分析表明,土壤全硒含量与铁铝含量、pH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影响揭东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成土母质,土壤p H、铁铝含量、土地利用方式及海拔高度对土壤全硒含量分布与富集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滇西重金属地质高背景区为研究区,系统采集了4193件表层土壤样品,分析测试了As、Cd、Cr、Cu、Hg、Ni、Pb和Zn 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综合运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经典统计方法探讨了土壤重金属来源和土壤重金属含量与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地统计方法对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8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均超过全国土壤背景值,但是低于农用地污染风险筛选值;与云南省土壤背景值相比,As、Cd、Cu、Ni、Pb和Zn含量平均值与云南省背景值相当,Hg和Cr的平均含量分别是其背景值的2.35和1.60倍,土壤重金属存在不同程度累积现象.②Cr、Cu和Ni主要受成土母质的控制;Cd、Zn和Pb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人为来源主要为铅锌矿开采选冶、交通运输和煤炭燃烧,Cd、Zn在一定程度上受成土母质的影响;As和Hg以人为来源为主,受汞矿采选、农业活动及煤炭燃烧的影响.③不同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Cd、Cr、Cu、Hg和Ni在沉积岩母质区土壤中平均含量最高;草地中As、Cd、Cr、Cu、Hg、Ni、Zn平均含量最高.④Cu、Ni、Cr高值区与沉积岩母质区及区内分布的铜矿和铁矿空间耦合性良好;Pb、Cd和Zn的高值区与区内的铅锌矿分布范围基本一致;As和Hg高值区与区内汞矿等热液型金属矿的分布具有较高的空间一致性,在人类活动密集地区也呈高背景分布.  相似文献   

7.
矿产资源基地具有资源经济与环境污染双重属性,阐明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污染现状及其来源,有助于甄别“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以滦河流域滦平县红旗镇钒钛磁铁矿资源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累积指数、内梅罗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利用冗余分析(RD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解析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矿产资源集中的中基性角闪岩类和片麻岩类变质岩母质的Cr、 Cu和Ni含量平均值是其他成土母质的1~2倍,Pb和As含量平均值低于其他母质区.河道冲洪积母质Hg含量平均值最高,Cd在中基性片麻岩类变质岩母质、酸性流纹质火山岩母质和河道冲洪积母质中含量平均值较高.土壤重金属地累积污染程度(Igeo)依次为:Cd>Cu>Pb>Ni>Zn>Cr>Hg>As.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N)变化范围为0.61~18.99,样点中10.00%和8.08%分别达到中度、重度污染,内梅罗单因子指数(Pi)显示中基性角闪岩类和片麻岩类变质岩母岩区的Cu、 Cd、 Cr和Ni...  相似文献   

8.
哈尔滨市土壤表层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鉴于确定土壤重金属来源是降低土壤重金属人为输入和控制土壤重金属面源污染扩散的必然要求,以哈尔滨市9个市辖区中4个主要老城区(道里区、道外区、南岗区、香坊区)为研究区,依据标准格网进行土壤样本采集(表层土壤样本307个,深层土壤样本77个),分析土壤中w(As)、w(Hg)、w(Cd)、w(Cr)、w(Cu)、w(Ni)、w(Pb)、w(Zn);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指示克里格插值法,分别对该区不同成土母质区域表层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哈尔滨市四区表层土壤中As、Cr、Cu、Ni、Pb、Zn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Hg和Cd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显著.② 以各类成土母质中重金属含量平均值为评价依据,哈尔滨市表层土壤中Hg、Cd表现出较大范围的重金属污染,依据土壤样本所在格网覆盖范围,污染范围分别占研究区的60%、65%.③ Cu、Pb、Zn污染范围小且污染程度低.研究显示,人口集聚、工业发展、交通发达等因素已经造成研究区表层土壤中Hg、Cd、Cu、Pb、Zn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污染,需要合理有效地处理生活垃圾、控制工业和交通排放,以缓解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   相似文献   

9.
摸清土壤中某些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是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预断评价的基础;为计算土壤容量,确定区域土壤污染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对合理利用、改良土壤,预防污染,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具有实际意义。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首先取决于成土母质和土壤类型。成土母质类型不同,元素的基础含量亦不相同,有的差异甚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深圳市土壤稀土元素的环境背景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以不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基本生态控制线区域作为调查范围,在深圳布设450个土壤表层点位、50个典型剖面点位,应用决策单元-多点增量采样方法采集土壤表层样品500个、土壤剖面样品100个.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表层土壤稀土元素的环境背景含量范围为23.66~1246.26mg/kg,算术平均值285.99mg/kg,高于中国土壤和广东省土壤;轻稀土元素相对于重稀土元素富集,稀土元素的环境背景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深圳市不同土类中稀土元素环境背景含量的95%分位值高低依次为赤红壤 > 红壤 > 黄壤.不同成土母质发育的土壤稀土元素环境背景含量95%分位值大小顺序为变质岩 > 花岗岩 > 片麻岩 > 凝灰熔岩 > 砂砾页岩 > 灰色灰岩.不同剖面层次的土壤稀土元素环境背景含量的95%分位值大小顺序为底层 > 中层 > 表层;随着深度的增加,深圳市土壤稀土元素的环境背景含量也逐渐增加,呈现底聚型特征.成土母质是影响土壤稀土元素环境背景含量的首要因素,花岗岩发育的土壤稀土元素环境背景含量要明显高于砂砾页岩;不同土类也会影响土壤稀土元素的环境背景含量分布,同一成土母质发育的赤红壤稀土元素环境背景含量要高于红壤.典型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铁、铝等元素与轻稀土元素,以及锰与重稀土元素的背景含量均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土壤pH值、黏粒与稀土元素背景含量存在弱正相关,这也侧面反映了土壤稀土元素对成土母质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110余个表层土壤样品硼、锰含量的测定结果和土壤缺乏硼、锰的临界值指标,探究了川西北草原土壤中硼、锰的有效性及其丰缺状况.结果表明,本区土壤中全硼全锰含量丰富分别达166.0ppm和736.6ppm,但有效硼和锰的含量仅分别为0.45ppm和5.11ppm,土壤缺乏硼和锰比较普遍.为该区推广施用硼、锰微肥提供了初步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InnatureCooccursintwooxidationstates ,Co2 + andCo3+ ,andformationofthecomplexanionCo(OH) - 3 isalsopossible .DuringweatheringCoisrelativelymobileinoxidizingacidenvironment,butduetoahighsorptionbyFeandMnoxides,aswellasbyclayminerals,thismetaldoesnotm…  相似文献   

13.
湘江谷地土壤中微量元素铀和钍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利用仪器中子活化法对湘江谷地土壤中的天然放射性元素铀和钍进行了测定。文中报道了该地区不同土类和母质土壤及全区土壤中铀和钍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在该区6种主要类型土壤中,铀和钍的含量分布规律基本相同,即山地草甸土>山地黄棕壤>水稻土>红壤>黄壤>紫色土。全区土壤中铀和钍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20ppm和17.0ppm。该值均高于世界土壤中铀和钍的平均含量(2ppm和9ppm)及地壳平均丰度(2.7ppm和9.6ppm),同时也高于我国其它地区。文中还对该区土壤中铀和钍的比值(Th/U)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IntroductionZnbelongstothegroupoftracemetalspotentiallymosthazardoustothebiosphere.TogetherwithCuandNi,zincisphytotoxic ,sotheconcernaboutthismetalismainlydirectedateffectsoncropyieldandsoilfertility(Kiekens,1 990 ) .ThemainpollutantsourcesforZnissoilsareme…  相似文献   

15.
The inventory of profile distribution of total iron(Fe),zinc(Zn), manganese(Mn) and copper(Cu) were determined in three different soil horizons each of the wetland soils selected form Mbiabet(MB),Nkari(NK)and Nkana(NA) in Ini Local Government Area of Akwa Ibom State.Total Fe ranged between 3.25 and 4.15ppm.The average contents were 3.72,3.91 and 3.62ppm in Mbiabet(MB),Nkari(NK) and Nkana(NA)soils respectively.The total value of Zn also ranged between 2.4 and 4.9 ppm with the average content in each soil being 28.27,17.73and 36.53 ppm respectively.The amount of Fe and Zn in these soil profiles we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clay content and high levels of organic matter of 3.70%,2.47%and 2.5% respectively.The content clearly reflected a poor drainage conditions.In all the soil profiles Mn and Cu were detected in at least one of the soil horizons.However, Mn and Cu were not detected in the soil horizons at Nkari.Generally , the relative inventory of these micronutrients appeared to be influenced by pH,drainage pattern,organic matter and clay contents of these soils.The inventory of total values of the wetland soils considered are assessed in the light of establishing a baseline information.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岱海水-沉积物中氟化物的迁移转化规律,采用连续分级法研究了岱海间隙水,表层沉积物,柱状沉积物系统中氟化物的空间分布,赋存形态及释放风险.结果表明:岱海间隙水体中氟离子浓度平均值为(4.82±0.06)mg/L,显著高于地表水V类阈值(1.5mg/L),并与上覆水中氟离子浓度(4.77±0.04)mg/L达到相对稳定平衡状态.表层沉积物总氟化物含量均值为(934.13±36.79)mg/kg,其中水溶态,可交换态,Fe/Mn结合态,有机束缚态和残渣态氟化物含量均值分别为(34.39±1.69),(7.11±0.93),(3.07±0.50),(11.97±0.79)和(934.13±36.79)mg/kg;柱状沉积物水溶态,可交换态,有机束缚态氟化物含量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并在40cm以下基本稳定;而Fe/Mn结合态氟化物在表层含量较低,在25cm后逐步稳定.多元回归分析可知,岱海沉积物中水溶态,可交换态氟化物含量与间隙水氟离子浓度呈显著正相关,且具有较强的迁移能力;SAC(稳定度)风险评估表明,表层沉积物中SAC范围在55.53%~69.52%,平均值为60.63%,处于极不稳定状态,且SAC从表层向下20cm呈逐步降低的趋势,间接反映出近年来可提取态氟化物富集明显,处于较强的释放风险状态.  相似文献   

17.
为识别呼伦湖水体中氟化物的演变趋势,揭示呼伦湖水体氟化物浓度畸高的原因,于2015—2020年对呼伦湖入湖河流、湖周地下水、湖泊水体中氟化物(以F-计)浓度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结合2005—2014年历史数据分析呼伦湖水体中氟化物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8—2019年,呼伦湖全湖水体氟化物浓度平均值在2.27~2.42 mg/L之间,年均值为2.36 mg/L,4个季节平均值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表现为四周低、中间高的分布趋势,冬季则相反.3条主要入湖河流克鲁伦河、乌尔逊河和呼伦沟河水体中氟化物浓度显著低于湖体,分别为(1.14±0.36)(0.84±0.14)和(0.33±0.08)mg/L,氟化物入湖通量分别为236.41、396.31和301.29 t/a,地下水和入湖河流输入是呼伦湖水体氟化物的主要来源.呼伦湖水体中氟化物浓度主要在特殊气候地理条件引起的高自然本底环境下,受pH、湖体蓄水量和冰封作用的共同影响.研究显示,入湖河流、地下水等输入的氟化物在强蒸发作用下富集浓缩且缺少氟化物出湖途径是造成呼伦湖水体氟化物浓度畸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西藏土壤中氟的含量及其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晓平 《环境科学》1998,19(1):66-68
分析了采自西藏地区205个样品的土壤含氟量。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土壤中氟的平均含量为506mg.kg^-1,明显高于全国440mg.kg^-1的平均水平。西藏土壤中氟的含量呈由东-西逐渐降低的总趋势,这与西藏植被和土壤地带性的演替变化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9.
蔡荟梅  彭传燚  陈静  侯如燕  宛晓春 《环境科学》2013,34(11):4440-4446
采用盆栽实验和化学连续提取法,研究了外源添加水溶性氟在茶园土壤中的赋存形态转化及不同赋存形态氟对茶树氟富集的贡献.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中本底各赋存形态氟含量随时间的变异很小,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外源水溶性氟进入土壤后迅速向各个形态转化,10 mg·kg-1氟处理下,水溶性氟含量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有机束缚态氟和铁锰结合态氟含量随着处理时间呈下降的趋势,可交换态氟含量处理前后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残余态氟含量则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200mg·kg-1氟处理下,水溶性氟、铁锰结合态氟和有机束缚态氟含量随着处理时间呈下降的趋势,可交换态氟含量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处理前后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残余态氟含量则为上升的趋势,与10 mg·kg-1氟处理表现有差异.0~10 mg·kg-1氟处理内,茶树根、茎和叶中总氟含量之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在10~100 mg·kg-1氟处理内,则变化不显著(P>0.05).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茶园土壤中不同氟形态对茶树根、茎和叶中水溶性氟和总氟的积累贡献有差异,叶片总氟含量与土壤中水溶性氟、铁锰结合态氟、有机束缚态氟和残渣态氟含量有显著的回归关系(P<0.05),而叶片水溶性氟含量与土壤各赋存形态氟含量没有显著的回归关系(P>0.05).  相似文献   

20.
楚雄市水土流失状况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智泉 《云南环境科学》2003,22(Z1):115-117
楚雄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268.31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1.2%,全市平均土壤侵蚀总量为833.12万t,平均侵蚀模数为1880.51t/km2@a.降雨是形成水土流失的重要自然因素,毁林开荒、开矿、修路则是人为因素.详述了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分析,以及水土保持防治工作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