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厌氧塘     
废水稳定塘的有机负荷和溶解氧的有效利用建立了稳定塘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环境,这些塘可分为好氧型、兼氧型或厌氧型。本文讨论厌氧塘。这类塘系统是由兼性塘超过了其好氧处理有机废水能力时发展而成的。事实上,兼性塘也需要对可沉淀的有机固体进行厌氧分解来达到满意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厌氧工艺的发展和新型厌氧反应器   总被引:77,自引:1,他引:76  
王凯军 《环境科学》1998,19(1):94-96
回顾了厌氧技术的发展,着重介绍厌氧反应器的发展趋势。对第三代的典型反应器,如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厌氧内循环反应器和厌氧升流式流化床原理和应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对笔者在城市污水厌氧处理方面的实践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新型厌氧处理工艺—厌氧折流板反应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沈耀良 《重庆环境科学》1994,16(5):36-38,54
厌氧折流返反应器(ABR)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厌氧处理工艺,适用于中,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处理,容积负荷达10-30kgCOD/m^3.d时,其COD去除率可达75-90%,该工艺具有构造简单,运行方便,效果稳定等优良特性。文中对该工艺的原理,性能及其主要应用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杨宝林 《上海环境科学》1990,9(11):47-48,38
一、概述厌氧消化早就为人们所知,并用来处理污泥。化粪池、双层沉淀池和消化池相继在实践中应用。不过,由于理论认识不十分清楚,运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未能解决,所以,长时期以来发展比较缓慢。60、70年代以来,对厌氧消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搞清了理论上的许多问题。随着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对它的研究产生了很大兴趣,用来处理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成了热门课题。  相似文献   

5.
苯酚厌氧降解的厌氧污泥驯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厌氧法处理含酚废水时,苯酚厌氧降解的厌氧污泥的培养与积累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混合厌氧污泥驯化、单一厌氧污泥驯化、好氧污泥转兼性驯化三组对比试验,探讨了合适的苯酚厌氧降解的厌氧污泥的驯化方法。研究表明:好氧污泥转兼性法驯化历时最短,处理效果好。静态培养时,微生物经过2个多月的驯化,日均降解苯酚的速率达100mg/(L·d)  相似文献   

6.
结合厌氧消化和膜分离特点的厌氧膜生物反应器(AnMBR)应用于污泥处理,形成可提高污泥厌氧消化效率的污泥AnMBR。污泥AnMBR是目前污泥厌氧消化的重要研究方向,对污泥AnMBR的发展、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了污泥AnMBR的膜污染及其影响因素,重点讨论了污泥混合液对污泥AnMBR膜污染的影响,并对污泥AnMBR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采用上流式厌氧反应器分别培养厌氧颗粒污泥(R1)及厌氧颗粒污泥与成熟厌氧氨氧化anammox混合污泥(R2),对比分析2个系统的脱氮性能和微生物菌群特性。结果表明:R1总氮去除率在99 d时可达到74%,而R2仅需48 d即可维持在70%以上。进水氮负荷提升的同时,R1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含量上升更为明显,从而促进污泥颗粒化。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R1中主要厌氧氨氧化细菌AnAOB为Candidatus Kuenenia(7.92%),R2中优势AnAOB为Candidatus Brocadia(15.64%),而Candidatus Kuenenia占3.02%。R1在较低厌氧氨氧化细菌丰度的情况下仍能保持相当的脱氮效率,更具有长期培养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厌氧水质模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厌氧水体中CBOD、四氮和溶解氧的变化规律,提出了用于判断水体厌、好氧状态的溶解氧指标,建立了厌氧水质模型。实测检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厌氧反应器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介绍了一种新型超高效厌氧反应器-IC反应器的构造特点与工作原理,并指出了其技术上的优点。由于IC反应器的体积小,高径比很大,所以占地面积特别省,非常适应于厂地面积紧张的厂矿企业。  相似文献   

10.
由北京工业大学研究设计的一种高效率节能型的废水处理设备~BST型厌氧生物转盘,最近在江苏省江都县净化机械设备厂研制生产成功,并在北京香油厂正式投入安装运行。该产品是一种用生物膜法处理污水的新型设备,由传动装置、转盘、密封简体三部分组成。使用时只需在常温或中温条件下进行,它通过附着在转盘片上的生物膜(厌氧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进行吸附、吸收、生物氧化和合成作用,使废水水质得到净化。它主要适用于处理各种不含有毒物  相似文献   

11.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及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系统,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启动后影响其正常运行的各种因素(温度、pH值、挥发酸、毒物或抑制物、碱度等)。  相似文献   

12.
传统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存在着能耗、物耗大的不足。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脱氮工艺——厌氧氨氮氧化的原理、特点、影响因素,并就厌氧氨氮氧化工艺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作了评述,指出厌氧氨氮氧化工艺存在的局限性并展望了其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中温(35±1)℃厌氧条件下,以葡萄糖为共基质,采用间歇试验方法,首先,研究了3-硝基酚(3-NP)的厌氧产甲烷毒性。试验以累计产甲烷量和相对活性(RA)为指标,评价了不同浓度3-NP对产甲烷菌的抑制程度,结果表明,3-NP浓度<40 mg/L时,对产甲烷菌几乎没有抑制作用,浓度为80 mg/L时产生轻度抑制,浓度为160 mg/L时产生中度抑制,浓度为320~800 mg/L时产生重度抑制。然后,分别用未驯化污泥和经3-NP驯化的污泥研究了3-硝基酚的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驯化后污泥比未驯化污泥对3-NP的降解能力提高了很多;驯化污泥的3-NP动力学可用方程R=SRm/Ks++SS2/Ki来描述,并利用非线性拟合求得动力学参数Ks、Rm、Ki分别为52.4 mg/L,1.70 mg/(g.h),87.9 mg/L,方差R2=0.99,拟合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4.
传统硝化 -反硝化脱氮工艺存在着能耗、物耗大的不足。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脱氮工艺———厌氧氨氮氧化的原理、特点、影响因素 ,并就厌氧氨氮氧化工艺的研究及应用现状作了评述 ,指出厌氧氨氮氧化工艺存在的局限性并展望了其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有机负荷下,餐饮垃圾与消化污泥不同方式混合中温厌氧消化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1#-4#的酸化点均可逆,1#的酸化低值点为4.11,3#的为6.04,通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效控制系统的酸化过程,防止出现酸抑制现象,使得各有机负荷均能进入正常的产甲烷阶段。1#-4#的单位生物气产量分别为0.18 L/gVs、0.85L/gVs、0.69L/gVs和0.44L/gVs,甲烷含量分别为56%、69%、57%和66%。混合厌氧消化后的剩余物比原消化污泥具有更好的生物降解能力。各负荷氨氮浓度在消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一致,最高含量达1 183.28 mg/L。  相似文献   

16.
陆菁 《环境工程》2002,20(5):15-17
将市场污水处理厂消化池中的厌氧污泥投入处理化工高浓度废水的厌氧反应器中进行厌氧菌的驯化工作,重点研究了在此过程中进、出水CODCr、pH、VFA(挥发性有机酸)、污泥的变化情况及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7.
厌氧生物膜法处理聚酯废水投加城市厌氧污泥的启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菁 《环境工程》2002,20(5):15-17
将市政污水处理厂消化池中的厌氧污泥投入处理化工高浓度废水的厌氧反应器中进行厌氧菌的驯化工作 ,重点研究了在此过程中进、出水CODCr、pH、VFA(挥发性有机酸 )、污泥的变化情况及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8.
在缺少空气的气罐内,厌氧菌消化分解啤酒厂含有多种营养成份的废液,并产生沼气。这种厌氧消化过程,即可减轻城市废水处理的压力,又可获得沼气。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厌氧处理,具有能耗低,能回收付产甲烷等优点,因此,在废水处理的领域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各种反应器也应运而生。但是由于厌氧分解的特点,对温度、pH、废水成份的变化较敏感,使得操作管理较为困难,影响了厌氧处理的进一步推广。然而我们采用以软性维纶米作为生物载体的固定床上向流厌氧塔(2~#)和以上海活性炭厂生产的15~#颗粒炭作为生物载体的膨胀床厌氧塔(1~#)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厌氧膨胀床反应器具有其独特的优点,随后接好氧生化装置,处理后排放水均能达列国家排放标准。这对浓度高、成份复杂的制约有机废水的厌氧处理,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即以活性炭为载体的厌氧膨胀床,好氧生物膜两段法处理新工艺。应用本法处理人  相似文献   

20.
厌氧塘中的有机物降解过程同常规消化池中的消化过程有相似之处,但是二者的物理、化学及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别,而厌氧菌,主要是甲烷菌对这些条件十分敏感。一些专家从不同的厌氧塘中得到的结果以及他们提出的厌氧塘的设计参数相差很大,说明决定厌氧塘效率的一些内在的和环境的因素及其相互联系仍需要更深入地考查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