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以及一些实例。该方法在精度、准确度等方面均优于传统的分光光度法。  相似文献   

2.
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目前国内外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展,综述了遥感技术在大气环境监测、水污染监测、海洋监测、地表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中的应用情况及技术特点,指出了遥感技术应用于环境监测存在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NaOH溶液吸收分样测定污染源废气中的氯气和氯化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NaOH溶液吸收后再分样用滴定法来测定污染源废气中氯化氢和氯气的结果和分别采样并用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测定氯化氢、甲基橙分光光度法测定氯气的结果一致,该方法大大减少了环境监测的采样、分析和清洗的工作量,减少了实验室的污染物产生,有利于保护监测人员的身体健康,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分光光度法实用技术简介王红丹(仪征化纤联合公司环境监测站江苏仪征211451)分光光度法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之一,在环境监测及其他各行各业的化学分析中应用颇多。分光光度法的实用技术除了经典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方法之外,随着分析仪器性能的改良,尤...  相似文献   

5.
进口与国产COD消解测定仪测定废水COD的比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消解分光光度法,比对了一款进口仪器和一款国产仪器应用于实际水样中COD含量测定的差异性。通过精密度、回收率、方法比对等实验分析得出,2款仪器应用电热消解分光光度法测定COD,实验结果与国标回流滴定法的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可广泛用于水质评价和环境监测。与国产仪器相比,进口测定仪具有较小的偏差,较高的回收率。国产测定仪偏差较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比色装置,而不是用于前处理的消解装置。比较分析了2款仪器的购买和使用经济成本,为广大企事业及科研单位选用COD消解测定仪提供了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和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是水质监测中的两项重要指标,其分析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和离子选择电极法等,其中分光光度法最为常用,被推荐为主要的标准分析方法.人们对分光光度法测定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方法、试剂的选择,干扰物的去除,样品的预富集以及自动化分析和两项指标的同时测定等等,提出了许多具有实用价值的方法.本文根据近年来有关资料,对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方法作一简单的归纳和评述.1 可见分光光度法1.1 亚硝酸盐的测定测定水中亚硝酸盐的显色剂种类比较多,在常用方法中,测定原理采用重氮—偶联反应  相似文献   

7.
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的过氧化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液氮冷冻法采集大气中的过氧化物,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浓度.研究中对大气采样条件和样品测定条件进行了探讨,并将测定结果与高压液相色谱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在野外大气监测中应用该方法测定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中过氧化物浓度及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分光光度法显色稳定,灵敏度高,检测下限为7.92×10-8mol/L,可用于测定大气中的H2O2和有机过氧化物,是一种操作方便,易于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程度,保证工作质量,2007年3月12日,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并发布了7项国家水环境污染物监测方法标准,新标准自2007年5月1日起实施。此次新发布的标准包括《水质汞的测定冷原子荧光法》《水质硫酸盐的测定铬酸钡分光光度法》《水质氯化物的测定硝酸汞滴定法》《水质锰的测定甲醛肟分光光度法》《水质铁的测定邻菲哕啉分光光度法》《水质硝酸盐氮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水质粪大肠菌群的测定多管发酵法和滤膜法》等。这些监测方法标准主要是为满足实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需要而制定。  相似文献   

9.
环境监测是许多项目大都是采用分光光度法,利用校准曲线的回归方程计算其样品含量的,为了使监测结果更为准确,特对我站1991~1996年水质分析中各监测项目的回归方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各项目斜率的质量控制范围,并运用到实验室内监测质量控制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的硝态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土壤中的硝态氮,经对900余份种樾农作物的土样进行分析及质控实验,结果证明该法操作简便,测定范围宽,其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环境监测要求。  相似文献   

11.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监测方法一般采用亚甲蓝分光光度法,此方法非常繁琐,尤其调节pH的过程和萃取、洗涤的过程,另外,亚甲蓝分光光度法要萃取三次,不仅消耗大量的三氯甲烷,而且带来二次污染.而本文所采用的二氮杂菲萃取分光光度法操作简单,且消耗试剂只有亚甲蓝分光光度法的1/5.通过实验,两种方法平均相对偏差为5.2%,分析结果一致性令人满意,说明目前地表水监测中可以用二氮杂菲萃取分光光度法取代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相似文献   

12.
化学修饰电极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综述化学修饰电极在环境监测中的实际应用,包括土壤监测、大气监测、水质监测和生物监测.  相似文献   

13.
一种简便快速纯化石油醚的方法陈顺烈,张全东(福建省龙岩市环境监测站)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油含量,须用石油醚提取水样中的油。而市售的石油醚,其透光率往往达不到分析方法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分析水样之前对所用的石油醚进行纯化。《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中介绍的方...  相似文献   

14.
有色络合物被吸附在离子交换树脂上可以生成一种均匀的带色的树脂体,由于树脂具有一定的透光性,因此仍然可以用仪器测出吸收的光强,这种光的吸收与待测物浓度同样具有定量的数学关系,可以不经洗脱直接对显色树脂进行光度测定。吉村和久等于1976年首先提出了离子交换树脂分光光度法并用于测定海水及河水中极微量的铬、铁、铜及钴、锌等元素。由于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离富集能力,使方法的测定下限达到10~(-7)—10~(-8)M,比溶液分光光度法提高了1—2个数量级,从而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几年来,在分析元素种类,新显色剂,树脂类型以及分析对象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生物监测是应用于环境监测领域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从生物学角度对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综合性及灵敏性等特点。文中综述了生物监测的原理、特点和方法,介绍了生物监测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红外分光光度法作为国家标准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点,目前得到普遍应用。但在测定过程中,还存在萃取过程烦琐、萃取剂毒性大、有时准确度偏低等问题.结合工作经验,对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石油类中的萃取剂的替代、萃取次数、脱水操作进行了改进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四氯乙烯替代四氯化碳作为萃取剂,能够满足环境监测中油类测试的精度要求.一次萃取在样品浓度为100mg/L以下时能满足测定要求,萃取液放在瓶中以无水硫酸钠脱水后再在普通漏斗中经脱脂棉过滤后定量也可满足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17.
浅析污染源监督监测工作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监测数据应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污染源监督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明确环境监测法律地位,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加强污染源监督监测力度;理顺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的投入和运营机制,加快污染源在线监控技术在监督监测中的应用;快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提高污染源评价水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全国多家实验室的大量监测数据,研究分析了镉测定的质量控制指标,并与《水质镉的测定双硫腙分光光度法》(GB/T 7471-1987)和《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进行了比较,旨在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质量控制依据和质量控制指标。研究表明,标准样品的精密度质量控制指标范围:RSD≤5.0%和RSD’≤8.0%;准...  相似文献   

19.
计算器程序设计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袖珍计算器(可编程序)目前在环境监测系统已被普遍采用,但是,至今尚无人对环境监测中计算器应用的基本理论和较深层的程序设计方法、原理和技巧等作过系统的研究和论述,致使可编程计算器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还停留在初步应用的普及阶段.为充分发挥现有程序计算器的效能,特将曾晓华撰写的《计算器程序设计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介绍给读者.该文较系统地阐述了环境监测中计算器程序设计的方法步骤、要领、原理和技巧,并有应用实例.对于三、四级站监测人员学习、应用、开发好可编程计算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为照顾没有编程基础的读者,该文在附录中还由浅入深地介绍了编程基础知识.由于文章较长,本刊分三次登出.本期登第一、二、三部分.  相似文献   

20.
AA3连续流动注射法测定水中的氨氮和总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运用Bran+Luebbe AutoAnalyzer3流动注射分析仪同时测定地表水中氨氮和总磷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的分光光度法相比,具有自动进样、分析速度快、测定成本低等优点。与经典的分析方法相对照,结果无显著差异,能够满足大批量地表水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