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江苏某精细化工厂好氧工艺为研究对象,在进行常规活性污泥工艺运营监测的基础上,通过监测活性污泥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浓度来表征微生物状态,并利用ATP数据计算工艺的生物威胁指数(biological stress index, BSI)。运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探究ATP、BSI与常规活性污泥指标的相关性,并运用LOESS(locally estimated scatterplot smoothing)法探究ATP与常规参数协同评估预测生化处理工艺运行状况的可能性。结果表明:cATP与MLSS在0.01显著性水平上具有相关性,且cATP与MLSS相关系数达到0.622。BSI的变化趋势与COD负荷、C∶N、SV30和SVI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中BSI与SV30和SVI的Spearman相关性系数相对更高,分别达到0.613和0.691。LOESS分析表明:BSI的变化趋势较SVI和SV30提前14 d,可作为污泥膨胀的预警指标;同时,为避免工艺恶化,建议日常运营中BSI维持在20%以下。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有活性污泥检测方法过程繁琐、耗时长、检测结果滞后的局限,提出了光偏转快速检测法.在污泥负荷为0.33KgCOD/(kg MLSS·d)、水力停留时间为15h的印染废水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系统中,投放粒径4mm、具有20μm微孔结构的聚乙烯醇(PVA)凝胶小球以负载微生物,并在小球达到稳定状态后,对其表面处因外界溶液与微生物代谢产物交换产生的浓度梯度变化,借助光斑分析仪进行光偏转检测,同时测定与光偏转检测结果相对应的15h后的出水COD及COD去除率.连续10个月的检测发现,小球中富集的主要为细菌,当进水COD由91.95mg/L增至519.4mg/L时,小球的光偏转值从229.51μm增加至299.97μm,COD去除率从16.03%提高至66.99%;当DO浓度为1.5mg/L~5mg/L时,小球光偏转值在DO=4mg/L时增至最大为309.3mg/L,对应状态下COD去除率增至最大为61.18%;在pH值为6~9时,小球光偏转值在pH=7时增至最大为293.96μm,对应状态下COD去除率也达到最大值为64.83%;当重金属Cr3+浓度增至50mg/L时,微生物活性逐渐受到抑制,小球光偏转值在Cr3+浓度为20mg/L时降至269.7μm,随后随着Cr3+浓度的增加,微生物细胞受损,胞内物质溶出,小球光偏转值有所增大,对应状态下COD去除率从52.5%持续降低至25.73%.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快速获得活性污泥代谢状态变化信息,且依据特定条件下小球光偏转值变化能够预测随后印染废水COD的去除效果.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初步探究了微生物代谢引发光偏转的机理,发现参与微生物代谢的主要有机物为酪氨酸、芳香类蛋白及色氨酸.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5~2019年历史数据,分析我国臭氧(O3)时间、空间变化特征,结合同期气象数据研究重点区域臭氧污染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2019年我国O3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全国O3浓度年均值由83.8μg/m3增至92.4μg/m3.O3浓度变化主要呈"双峰型",2017年呈"单峰型".5~9月为O3浓度的高值时段.1~3月、10~11月O3浓度波动比4~9月大.我国O3浓度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地区.O3浓度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最高温度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气象要素对O3浓度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大部分地区O3浓度与温度的正相关性较强(r>0.5),而青藏地区O3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0.23  相似文献   

4.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中萃取的胞外聚合物与四溴双酚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活性污泥胞外聚合物中存在3个明显的荧光峰,分别为,Ex/Em=230/300nm(峰A)、Ex/Em=240/350nm(峰B)和Ex/Em=270/370nm(峰C).荧光滴定结果表明,3个荧光峰随着四溴双酚A 的加入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猝灭.修正的Stern-Volmer模型和Ryan-Weber非线性模型计算胞外聚合物与四溴双酚A之间的结合常数,二者间的结合常数值(lg K)在4.23~6.27之间.红外光谱和同步荧光结果显示,胞外聚合物与四溴双酚A 结合导致胞外聚合物原有的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同时,考察了不同环境条件(pH值、电导率以及离子)对两者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和离子变化对胞外聚合物与四溴双酚A结合强度有影响,但电导率的变化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大气成分实时追踪数据集、天津气象局和生态环境局长序列PM2.5质量浓度和气象观测,结合MEIC排放清单和环境模式构建的细颗粒气象条件扩散指数,研究2000~2020年天津地区PM2.5质量浓度演变规律及驱动因子,以期更科学地分析气象对大气环境影响,为“十四五”期间深度环境治理提供支撑.结果表明,2000~2020年天津PM2.5质量浓度呈现3个阶段变化,第一阶段2000~2007年,呈现持续地上升,其变化速率为4.58μg·(m3·a)-1,该阶段排放量的快速增加是主导因素,其作用是气象条件年际波动影响的4倍,排放量增加使得PM2.5质量浓度增加45.3%;第二阶段为2007~2013年,该阶段PM2.5质量浓度呈现波动变化,出现了两个浓度峰值年(2007年和2013年),该阶段排放稳定,气象条件年际波动对PM2.5质量浓度年际波动产生重要影响,两者相关系数0.81;第三阶段为2013~2020年,PM<...  相似文献   

6.
为验证城市空气污染物排放及协同控制后的周期性规律,利用小波变换对武汉市2013~2020年共计2421d的逐日PM2.5、PM10及臭氧浓度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情况逐年改善,PM2.5浓度年均值由80.5μg/m3降至45.3μg/m3,超标比例由44%降至11%;PM10浓度年均值由113.6μg/m3降至72.6μg/m3,超标比例由22%降至2%.臭氧污染未有明显改善,浓度年均值在90~100μg/m3间波动.PM2.5、PM10与臭氧浓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PM2.5浓度主周期300d、次周期140d左右;PM10浓度主周期300d、次周期125d左右;臭氧浓度主周期300d、次周期143d左右.PM2.5与PM10的周期与位相均相...  相似文献   

7.
丝状菌作为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常见菌种,被认为是诱发污泥膨胀的主要因素.然而由于其特殊的丝状形态,对污泥颗粒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丝状菌膨胀污泥为研究对象,探究丝状菌对污泥颗粒化过程及维持污泥颗粒稳定性的影响,并对污泥系统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试验分别接种丝状菌膨胀污泥(SVI=241.56 mL·g-1)和絮状污泥(SVI=64.22 mL·g-1)进行颗粒化培养,结果表明,膨胀污泥和絮状污泥颗粒出现时间分别为20 d和40 d,成熟颗粒粒径分别为650μm和700μm,膨胀污泥颗粒化时间仅为絮状污泥的一半.缺氧区添加后,颗粒都有不同程度破碎,但膨胀污泥培养的成熟颗粒SV30/SV5值短期波动后恢复至1,维持稳定性能力更强.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膨胀污泥中norank_o__Saccharimonadales、unclassified_o__Saccharimonadales和unclassified_f__Saccharimonadaceae相对丰度从0.05%、0.01%和0.01%增长...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5—2022年九江市国控站点O3和PM2.5逐时浓度数据,研究城区与庐山O3和PM2.5的浓度变化和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山区年均O3浓度显著高于城区(平均偏高41.06μg·m-3),城区年均PM2.5浓度普遍高于山区(平均偏高20.99μg·m-3).2015—2022年城区与山区O3浓度呈波动上升趋势,而PM2.5浓度呈下降趋势,?O3与?PM2.5总体均呈下降趋势.从月变化看,城区与山区O3浓度均呈典型的“双峰”型变化趋势,而?O3呈“单峰”型月变化趋势;城区PM2.5浓度和?PM2.5均呈现出“U”型变化趋势,而山区PM2.5浓度月变化趋势不明显.在季节上,?O3最高值出现在春季...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处理效果良好的循序间歇式废水生物除磷试验装置内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组成及其优势菌的磷代谢特性。试验结果表明,活性污泥混合液中的优势菌为假单胞菌属,其次是气单胞菌属和棒杆菌属,仅发现少量的不动杆菌属。当以乙酸钠为基质时,假单胞菌属于好氧培养过程中能明显除磷,其效果与厌氧/好氧培养过程的相近。另外,在好氧条件下,以乙酸钠为基质培养时,向培养基内滴加H2SO4可导致假单胞菌产生磷释放现象,滴加NaOH或NaHCO3时,则发生过量摄磷现象,并且加NaOH所引起的磷摄取量较NaHCO3的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气质量和PM2.5组分站观测数据,分析成都市2019~2022年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对污染物浓度、 PM2.5组分和二次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花爆竹燃放对SO2、 PM2.5和PM10浓度影响显著,2019~2022年集中燃放期内小时浓度平均值分别增加6.7、 105.0和117.4μg·m-3,升幅分别为135%、 236%和203%,集中燃放对其浓度的贡献率分别为10.0%~34.0%、28.1%~31.3%和27.8%~34.6%.烟花爆竹燃放对空气质量影响时间呈小幅下降趋势,由2019年的42h下降至2022年的38 h,但对PM2.5浓度影响呈波动变化,2022年与2019年相当.烟花爆竹燃放主要组分为K、 Cl、 Al、 K+和Cl-等,集中燃放期内这些组分浓度较高且增长较快,在PM2.5中的占比为5%~18%,增幅为87%~1 511%,对NH  相似文献   

11.
邢晓琼  黄程兰  刘敏  陈滢 《环境科学》2012,33(11):3854-3858
含聚乙烯醇(PVA)工业废水可生化性较差,处理难度大,为了寻找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的处理技术,研究了臭氧氧化-活性污泥法对不同浓度含PVA实际工业废水的处理效果,并与传统活性污泥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臭氧氧化-活性污泥法对COD<500 mg·L-1,PVA在10~30 mg·L-1范围的PVA废水处理效果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相差不大,臭氧预处理效果不明显;对于COD在500~800 mg·L-1,PVA为15~60 mg·L-1的PVA废水处理效果明显,COD和PV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8%和57.4%,比传统活性污泥法提高了4.1%和15.2%,出水COD在30~60 mg·L-1之间;对于COD为1 000~1 200mg·L-1,PVA在20~70 mg·L-1范围的PVA废水,臭氧氧化-活性污泥法处理效果显著,COD和PV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9%和45.3%,比传统活性污泥法对COD和PVA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2.8%和12.1%,但是出水需要进一步处理才能达标排放.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臭氧氧化-活性污泥法处理效率高,运行稳定,能有效地处理含PVA的工业废水.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敦煌莫高窟窟区环境和旅游旺季应急开放洞窟内微环境可吸入颗粒物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文章采用Metone ES-642移动式粉尘颗粒物监测仪对窟区和第100窟内PM10浓度进行实时监测。结果表明,窟区与第100窟内实时PM10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994.0μg/m3、0~997.6μg/m3,年平均值分别为24.0μg/m3和24.6μg/m3,最高值均出现在夏季(8月)的一次沙尘暴期间,PM10浓度日均值范围分别为1.64~547.19μg/m3、4.49~537.86μg/m3;窟区和第100窟内PM10浓度的年超标率分别为8.77%和9.32%,超标率较高的月份都集中在沙尘暴频发的春、夏两季;ρIO值的年变化表现为监测期2016年6-10月以及次年的5月(即旅游旺季)比值大于1,游客参观活动对窟内颗粒物浓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改良PVA包埋固定化活性污泥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实验发现聚乙烯醇(PVA)中少量添加海藻酸钠包埋微生物效果较好,重点研究了PVA与海藻酸钠混合载体包埋固定化活性污泥系统降解有机物运行过程中凝胶体凝胶溶出特性、包埋工艺对微生物活性的损伤和恢复情况,以及凝胶的物理特性和抗持久性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包埋固定化微生物小球在反应器中运行时,其物理特性、微生物活性、降解能力及载体本身都要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对这些特性的探讨不但能为研究固定化后微生物微观特性打下基础,同时能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以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污泥经酸/碱预处理(pH=3.0/pH=10.0)后,分别以FeOOH、FeCl3及Fe2O3为外加铁源,进行厌氧发酵,探究铁源对厌氧系统中蓝铁石晶体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FeCl3和FeOOH可以高效地被还原为Fe2+,其铁还原效率(EFe)最高为56.24%~80.10%,且酸处理效果优于碱处理(3.00%~13.31%),而Fe2O3的EFe相对较低,最高分别为31.94%(pH=3.0)和50.1%(pH=10.0).FeOOH和Fe2O3的投加,可促进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质含量的提升,增强胞外电子传递能力,但Fe2O3因其结晶度高,阻碍了铁还原微生物对铁源的利用,导致铁还原效率低.上清液PO43-浓度、污泥Fe-P比例与EFe呈负相关,EFe越高则PO  相似文献   

15.
以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基于藻菌包埋固定化在畜禽养殖废水处理中的处理效果和微生物生长情况,来优化藻菌固定化小球的制备条件和试验参数。以固定化小球强度、微生物生长情况、污染物去除效果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采用多指标全概率分析法和SPSS软件分析,确定藻菌固定化的优选参数组合:海藻酸钠(SA)、氯化钙(CaCl2)浓度及固定化时间。然后,运用Design-Expert 10软件设计响应曲面实验,对相关实验参数做进一步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正交实验得到的一组优选参数为SA浓度3%、CaCl2浓度1%、固定化时间12 h;最终通过响应曲面法进一步优化得到最优参数为SA浓度4%、CaCl2浓度0.5%、固定化时间6 h,在此最优参数条件下固定化小球强度、微藻生长速率、TN去除率分别达到-13.58%、 0.193、 89.55%。  相似文献   

16.
袁丽梅  马芳芳  卞泽  秦凯 《环境科学》2023,44(11):5964-5974
整合2014~2017年全国PM1监测站点数据,基于时间序列统计方法和空间系统聚类方法揭示了PM1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演变规律.并结合MODIS遥感卫星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数据,分析了PM1-AOD相关性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2014~2017年中国年均PM1浓度逐年下降,四季PM1浓度呈现“冬高夏低”的变化特征,月均PM1浓度呈“U”型变化特征,在节假日前后PM1浓度呈现“M”型变化特征,在一周中星期一和星期五PM1浓度为高值点,星期日为低值点.基于空间系统聚类法将全国年均PM1浓度分为7类区,全国PM1浓度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年均ρ(PM1)值在华中地区最高(54.59μg·m-3),新青藏地区年均最低(11.37μg·m-3).PM1-AOD关系整...  相似文献   

17.
采用聚乙烯醇(PVA)包埋硝化效能良好的活性污泥制备固定化颗粒,针对不同初始氨氮浓度的模拟废水,基于序批式间歇反应器小试实验,探讨了包埋颗粒的传质效能与氮去除过程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颗粒体积投加率为10%,实验水温为26~30℃,pH值为7.5~8.5,反应器DO浓度为4~5mg/L的条件下,各初始氨氮浓度(50~400mg/L)稳定期包埋颗粒最大氨氮去除负荷为61.8~242.3mgN/(L-particles·h).包埋颗粒对氨氮的去除较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其最大氨氧化速率(μmax)为271.40mgN/(L-particles·h),半饱和常数Ks为66.69mg/L,包埋颗粒内氨和氧的有效扩散系数(De)分别为0.467×10-9m2/s、0.279×10-9m2/s.SEM观察和比表面积测试结果表明,与新鲜颗粒相比,稳定期颗粒内部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增加.包埋颗粒,活性污泥,包埋颗粒与活性污泥混合3种体系对比实验表明,各初始氨氮浓度条件下混合体系可显著强化生物硝化与脱氮过程,并发生同时硝化反硝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采集2015—2021年西藏自治区共7个城市和地区的SO2、NO2、CO、O3、PM10、PM2.5等浓度实时监测数据,对污染物的污染特征与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M2.5、PM10、SO2、NO2、CO年均浓度的变化情况较为稳定,O3和NOX浓度呈上升趋势,O3-8h平均浓度由2015年的105μg/m3上升到2021年的124μg/m3,O3超标污染天数主要出现在5—8月份;PM2.5月均浓度变化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每年夏季(7—9月)PM2.5的含量较低,11月—次年3月含量较高;大气综合污染指数都<5,优良天数比率98.5%~99.7%。统计年份中,各年度O3和2015年、2...  相似文献   

19.
针对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SBR),分析了84消毒剂对含酚废水处理效能的影响,确定了浓度阈值,通过毒理学特性及胞外聚合物(EPS)变化分析了84消毒液的毒性机制。结果表明:当浓度小于2 mg/L时,84消毒剂提高了脱氢酶(DHA)及苯酚降解酶活性并促进ATP产生,EPS中的蛋白质(PN)和多糖(PS)的含量随84消毒剂浓度升高而降低;当浓度大于2 mg/L时,相关酶活性降低并抑制ATP产生,活性氧(ROS)、乳酸脱氢酶(LDH)、PN、PS的含量升高。  相似文献   

20.
该文在氮负荷波动的条件下,通过分析脱氮效率、污泥组分、胞外聚合物(EPS)组成和微生物群落分布,考察了不同浓度的Fe3+对厌氧氨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负荷的波动对脱氮效率有显著影响,且影响程度随着Fe3+浓度的变化而不同;在进水氮负荷稳定阶段,Fe3+的影响不显著;当进水氮负荷增加时,较高的Fe3+浓度(10~70 mg/L)对厌氧氨氧化反应的抑制较为显著,污泥VSS/SS比值和EPS总量均相应减小,而低浓度的Fe3+(0~6 mg/L)显示出更好的稳定性,有更好的脱氮效果,VSS/SS比值和EPS总量也相对较高,更有利于厌氧氨氧化反应;对比不同 Fe3+浓度(0、3、70 mg/L)下污泥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现 Fe3+浓度为 3 mg/L 时厌氧氨氧化功能菌(Candidatus Kuenenia)丰度最大,达到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