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中国环境保护事业6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建国初期及起步阶段环境问题及环保工作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与环境政策的形成: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环境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环境保护同环境破坏艰难博弈,环境外交与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生态文明。中国环境政策的特点是:充分运用命令-控制手段;努力筹集环境保护资金;明确保护环境的责任;鼓励"防治结合"和"综合利用";较早体现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文章归纳了中国环境政策的演变过程,地位从基本国策到可持续发展战略,重点从偏重污染控制到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并重,方法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范围从点源治理到流域和区域的环境治理,手段从以行政命令为主导到以法律、经济手段为主导。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环境保护的出路和目标。  相似文献   

2.
我国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走向与未来展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6个五年规划入手,研究与经济、社会和环境3个支柱相关的政策演进.1978-1995年是中国单个支柱的政策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成为发展的主要内容.1992年中国参加21世纪议程,开始在理论上注意到3个支柱的发展,但是只是到了2001年的"十五"计划才提出了与可持续发展的三重底线有对比意义的三生协调发展思想,并且在计划编制中对资源环境问题有了充分的注意.2006年以来,中国的五年规划政策开始出现了环境引导发展或者环境优先的政策趋势,但是在理论上仍然停留在并列或者融合的论述上.因此,当前需要创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和政策,设计未来政策变革的基本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21世纪前5年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取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十五”期间,可持续发展战略仍将是我国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本文提出了“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美国联邦环保局于2014年6月18号发布了《清洁发电计划》,以期通过各州的减排行动促成清洁发电。美国发布《清洁发电计划》的法律依据是《清洁空气法案》,该法案第111条(d)建立了美国联邦环保局和各州之间的伙伴关系。据此,美国联邦环保局可以设定减排目标,各州则通过创建与联邦环保局指导原则一致的计划,实现美国联邦环保局的目标。每个州可以根据其特定州情以及政策目标来设计具体方案以实现目标。由于美国特殊的宪政体制,美国地方政府在处理环境问题时有着较大的权力,也具有较强的政策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然资源政策演进历程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资源政策是国家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关注度、复杂性、地区差异性等特征较为突出.1980年代以来,中国自然资源政策大致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1991-1997、1998-2003、2004 - 2010等四个阶段的演进,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发展变化,自然资源政策的需求和目标也不断变化,并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但同时也在政策一致性、政策权威性、政策公正性、政策认知性等方面,暴露出一些不足和缺憾.自2011年开始,资源政策的演进进入了第五个阶段.展望未来,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自然资源政策应不断创新,重点在政府规制、全面负责、促进转型、系统协调和差异设计等方面不断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时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路线图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评析了我国"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进展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进而探讨了总量控制与污染控制以及环境质量改善的关系,并对国家"十二五"(2011-2015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路线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十一五"时期污染总量减排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但是仍然存在污染总量减排与环境质量改善不对应、环境管理制度难以适应污染总量控制要求等问题;从国内外污染总量控制的实践经验来看,污染总量控制的应用范围和成效与一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技术基础有关,与环境质量改善并不一定具有直接响应关系。建议:"十二五"期间我国应实施污染总量控制约束结合环境质量改善指导的环境管理模式,构建"国家-行业-区域"污染总量减排体系,国家减排总量削减目标应通过行业和地区潜力技术经济分析来确定;区域排放总量应与环境质量改善密切挂钩;行业总量控制应采用基于排放绩效的管理模式。为此,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加强总量控制支撑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回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政策以及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亚太地区主要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发展历程,并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发展动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可供我国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适应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已经获得了与减缓同等的重要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与气候变化适应相关的谈判议题已经从初期单纯关注资金及技术开发和转让机制发展到实施具体的适应计划和行动,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06年以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专门的或与气候变化适应相关的政策,包括法律、框架、战略、规划、行动方案等,最不发达国家也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资金机制的支持下相继开展了《国家适应行动方案》和《国家适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因此制定国家或区域层面的宏观政策以规划和指导气候变化适应行动已成为必然趋势。从2007年开始,我国陆续在国家、地区和部门层次上制定了与气候变化适应相关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在表现形式、制定依据、战略定位、内容构成以及实施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包括缺乏专门的战略或规划、相关研究基础相对薄弱、政策的国际视野不足、政策落实的责任不明确、缺乏相应的监控和评估机制等。建议我国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预测、影响评估、脆弱性和风险评价技术研发,开展气候变化适应政策制定、影响评估和实施机制的方法学和技术研究,抓紧制定专门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或规划,并重视其国际视野和战略定位。  相似文献   

8.
自2007年国务院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来,我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有力推动了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已经发布的适应政策进行梳理,采用适应政策组成要素评估方法,对适应政策的目标设定、适应能力与资源评估、决策、实施与评估等4个阶段进行系统评估,结果表明:根据适应政策要素组成评估框架,单个适应政策可获得的最高综合评分为38分,我国发布的8项针对性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平均得分为15.8分,约为总分的41.6%,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57项适应政策平均评分为总分的37%相当,整体处于相近水平。从适应政策制定的四个阶段来看,适应政策的目标设定平均为11.5分,适应能力与资源评估平均为2.6分,决策平均为6.6分,实施与评估平均为9.2分。适应政策的目标设定较清晰,适应能力与资源评估是主要的短板。同时,提出我国适应政策仍存在的问题包括:我国适应政策的目标与对应的适应能力与适应资源不匹配,需要加强适应气候变化人力资源、资金、社会资本、自然资源和实物资本等方面的投入。我国适应政策决策重视利益相关方和影响评估基础,但适应政策中忽视了对非气候因素的评估,对当前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假设和不确定性考虑不足,对适应决策很关键的未来风险评估仍欠缺。适应政策推广部署较好,我国部门适应政策向下传达渠道明确,政策主要由省级政府和相关机构负责实施,实施机制相对较完善,但监督与评估不足,适应政策多数对监督机制、成效评估没有明确的表述。  相似文献   

9.
自2007年国务院发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方案》以来,我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有力推动了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快速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已经发布的适应政策进行梳理,采用适应政策组成要素评估方法,对适应政策的目标设定、适应能力与资源评估、决策、实施与评估等4个阶段进行系统评估,结果表明:根据适应政策要素组成评估框架,单个适应政策可获得的最高综合评分为38分,我国发布的8项针对性的适应气候变化政策平均得分为15.8分,约为总分的41.6%,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57项适应政策平均评分为总分的37%相当,整体处于相近水平。从适应政策制定的四个阶段来看,适应政策的目标设定平均为11.5分,适应能力与资源评估平均为2.6分,决策平均为6.6分,实施与评估平均为9.2分。适应政策的目标设定较清晰,适应能力与资源评估是主要的短板。同时,提出我国适应政策仍存在的问题包括:我国适应政策的目标与对应的适应能力与适应资源不匹配,需要加强适应气候变化人力资源、资金、社会资本、自然资源和实物资本等方面的投入。我国适应政策决策重视利益相关方和影响评估基础,但适应政策中忽视了对非气候因素的评估,对当前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假设和不确定性考虑不足,对适应决策很关键的未来风险评估仍欠缺。适应政策推广部署较好,我国部门适应政策向下传达渠道明确,政策主要由省级政府和相关机构负责实施,实施机制相对较完善,但监督与评估不足,适应政策多数对监督机制、成效评估没有明确的表述。  相似文献   

10.
“九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与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与措施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我国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通过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了今后5年以及15年的环境保护目标,即到2000年,力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