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村落是特殊的乡村地域单元,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薄弱之地,如何促进传统村落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运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及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借鉴催化反应动力学原理与城市催化剂理论,结合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发展现实背景,构建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共同富裕催化机制,并以湖南省板梁村为例,探究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共同富裕发展路径。研究显示:(1)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系统视为催化载体,构建了旅游驱动型传统村落“要素注入—载体吸附—效能释放”共同富裕催化机制。(2)载体通过吸附活性要素形成催化剂并释放环境清洁卫生与生态旅游持续、空间规划综合布局与空间联动多功能化、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关系网络织补与利益权力协调等催化效能,促进板梁村达成生态持续、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和谐与制度完善五维度目标,从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研究充实了共同富裕的基本逻辑与发展路径,试图为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战略目标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鸣  崔劲炜 《环境工程》2021,39(10):后插24-后插25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同时也是传承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古国.所以村落是中国从古至今广大农民聚居的主要形式.而随着国家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村落变成了城镇,传统村落逐渐消失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目前国内传统村落保存较好的地区大多位于云贵高原和广西甘肃等地,其中南岭走廊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集走廊,是传统村落文化环境遗存较多,保留较好的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对于研究中国民族团结历史,研究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传承以及继承少数民族文化风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村落文化承载了太多中国具有宝贵意义的精神文明和文化风俗,因此加强传统村落的文化环境保护,继承传统村落文化,并促进其发展有着时代的必然性.基于此,对冯智明的著作《多维空间与文化环境(南岭走廊瑶族村落保护)》加以研读,分析其中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认知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记住乡愁"是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基于居民和游客视角,以苏南传统村落为案例地,开发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量表,探讨乡愁的资源价值。结果表明: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是一个综合概念,是特定人地关系的体现,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乡愁主体、乡愁触点、乡愁载体、乡愁情感、乡愁愿景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离乡的愁绪,思乡的记忆,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化概念,是情感、记忆和文化的集合体;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并验证了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的"文化—情感—记忆"三维度量表;主客乡愁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居民乡愁强度高于游客,居民情感维度均值最高,文化维度均值最低,游客文化维度均值最高,情感维度最低;乡愁有一定的资源价值,主要体现在情感联结价值、文化认同和传承价值、保护和开发价值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海南省47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为研究对象,分析海南省传统村落的地域分布情况及具有地域性、文化性和感知性景观特征,探讨了村落景观生态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对推动城乡统筹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在历史、文化、经济、旅游和科学等多个方面价值颇高,保护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文化内涵极为重要。以中国湘江流域上中下游六个典型传统村落为例,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运用景观基因分析法识别了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分析了上中下游传统村落显性物质景观基因与隐性非物质文化基因的变异特征,总结了湘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变异特征及分异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湘江流域上游传统村落平面基因变异相悖于本土的情况侧重发生在平面结构变异上;立面基因的变异相悖于本土、突变后直接消亡的情况较多;文化基因上受外来冲击的不适感较强,有加剧景观基因变异的风险和趋势。(2)湘江流域中游传统村落对立面基因的改动需求较大,且改动时间较早,造成立面基因变异以及平面基因中街巷格局、平面布局变异较大,变异后相悖于本土的特征显著;而在文化基因中,对文化的变异融合接受能力强,变异相融于本土的情况显著。(3)湘江流域下游传统村落在形态、布局特征明显的平面基因中产生的变异不大显著;在立面基因中遭遇突变后直接消亡的特征明显;在文化基因中,对家风信仰的基因变异以相融于本土为主,习俗礼仪的基因变异呈现分化趋势,单民族聚居式的家族以相悖于本土的特征为主,多民族聚居式的家族以相融于本土的特征为主。  相似文献   

6.
“记住乡愁”是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基于居民和游客视角,以苏南传统村落为案例地,开发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量表,探讨乡愁的资源价值。结果表明: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是一个综合概念,是特定人地关系的体现,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乡愁主体、乡愁触点、乡愁载体、乡愁情感、乡愁愿景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离乡的愁绪,思乡的记忆,也体现了一定的文化概念,是情感、记忆和文化的集合体;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探讨并验证了传统村落旅游地乡愁的“文化—情感—记忆”三维度量表;主客乡愁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居民乡愁强度高于游客,居民情感维度均值最高,文化维度均值最低,游客文化维度均值最高,情感维度最低;乡愁有一定的资源价值,主要体现在情感联结价值、文化认同和传承价值、保护和开发价值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场域,文化景观基因作为地方文脉延续和区域特色呈现的核心载体,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更新过程中不断得到生产。以皇都村侗族大歌为例,采取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构建“景观基因—空间生产”的分析框架开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生产的过程与机制研究。研究发现:(1)皇都村侗族大歌的生产可分为原型生成、结构重组和意义修复三个阶段,文化景观基因呈现出从遵循原真价值认知到满足旅游消费转型,最后顺应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过程。(2)文化景观基因生产呈现出“外壳—中介—内核”的结构机制,政府和市场在时空尺度的资本循环作为外壳推动空间表征,精英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的权力行为作为中介支撑表征空间,本地村民作为村落主体承载着生产的内核实现文化原真实践的表达。(3)资本在生产中通过资源资本化、资本空间化和空间资本化,实现其三重循环;权力在精英群体作用下,通过话语表征、技能规训和身份认同完成行为逻辑的建构;村民主体通过内生行动的实践表达,从最初代际传承下的简单参与到旅游消费下的抵制抗议,最终在遗产保护号召下发挥协作作用。  相似文献   

8.
温泉旅游文化内涵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泉旅游的核心是温泉旅游文化,温泉旅游研究的根本在于温泉旅游文化的研究.温泉旅游文化指人们在认识、利用、开发和保护温泉资源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的综合体,是以温泉为物质载体或依托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及其"物化"体现.其内涵包含四个层面的理解:人是温泉旅游文化之主体;温泉地社会文化是温泉旅游文化之渊源;温泉旅游区环境是温泉旅游文化之载体;可持续发展是温泉旅游文化建设之目标.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传统村落边界景观概念及功能特点,对边界景观有一个认知;通过对陕西部分传统村落的调研走访,对村落边界环境的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如边界标识性不清晰、不利于辨认、边界连续性遭破坏、不和谐景观的入侵等,总结出传统村落边界景观的意象特征,包括山水生态型、田园农耕型、碉楼城墙防御型、沿街型;根据边界景观分类特征,提出传统村落边界景观保护的意义,如保护传统村落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免受破坏、有利于乡村旅游的开展.对乡村旅游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民间建筑装饰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其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内社会大众的建筑审美思想,如江南地区民居建筑白墙黛瓦的建筑色彩、徽派建筑马头墙、坡屋顶、石雕木雕砖雕的建筑结构装饰元素等,对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新时期建筑装饰设计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当代乡村建筑环境空间设计而言,传统民间建筑装饰既具有西方建筑装饰元素外形结构之美,也有着中式建筑内在的文化气韵,将其运用到乡村建筑环境空间设计中,能够为其提供具有我国精神内核的装饰素材元素,丰富建筑设计的视觉界面选择,打造出兼具现代功能与我国民族特色的当代乡村环境空间建筑.因此,应当重视传统建筑文化在乡村建筑环境空间中的运用价值与手段,提升当代农村环境空间的审美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传统民间建筑装饰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其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内社会大众的建筑审美思想,如江南地区民居建筑白墙黛瓦的建筑色彩、徽派建筑马头墙、坡屋顶、石雕木雕砖雕的建筑结构装饰元素等,对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新时期建筑装饰设计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当代乡村建筑环境空间设计而言,传统民间建筑装饰既具有西方建筑装饰元素外形结构之美,也有着中式建筑内在的文化气韵,将其运用到乡村建筑环境空间设计中,能够为其提供具有我国精神内核的装饰素材元素,丰富建筑设计的视觉界面选择,打造出兼具现代功能与我国民族特色的当代乡村环境空间建筑.因此,应当重视传统建筑文化在乡村建筑环境空间中的运用价值与手段,提升当代农村环境空间的审美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海峰 《环境工程》2023,(7):287-288
<正>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村居空间,其地域文化、地域空间格局、工艺价值、建筑艺术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内涵,与包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绿色发展等观念、思想在内的生态文明有着密切联系。在乡村振兴、碳中和碳达峰等战略决策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在环境治理、生态治理迫切需求地驱动下,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协同之路,或者从生态文明视角审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实践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但具体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开发的协同前进,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广西钦州市大芦村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地利用调查GIS数据和相关的统计年鉴,采用《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T192-2006)》进行生态环境状况评价,计算出EI为84.90,生态环境状况为优。为了更加有效与系统的保护这一拥有丰富特色资源和优质生态环境的传统村落,需划定核心资源保护红线和村落生态环境保护红线,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利用资源,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京津地区旅游环境的演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旅游促进了文化古迹的修复和保护、城乡建设的发展和环境的美化,但同时又导致旅游资源的破坏、生态平衡的失调和传统文化的改观.旅游与生态始终是既相互作用又互为依存.京津地区旅游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背山面海、地形多样,拥有北国少有的多种绮丽风景资源和多种形态的风景地貌.特征之二是历史悠久、古迹遍布.随着历史上帝王都城的兴建,近代都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永定河上游及山区植被破坏日益严重,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失调与旅游环境的破坏,其中以植被的破坏与减少.山泉湖泊的消失与水源的污染对旅游环境带来的不良后果尤为严重.根据当前京津地区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本文对如何防止环境质量下降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节能环保理念注重节约能源的消耗量,文化创意旅游是帮助城市实现特色化建设的载体,如何在低能耗前提下,更加完善节能环保型文化创意旅游的发展策略,成为了旅游业的首要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以文化创意旅游面临的发展障碍及演变过程作为出发点,研究节能环保与创意旅游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一定的数据调查分析,确定节能环保型文化创意旅游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沈晓敏 《环境工程》2021,39(10):后插16-后插17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指导,乡村产业发展基于绿色生态、历史文化、可持续等要素进行规划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的内在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将生态环境、文化底蕴与旅游休闲融合在一起,有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一种新型产业模式.由吴吉林编著、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文化旅游视域下乡村旅游规划与农户生计研究——基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的实证》一书,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指导,通过规划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的系统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内在平衡,从而实现乡村生态文化的传承发展,为研究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7.
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五批传统村落及“十二五”期间“整村推进”贫困村为对象,分析中国传统村落和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并探讨其与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传统村落与贫困村的空间相关性方面,传统村落密度高—贫困村密度高的聚类区域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贵州以及广西的交界、山西北部,集中在连片特困山区。低—低类型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沿边、西北以及部分沿海地区,低—高类型区域集中在省际边界地区,高—低类型区域则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浙江和福建。(2)将传统村落密度低—贫困村密度低类作为参照,低—高类区域与交通可达性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显著负相关,与人口、气温、高程、坡度这几个变量显著正相关;说明传统村落密度低的区域,人口更多、交通可达性水平差、地区经济发展更差、自然条件更为恶劣(气温变化、坡度和高程增加,降水量少)地区,陷入贫困的风险也更高。(3)相对低—低类型区域,城镇化率与高—低类型区域显著正相关,说明当同时位于低密度贫困村区域时,传统村落密度更好的地区其城镇化率也更高,城镇化进程没有严重冲击传统村落的保护;高—高类区域与交通可达性水平、人口呈显著负相关。(4)不同坡度、气温、降水量对传统村落与贫困村分布空间相关性的影响情况均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因地制宜制定传统村落扶贫开发策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基于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对象指引支撑。  相似文献   

18.
农村新业态发展是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海南省琼北火山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资源丰富、形态特异,然而传统古村落发展较为缓慢,产业单一、业态发育不足,农民增收困难。在乡村振兴、国际旅游岛建设及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等战略实施的宏观背景下,琼北火山传统村落迎来农业深度发展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机遇。本文以海口永兴镇美孝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广泛采集村民的新业态发展意愿和建议,构建了美孝村新业态发展框架模型,因地制宜提出尊重农户意愿的新业态发展类型,以期为美孝村经济社会转型和琼北火山地区传统村落的新业态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农村新业态发展是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海南省琼北火山地区传统村落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资源丰富、形态特异,然而传统古村落发展较为缓慢,产业单一、业态发育不足,农民增收困难。在乡村振兴、国际旅游岛建设及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等战略实施的宏观背景下,琼北火山传统村落迎来农业深度发展和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机遇。本文以海口永兴镇美孝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半结构化访谈,广泛采集村民的新业态发展意愿和建议,构建了美孝村新业态发展框架模型,因地制宜提出尊重农户意愿的新业态发展类型,以期为美孝村经济社会转型和琼北火山地区传统村落的新业态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地域分异特征与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护传统村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基因的民居建筑是传统村镇传统风貌的主体,缺失传统民居建筑的传统村镇就失去了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以全国代表性建筑景观特色型村镇为案例,分析传统村落建筑风貌地域分异特征,进而探究其地域分异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首先,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貌主要分为12种类型,由此形成的建筑风貌区在空间分布上南北差异明显,北方建筑风貌区呈大小两个片区分布,而南方呈两条带状分布。其次,从聚落环境、空间布局、造型风格、建筑材料和细部装饰等五方面反映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的地域分异明显。第三,自然环境因素(包括地貌/水系、气候、植材/土石等)是形成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地域分异的基石;宗法伦理、风水观念及民族文化等人文因素是地域分异的内动力;而人口迁移、战争防御和商贸经济等人文因素是地域分异的外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