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吕忠梅 《环境保护》2006,(1B):19-21,30
本文以一起典型的生态侵权案件为例,讨论了司法实践中如何将生态安全纳入利益衡量的范围问题。提出了根据宪法保护生态环境的精神,运用诚信原则,将生态安全考虑贯穿于案件事实的认定与法律适用全过程的方式与方法,为妥善解决纠纷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思路,同时也分析了现行法律对于生态安全保护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有学者将环境问题的解决之道归结为三个方面:"观念、法律、科学"。在环境法视域下探讨生态保护红线如何落地时,可以将这三个方面转化为"司法理念、保障制度、环境标准"——想要将新《环境保护法》修订案明确的生态保护红线落到实处,需要确立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司法理念,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的法律保障制度体系,发挥环境标准在生态保护红线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一起典型的生态侵权案件为例,讨论了司法实践中如何将生态安全纳入利益衡量的范围问题.提出了根据宪法保护生态环境的精神,运用诚信原则,将生态安全考虑贯穿于案件事实的认定与法律适用全过程的方式与方法,为妥善解决纠纷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思路,同时也分析了现行法律对于生态安全保护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孙佑海 《环境保护》2022,(14):17-22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设“健全生态环境法治”专节和其他相关章节,对进一步依法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提出明确要求,这对全面实现黄河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为此,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水生态保护制度、水环境保护制度、水灾害治理制度以及相关地方性法规,并创新制定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健全生态环境综合执法体系,加强综合执法能力建设;要推进黄河流域执法和司法的联动与环境资源专门审判机构建设,加强与其他执法、司法制度的有效衔接;要完善履职尽责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健全环境治理信用体系,建立区域协同保护机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5.
周珂  于鲁平 《环境保护》2014,(16):18-21
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标志着我国环境资源审判工作进入了专业化的崭新历史阶段,对于提高环境资源立法效率、更新环境资源审判理念、建立环境资源审判专门制度以及完善公益诉讼、提高公共环保参与意识,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环境司法的现状,展望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在未来理念、制度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明确将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轨道,实施专业化审判制度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南京环保行政执法:借力司法 纵深推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剖析南京市环境保护执法方面存在的刑事打击力度不够、司法诉讼低位徘徊等问题。提出加强环境刑事犯罪的追责、提前介入污染扰民问题、加大对群体性环保纠纷的处理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梅宏 《环境保护》2022,(13):42-45
近二十多年,随着我国海洋环境治理形成多元参与的新格局,海洋环境司法经历了由海洋环境监督管理部门单独提起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发展至重视海洋环境监督管理部门的公法职能和检察机关督促、协同、兜底等职能的阶段。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兼具私法与公法性质,内涵比环境公益诉讼丰富。为突破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困境,有必要以环境治理的视角完善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既重视司法救济又加强公法规制,实现公私法协同运作。  相似文献   

8.
郭威 《环境保护》2023,(16):44-47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行政执法部门与刑事司法机关的协同发力。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是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的重要举措,其中,立案衔接又是这一机制得以运行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当前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立案衔接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健全立案衔接法律体系、完善立案衔接配套机制、增强立案衔接意识的完善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不断加强司法服务与保障国家气候治理行动的背景下,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司法政策供给和司法实践经验等方面已初步取得成效。然而,我国气候变化司法治理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司法权能扩张带来的新风险、司法适用的规范体系不完备、司法裁判的思维方法社科化等。为防范司法应对气候变化走向“非理性”的道路,未来我国气候变化的司法治理应当重视树立温和司法能动主义理念,规范建构下司法的有限作为,以及裁判过程中的司法方法重整。  相似文献   

10.
为助力“双碳”目标顺利实现,司法机关在环境刑事司法领域针对受损生态环境修复问题创设新的司法模式,鼓励被告人以认购碳汇的方式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并将案件中具体的修复情况纳入裁量。其出现收获了较多积极评价,但由于其新颖性较强,相关法律依据不足,也受到了包括“以钱买刑”、蹭“双碳”目标热度等质疑。对此应首先明确碳汇补偿机制在环境刑事司法中适用的合理路径,引入恢复性司法理念,确定碳汇补偿在环境刑事案件裁判中量刑轻缓化事由的定位;在具体适用中不断完善程序设置,在充分引导当事人主观自愿的同时强化其执行效力;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创设相关规范和标准,推动碳汇补偿机制不断发展,以促进其优化适用,实现法律效果和生态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交通环保》2005,26(3):43-43
2005年4月4日,台湾长荣海运公司旗下在巴拿马注册的“长荣国际公司”,向美国联邦司法部认罪,承认在美国东西两岸海域倾倒5百加仑废油造成生态污染的25项罪名,被罚款2500万美元,创下美国同类案件罚款纪录。长荣同时质接受美国司法部门连续3年的“后续观察”。“后续观察”期间,有关单位将对长荣海运集团旗下三家子公司,长荣国际公司、长荣美国、Greencompass Marine S.A.的货柜轮进行监控调查,以防止再犯。  相似文献   

12.
张忠民 《环境保护》2014,(16):26-29
当下司法区划与行政区划高度重合,弊端颇多,应当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环境资源案件管辖制度,还是环境资源案件特殊性的内在必然要求。"适当分离",须从方式上的适当和结果上的适当两个层面进行把握;而其具体构建,则须通过近期举措、中级措施和长期策略三个步骤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环境保护》2015,43(3)
当前,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作为核心内容之一的生态保育严重滞后,亟需确立“生态立国”战略,全面推进生态保育的主流化.为此,建议在“两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增列建设“生态健康型”社会的内容;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体系上增设“改善生态”的基本国策;在法制保障上制订“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生态保育法”和“湿地保护条例”、“生态补偿条例”等法律法规,推进法律体系的生态化;在监管体制上组建“生态建设部”,革新国家生态治理体系等.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作为核心内容之一的生态保育严重滞后,亟需确立"生态立国"战略,全面推进生态保育的主流化。为此,建议在"两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增列建设"生态健康型"社会的内容;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体系上增设"改善生态"的基本国策;在法制保障上制订"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法"、"生态保育法"和"湿地保护条例"、"生态补偿条例"等法律法规,推进法律体系的生态化;在监管体制上组建"生态建设部",革新国家生态治理体系等。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教育是引导学生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化--生态城市建设的软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生态文化的内涵以及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软件作用。城市的生态文化建设应该从物态、行为、体制、心智四个层面进行,并且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循环的整体;城市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利用教育和宣传积极培育生态意识,同时加强生态体制这一保障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生态占用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对秦皇岛市及其各区县的生态占用进行了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以生态占用评估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申勇 《环境保护》2008,(2):15-16
文章从世界生态经济发展趋势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两方面阐明了生态商品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归纳和分析了目前生态商品交易的几种流行方式,并以此提出发展生态商品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生态补偿机制的生态伦理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补偿遵循“谁破坏,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是符合生态伦理学原则的。发达国家对当今世界生态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无偿援助。国内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负有责任和义务,国家应从宏观调控上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给贫困地区居民以更多的补偿。  相似文献   

20.
浅论城市生态区划的原则、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合在秦皇岛市所作的生态区划研究工作,对城市生态区划的原则、方法及其应用进行论述,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登记、土地开发度评价、生态适宜度分析和土地开发优先顺序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