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丹 《环境保护》2023,(6):28-31
近年来,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司法机关不断总结审判经验,在气候变化治理的司法应对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一系列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对涉碳“气候变化应对类案件”的类型进一步细化,为相关审判实践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引。但是,我国司法机关要应对真正的气候变化诉讼,还存在程序法和实体法方面的障碍。构建我国气候变化诉讼的司法进路,在明确未来气候变化诉讼的公益诉讼发展方向,发挥气候变化诉讼的政策落实功能,推进检察公益诉讼和环保组织公益诉讼并行发展的基础上,应在既有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和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模式下,从统筹公益诉讼调整对象、扩充适格当事人的范围、明确温室气体排放行为的违法性标准、改良诉前检察建议制度等方面做好程序设计和司法准备。  相似文献   

2.
我国环境诉讼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灿发  冯嘉 《环境保护》2016,(15):11-14
我国环境纠纷投诉数量巨大,但环境诉讼数量偏少,其原因主要是地方保护主义不当干预环境司法、环境诉讼成本过高、环境诉讼中举证难度较大、司法机关对群体性诉讼管辖规定的不合理等。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健全和完善环境诉讼的立法和司法解释,废除"土政策""土解释";尽快健全和完善环境司法鉴定制度,为诉讼当事人收集环境诉讼证据提供条件;应当降低环境诉讼的成本,实行环境诉讼费的减、缓、免和环境法律援助制度;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降低环保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门槛,扩大环境公益诉讼的对象和范围。  相似文献   

3.
环境公益诉讼,是遏制环境违法行为和救济环境公益的重要法律手段。美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美国环境法律中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维护公民环境权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美国法律中关于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以及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将会对建立中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我国环保法庭的进展及面临的困难,提出需要向全国推广运行比较成功的环保法庭经验,排除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将市场调节的"无形之手"和政府引导的"有形之手"结合起来,推动审判制度变革和创新,推动环保法庭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5.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诉讼主体认定模糊或面临其他困境都会对公共环境利益造成不良影响,完善主体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施行以来的7年内的413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对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诉讼主体资格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美国环境法上的民众诉讼制度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众诉讼制度作为自力救济措施是美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特色之一。该制度赋予民众借助法院的权力,监督行政机关执行环境保护法律以达到加强执法或消除污染,改善环境的目的。研究该制度对我国加强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环境公益诉讼立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公益诉讼是解决环境问题,保护国家、社会和公众环境权益的基本形式和有效途径,也是最后屏障。从国内一起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出发,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经验,提出了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若干立法建议,旨在探索一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环境保护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存在相似之处,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中都存在竞合冲突。因此,二者的关系亟须厘清。已有的关于“两诉”间关系定位的研究多从制度衔接的角度展开,分为“序位说”和“合并说”,旨在通过调整诉讼序位的方法化解“两诉”冲突。无论何种立场,妥善处理“两诉”的关系是普遍的呼声。相较而言,现有法律规制对“两诉”关系的处理尚存在诸多不清之处,关于“两诉”关系的研究尚需进一步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10.
环境公益诉讼属他益诉讼,缺乏基于经济理性的内生动力来源,为了推动环境公益诉讼的开展,我国当前采取了由外部动力介入的方式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但是,运用外部动力维持运行的环境公益诉讼存在诉讼构造异化、程序正当性缺失及效率低下等问题。环境公益诉讼的内生动力可经由经济理性路径得以生发,以弥补外部动力的上述缺陷。但是,依靠物质激励所生发的内生动力有引发道德风险的可能,而外部动力具有纠偏作用,因此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宜构建以内生动力为主体、外部动力为保障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2015,43(2)
2015年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法律适用情况做出了细致规定。然而,现阶段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诉讼主体能力、法规依据、诉讼成本分担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为此,提出了细化相关规定、健全法律法规、分担诉讼成本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期话题:2008年底,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挂牌。然而,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却遭遇环境公益诉讼案件"零"的尴尬。2010年6月21日,昆明市环保局作为原告,正式向昆明中院环保审判庭递交诉状,状告辖区内两家养猪企业污染地下水源,致使附近上千村民出现饮用水危机。这起云南首例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引发了社会的关注,目前原告方的出庭应诉人昆明市环保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张永军正在认真准备二审应诉。环保行政管理部门以公益诉讼人的身份出庭跟企业打官司的确是个新鲜事。张永军要面对的不仅是应诉的准备工作,还有社会各界的各种疑惑……--《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3.
正"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主要目的不是通过诉讼解决环保问题,而是增加公众监督的手段和途径。通过公益诉讼,一方面加大了对企业的监督,加大了对政府环保责任的监督,另一方面,对全民也是一个法制宣传。"  相似文献   

14.
梁增然 《环境保护》2020,48(16):14-18
对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历史考察不应始于2015年的全国试点阶段,这一制度史的"短视"可能会束缚学术视野,也不利于对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未来走向的把握。基于整体主义视角,本文对我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例及其背后制度进行考察。通过缘起脉络、发展逻辑、变革规律三维度的描绘,笔者分析出中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演变逻辑呈现地方先行先试、由混同走向分化、从单向运动式治理向多元常规式治理转变三条主线。  相似文献   

15.
欧恒  张琪 《环境保护》2020,48(16):30-34
环境侵害案件往往呈现出环境公私益相互交织的特点,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之间存在着分离救济、利益保障以及审理顺位的问题,无法对环境公私益进行整体有效维护。因此,需采取相应对策予以解决:一是探索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融合审理模式,二是扩张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原告主体范围,三是明确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的审理顺位选择。为了协调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间的关系,平衡环境公益和环境私益,笔者提出了环境民事公私益诉讼融合的具体实施方案,以最大限度兼顾环境公益和私益。  相似文献   

16.
美国环境侵权诉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敏 《世界环境》2002,(6):16-18
本文主要介绍了美国环境侵权诉讼中的诉讼资格、诉因、救济方式三方面法律问题,探讨了相关先进理论和制度,以及司法实践中普遍运用的利益衡量原则及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恩媛 《环境保护》2020,48(16):19-23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实践存在受案数量少、证据获取难度大、检察建议的严肃性不足等问题,原因在于检察机关身份定位模糊、起诉主体受限、检察系统考核过于严格。在反思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设计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从将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检察院")定位为"公益诉讼公诉人"、放宽起诉主体的范围、加强检察院的取证能力建设、常规化"回头看"制度等方面重构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8.
法律像一面放大镜,把看似简单的环境问题的复杂脉络凸现在人们面前,环境则又像一件裁剪漂亮的衣服,能穿上它的人却不多。为油烟、“坦克车”、六种泵的投诉 2000年 6月13号,家住北京南站洋桥北里小区的韩晨老先生,第二次拨通了中国政法大学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的热线电话。10天前第一次打这个电话是投诉楼下临街的那一家烧烤店日夜冒黑烟,还有每天都要延续到半夜的食客的喧闹,用韩老的话说“让人觉得暗无天日。”这次是“汇报情况”:“经过不屈不挠的努力,环保局罚了这家烧烤店的钱,而且让它停业整改。” 像韩老这样,不愿意继…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诉讼是美国近年来环境法上日益受人关注的一种诉讼形式.气候变化诉讼特点如下:气候变化诉讼参加人往往较多,潜在的被告主要包括政府和企业,潜在的原告主要包括私人产权所有者和州、地方政府;气候变化诉讼提起依据复杂多样,包括成文法、普通法和国际法律规范等.气候变化诉讼是美国民众及地方政府应对联邦政府消极不作为的气候变化策略的一种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在环境侵权诉讼中虽然适用的是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但亦并非原告完全不负举证责任.当被告一旦提出对他们自己有利的证据时,原告不能做出反驳,原告就可能败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