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标准构建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是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助力经济高质量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从“三线一单”编制的政策背景与重要意义出发,结合湖南省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状况,梳理了湖南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构建与差异化分类分区管控特征,以环境管控单元作为分区管控体系的载体,构建形成了总管与分管相结合的符合湖南实际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本文对“三线一单”成果在指导全省产业园区绿色招商引资、优化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支撑生态环境监管执法和严守能源资源利用上线五个方面取得的显著应用成效进行了介绍,充分说明已构建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在助力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2.
耿海清 《环境保护》2022,50(6):38-41
当前,分类管控、分区管控已经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针对要素空间、功能空间以及行政空间的管控是分区管控的主要方式,但相互交叉重叠的问题比较突出,尚未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根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要求,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相继组织开展了一些探索性工作,但总体来看存在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单元体系尚不完善、技术体系衔接不畅、信息平台尚未建立等问题。对于今后我国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建设,本文提出以下建议: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强衔接,通过自上而下多个层级不断细化,坚持系统管控和要素管控相结合,把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作为主要管控抓手,抓紧整合现有的生态环境管控分区,加快推进立法和顶层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家"三线一单"技术指南等要求,提出了地级市生态空间分区构建、环境质量底线建立、资源利用上线明确、环境管控单元划定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编制等重点任务的编制思路,为各地"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构建和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与环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针对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应用实践存在的自然生态功能区分类指导不足、水及大气环境质量分区管控制度不够完备等主要问题,结合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及"三线一单"制度,研究提出了完善生态环境管控地块类型、优化分区管控措施、注重法律法规与负面清单相结合、建立开发建设活动退出机制、健全信息共享制度5个方面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设计重点,作为今后优化宜昌市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的不足,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生态保护红线及"三线一单"制度,对宜昌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设计原则、适用范围及内容进行系统研究,提出"分区分级、遵循环境总规、高环境功能区高标准保护、法定制度优先于准入清单且不交叉执行、依法依规动态调整"的制度构建思路;研究了环境准入清单及负面清单的适用范围及设计思路。将以上方法应用于宜昌市中心城区环境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建立法定制度与环境准入清单相结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有效解决了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多要素、多层级、生态功能区空间重叠和交叉管理等难题,为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空间规划制度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根据青海省生态功能定位,以生态功能改善为目标,分析了生态功能改善实现的关键点,包括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保障三江源地区水质和水量,协调处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等,运用“原因—效应—响应”概念模型,提出了基于“三线一单”的生态功能改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①通过识别生态空间实现生态功能维护和改善.青海省“三线一单”将全省72.25%的国土面积识别为生态空间,布局上涵盖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各类保护地等,实现了对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源头区以及青海湖、祁连山诸河源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②通过确立水环境质量底线、水资源利用上线实现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改善.青海省“三线一单”针对河湟地区生态需水保障问题,对湟水河干支流32个控制断面提出了生态基流控制指标;同时,划分了95个水环境控制单元,确立了各控制单元不同时期水环境质量底线,针对水环境质量超标地区提出了减排目标,以实现水量保障和水质改善.③通过环境管控单元划定和准入清单编制实现环境分区管控.青海省“三线一单”共划定563个环境管控单元,其中重点管控单元将工业园区和矿区划为独立管控单元;根据产业园区发展定位和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矿区开采的环境影响特点,提出相应的管控要求,实现国土全覆盖、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研究显示,青海省“三线一单”成果可支撑青海省生态功能的维护和改善.   相似文献   

7.
科学谋划和合理确定“十四五”云南省生态环境应急规划与目标,对于推进云南省环境应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和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系统分析云南省“十四五”环境应急形势和剖析云南省生态环境应急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十四五”生态环境应急工作思路与建议。并建议“十四五”时期,以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环境应急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升建设,突出重点行业、企业和风险物质,实施分类分级动态风险管控并针对性做好应急准备,健全管理体系、预案体系和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应急制度化、精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张晓芒  余绵梓 《环境》2024,(1):40-43
<正>按照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2023年,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持续健全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大力推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百千万工程”中的实施应用,同时积极主动做好重大项目环评要素保障等工作,切实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百千万工程”贡献环保力量。在省生态环境厅指导推动下,各地生态环境部门也纷纷发力,各县区涌现出一批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9.
朱江  谢南雄  杨恒 《环境保护》2016,(15):56-58
本文在分析"多规合一"工作中面临的生态环境管控技术难点的基础上,结合湖南省临湘市"多规合一"试点工作,从与环境总体规划联动编制、环境资源承载力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环境政策分区等方面,提出在"多规合一"中加强生态环境管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妤凡  周侃  徐勇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10):3882-3892
立足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全域环境空间管控,推动各类环境要素管控分区降尺度与融合化,实现环境污染源头管控与精准落地,是系统应对当前高强度、复合型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构建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全覆盖、多层级环境功能分区管控体系,在单要素人为污染物排放量和综合排放强度评价基础上,提出环境功能分区的管控等级集成评价模型,探索分区管理和分级施策的全域环境空间管控途径,并以高度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苏州市为案例开展应用研究.结果表明:①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三区三线"与现行环境要素管控分区的空间耦合性,建立由8个一级分区和21个二级分区构成的环境功能分区管控体系;②按照"三区三线"管控属性和综合排放强度,可进一步将环境功能分区的管控等级由高至低划分为Ⅴ、Ⅳ、Ⅲ、Ⅱ、Ⅰ及○级;③苏州市人为污染物排放量总体偏大,城镇空间内的工矿业生产空间及城乡居住空间、农业空间内的生产养殖空间的综合排放强度较高,主要分布于姑苏、虎丘等中心城区及昆山、常熟等工业集聚区;④苏州市Ⅴ级和Ⅳ级管控区以工矿业生产空间、城乡居住空间和特殊生产空间为主,Ⅲ级管控区以混合空间为主,Ⅱ级以农业种植空间和生产养殖空间为主,Ⅰ级和○级管控区主要包括一般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案例应用表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全域环境空间管控可操作性强,可实现环境规制精准落实到污染源空间;建议以环境功能分区分级管控体系为基础,将环境空间管控全面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综合施策的环境协同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制度研究与实践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空间作为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重要领域,有必要加强其管控制度建设。本文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分析了在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空间管控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提出了未来生态环境空间管控制度可从加强综合性环境功能区划的编制应用、加强与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衔接融合、建立生态环境空间信息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深入解析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下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理论框架构建的必然性,从内在逻辑、引领方向、复合目标、多维视角和框架体系方面详细阐述了“双碳”目标下生态环境分区管治理论框架。框架包含资源生态化、空间生态化和“双碳”信用化三个内在逻辑,涉及排污目标、“双碳”目标、生态目标和分区管治目标四个复合目标以及多层次、多中心、多功能三个视角,形成涵盖综合技术、管治协同、空间优化和组织能力的理论框架体系,并进一步提出在理论上进行制度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设计,在实践层面建立宏观“数控”和中微观“线控”相结合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治机制的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紧密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不断加快的形势需要,从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分区类型确定、管制分区特征识别与内涵界定、管制分区综合评价、分区方案确定等环节,选取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圈作为典型案例区,系统构建了城市群区域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分区方法,制定了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圈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分区方案,提出了不同分区的发展指引。  相似文献   

14.
资讯     
《环境保护》2022,(Z1):6-7
<正>要闻2021年12月23日,生态环境部举行2021年12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司长刘志全出席发布会,介绍加强生态环境源头预防和过程管控,推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A“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取得显著进展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按照系统管控、分类指导、坚守底线、共享共用、持续优化的原则,积极推进“三线一单”工作。目前进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法律保障不断加强。“三线一单”在国家和地方层面的立法工作得到了加强。  相似文献   

15.
周侃  徐勇  汤青  陈雯  李丽娟  李平星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10):3865-3870
由于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增加尚未脱钩,当前中国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的结构性、根源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在生产生活污染源头治理上仍然面临排污基数大、溢出效应强、空间跨度广等难题,亟需强化污染源管控精准落地、建立健全面向污染源头的环境空间管控体系,以降尺度与融合化空间管控形成更加精准、严格、高效的环境空间管控制度,系统提升环境空间治理效能.本文基于区域环境功能和环境承载力视角分析了环境空间管控体系的科学基点及优化逻辑,从降尺度建立分区分级管控体系、形成融合化环境管理机制、嵌入多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夯实环境空间管控信息化支撑等方面提出新时期环境空间管控转型与体系优化路径.此外,研究团队结合典型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案例实证,从人类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过程和格局入手,按照"驱动机制解析—分区分类管控—环境效应评估"的主线设置了"环境空间管控研究"专栏,以期为污染物源头减排及环境空间管控技术方法探索、环境综合治理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对"十三五"生态环境分区管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分析,对"十四五"生态环境管理的相关政策趋势做出了研判,即精细化管理、环境监管效率提升和生态环境安全将愈加受到重视。进而从以下方面展开思考并提出了建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中分区规划的科学性,提高环境监管效能;明确开发强度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严控开发强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高生态环境安全管理的系统性;基于分区构建完备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提高监管效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治理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相似文献   

17.
脆弱生态环境指标库的建立及其定量评价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林西部曾是一个水草丰富的地方.近30 a来,由于人口剧增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量开发,导致该地区干旱缺水、土地盐碱化和沙化,制约了环境的持续发展.笔者兼顾多方面因素,建立了脆弱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确定了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的工作流程,包括数据库的建立、脆弱生态环境评价单元的确定、评价因子及其权重的确定、评价方法的确定,最后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大的输入、空间分析及制图功能,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进行了生态环境脆弱度定量评价与分区.   相似文献   

18.
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分区管治不同于以往的环境污染防治,是新时期应对国土空间新规划体系的一种新型环境管理手段,其重点是根据不同用途的国土空间划分生态环境分区,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突出生态价值和综合效益,按照绿色发展理念,提出差异化的综合施治方案,战略性引导环境的良性发展。本文以国土空间生态环境分区管治制度的建立为目标,阐述其实际意义、基本原则、重要内容和保障措施,初步研究建立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探索更有效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两山论"的核心是加强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维护环境质量底线,守好生态家底。文章基于近年来我国城市水环境管控分区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套城市水环境质量底线体系与技术方法。首先,基于地形、水文、行政边界等基础地理信息划分汇水单元;其次依据水环境功能区划和地表水资源量确定水环境容量,结合水污染排放格局,评价水环境承载力;第三,基于水环境相关重要性、敏感性评价以及重要保护地,识别出高功能水体;最后,确定水环境管控分区、允许排放量及管控措施指引,提出水环境质量底线。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科技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新时期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回顾我国生态环境科技进步历程、展望发展方向,对以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引领带动全社会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首先,回顾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发展的3个主要阶段:开拓期(1972—1990年),初步建成环境总量容量的科技体系;发展期(1991—2011年),创新了流域区域污染治理的理论和技术;新时期(2012年至今),打造精准治污、系统治理的科技支撑体系.其次,系统梳理总结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在重点流域区域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管控及修复、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生态保护修复与监管、环境标准基准建设以及环保产业创新能力7个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的有力支撑.最后,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科技发展面临的需求与挑战,提出我国生态环境科技2.0时代的治污理念及发展对策:①坚持四个“面向”.一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夯实生态环境科研基础;二是面向经济主战场,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三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生态环境领域集智攻关;四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牢牢把握“环保科技的人民性”.②协同三个系统.一是自然系统,从根源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标本兼治,守住自然系统生态安全边界;二是生产系统,强化科技创新驱动,促进生产系统的绿色循环,形成经济增长的绿色新动能;三是生活系统,开展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研究创新,推动绿色生活转型.③实现“五个创新”.在绿色发展模式、环境治理理念、环境科研方法、多技术融合以及体制机制上实现多元创新,打造新时期下全面发展的生态环境科技2.0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