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第三方独立事故调查分析机制建设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和经验,开展了对独立第三方事故调查分析机制的探索,并对80起事故进行了调查分析:设立了第三方独立事故调查分析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事故调查队伍;提出了石油化工事故调查分析程序和根原因分析方法,保证了事故调查工作的标准化,提高了事故调查的系统性和分析的深度;建立了化学事故物证鉴定与重构平台,保障了事故调查结论的科学性。通过第三方独立事故调查分析机制的建设和实践,保障了事故调查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权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结合企业事故管理实际,从事故调查与分析的目的出发,就如何开展好事故的调查与分析以及有效推进事故改进措施的落实进行探讨。内容涵盖企业事故调查制度建设、事故调查时机把握、事故分析方法选择、事故改进措施落实等多个方面,从多个维度阐述企业在事故调查与分析方面的管理策略和要点。  相似文献   

3.
煤炭开采行业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调查重点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炭开采行业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主要是调查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以及对环保批文的落实情况,分析各项措施实施的有效性及可能存在的潜在环境影响,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和应急措施。结合煤炭开采行业工程特点提出现场调查的要求,并对生态环境影响调查、水环境影响调查、大气环境影响调查、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调查等重点环节调查验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输油管道兼具生态类和污染类环境影响。结合江苏某输油管道案例,从工程调查、环保目标调查、环保措施调查、环境影响调查和环境风险防范调查等方面分析了竣工环保验收调查的要点,供同类项目参考。  相似文献   

5.
微调查是指围绕教学实践中的某个问题采用简易问卷或小型访谈等方式进行的小范围调查研究,具有调查范围较小、操作简便易行、数据分析及时等特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开展微调查,要把握好操作性、适切性和简洁性三个基本原则。微调查的具体实施步骤有:分析教材,确立调查切入点;设计问卷,落实微调查;分析数据,提出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对13条入滇河流做了生态调查及分析,河流生态调查内容包括对河流底泥、底栖动物及岸边动植物的调查。对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提出了针对入滇河流污染的河道治理、生态修复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7.
黄德生  王华 《环境保护》2016,(16):54-56
本研究对环境社会调查制度,环境社会调查的设计、实施和操作规范,以及我国建立环境社会调查制度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并基于这些分析对建立环境社会调查制度提出了若干工作建议,如对环境社会调查技术方法和制度设计开展研究、进行环境社会调查制度试点和总结推广、出台政策文件、加强环境社会调查的能力建设等。  相似文献   

8.
调查研究是人们深入现场进行考察,以探求客观事物的真相、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活动.环境保护专项调查包括调查设计、资料搜集和整理、分析研究和撰写调查报告等的一个完整过程.本文介绍了我国环境保护专项调查的发展历史和典型案例,构建了环境保护专项调查方法体系框架,包含方法论、基本方法、和具体技术三个层次,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专项调查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9.
海洋环境调查常具有很强的危险性和不确定性。随着我国海洋调查事业迅速发展,海洋环境调查工作安全隐患问题也日趋凸显。结合现阶段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和安全生产监管需求,积极推进我国海洋环境调查安全管理标准化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本文从海洋调查船舶管理、调查仪器设备操作、深海作业风险等方面研究了我国海洋环境调查安全管理形势、分析了海洋环境调查安全标准化的现状和问题,最后提出了安全管理标准化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编制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方案前,需开展工程概况调查。从调查内容、资料收集、现场勘察、验收监测范围、工程建设情况、生产原辅料和主、副产品、主要污染源及污染因子的调查分析、污染物处理设施、处理技术及环保措施、调查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阐述了环保竣工验收中的工程概况调查内容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江阴市耕地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阴市在2004年对全市耕地和灌溉水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通过对土壤和灌溉水进行综合污染分析,结果表明:全市90%以上的耕地污染水平为安全、清洁,符合绿色食品产地条件标准;97%以上的耕地符合或基本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要求;受污染的耕地面积不足3%,其中,轻污染的占2.08%,重污染的占0.69%。  相似文献   

12.
资源型城市生态功能区划研究——以焦作市为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型产业占有较大比重,生态环境问题比其他城市更加严峻,为了整合资源型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需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研究.在焦作市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其生态环境特征及存在问题,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综合专家意见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植被与森林资源、土壤与水土流失、水资源和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矿产资源开发等主要因素进行数据叠加与分析,将焦作市分为3个生态功能区、10个生态功能亚区,并对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为改善焦作市生态环境质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人类活动作用于土地资源,使LUCC(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全球环境变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随着国际LUCC研究计划的进展,各国依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开展研究。对西安市以往五年(2000-2004年)的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开展调查统计分析,建立灰色系统动态GM(1,1)模型,预测2005—2010年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状况,尝试计算西安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简称生态损失),用一种直观经济指标-货币来反映这种生态损失。预测2010年西安市生态损失为331、84×10^6元。  相似文献   

14.
结合鞍山市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过程中建设环境噪声达标区的工作实际,针对鞍山市区(建成区)的噪声达标区的划分、监测布点、监测方法和验收等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并就创建过程中的不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鞍山市的噪声达标区建设基本上符合国家和省关于环境噪声达标区的技术要求,虽然达标区的划分、现状调查、各种噪声数据监测和分析、噪声污染源的治理以及达标区的验收和噪声源的抽测等工作较为复杂,但仍可以为其他城市噪声达标区的创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江苏省苏州市、南京市、扬州市各自选择了2个村的基础上,运用对24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资料,建立了区域农业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的数量经济模型,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引导下的农户行为对于农业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农户决策行为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农业土地利用正在逐步由传统的大田作物向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等地类转化;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推进了这一转化;同时,农户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以及政府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最后从区域非农产业和城镇化发展、深化农村土地产权的物权化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中介机制、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及积极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若干问题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能源、粮食均为战略性、基础性资源,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制约,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通过梳理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领域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尺度等,进一步明确了变化环境影响下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概念框架及其风险关系的传递与表达,指出当前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理解尚未统一,广泛采用的有“联系论”和“方法论”。现有研究对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进行了现状评估,资源间相互消耗关系的量化与不同情景下的仿真模拟。研究中存在数据缺失、不一致,评估因素单一,缺少动态反馈机制,难以真正应用到政策调控中等问题。因此,数据整合、模型集成、风险评估与动态调节、提高韧性、城市尺度研究和智慧管理,均是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发展关注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7.
人员、物资、能源资源等要素在不同层级空间的频繁流动,持续重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并对国土空间安全产生影响。从流动性视角进行国土空间安全探讨,提出在活动承载安全、资源与生态安全基础上,应考虑要素流动与人类活动、资源环境的耦合性及其潜在风险。流动性与国土空间安全的关系可以从“流”空间与场所空间耦合、“供—流—需”协调与资源配置安全、要素流与国土空间系统韧性三个方面来表征。以生态、水、粮食、经济、社会等安全塑造为目标,立足于各类要素流对人地关系系统影响的不确定性,以及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极端条件下的流动性风险,通过合理引导资源配置、科学布局国土空间要素等手段,实现人类活动、自然环境系统之间的自适应与良性反馈调节,形成安全韧性的国土空间格局与框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需要进行要素流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耦合协调性分析评价,建立“形”与“流”结合的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分析方法,增强不同空间的功能弹性以适应要素流动和活动集聚的不确定性,建立供需协同的国土空间支撑体系。研究对提升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保障人类生存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恢复是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核心任务,研究石漠化生态恢复机理、优化生态系统功能、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和实现喀斯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石漠化治理的重要议题.通过对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四个层次生物多样性退化与恢复的关注,生物多样性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特征及表征指标,在石漠化生...  相似文献   

19.
微塑料对土壤水分入渗和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不同丰度(土壤干重的0.5%、1%、2%)和不同类型(PP、PVC、PE)微塑料对土壤水分入渗和蒸发的影响,采用室内土柱模拟的方法,阐明了不同丰度及不同类型微塑料对土壤水分累积入渗时间、土壤含水率、湿润锋和蒸发特性等的影响,其中A1,A2,A3、Q1,Q2,Q3和Z1,Z2,Z3分别代表PE、PVC和PP在0.5%、1%和2%丰度下的实验编号.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和不同丰度下的微塑料对土壤水分入渗和蒸发存在显著差异,同类型条件下随着微塑料丰度增大,累积入渗时间显著增加,而类型不同丰度相同微塑料赋存条件下,PP实验组累积入渗时间>PVC实验组累积入渗时间>PE实验组累积入渗时间>空白实验组累积入渗时间;赋存微塑料条件下土壤含水率最大值基本呈现于土层深度10~25 cm处,空白组CK出现在20~25 cm处;相同入渗时间内土壤湿润锋运移距离和湿润锋运移速率随微塑料丰度增加而减小,当入渗时间为60 min时,A1、A2、A3,Q1、Q2、Q3和Z1、Z2、Z3湿润锋运移距离较CK分别减少4.38%、8.76%、10.58%,7.30%、10.22%、14.60%和10.95%、13.14%、15.33%,其中PP微塑料的影响最为显著;微塑料赋存对土壤水分蒸发产生抑制作用,同类型微塑料下土壤的累积蒸发量随丰度的增加而减小,在蒸发27 h时,添加2%丰度下PP、PVC和PE微塑料的实验土柱累积蒸发量比CK分别减小22.9%、19.4%和13.3%,Rose蒸发模型更能较真实地反映微塑料赋存情况下土壤累积蒸发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研究可为微塑料赋存条件下土壤水分运移的变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探究了剩余污泥(SS)、餐厨垃圾(FW)、玉米芯(CC)、甘蔗渣(BG)4种不同基质生物炭对厌氧生物处理餐厨垃圾效能的影响,对厌氧污泥的关键酶活性、微生物群落分布以及代谢途径等微生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厌氧反应器分别加入4种生物炭后,COD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9.49%、23.16%、29.42%、40.32%;傅里叶红外分析表明,投加SS生物炭组出水中羟基、酰胺基以及C-O-C伸缩振动峰减弱.4个厌氧反应器中厌氧污泥的乙酸激酶活性分别为0.40,0.42,0.96,0.98 μmol/g,表明投加CC与BG生物炭促进了餐厨垃圾的厌氧水解酸化过程;厌氧污泥胞外聚合物的蛋白质/多糖之比分别为0.415、0.56、1.89、2.8,投加CC、BG生物炭提高了污泥的稳定性.4个厌氧反应器中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厚壁菌门为主要菌群,投加BG生物炭促进了变形菌门与厚壁菌门的生长;对于古细菌而言,甲烷杆菌属与甲烷丝菌属为优势种群,SS组的甲烷杆菌属丰度最高(53.48%),而BG组中甲烷丝菌属丰度最高(42.72%).KEGG功能分析表明古菌及细菌均以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为主;而投加BG与SS生物炭后,微生物膜运输水平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