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本研究分别利用2019年、2020年第一季度河北省国省道交通调查站监测数据,计算了两年国省道机动车逐日交通量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省道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与2019年相比,2020年第一季度河北省国省道交通量同比下降38.1%,单位公里CO、VOCs、NOx、PM2.5、PM10排放强度分别同比下降31.3%、32.7%、19.1%、20.2%、20.0%.从不同公路类型来看,2020年第一季度,普通公路交通量持续下降,国家高速和省级高速交通量在3月出现回升,分别同比增长5.6%、37.2%,且货车增速高于客车.2020年春运期间,客车、货车总交通量分别为去年同期的44.2%、51.0%,国省道CO、VOCs、NOx、PM2.5、PM10的排放强度分别是去年同期的51.4%、50.6%、52.6%、52.3%、52.3%.从2月14日开始,客车、货车交通量开始逐步回升,到3月底,国省道总交通量恢复到了去年同期的46.6%,其中,客车是去年同期的34.5%,货车是70.3%.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新冠疫情发生后广州市实行疫情防控政策对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利用广州市2019年12月1日—2020年2月29日的空气质量指数数据及广州塔垂直梯度观测站实时监测的PM2.5、PM1.0、NOx、O3、SO2和CO等污染物浓度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污染物特征雷达图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了疫情前后大气污染物的垂直分布、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实施疫情防控政策后,除O3外,其他组分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NOx下降幅度最大为68.5%,且浓度随着高度上升而降低;其次PM2.5下降39.5%,但PM2.5浓度随高度下降幅度不明显;相反地,O3浓度升高了18.0%,且浓度随着高度上升而增加.研究发现,疫情防控期间NOx浓度的减少导致了O3浓度的积累,从而增强了大气氧化性,促进了高空中二次气溶胶的生成.综上,疫情管控期...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2020年初新冠疫情严控措施对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选取1月25日~2月10日(疫情严控期)南京及周边省会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与5a同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疫情停工期间,降水量同比下降,大气扩散条件为近5a较差水平,但除O3浓度不降反升外,其他主要污染物PM2.5、PM10、SO2、NO2...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北省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等人为源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大幅削减。为了科学评估疫情期间空气质量改善与污染物减排关系,根据烟气连续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数据计算得到,疫情管控期间,湖北省重点行业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和烟尘(PM)日均排放量分别为6.8、35.4和80.3 t/d,较管控前下降41.9%、34.7%和47.6%,其中电力、水泥、化工、陶瓷行业排放下降幅度较大。武汉市重点行业PM、SO2和NOx日均排放量较疫情管控前下降18.3%、23.2%、21.7%。通过空气质量模拟量化了气象条件变化及污染减排对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发现疫情期间武汉市PM2.5浓度的下降均为污染减排贡献,气象条件反而会加剧PM2.5污染;疫情期间臭氧浓度有所上升,其中污染减排对臭氧平均浓度上升的贡献占比为52.5%,气象条件的贡献占比为47.5%。  相似文献   

5.
为评估极端污染减排情境下广州市大气污染物的响应特征,结合气象要素和出行指数,分析了2020年新冠疫情停工前后大气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2020年疫情停工期(1月24日—2月9日)气象条件与2017—2019年同期相比,大气水平扩散条件未见显著性差异,湿清除条件较好,生成O3的光化学反应条件较差,NO2、PM10、PM2.5、SO2和CO浓度达2017年以来同期最低值,O3浓度则处于2017年以来的次低值。相似气象条件下,全市6项大气污染物在停工期的浓度均比停工前和复工期低。其中,NO2、PM10和PM2.5对疫情管控的响应较灵敏,SO2和CO的响应较弱;由于受气象条件和气态前体物的共同作用,O3浓度在停工前后的变化显得较为复杂,变化幅度较小。城区大气污染物对管控的响应比郊区大,而在大气污染排放较为集中的工业园区,响应比城郊区更加灵敏。对严控措施响应较...  相似文献   

6.
利用机器学习模型控制气象因素影响,定量分析了疫情期间污染源减排对咸阳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发生疫情情景相比,疫情期间咸阳PM2.5、PM10、SO2、NO2和CO浓度分别下降19.3%、26.0%、13.4%、60.1%和9.1%,NO2降幅最大,SO2和CO降幅较小,O3浓度不降反而上升50.9%.在一次排放...  相似文献   

7.
基于福州市2017—2021年大气常规污染物(PM10、PM2.5、SO2、NO2、CO和O3)小时观测数据,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年度、季度、新冠疫情前后)福州主要污染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7—2021年福州市6种大气常规污染物年均浓度整体上均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最大的是NO2(10.3%),其次是SO2(8.3%).由于复杂的生成机制及较高的温度和较强的太阳辐射,福州春季、夏季和秋季O3浓度较高且差异不大.除O3外,其他污染物具有显著季节变化特征(春季>冬季>秋季>夏季).5年间福州空气污染物日均浓度变化幅度趋于平稳,全年大气环境状况愈加优良.新冠疫情发生期间(2020—2021)福州空气质量指数(AQI)年均下降率是疫情前(2017—2019)的2.2倍,疫情管控期间相较管控前PM10、PM2.5、NO2  相似文献   

8.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5):154-161
文章利用冬季空气质量指数、大气污染物浓度、气溶胶质量浓度、降水pH值以及地面气象要素、NCEP、ERSST_V3、GBL等资料,对岳阳市区新冠疫情前和疫情期间以及历史同期大气环境的变化进行对比,并对2次气溶胶质量浓度增长过程的气流后向轨迹及边界层扩散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疫情期间除O3外,其他污染物浓度均减小,且空气质量明显提升。主要是PM10、PM2.5、NO2浓度历史罕见减小导致的。疫情前和疫情期间酸雨频率基本相当,降水的酸性强度均为历史最弱。疫情期间气温明显偏高且偏东北风频率减小而偏南风频率增大、偏南风风速增大。疫情前气溶胶质量浓度增长过程中2支气流均来源于北方并以回流的方式从偏南方向影响岳阳,而疫情期间一支气流来源于北方而另一支气流来自海上。气溶胶质量浓度低、外源输送弱且输送时间短等使得疫情期间气溶胶质量浓度增长过程中污染程度较轻。近地层偏东北风频率减小而偏南风频率增大导致疫情期间气溶胶质量浓度增长幅度较疫情前偏小。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作为重要的公共卫生设施,城镇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在保障城镇水安全方面的作用尤为关键。针对新冠病毒在城镇水厂的潜在传播途径,从闭环流动和开环辐射视角判别了风险环节和关键位置。阐述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城镇水厂可采取的保障措施,并对其可靠性和功效进行分析。结合我国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的发展趋势,为完善水行业卫生安全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陈军辉  冯小琼  李媛  王书肖 《环境科学》2021,42(12):5594-5601
基于污染源排放调查、空气质量和组分站观测数据,利用WRF/SMOKE/CMAQ模式系统,分析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四川盆地除ρ(03)同比上升外,ρ(S02)、ρ(N02)、ρ(CO)、ρ(PM2.5)和ρ(PM10)均同比下降,下降幅度为8%~41%.②疫情期间成都市PM2.5组分与2019年同期相比,ρ(Cl-)、ρ(K+)、ρ(Si)、ρ(Al)、ρ(Ca)和ρ(EC)的占比均同比下降,说明疫情期间施工工地、机动车、工业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排放减少是ρ(PM2.5)下降的主要原因.③疫情期间,工业源S02、NOx、PM10、PM25和 VOCs排放量分别同比下降32%、31%、40%、39%和41%;成都市机动车车流量仅为正常时段的40.3%,车速提升19.7%,NOx、VOCs和CO日排放量降幅分别为44.7%、49.6%和38.0%,污染物的非等比例下降使得机动车排放贡献的大气氧化性进一步增强.④2020年疫情期间四川盆地气象条件同比不利,使得ρ(PM2.5)、ρ(NO2)、ρ(SO2)、ρ(O3)和ρ(PM10)分别上升2%、4%、23%、6%和8%,扣除气象条件变化影响后,ρ(PM2.5)、ρ(NO2)、ρ(SO2)和ρ(PM10)分别下降21%、45%、31%和30%,ρ(03)上升12%.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封城对南京污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后,为了有效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全国主要城市都相继停工停产,人类活动和污染排放强度大幅降低.本文针对新冠肺炎爆发前后南京地区污染排放变化,利用南京及周边地区的逐时污染观测资料,基于在线区域化学传输模式WRF-Chem和集合平方根滤波同化系统,在同时同化污染物浓度初始场和污染源排放的框架下,...  相似文献   

12.
受COVID-19疫情影响,我国各地采取了一系列封锁管控措施,由此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本文以成都市为例,分析了2020年上半年的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浓度特征,并重点对臭氧浓度变化及同期对比结果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表明:①与2019年同期相比,除O3外的5种污染物(NO2、CO、SO2、PM10、PM2.5)浓度均降低,降幅分别为13.60%、8.96%、6.30%、4.56%、1.80%,而O3浓度却异常升高,升幅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月(35.1%)和5月(36.1%).②2020年上半年,O3浓度高值出现时间较2015—2019年提前,气象条件较有利于臭氧的生成.100 hPa和500 hPa位势高度为正距平,气温、日照时数较往年升高,相对湿度和降水量下降,以静小风为主.③2020年4月25日—5月6日臭氧污染持续时间长,主要是由于复工复产导致臭氧前体物排放增加,以及稳定的天气形势,使成都长时间处于高温(>30℃)、低湿(40%~60%)、静小风(1.3 m·s-1)等不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气团后向轨迹和污染潜在源区表明研究区受到来自成都偏东一带及川南地区高污染气团短距离输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2+26”城市在疫情期间的减排效果,基于NAQPMS模式和情景模拟的方法,分析了2020年1~3月及疫情前后空气质量特征,对气象、重污染应急减排措施及社会经济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和研究的不确定性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2020年1~3月,“2+26”城市空气质量级别优良率为59.6%,同比上升i0.9%;PM...  相似文献   

14.
自2017年《广州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实施以来,广州空气质量大幅改善并于2020年首次实现全面达标,评估《规划》中本地污染减排措施实施成效可为后续大气污染防治提供参考.本研究基于各种减排情景的排放核算结果,综合运用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和数据融合技术,量化评估了本地污染减排措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周边排放控制及气象条件变化4种影响因素对2017—2020年广州市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评估结果显示,本地污染减排措施是2017—2020年SO2、NO2、PM10及PM2.5浓度下降的主导因素,其浓度削减贡献分别为53.58%、31.60%、34.24%及30.82%;疫情防控工作的浓度削减贡献在初期较大,但在后期随着复工复产而减弱;周边减排空气质量改善效果弱于本地污染减排;气象条件变化对各污染物浓度下降均存在正贡献,且对O3浓度削减的贡献(81.96%)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针对2020年2月8—13日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京津冀地区一次持续的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利用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和欧洲中心ERA5数据,从环流背景、温度平流变化、地面气象要素和边界层风场分布等方面,分析了本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气象成因。结果表明:1)本次过程大气环流稳定,污染前期高空以西北气流为主,10日开始陆续有短波槽东移,850 hPa及以下转为偏南风,地面多次出现闭合低压,气压场整体较弱,天气形势静稳。2)中部地区冷空气活动不显著,大部分时段中低层为暖平流或弱冷平流。逆温出现次数明显偏多,且逆温层厚度和强度均大于南部,污染物不易扩散。3)中部地区地面风力较小,且边界层1 000 m以下风向较不稳定,通风性能差,加之南部污染物输送,导致该地区及周边重污染加强。4)重污染区域与地面辐合线分布相一致,出现在地面辐合线和湿区的北侧。5)对比2014年2月京津冀重污染天气过程,本次过程气象要素更加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但防控减排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6.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暴发后,中国多地实施了严格的管控措施,导致污染物排放量明显下降.但在减排实施的情况下,京津冀PM2.5等污染物浓度较过去5 a同期却明显增长,出现了两次PM2.5重度污染事件.利用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发现,相对于过去5 a, COVID-19管控期间京津冀地区的气象场表现为偏高的相对湿度、偏低的边界层高度和边界层内异常的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颗粒物的吸湿增长和二次转化,不利于污染物垂直方向上的扩散.此外,利用WRF-Chem模式开展敏感性试验发现,在京津冀中部地区气象场的变化导致2020年管控期间ρ(PM2.5)升高了20~55μg·m-3,升高比例高达60%~170%.进一步利用过程诊断分析法得出,增强的气溶胶化学过程和不利的湍流扩散条件是2020年COVID-19管控期间PM2.5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在当今减排的大背景下,边界层高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可能成为预报预测京津冀地区PM2.5污染事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采取了一系列防控举措,坚决遏制疫情蔓延扩散,取得了积极成效。保障公众健康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环境与健康工作作为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很多方面同疫情防控工作具有共性,我们需要从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提高应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本文分析了开展环境与健康工作的重要意义,梳理总结了环境与健康工作应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借鉴的宝贵经验,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一步加强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