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2007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相关的经济指标数据,从经济发展、能源工业产值占相应省区GDP的比重等方面分析了2007年中国各省市区能耗现状,结果发现:我国经济较发达的省区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较低,经济较落后的省区这两种能耗指标较高;能源工业产值占相应省区GDP的比重越大,这两种能耗指标值越大。由此建立单位GDP能耗或单位IAV能耗与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工业产值占相应省区GDP的比重三者之间的结构模型,同时基于单位GDP能耗和单位IAV能耗,分别将中国各省区分为4种类型,并构建了二维矩阵表,据此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十一五节能目标出发,利用2006~2010年全国30个省区的统计数据,分析了各省区节能效率及绿色距离的变化。结论如下:(1)依据各省区单位GDP能耗、单位IAV能耗和单位GDP电耗数据计算它们的节能量与节能效率,结果发现各省区节能量与节能效率差异较大;(2)利用单位GDP能耗与单位IAV能耗、单位GDP电耗的面板数据,确定了生态省建设的单位IAV能耗、单位GDP电耗标准分别为1.513 7tce和95547度;(3)依据能耗绿色距离和生态化实现度公式,分析了各省区能耗绿色距离和生态化实现度的变化。既是对过去5 a各省区节能效率的回顾性评价,同时也为未来5 a各省区节能降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已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能源政策体系和多元化的能源政策目标,其中新能源开发类政策、节能类政策以及传统能源转型类政策作为三类较为主要的能源政策,分别对应能源领域开源、节流与转型的政策目标。为探明三类能源政策作用工业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力、政策时效性以及政策覆盖面,本文选取单位GDP能耗作为工业绿色经济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构建能源政策作用工业绿色经济发展的计量模型,由Cobb-Douglas生产函数,将经济结构、资本与劳动力水平、地区环境治理水平、国有能源比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在此基础上,使用31个省份2007年至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区域实证检验三类能源政策以及各控制变量对中国工业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实证结果表明,各因素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下:(1)开源类、节流类、转型类政策都有效促进了中国工业绿色经济发展,其中开源类政策和节流类政策的政策效力较强;(2)开源类、节流类政策的时效性强,但开源类政策更多具有短期效果,节流类政策具有持续性,转型类政策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3)分区域来看,节流类具有最广的政策覆盖面,在西部地区,各类政策的起效存在一年的时滞;(4)环境治理对工业绿色经济发展影响显著,治污投资比对中西部工业绿色经济的影响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目前的国有能源工业规模对于工业绿色经济发展具有抑制作用。因此,本文建议应进一步推进转型类政策的合理制定,加强其政策有效性;对于西部地区,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培养有良好政策反映度的工业环境;最后,促进中国能源产业从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少数民族地区同胞收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固体废物问题逐渐凸显,并将会成为未来制约民族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本文借助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分析1995年-2012年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均GDP以及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情况,发现整个少数民族省区整体上呈经济增长与固体废弃物污染量间存在正相关趋势,表明各少数民族省区工业固废污染量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得到有效的控制,各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早日获得倒U型发展曲线:1加快经济转型,降低第二产业比重,避免过度依靠传统的资源开发型工业,针对由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转移而来的污染密集企业需要严格把关;2共享经济发达地区技术进步,发展循环经济;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及监管力度,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气污染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1981-2005年环渤海三省二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人均实际GDP以及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等两个污染控制变量的年度数据,建立panal data模型,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否存在以及什么因素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实证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呈现整体向上倾斜的倒"N"形的曲线特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经济规模的扩大和重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废气排放污染呈现出持续恶化的趋势:恶化速度可能存在一个先相对减缓、后加速、然后相对减缓的过程,这不同于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饲"U"假说;就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环渤海地区尚未达到环境压力得到改善的转折点:产业结构的转换对工业废气污染产生显著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没有显著地加剧环渤海地区的工业废气污染,FDI导致的污染产业国际转移现象没有在这一地区发生;不同省市的个体影响具有一定的差异;工业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及其二次项、三次项之间存在面板协整关系,实证结果是稳健可信的.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时期碳市场逐渐受到我国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7个省市成为建设碳市场的试点。碳市场形成的碳价格会在短期内导致相应行业、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力受到影响。采用与国际研究可比的方法,基于我国现有的分行业能源消费数据测算出行业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碳排放以及用电产生的间接碳排放,以及2007年投入产出表提供的分行业增加值数据,测算出不同碳价格导致的不同行业的碳成本及占增加值的比重。分析表明,如果我国碳价格水平与发达国家目前的碳价格相近,例如150元/t CO2,那么在各行业中所引起的额外碳成本占行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的行业累加起来,其占GDP的比重达到14%,比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影响范围(1%左右)高出10倍。若与发达国家在当前碳价格下的影响程度相近,我国目前碳价格水平最高不能超过40元人民币/t CO2。  相似文献   

7.
运用2000~2007年武汉城市圈各城市经济增长的宏观基本数据,分别从绝对差距、相对差距、收敛性等角度,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间经济增长的差距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在考察期间都是逐年扩大的;〖WTBX〗δ 收敛和绝对β 收敛的实证检验,都证明各城市间的经济增长趋于发散;在加入了反映该城市圈经济增长差异的经济结构变量和产权结构变量后,构建的3个模型检验都证明了其存在条件β〖WTBZ〗 收敛。且农业产值比重和国有企业职工所占比重与各城市经济增长之间负相关,两项指标越大,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越慢;而工业产值比重则与各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工业化进程越快的城市,其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缩小各城市经济增长差距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低碳试点是实现中国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旨在探索和推广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低碳建设的做法及经验。客观评估低碳省区试点政策效果,有助于更好积累和推广省级层面的低碳建设经验,进而全面推进绿色化进程与生态文明建设。作者基于2000—2017年中国26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从人均碳排放和碳强度两个方面,对辽宁、广东、陕西、湖北、云南和海南等6个“低碳省区”试点政策的净碳减排效应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通过安慰剂检验和双重差分(DID)估计对政策效应的稳健性进行验证和补充分析。研究发现:低碳省区试点政策下,辽宁和湖北的人均碳排放和碳强度均显著下降,即政策效应双有效;广东和云南的人均碳排放显著下降,而这两个省区的碳强度变动并非源于低碳试点政策;低碳省区试点对陕西和海南的碳减排均无效,相反,这两个省区的碳强度以及陕西的人均碳排放显著上升。分析认为,导致各省区净碳减排效应异质性的因素有以下四点:①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越低,越有利于人均碳排放控制;省区经济水平越高,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越高,越有利于碳强度控制。②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叠加有效促进碳减排。③政策实施前,省区人均碳排放和碳强度指标越低,其减排空间越小,减排难度越大。④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惯性作用会长效推进碳减排。有鉴于此,提出以下建议:在省级层面合理布局低碳产业,特别是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有效降低能源消费;推动人均碳排放和碳强度较高的省区率先减排;加大对经济欠发达省区的节能减排资金与技术支持;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与完善,形成长效的低碳发展机制,实现生态绿色和经济增长和谐共赢。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协整分析理论,论证了资本存量和城市化率是影响中国GDP的两个变量。运用建立的GDP模型。对中国未来的GDP进行了情景分析。我们比较了德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能源消耗的历史和现状。对中国未来单位GDP的能源需求作出了情景假设,构建了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有利的能源需求情景一环境友好情景。在这一情景下,到2050年。一次能源总消耗量达到43.1亿tce(吨标准煤);人均能耗为3.06tce。是中国2005年人均能耗的1.8倍,是日本2003年人均能耗的51%。在这一情景下。中国2050年单位GDP的能耗虽然比2003年的德国要低20%,但比2003年日本的单位GDP能耗仍高出37%。我们认为.只要艰苦努力。这一情景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但是。节能减排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不但涉及制造业能耗.还将越来越多地涉及生活能耗。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背景下投资效应的社会核算矩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万亿财政刺激性投资将对中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如何定量测算财政投资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对于投入产出分析,社会核算矩阵乘数分析可以更全面深入地分析收入的再分配效应.本文扩展建立了2005年中国能源社会核算矩阵,使用社会核算矩阵乘数分析定量测算了2008年第四季度1 000亿元财政投资对各部门总产出、GDP、就业增长、能源需求量和单位GDP能耗的影响效应.测算结果说明这一投资将促进各部门总产出增长3 798.83亿元,GDP增长1 444.34亿元,能源需求量增加1 369.46万t标准煤和就业增长88.58万人,也将促进单位GDP能耗降低和产业结构优化.最后,本文提出今后投资应进一步注重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以减少刺激经济的紧迫性和经济结构调整之间的矛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1995-2010年我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为研究对象,在全要素框架下测算并分析了我国各省份的CO2排放绩效、减碳潜力和减碳规模,并研究了CO2排放绩效变动的驱动因素。结论认为,我国各省区CO2排放绩效差异较大,CO2排放绩效较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CO2排放绩效较低的省份主要以中西部板块的落后省份为主。减碳潜力和减碳规模测算结果表明,完成2020年单位产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的行动目标,只有上海、北京、广东、海南、福建、黑龙江、湖南等少数省份能够完成该目标,山西、河北、内蒙、辽宁、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是重点监控省份,中西部板块的落后地区是重点监控地区。CO2排放绩效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表明,加大政府环保力度、提高研发投入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于CO2排放绩效提高将会起到积极作用;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资本/劳动比上升和进出口贸易所占比重增加不利于CO2排放绩效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将能源消耗强度和CO2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实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自主减排目标是中国今后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十一五"期间,中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累计节能量达到6.3亿t标煤,CO2减排量达到14.6亿t,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单位GDP的能耗强度和碳强度下降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上升还将是中国当前和未来很长时期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特征。根据历史数据分析,GDP增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都会对中国的碳减排产生重要影响。GDP增速高必然呈现高能耗、高排放的特征。经济结构方面,影响能耗和碳排放的是GDP(最终需求)的组成变化,即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的变化。由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较大比重以及重化工产业长期存在,除了继续依靠技术进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外,必须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贡献。能源结构对节能和碳减排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资源禀赋不平衡、供需分布不平衡、消费种类不平衡。文章提出实现碳减排目标,必须控制和达到以下关键指标:控制GDP增速在6-8%之间;调整出口结构,提升服务贸易比重至30%左右;提高第三产业比例至47%以上,控制高能耗工业比重在22%以下;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至15%。此外,实现碳减排目标还必须:充分认识碳减排对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不同区域碳减排工作的分类指导;提前部署重大低碳技术和重点领域技术研发;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和生活方式等。研究表明,中国实现2020年CO2自主减排目标还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分析北京市1990-2012年间终端能源消费总量以及主要能源的消费量,研究了北京市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特征以及终端能源消费的直接碳排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时间段内,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1.65倍,占据北京市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较大的煤炭消费量占总能源消费量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油类、天然气和电力消费量所占比例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北京市单位GDP碳排放量、单位能耗的碳排放量及人均碳排放量都呈下降之势,碳排放总量在1990-2007年间逐年增长,在2008-2012年间逐年下降,总体上增加了20.3%。通过对煤炭消费比例和碳排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煤炭消费比例减少,单位能耗碳排放量就随之减少。  相似文献   

14.
将基尼系数这一福利经济学概念引入松花江流域水污染物负荷分配过程,综合考虑水循环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因素,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水平、水污染治理水平和资源禀赋差异角度出发,遴选出人均GDP、重污染行业总产值比重、人均水污染物产生强度、工业水污染物去除率、生活水污染物去除率、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国控劣Ⅴ类断面占比7项指标,以COD及NH_3-N负荷为控制因子,辅以贡献系数这一表征外部不公平性参数,构建了以基尼系数为度量标准的流域水污染负荷优化分配模型,并据此制订了松花江流域33个控制单元基于公平性的水污染负荷分配方案。研究表明,2012年松花江流域基于7项指标的基尼系数值均大于0.4,超过了基尼系数合理警戒线,说明流域控制单元间COD及NH_3-N排放在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其中松花江干流和第二松花江流域是不公平性特征最为突出的两个流域。在Lingo模型优化分配得到的2020年流域各单元COD削减方案中,单元21的年削减量最大,为1.82万t/a,单元10的年均削减率最高,达8%;在相应NH_3-N削减方案中,单元21的年削减量及削减率均为最大,分别达到0.08万t/a及8%。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一个新的评估城市生活能耗管理水平的方法,使用影响城市生活能耗的客观因素对城市进行分类,并为不同类型城市设计能耗标杆体系,以解决城市间能效可比性及能效目标针对性问题。地区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情况、城市化程度、科技水平均为影响城市人均生活能耗的客观因素。本文运用单因素多阶段及AdaBoost分类两种方法将全国城市分为:采暖-高产值、采暖-低产值、非采暖-高产值、非采暖-低产值四类。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生活能效评估结果表明:两类高产值地区的人均生活能耗水平显著高于两类低产值地区,而采暖地区人均生活能耗由于快速增加的住宅供热能耗而逐年攀升。2006—2015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均生活能耗均值年均增幅为7.08%。在四类城市中,采暖-高产值地区由于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及供热需求,生活能耗水平稳居各类城市首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110%;非采暖-高产值地区增速平缓,且自2014年起出现下降趋势;采暖-低产值地区目前生活能耗总量较低,但巨大的供热能耗需求导致其年均能耗上升速度高达10.19%;非采暖-低产值地区能耗持续处于最低位置,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约30%。在生活能源消费结构方面,不断增长的住宅供热面积导致集中供热能耗占生活能耗总量的比例于2015年上升至44.90%,已成为限制生活能耗管理水平提高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城市之间经济联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采用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选取2002、2007和2012年的就业人口数、GDP以及山东省主要城镇公路里程等数据,对山东省17城市的经济联系量、城市间经济联系隶属度进行测算。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山东省各主要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绝对量保持增长;各城市的占总体比重隶属度结构在2002-2007年存在较大变化,2007-2012年基本不变。济南、淄博、威海等城市比重下降,与其他城市联系总体有所减弱;菏泽、济宁、聊城、临沂比重上升;主要形成"济南-泰安、淄博-济南-东营-潍坊;烟台-威海市;枣庄-临沂市"三大经济联系紧密带的格局。从山东省总体空间范围来看,中、北部城市间联系紧密,而西部和沿海城市之间联系较弱。本文最后对山东省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出了相关启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工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领域,工业节能则是衡量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不同的工业行业的能耗效率是不一样的,优化工业结构即增加能耗效率高的行业的比重而降低能耗效率低的行业的比重会产生一定的节能效果;提高工业行业的能耗效率能够产生明显的节能效果,而科技进步则是提高能耗效率的主要途径。循环经济的外部性原理说明,具有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因为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经济活动主体缺乏投资热情,这类经济活动会存在发展动力不足的现象。工业节能如果是存在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则也会存在发展动力不足现象。工业节能的正外部性会表现在工业节能和工业的利润总额之间的关系上,即工业节能并不能促进工业利润总额的增长,两者甚至会有负相关关系。在上述论断的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中国工业结构变动的节能效果以及工业节能和工业利润总额的关系。方便起见,将工业节能的途径区分为结构调整节能和循环经济节能两类,分别探讨两类途径对中国工业节能的作用。依据循环经济与科技变革之间的关系,将工业行业分为A类循环经济行业和B类循环经济行业,并推断A类行业的节能量同利润总额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B类则呈负相关,进而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技术验证上述论断。如果工业节能具有正外部性,则B类循环经济行业应该明显多于A类。研究结果表明:从2006年至2013年,中国工业结构调整的节能效果非常微弱,中国工业节能主要是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取得的;循环经济具有正外部性,大多数行业的节能量与利润总额呈负相关关系;A类和B类工业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动力存在明显差异;科技进步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本研究建议,政府在推进工业节能工作的时候,应实施有差别的产业政策,相比于A类循环经济行业,对B类循环经济行业应给予更多政策优惠;提供循环经济补助资金和发展循环经济公共技术是提高工业节能效果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8.
我国能源节约战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中国万美元GDP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3至11倍。节能潜力很大。其中工业部门是我国的能源消费大户。其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其节能潜力也居第一位。20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GDP是3000美元,按届时人口15亿计算,全国GDP为49500亿美元,所需要的能源总量是33亿t标准煤,万美元GDP的能耗是6.67吨标煤;人均能耗是2.13吨标煤。只要政策选择适当。我国完全可以以当初发达国家一半的能源供应实现其相应的人均经济发展目标。为此,我们需要继续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推动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机制;加快制定与《节约能源法》配套法规,引导和规范用能行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13个城市群、共计125个城市或开发区。本文以这13个城市群2013年主要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和相关经济变量为观测样本,分别从人口密度、城镇化率、GDP、二产份额、工业增加值、用电量6个方面研究其对区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的驱动作用。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城镇化率、二产份额、工业增加值与主要空气污染物排放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统计相关关系。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EKC曲线已经出现拐点,随着人均GDP增加,这两类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会逐渐下降。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与用电量弱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下的能源利用效率涵盖的范围较广,对其进行评价时仅仅依靠单个指标是不够的,需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能源、经济和环境3个子系统、12个指标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2005-2012年间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进行了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最大的指标分别为工业用能比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以及终端消费煤炭量占比;分析建议我国主要节能政策导向应集中在提高工业内部能源利用效率上。此外,本文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与传统能源效率评价方法呈现较好的一致性,且本体系评价方法、结果更为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