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河岸带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详细的植物群落调查资料,对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河岸带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岸带维管束种类在科级水平上占神农架的65.8%,在属级水平上占47.3%,在种级水平上占26.7%。河岸带植物区系的性质为温带特性,与神农架地区种子植物属的性质相一致。河岸带这一独特自然景观的植物区系在整个区域自然景观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在香溪河流域河岸带中,维管束植物种类较丰富,分布着大量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类,表明河岸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长江上游滇西北地区植物区系组成及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上游滇西北地区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利用最新的文献数据,结合过去5 a的野外考察成果,分析了滇西北地区的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滇西北地区拥有种子植物6 559种,分属于205科,1 281属。滇西北地区以04%的国土面积,拥有我国种子植物科数的74%,属数的41%和物种数的20%。同时也以10%的土地面积,拥有云南地区种子植物科数的77%,属数的55%和物种数的43%。在热带区系组成方面,比重较大的分布区类型为泛热带分布(165%)和热带亚洲分布(122%);在温带区系方面,北温带分布和东亚分布所占比重比较高,分别为193%和145%。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所占的比重非常接近,分别为47%和53%,表现出强烈的区系过渡性,这可能与地层抬升、板块漂移和温性植物类群的迁入有关。温带区系比重略高于热带区系,说明该区域的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温凉性质,这与滇西北地区相对温凉的气候环境是一致的。科的分化强度为63;属的分化强度为51。研究区域内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与其复杂的生境、强烈的区系过渡性和区系分化是一致的。滇西北地区可能是验证、发展各种生物多样性假说的理想场所。因此,滇西北地区的植物多样性不仅值得人们关注和保护,而且也值得研究和探索。与滇东北的药山自然保护区相比,滇西北地区拥有更高比重的热带亚洲成分,这可能与古南大陆的“掸邦 马来亚”板块的位移和旋转有关。滇西北地区与滇西南的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在植物区系高级分区和系统进化的起源上具有一定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田中线”的真实存在。联系滇西北地区植物区系与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节点可能是研究区域内的独龙江地区.  相似文献   

3.
河岸带是河流-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交错带,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基于植物群落的野外标准样方调查,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的多元分析方法,对赣江河岸带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与排序。TWINSPAN将所调查的109个样方分为7组。DCA排序将TWINSPAN分成7组的第1和2组合成了一个植被类型,其余类型与TWINSPAN分类的结果比较一致。结合分类与排序结果,可将赣江河岸带植被分为6个植被类型:河岸带草丛、河岸落叶阔叶群落、河漫滩草甸、河岸常绿阔叶林、河岸针阔混交林、岗地马尾松林,这6个植被类型在赣江河岸带有明显的分布格局。赣江河岸带植被为典型的隐域性植被,然而其物种组成又兼具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的烙印。受人为活动影响,河岸带植被结构及其功能均发生退化。因此,亟需加强河岸带恢复重建和生态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4.
长江上游玉龙雪山植物物种多样性形成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龙雪山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丽江市,是界于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云岭山脉的主峰。南临丽江坝,东、西、北三面均为金沙江环绕,处于中国三大植物多样性中心之一的横断山区的核心地带,具有很高的植物物种多样性。该区有藻类植物31科72属196种,地衣植物17科20余种,在苔藓植物中有苔类45种、藓类130种,蕨类植物约有220 多种,种子植物有171科804属2 646种(不含栽培种及种下等级),其中中国特有种1 631种,占本区种子植物总数的61.46%。对玉龙雪山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形成进行了探讨,认为玉龙雪山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主要来源于3个第三纪古植物区系成分即古北大陆、古地中海以及古南大陆成分,其中以古北大陆成分为主。之后的新构造运动及第四纪冰期冰川的反复作用,形成了玉龙雪山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来源于以上3个古植物区系成分的植物物种在以后的进化过程中经过不断分化、发展以及与临近区域的交流,形成了现在丰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格局。  相似文献   

5.
2021年3~11月对长江中游低山丘陵区(宜都市)乡村聚落植物进行深入调查,共鉴定出植物171种69科147属,采用植物区系和频度指数分析该地区植物群落组成特征;针对乡村聚落不同生境类型分别进行调查,分析归纳出12种配置模式。结果表明:科级区系分布以热带分布为主,其中泛热带分布共35科,占总科数20.7%;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和北温带分布为主,分别为29属和28属,占该地区总属数的19.7%和19%;科、属的区系组成具有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优势科为菊科、蔷薇科、禾本科;出现频度较高的乡土树种依次为复羽叶栾树、构树、枫香树等。在此基础上,针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中乡村聚落植物树种选择与群落构建,从物种保护、生境维护、生态修复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长江中游低山丘陵区乡村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崇明岛共有区系植物55科157属198种,区系组成复杂,地理成分多样,涵盖全部15个分布区类型,具有明显的热带-温带过渡性质,落叶树种占木本植物种类的90.5%,属于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群落外貌及属的相似性系数分析表明,崇明岛植物区系更接近江苏宜兴,而与临近的大金山岛和佘山差别略大。此外,岛上还有栽培植物和外来植物共235种,其中蔷薇科、菊科、禾本科、豆科、木犀科等科的种类较丰富,以加拿大一枝黄花、臭荠、刺果毛莨、一年蓬、空心莲子草、大米草、互花米草等对当地植被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崇明岛植物群落结构单一,缺乏灌木层,草本层多为广布杂草,其植被资源可以根据功能划分为江防海防林、湿地植被、道路绿化带、庭院景观林、游憩林、大田作物及经济林、水源涵养林等7大类,其中江防海防林及湿地植被是崇明岛植被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提供了崇明岛新纪录野生及外来种子植物名录。  相似文献   

7.
2016~2017年分4个季节对赣江流域的淡水贝类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了赣江流域淡水贝类的物种组成、分布、区系相似性和物种受威胁因素,并提出相应保护对策。调查记录共记录淡水贝类2纲14科29属62种,包括江西螺类一新纪录种——卵圆仿雕石螺,其中腹足纲11科16属29种,双壳纲3科13属33种。中国特有种27种,分别为腹足纲6种,双壳纲21种;濒危物种23种,分别为腹足纲4种,双壳纲19种。从物种出现率看,河蚬、淡水壳菜、圆顶珠蚌、背角无齿蚌、铜锈环棱螺、梨形环棱螺、小管福寿螺为赣江流域的广布种。从区系相似性分析看,赣江干流和支流的淡水贝类分布差异较大,干流物种数明显高于支流。赣江流域淡水贝类资源受到人为活动(特别是挖沙作业、水体污染和过度捕捞)影响明显下降,应引起关注并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8.
为了弄清南岳自然保护区内藤本植物资源现状,对该区内藤本植物进行了多样性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野生藤本植物共计59科129属282种(含变种),其中蕨类植物有3科5属6种,双子叶植物有50科112属250种,单子叶植物有6科12属26种,裸子植物缺乏。该区地理成分复杂多样,科级地理成分有8个分布型,属级地理成分有12个分布型,种级地理成分有11个分布型,均以热带成分为主,温带成分占有较大比例,说明该区热带成分向温带渗透和过度的性质。藤本植物的生活型,以木质藤本占优势,为6064%,草质藤本占39.36%,一年生藤本占1441%。藤本植物的攀援类型分为4型9亚型,以缠绕类为主,占37〖JP2〗94%;其次为吸固类,占2305%,又可分为不定根类、吸盘类和寄生类3亚型;卷曲类占2093%,又可分为须卷类、柄卷类和枝卷类3亚型;刺蔓类最少占1809%,又可分为枝蔓类和钩刺类2亚型。该区藤本植物资源丰富,在垂直绿化与经济开发上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在于分析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植物资源类型和构成特点,探讨人工引种对植物资源成分的影响。通过实地考察、标本鉴定和查阅资料,统计该景区现有维管植物142科453属819种。其中,蕨类17科、27属、33种,裸子植物7科、16属、32种,被子植物118科、410属、754种。按性质和用途,划分为观赏植物、古大树木、珍稀濒危及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药用植物、材用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饲用植物、纤维植物9大类。对各种类型的资源植物进行了统计分析,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意义植物种类。记录了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和分布,分析了人工引种对景区植物的生活型及各类型植物资源比例的影响,以及该景区植物资源在武汉地区所占地位。结果表明,该景区植物资源丰富,面积仅占武汉市的0.96%,植物种类却达到全市48.75%。木本植物比例相对较低,草本及藤本高于武汉全市的平均水平。在自然分布植物中药用植物所占比重最大,而在人工引种植物中,观赏植物所占比重最大。针对园林观赏植物的引种,古树名木和珍稀植物的保护,以及入侵植物风险控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四川及重庆蕨类植物区系组成、特有现象和珍稀种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及重庆为我国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总计有52科,141属,约880种。鳞毛蕨科、蹄盖蕨科和水龙骨科是最重要的3个科,其种数占本区种数的50.5%,金星蕨科、中国蕨科和铁角蕨科在本区也有较多的种类分布。在本区主要的属为耳蕨属、鳞毛蕨属和蹄盖蕨属,它们的种数都超过50种,合计占本区种数的22.8%,其次有铁角蕨属、瓦韦属和毛蕨属,其种数都逾25种,而有近85%的属不足10种。热带成分的属在本区占53.9%,但它们的区系存在度不大;东亚分布的属占16.3%,其区系存在度相对较大;温带分布的属占12.7%。本区无特有科;仅光叶蕨属1个特有属,还有6个中国特有属;有387种为中国特有种,约占本区种数的44%。特有种的32%为本区特有,其余以与中国西南片区(占22.5%)和整个南方片区(占26.1%)共有为主。本区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蕨类植物有10种,其中1级3种,2级7种。  相似文献   

11.
江苏南京地区蜻蜓目(Odonata)昆虫区系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2008年对江苏南京地区的蜻蜓资源进行了调查,共发现蜻蜓目昆虫45种,隶属于8科29属。其区系组成的特点是:东洋成分占明显优势,有13种,约占总数的2889%;古北区的种类相对较少,只有5种,约占总数的1111%。研究分析了7个样地蜻蜓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WTBX〗H′)、均匀度指数(J)、优势度指数(D)和相似性系数(Cs〖WTBZ〗)。结果发现:蜻蜓物种丰富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紫金山(30)=老山(30)>将军山(24)>江心洲(19)>方山(18)>东庐山(13)>金牛湖(9);各样地的多样性指数排序为将军山(2.9298)>紫金山(2.9150)>老山(2.7258)>方山(2.6574)>江心洲(2.5478)>东庐山(1.9025)>金牛湖(1.6700)。其中,方山与东庐山的相似性系数最大(0.7742),金牛湖分别与紫金山和老山的相似性系数最小(0.4103)。  相似文献   

12.
以长江、黄河源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大尺度半分布式水文模型(VIC),结合江河源区气象站多年实测温度、降水数据,检验了VIC模型的适用性。模型能较好模拟江河源区地表径流,其Nash系数和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853 3和0.930 2(长江源区),0.889 2和0.924 8(黄河源区)。基于率定后的VIC模型,运用高分辨率的动力降尺度气象强迫资料,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江河源区径流量可能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未来30~50 a,长江、黄河源区年均径流量将分别增加858%、919%;未来80~100 a,长江、黄河源区年均径流量将分别增加1716%、721%。相对于2030~2049年而言,尽管年均降水增加006 mm/d,但是黄河源区2080~2099年径流量却将减少1.98%。运用植被情景假设及2030~2049年动力降尺度气象资料,模拟分析了植被变化对江河源区地表径流的影响。从4种地表覆被情景假设可以看出,林地地表覆被产生径流量最小,裸地最大。
  相似文献   

13.
分别于2008年10月、12月和2009年3月、8月对西藏雅鲁藏布江谢通门江段的着生生物和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检出着生生物12门104属,底栖动物3门26属。着生生物的密度和生物量以春季最高,分别为1 478 501.6 ind./cm2和45 912.8×10-4 mg/cm2,夏季最低,分别为1 037.1 ind./cm2和457×10-4 mg/cm2;而底栖动物的密度以秋季最高,为7 706.2 ind./m2,但生物量却以春季最高,为128 g/m2。着生生物和底栖动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性指数(J)均以夏季最高。其中,着生生物以硅藻最多,其优势属为等片藻和桥弯藻;底栖动物以摇蚊幼虫最多。研究表明,雅鲁藏布江谢通门江段着生生物和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和现存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差异,这可能主要与水位等环境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4.
近40年气候变化对江西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采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对江西省南昌、吉安、赣州3地近40年气候变化对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模拟了3地自然植被NPP在未来气候3种水热条件下的变化趋势。此外还以1980年江西全省自然植被NPP为例分析了自然植被NPP的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地近40年自然植被NPP平均值分别为1319 、1311和1320 t/hm2〖DK1〗·a,总体上都呈上升的趋势。 当年均气温增加2℃且降水量增加20%时,NPP值增加了149%~1585%;随着年均气温增加2℃且降水量减少20%,NPP减少了477%~516%;当年均气温增加2℃且降水量不变时,NPP增加了530%~569%。江西自然植被NPP区域分布特征由东、南、西3个方向向北呈放射状分布,随着地形由高山向丘陵、平原的方向变化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
大宁河春季浮游藻类“水华”及其营养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大宁河2004年春季和2005年春季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垂直分布、数量、生物量以及C含量的调查结果,并应用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对其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对大宁河蓄水后出现的富营养化现象和春季发生“水华”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同时提出了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建议。2004年春季,藻类优势种为美丽星杆藻〖WTBX〗(Asterionella formosa)、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里海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和新星形冠盘藻(Stephanodiscus neoastraea);2005年春季的优势种为实球藻(Pandorina morum)、空球藻(Eudorina elegans)、里海小环藻(Cyclotella caspia)和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WTBZ〗。2004年和2005年的细胞密度、生物量和C含量分别平均为171.1×105 cells/L,12.2 mg/L,1 732.2 μg C/L和113.1×105 cells/L,10.1 mg/L,1 395.9μg C/L。对2005年春季熊猫洞采样点“水华”水进行生物测试的结果表明,P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研究认为,控制大宁河沿岸带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并减少由于农田地表径流所带来的营养输入是防止该河加重富营养化和发生“水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大都市带人口容量与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推动长三角都市带人口稳定扩容,寻求提高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的途径。基于国外已经成熟的大都市带,认为产业集聚规模、资源支撑条件、环境承受能力是影响大都市带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根据预测,长三角都市带未来的人口规模为107亿~117亿。通过对支撑长三角都市带经济-人口容量的资源环境要素分析,认为扩大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容量,关键在于提高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认为未来经济发展所需各类用地保障程度的高低、战略性矿产资源供〖JP2〗给能力的强弱以及区域环境容量的大小是影响长三角都市带人口容量大小的关键因素。建议在国家层面通过土地政策的调整提高长三角大都市带各类功能用地的保障能力,通过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制度等方式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供给能力建设,同时在长三角大都市带地区率先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相似文献   

17.
港口后勤区域是港口功能的重要拓展空间,已成为影响港口物流运营效率的重要因素。运用ARCVIEW网络分析模块,从交通运输成本的角度,通过分析港口后勤区域候选点到直接腹地、间接腹地的运输成本,以及各候选点的综合运输成本进而对外高桥港口后勤区域区位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至港区的运输成本系数为0.381 4、0.275 9、0.319 5和0.211 8,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到直接腹地的运输成本系数分别为1.107 93、1.136 49、1.085 24和1.109 76,处于偏低水平;到间接腹地的运输成本系数分别为0.874 5、0.935、0.825 4和0.874,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到腹地的运输成本系数分别为0.944 5、0.995 4、0.903 4和0.944 7,整体处于中等偏弱地位。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到港区和腹地的综合运输成本系数分别为0.663、0.635 7、0.611 4和0.578 2,综合区位条件较好。今后,随着外高桥港区货运量的增加,保税物流园区应该向东南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退田还湖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钱粮湖垸为例,研究了洞庭湖退田还湖区的林地(Ⅰ)、园地(Ⅱ)、旱地(Ⅲ)、水田(Ⅳ)和荒地(Ⅴ)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养分含量、养分库综合指数以及养分相关性。研究表明:土壤养分分布的表聚效应明显,0~5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40~32.32 g/kg,全氮、水解氮含量为2.23~9.71 g/kg、12.95~112.00 mg/kg,全磷、速效磷含量为29.50~69.35 g/kg、4.15~75.68 mg/kg,全钾、速效钾含量为603~3069 g/kg、37.70~217.50 mg/kg;林地土壤全氮含量最高,有机质含量最低,水田有机质、全钾及速效磷含量均最高,旱地水解氮含量最高,而荒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及水解磷均最低;土壤养分库综合指数变化范围为24.33~295.93,排序为IⅣ(231.96)>IⅢ(193.46)>IⅡ(70.90)>IⅠ(59.57)>IⅤ(35.59);土壤养分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与全磷、全磷与速效磷、全氮与全钾、水解氮与速效磷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 0.5760、0.5961、0.6864 和 0.57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