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湖南省温泉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泉旅游的日趋大众化,使得各地温泉开发蓬勃发展,温泉资源开发潜力的科学评价可为合理、有序地开发区域温泉提供指导意义。以旅游系统的资源禀赋、资源环境、可进入性和客源市场构建了区域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体系,并结合熵权法确定的权重建立了区域温泉潜力评价模型。以湖南省温泉为例,测算出湖南省温泉旅游开发潜力指数,在此基础上把湖南省温泉资源开发潜力区划为高、中、低、无4个潜力区,发现较高级别的潜力区分布在湘西北和湘东南,低级别的潜力区分布在湘东北和湘西南。根据4个潜力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状况,为合理开发温泉资源的需要,从交通规划、开发模式、地质断裂带协同三方面提出了温泉开发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遗产廊道是目前保护线性文化遗产的一种新趋势。我国拥有丰富的线性文化遗产,准确地评价其旅游价值,对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遗产廊道自身的特殊性和整体性,尝试从廊道资源条件、区域社会条件、廊道生境条件和旅游保障条件及发展潜力等方面建立遗产廊道旅游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从廊道整体效应出发评价其旅游价值。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非法(Delphi)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体系各因子的权重。并以古运河江苏段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评价结果与古运河江苏段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说明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3.
阜康市休闲农业资源定量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是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的基础工作。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资源条件、开发条件、旅游条件三方面的休闲农业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并计算分析相应权重,最后选取同属乌鲁木齐都市圈中间层的呼图壁县、昌吉市和五家渠市进行评价研究。通过分析和计算得出:资源条件因素权重最大为0.7306,其次是开发条件因素为0.1884,最后是旅游条件因素为0.0810;呼图壁县、昌吉市、五家渠市和阜康市休闲农业开发总得分分别为67.8、84.7、78.4、82.4,阜康市居第二位,开发潜力大。阜康市农业资源丰富,交通便捷,区位条件优良,经济和旅游业发展较快,具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旅游产业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竞争力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城市的成长潜力。基于此,本文将旅游产业竞争要素分为旅游市场、资源丰度、基础设施、辅助产业、产业创新、城市经济总体水平六个方面,建立了包含了3个层次6个大类28个指标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长三角16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别进行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基于该结果将长三角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分为三个层次,分析各个城市要素竞争力的空间分布和竞争力优劣势,提出长三角城市应改善竞争劣势和建立合作机制并举,实现竞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分析安家沟流域自然资源、景观资源、社会资源的基础上,构建了安家沟流域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从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代表性指标群中筛选出了28项具有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指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评价方法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采用加权求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并且说明安家沟流域适合进行生态旅游开发,但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制约使得分值较低,因此旅游开发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6.
运用专家咨询法,从温泉资源质量、市场区位条件、区域支持条件3个方面构建了涵盖13个评价因子的温泉型旅游地开发评价指标体系。为最大限度降低评价的主观性,将评价因子分为数值型和模糊型两种,综合运用菲什拜因 罗森伯格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在深入调研皖江城市带各温泉旅游地并掌握相关数据的基础上,从市域层面对皖江城市带6个地区的温泉旅游开发条件进行了量化评价。结果显示: 合肥、马鞍山开发条件最优,其温泉旅游资源与市场区位及区域支持条件匹配良好;安庆、六安次之,宣城、池州较差。最后结合评价结论,先从文化和竞合2个方面提出皖江城市带温泉旅游地整体开发和提升的策略,再针对得分不同地区的开发现状和所处阶段,分别提出“共生模式”和“提升模式”两大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海岛旅游研究背景基础上,总结出海岛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六大特点:空间完整性、进入条件具有可游性、季节性、产品多样性、综合性、神秘性。归纳了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相关概念。通过分析环境承载力在旅游研究中的方法应用,试图构建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成立专家组,采用头脑风暴法,对海岛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得到评价指标集;扩大专家组范围进行封闭式调查,对指标进行筛选,辅以专家座谈,确定29个评价指标;进行层次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区域旅游化水平测度可用于评价一个地区的旅游化水平的高低,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辅助决策。由于对"旅游化"内涵的理解不同,不同学者所提出的旅游化评价体系也有所区别。本文从旅游地域系统的视角解释旅游化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三层次、18个指标的旅游化水平评价体系,试图相对全面地评价一个地区的旅游化水平。文章采用正规化法和熵值法对四川省不同地区的21个城市的旅游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交通运输能力和旅游资源规模与区域旅游化水平具有极大的相关性,旅游产业投入、旅游收入占比、游居比对于区域旅游化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煤炭业为绝对支柱产业的经济结构使山西陷入了环境污染重,社会缺乏创新和活力,经济发展迟缓,政治易生腐败等困境,尤其是山西的经济增长表现出受煤炭需求变化而大起大落的无奈特征,因此以前途黯淡和负面作用过大的耗竭性能源工业为支撑的山西经济,必须选择潜力大、对环境损害小或有贡献意义的替代产业。通过与在山西被认为有前景的装备制造业的收入、增加值的数据比较,以及旅游业收入、增长率与山西GDP及其人均值和增长率、可支配收入的各项指标排名的较量分析,结果表明:1从实际数值、依赖资源和条件、成长环境看,山西旅游业发展和替代优势远大于装备制造业;2山西旅游业发展及其增速水平要明显高于山西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的横向地位;3旅游业在山西具备产业比较和煤炭替代产业优势。根据山西资源条件及旅游业薄弱环节,构建以重点景区为基点的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循环路径模式,主要包括:1空间上,开发和充分利用重点景区周围地带,促使旅游业拓展、联盟、聚集和渗透,展现重点景区附近煤矿旅游资源怀旧、休闲、奇特和典型山西风格之价值;2重点景区周边环境经营成具有交友、聚首、消遣娱乐等多项享受时光、集人气活动和功能的场所,针对的消费群体应该多元化;3产业链上开发和表现的重点环节是购物和表演,购买品要以小巧别致的面目印染上山西的文化符号,优先发展消耗型特产。表演要成为以地方曲艺、方言等形式表现山西民俗生活百态的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0.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判依据,目前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仍显不足,多以静态评价分析为主,缺乏动态预测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定量研究的技术与方法尚需深入探索。本文结合滨海旅游的自身特点,构建由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四个承载子系统构成的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按照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运用物元评价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量化测度与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环境各个承载子系统存在一定的承载差异,滨海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滨海旅游经济和社会环境子系统还有较大的承载空间;从时序变化上看,滨海旅游环境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并呈现可持续的运行态势;从空间差异上看,青岛、烟台、潍坊和威海四个城市滨海旅游环境承载状态处于"良好"等级,而东营、日照和滨州三个城市滨海旅游环境承载状态处于"一般"等级。因此,提高区域整体承载潜力,平衡地区承载差异,对于促进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资源有序开发和滨海旅游产业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旅游气候舒适性分析及旅游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省气候特点和旅游资源分布特点的分析,选用温度、湿度和风速为主要评价指标,对江苏省1979~1998年气象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并利用聚类分析和GIS技术进行旅游舒适度区划,将江苏省划分为3个旅游区:初春初夏旅游区Ⅰ、夏季旅游区Ⅱ和春秋季旅游区Ⅲ,并参考区位、旅游资源等相关指标,将3大区域又分为6个二级旅游区。通过区划发现,苏北苏中适宜开展初春和夏初旅游,而沿海城市可以开展夏季海滨避暑旅游,在长江沿岸,苏南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有利于在春秋季旅游。针对各类地区的气候特点和主要旅游资源,初步提出了开发旅游资源的建议,对于辅助江苏省相关部门制订旅游规划和指导游客确定旅游时间和路线等均具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旅游:西南喀斯特山区摆脱"贫困陷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喀斯特山区“贫困陷阱”的根本对策在于扭转人口生存领先掠夺土地的状况,生态旅游提供了这们的途径。西南喀斯特地区特有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优势,通过生态旅游开发,顺理成章地可转换成产品优势,“穷山恶水”就成为“青山绿水”,“穷乡僻壤”就成为“自然生态”和“特色民俗”。这不仅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也使当地的资源潜力得到发挥。而且把资源利用的方式从掠夺、耗竭型转换为可持续型。另一方面,要真正和持续地实现这些资源的价值。必须保护原生态、原文化,这就引入了保护的经济机制.保护与开发的两难悖论可由此突破。本文还以贵州省绥阳县为例,阐述了西南喀斯特山区旅游资源特色和开发生态旅游的目标.为摆脱“贫困陷阱”提供一个示范。  相似文献   

13.
层次分析-熵值定权法在城市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广义水环境承载力定义出发,建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熵值定权法和向量模法对武汉市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该定权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同时又引入熵值法对权重进行修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主观影响。该方法使评价指标的赋权达到主观与客观统一,对水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更加准确与合理。该方法构造简单,便于实现计算机编程,所以应用较为简单、方便。以武汉市为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利用向量模法对指标进行量化,结果表明武汉市2006~2010年水环境承载力逐年增大,由0129 3增长到02411,表明近些年武汉市水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协调性较好。从3个准则层中可以看出,资源与环境对武汉市水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较大;社会子系统承载力评价值逐年上升,且上升趋势较快;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经济子系统承载力评价值呈逐年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14.
建立旅游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技术体系是科学识别旅游型城市发展问题、定量评估其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关键举措。文章基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SDGs)和旅游竞争力指数评估实践,构建了由3大系统、14个支柱、37个独立指标和6个综合指标组成的旅游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变异系数—熵权法的指标线性加权判断方法,并引入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障碍度分析等技术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技术体系。以桂林市(国务院第一批批准建设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批准建设的国际旅游胜地)为评价对象,对其2008—2019年连续12年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8—2019年综合得分由26.26分提升至50.10分,其中社会治理系统得分提升34.79分,景观资源系统得分提升27.41分,经济动力系统得分提升6.14分,经济动力不足是制约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短板。(2)在14个支柱中经济开放度和科技创新支柱得分下降、亟需在后续发展规划中重点关注,景观资源保护支柱得分未发生明显变化、有进一步提升的潜力,其余11个支柱得分均有所提升,尤其是旅游安全与健康医疗支柱得分提升明显。(3)景观资源、经济动力及社会治理三系统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勉强失调型演变为2019年的初级协调发展型,但经济动力与景观资源、社会治理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较低,经济新动能的培育是未来发展的关键。(4)从关联度上看,与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关联度最高的指标为道路密度、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人均旅游接待人次、空气质量达标率;从障碍度上看,制约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的关键指标是地均星级饭店数量、万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贸易自由度,上述指标在未来桂林市可持续发展水平提升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5.
应用对应分析方法对江西省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的16个旅游映象属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庐山、龙虎山、三清山游客对江西旅游地映象最深的是名山风光、自然生态、名胜古迹,井冈山游客对江西旅游地映象最深的是革命胜地、名山风光、自然生态。从综合来看,四山游客对江西省旅游地映象的共性是名山风光、自然生态、革命胜地、名胜古迹位于前列,对宗教、其他、特色旅游、人造映象不深。四山旅游资源映象与其旅游资源特色及其产品密切相关,但不完全一致。与传统的调查数据的一般分析相比,对应分析方法研究旅游地映象具有优良的特性。在本研究中以图示方式简明直观地揭示了旅游目的地映象的总体特征、不同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对于旅游竞争市场开发规划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江流域区域可持续发展态势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套包括基础系统、协调系统与潜力系统在内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旨在以基础-过程-潜能为主线。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为基本要素单元,并结合外部介入因素对一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利用这一指标体系.分析了世纪之交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并与沿海经济带及全国其它省区进行了比较。主要结论有:长江流域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不符合其在国家经济开发中所处的地位;长江流域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内部差异为流域开发带来困难与挑战,但优势互补的潜力也为实现流域资源综合开发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带来机遇。最后,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AHP和FSE的九华山风景区古树名木景观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九华山风景区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为基础,从古树名木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资源价值构建评判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FSE)对景区内古树名木景观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对古树名木景观价值影响较大因素依次为姿态、传说趣闻、色彩、季相变化等。九华山风景区现有449株古树名木中,属于极高等级的古树名木有14株,占总数的3.12%;属于高等级的古树名木有84株,占总数的18.71%;而属于一般、差和很差等级的古树名木分别占总数的48.33%、27.39%和2.45%。古树名木景观价值高的树种为银杏、黄山松、桂花、浙江柿、黑壳楠、三角枫、香果树和红果山胡椒,而景点则有太白书堂、通慧寺和甘露寺。  相似文献   

18.
正确评价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都具有重要意义,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基础。借鉴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点,并充分考虑现有评价指标体系所忽略的某些环境因素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针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特点,提出了由区域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区域水资源与社会协调程度、区域水资源与环境协调程度4个子系统及评价指标组成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水资源系统的随机性、模糊性等特性以及系统评价的公正、客观要求,为规避评价方法的主观性与客观性影响,分别应用主观性较强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与客观性较强的投影寻踪模型(PP)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将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进行加权求和以实现优势互补,以此建立了区域水资源评价的一种新模型(FAHP PP),然后通过以上海市1998~2007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为例对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及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9.
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功能的空间一致性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旅游地理学和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关注的焦点问题.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构建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功能评价的集成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生态位宽度模型及空间分析法等,分析二者的空间一致性问题.通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冷、热点分布均呈"大集聚、小分散"的空间格局;与社会经济环境容纳力显著的空间极化特征相比,旅游资源承载力与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格局更具均衡性和相似性.(2)6个旅游休闲功能优势区均与产业发展、生态服务功能等形成复合功能区,其无法成为某一地区的单一主导功能,证明了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分解维度的可靠性.(3)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与旅游休闲功能的标准差椭圆均呈扁平化的东南-西北方向分布,且形态更为吻合,地理联系率为最高的78.54%,二者呈现高度的空间一致性.受社会经济环境容纳力较弱和国家生态保护等限制性条件约束,部分旅游资源环境承载力热点区的旅游休闲功能并不突出.  相似文献   

20.
以九华山风景区古树名木资源调查为基础,从古树名木的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资源价值构建评判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FSE)对景区内古树名木景观价值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对古树名木景观价值影响较大因素依次为姿态、传说趣闻、色彩、季相变化等。九华山风景区现有449株古树名木中,属于极高等级的古树名木有14株,占总数的312%;属于高等级的古树名木有84株,占总数的1871%;而属于一般、差和很差等级的古树名木分别占总数的4833%、2739%和245%。古树名木景观价值高的树种为银杏、黄山松、桂花、浙江柿、黑壳楠、三角枫、香果树和红果山胡椒,而景点则有太白书堂、通慧寺和甘露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