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湿地功能变化与生态系统管理——以洞庭湖区双退垸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调控湿地生态功能为途径,在分析双退垸次生湿地功能动态变化、现阶段功能特点及管理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洞庭湖区双退垸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方案,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
在阐述国内外湿地治污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对湿地系统治污的效益进行探讨和分析,可知湿地治污具有高效率、低投资、低运行费和低维持技术等优点。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和最大的湿地生态保护区。近年来,国家在该区实行退田还湖、移民建镇以及平垸行洪等工程。本着高效、节约的原则以及根据湖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利用自然-人工复合湿地来处理湖区生活污水是目前最佳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区的湖垸农业与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调查分析洞庭湖区围湖垦殖和湖垸农业形成的历史的基础上,归纳了湖垸农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加大;水面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环境污染严重,湿地生态功能衰退;土壤退化和潜育化严重;血吸虫病死灰复燃。并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了湖垸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认真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减少泥沙淤积;调整湖垸农业结构,建立有利于避灾、减灾新模式;退田还湖,发展替代农业,发展莲藕、籽藕、茭白等水生经济植物种植;与企业结合,发展油菜、马铃薯、亚麻等工业原料作物;利用欧美杨耐涝性强的特点,在地势较高的季节性淹没的洲滩地,发展以林为主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湖洲草地发展草食畜禽替代模式。  相似文献   

4.
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及整治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洞庭湖湿地整治开发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段晓男  王效科  尹弢  陈琳 《生态环境》2006,15(5):1091-1095
固碳是湿地生态系统一项重要的服务功能。文章通过对各种类型湿地的固碳量及其潜力进行分析,发现湿地的固碳潜力要高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维持和恢复湿地的固碳潜力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湿地遭到破坏或转为他用,其固碳能力就会随之下降,所以保护湿地是保证湿地固碳潜力优先考虑的管理措施。此外通过对泥炭湿地、沿海湿地、森林湿地和人工湿地的恢复措施及效果的分析,发现恢复和创造湿地可以恢复并增强湿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但针对湿地碳库的固碳措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湖泊湿地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加虎  黄群  孙占东 《生态环境》2006,15(2):424-429
在对长江流域湖泊湿地长期调查或考察的基础上,首先明确了长江流域湖泊湿地的战略地位,进而提出其当前存在的人水争地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角度对湖泊湿地在调蓄洪水、净化水质、保护湖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和关系作了探讨。认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水争地矛盾将愈来愈突出,加之种种因素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流域湖泊湿地生态环境压力将愈来愈大,并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文章可为寻求长江流域湖泊湿地治理及管理对策提供基础资料或信息。  相似文献   

7.
湿地是地球上的一种重要生态系统,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理念,进行湿地保护与管理,既是湿地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湿地保护与管理的客观需求.湿地生态模型是以湿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模型,是对湿地生态系统组成、结构、过程和功能进行简化、类比或抽象,是用来反映湿地生态系统各种过程和关系的定性或定量化工具.湿地概念生态模型是各类湿地生态模型中最基本的类型,是对湿地生态系统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简约的定性表达,特别是指人类活动影响下湿地生态系统因子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概念性表达.湿地概念生态模型构建的主要目的是旨在识别人类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驱动与胁迫,这些驱动与胁迫产生的一系列生态效应,以及湿地生态系统对此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因子组成的,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具有多向反馈和调节机制的复杂大系统或巨系统.影响系统状态或驱动系统变化的因子众多,既有来自系统内部的、也有来自系统外部的,它们对系统造成的影响往往具有联动关系和因果效应.湿地概念生态模型就是在生态系统管理理论指导下,将这些系统因子及其关系抽象并提取出来,以"驱动-胁迫-效应-表征"为主线,判断系统变化与演化背后存在的因果关系,构建能够反映系统变化与演化特征和规律的结构性关系网络模型.湿地概念生态模型研究的意义在于在科学与决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与管理提供指导,同时为建立湿地数量化模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污水湿地处理工艺优化组合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污水湿地处理系统是利用土壤、作物、微生物自然净化功能的生态工程技术。主要有水面湿地和渗滤湿地两种类型,在天津城市污水土地处理与利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将两种工艺的优点进行优化组合,并应用于大港油田等污水湿地处理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将水面湿地和渗滤湿地工艺优化组合设计的示范工程,具有提高水力负荷、减少运行费用、节省工程投资、处理效果稳定等特点,有利于处理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9.
辽河三角洲湿地退化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西琴  李力 《生态环境》2006,15(3):650-653
辽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河口湿地之一,其芦苇面积居亚洲之首,该区也是重要的石油与粮食生产基地。农业开发和石油开采导致湿地面积日益减少,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下湿地来水减少、水盐失衡、生境质量下降,芦苇湿地、红海滩和各种珍稀鸟类面临严重威胁。在分析本区降水、径流、泥沙、景观格局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协调经济开发和湿地保护,统筹湿地资源;实行流域统一管理,保证湿地生态需水;实施生境管理和生境调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10.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人类最重要生存环境之一。在梳理湿地生态补偿概念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国内外湿地生态补偿政策与实践,针对补偿载体、方式、融资、标准、模式和绩效评估等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当前湿地生态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系统制度设计存在欠缺,补偿资金渠道相对单一,补偿标准差异大以及严重缺乏相应监管、成效评估机制等。最后展望了湿地生态补偿的优先研究方向:(1)加强湿地生态补偿理论研究;(2)加快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研究;(3)扩大湿地保护试点实践研究;(4)增强湿地生态补偿监管及补偿成效评估研究。同时吸收总结国内外科学有效的补偿模式,助推现阶段我国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为湿地生态补偿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05年7至2007年4月,采用直接记数法和"GPS"技术定位监测对洞庭湖湿地珍稀濒危保护鸟类资源及其环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洞庭湖湿地珍稀濒危保护鸟类有218种,隶属于16目46科。其中古北界鸟类占优势,有118种,东洋界鸟类54,广布种鸟类46种。冬候鸟为主体,有118种,留鸟40种,夏侯鸟35种,旅鸟25种。按生态类群分,游禽45种、涉禽69种、陆禽3种、猛禽22种、攀禽11种、鸣禽68种;该湿地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7种、Ⅱ级重点保护鸟类43种,国际湿地公约名录中的鸟类37种。洞庭湖湿地珍稀濒危保护鸟类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性指数分别为4.489 7和0.576 5。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洪泽湖湿地的11种生态服务功能,采用生态服务功能相容性分析方法,将洪泽湖湿地生态系统划分为6个功能区:重要物种栖息区、湖体水产养殖区、水产品精养区、水源供应区、社会文化功能区和污染物降解区,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湿地水环境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有志  刘芬  张灿明 《生态环境》2011,(8):1295-1300
采用经典的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测方法对洞庭湖湿地1991—2009年的水环境重要参数进行了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电导率、COD、BOD5、总氮、总磷、悬浮物呈显著上升趋势,色度、大肠杆菌、硝态氮、铵态氮呈不显著上升趋势,溶解氧呈显著降低趋势,pH、透明度呈不显著降低趋势。可见,洞庭湖湿地水质在逐步下降。突变趋势中,各参数突变时期及次数存在明显差别。除色度有1突变点位于显著信度线(p=0.05)与极显著信度线(p=0.01)之间,其余参数突变点均位于显著信度线之间。以色度和悬浮物突变最频繁,总氮和硝态氮变化最为平缓,其余参数居中。从各参数突变发生的时间可知,水质突变主要发生在1992—1998年。其次,对影响洞庭湖湿地水环境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四水"流域及洞庭湖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化肥污染、农药污染、水产养殖、畜禽粪便)、生活污染等是导致水环境逐步恶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衰退原因与特征的分析,提出合理开发湿地资源必须强化湿地整体管理,控制湿地开发规模,适度退田还湖还蓄(洪区),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走集约持续发展之路,建设复合高效湿地生态系统;进行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型生态设计,建立适应浅水水体、湖洲和低湖渍害田的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的生态补偿为例,初步探讨了有关生态补偿的3个基本问题,即补偿支付者和接受者的问题,补偿强度的问题和补偿渠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水鸟是反映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指标之一,对不同湿地水鸟多样性进行评价能提出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良性发展的湿地管理措施,亦能更好地保护水鸟资源。为缓解近年来中国自然湿地退化和消失的问题,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实施了大量修复自然湿地和新建人工湿地的工程。然而受限于人力、物力和经费,当前对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水鸟多样性的系统调查和评价多局限于单一地点或局部区域。因水鸟的分布具有地域性,从地域尺度进行不同湿地类型水鸟多样性评价将更为客观,公众科学数据为区域大尺度数据获取提供了可能。本研究借助中国观鸟记录中心数据,比较了2014年1月至2018年2月中国西南4省(市)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的水鸟物种多样性和组成相似性;结果共记录到9目19科139种水鸟,其中有94.96%的物种分布于自然湿地,67.63%的物种分布于人工湿地;各类群水鸟在自然湿地中的物种数均高于人工湿地。结果说明自然湿地在水鸟保护中具有重要栖息地功能,人工湿地能为大部分水鸟提供栖息地,但不能完全代替自然湿地。自然湿地中的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沼泽化草甸以及人工湿地中的水库、城市人工景观水面和娱乐水面是水鸟,特别是受威胁水鸟分布的重要湿地类型;建议政府部门重点对上述湿地亚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期间对东洞庭湖湿地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观察记录到208种,隶属于16目43科,同时对鸟类的区系组成、居留型、生态类型及重点保护鸟类进行了分析.图3,表3,参4.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退化状况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姜加虎  黄群 《生态环境》2004,13(2):277-280
洞庭湖居湖南省东北隅,长江荆江段南岸。湖泊形状呈近似“U”字形,岳阳站水位33.50 m时(黄海基面),湖长143.00 km,最大湖宽30.00 km,平均湖宽17.01 km,湖泊面积2625 km2;最大水深23.5 m,平均水深6.39 m,蓄水量167?08 m3。因入湖泥沙长期淤积、高洲围垦、并垸合流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自清代末期以来,湖泊形态演变剧烈,湖盆抬高,入湖河流三角洲快速发育,湖面南移而缩小;现湖体已明显演变为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首尾相接三个部分,具有“高水湖相,低水河相”的典型特征。洞庭湖区不但是我国受洪水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而且生态退化和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文章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对洞庭湖及其湖区的生态环境退化状况、产生原因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