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碳排放核算与碳达峰预测是当前我国建筑业碳减排的前提,也是履行碳减排责任的重要依据.为准确刻画建筑业碳排放演变趋势,首先采用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分阶段核算中国建筑业碳排放.然后利用Pearson检验筛选出建筑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建立STIRPAT扩展模型,借助LMDI法对扩展模型中因素进行分解,计算各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贡献率.最后构建基于ASO-BP的多变量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结合贡献率探讨多情景下建筑业碳排放演变情况,并从建材生产、建筑运行和建筑施工等方面分别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小样本环境下原子搜索算法在预测精度和时间等方面优于其他传统智能算法.(2)多情景下中国建筑业均在2030年实现了碳达峰,但人口增长情景下建筑业于2031年才达到高点,滞后于碳达峰目标.(3)人口变动会导致3个阶段的碳达峰时间后移,尤其是对运行阶段的碳达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旅游活动低碳化是新时期旅游业发展及其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根本需求。旅游活动碳核算作为低碳旅游研究的核心基础,旨在通过量化分析旅游活动的相关碳排放以准确评价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而为低碳旅游建设提供决策和数据支持。采用文献归纳及对比分析等方法,对过去一段时期的旅游碳排放及低碳旅游研究做了全面综述,发现当前旅游碳核算多基于公式模型模拟估算和滞后的公开数据,在测算过程中受边界模糊、数据获取困难、模型普适性差等因素影响,核算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且不具备可比性。同时,不同主体低碳旅游内涵的差异导致对核算结果的需求不同,与实践寻求存在脱节。因此,未来亟需建立统一的旅游行业碳核算规范与标准体系,确定旅游碳排放核算方法及其基线,拓展低碳旅游研究深度及广度,开展低碳旅游科学示范点建设,重视政策制定实践性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将我国低碳发展引入了一个全新阶段。企业作为碳排放的重要主体,应当承担社会责任。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对减污降碳效果、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及企业转型等有着重要影响。本文梳理了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的立法情况,提出我国企业碳信息披露制度仍存在主体范围狭窄、内容不统一、监管机制缺失等问题,并建议通过修订法律法规扩大碳信息披露的主体范围、完善披露内容、建立多方协作的监管机制,健全企业碳信息披露制度,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煤炭基于发热量的碳含量数据,是计算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基础。本研究对全国范围内采集的煤炭样品进行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及发热量分析,统计分析得出我国基于发热量的煤炭碳含量。对所得结果按地区分煤种分别阐述,并与国外煤炭碳含量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我国褐煤、次烟煤、烟煤、无烟煤的碳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7.21±0.35 kg/GJ、26.57±0.14 kg/GJ、25.50±0.03 kg/GJ、26.77±0.13 kg/GJ。我国无烟煤的碳含量与IPCC缺省值相当,烟煤、褐煤的碳含量比IPCC缺省碳含量分别低1.16%和1.41%,次烟煤碳含量比IPCC缺省碳含量高1.41%。 相似文献
5.
煤炭基于发热量的碳含量数据,是计算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的基础。本研究对全国范围内采集的煤炭样品进行工业分析、元素分析及发热量分析,统计分析得出我国基于发热量的煤炭碳含量。对所得结果按地区分煤种分别阐述,并与国外煤炭碳含量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我国褐煤、次烟煤、烟煤、无烟煤的碳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7.21±0.35kg/GJ、26.57±0.14kg/GJ、25.50±0.03kg/GJ、26.77±0.13kg/GJ。我国无烟煤的碳含量与IPCC缺省值相当,烟煤、褐煤的碳含量比IPCC缺省碳含量分别低1.16%和1.41%,次烟煤碳含量比IPCC缺省碳含量高1.41%。 相似文献
6.
7.
控制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近年来面临的重大任务。碳排放研究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从碳排放测算、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行业碳排放研究三个方面对我国碳排放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主要成果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双碳”目标提出现阶段我国“以完善政策标准与加大政府扶持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兴产业发展、能源结构调整与新能源技术发展为核心,以探索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和增加碳汇及对居民低碳消费倾向的引导和培养为导向”的碳减排路径。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城市碳排放管理及“电-碳模型”应用现状,提出适用于当前新形势下的基于电力大数据的城市“电-碳测算模型”,阐述企业属性库并生成企业画像、“电-碳”关系回归拟合、待测企业案例判别及碳排放数据测算的模型构建思路,以实际应用案例表明城市“电-碳测算模型”的应用成效,并对城市碳排放数据管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地区作为重要的“首都经济圈”,确定县域碳平衡分区对其区域低碳发展“、双碳”战略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数据,探究了京津冀县域2002~2020年碳排放和碳吸收时空分布格局,并引入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ECC)和碳生态承载系数(ESC)分析了京津冀各县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汇能力,最后融合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主体功能区划优化了京津冀县域碳平衡分区.结果表明:(1)2002年、2011年和2020年京津县域碳排放均呈“东南高,西北低”空间分布,而碳吸收高值区域集中分布于西北部张家口和承德市部分县域.(2)ECC和ESC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鲜明的空间异质性,ECC以北京为中心向周围不断降低,系数呈逐年增加的态势;ESC表现为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逐年改善.(3)融合主体功能区划后的县域碳平衡分区进一步细化为16个子区,其中低碳保持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集中于西北部,分布范围较广,但数量上呈下降趋势;而经济发展区-农产品、碳汇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分布较为稳定,综合优化区-农产品主产区分布于地区东南部,分布数量最多.研究结论为京津冀碳排放及经济发展分区管控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双碳”目标与政策现状,定量比较了各省份碳达峰时间、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森林碳汇等“十四五”考核指标,分析了中国各省份贯彻落实国家“双碳”“1+N”政策体系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研究了不同省份的目标确定、政策增项和未来发展等问题,提出省级“十四五”“双碳”目标和考核指标的设定应更突出本地政策特色、更强化区域政策协同,根据碳排放态势的区域差异性、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分工等实际情况,强化“双碳”行动方案,做好目标和措施的上下衔接,并通过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共同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进技术变革,确保各地“双碳”工作的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1.
随着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及特殊的历史沿革、资源禀赋、产业承接等原因,新疆成为石化、煤化工、钢铁等高耗能产业接替区,以化石为主的能源消费不断增加,逐步形成高耗能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区域碳锁定问题日益突出。新疆区域碳锁定形成机制以技术-制度锁定为基本途径,经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产生资源禀赋锁定、产业锁定、技术锁定、制度锁定和社会嵌入锁定,形成具有路径依赖的综合系统,导致新疆区域碳锁定固化。通过建立碳承载力、碳超载率的计算模型,运用供需平衡法对新疆碳锁定状态进行判定和预测发现:新疆初次碳锁定现象发生在2005年,2006-2014年区域碳锁定趋势愈来愈严重。地方政府通过优化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健全政绩考核体系、提升碳承载能力等路径减缓区域碳锁定趋势,逐步实现区域低碳转型。 相似文献
12.
碳定价机制是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碳减排、减缓气候变化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等措施。尽管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经济发展节奏,但是中国主动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积极推进战略提升与政策强化。本研究构建并运用"碳定价机制模型"模拟涵盖不同主体范围及政策组合下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情况,分析评估碳减排效果及经济影响,为丰富完善我国实现碳达峰的政策工具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基于“碳排”和“碳汇”核算中国海洋渔业碳排放量,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算1980-2019年海洋渔业碳排放效率,并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等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其区域差异,最后测算中国海洋渔业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海洋渔业碳排放量整体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中国海洋渔业碳排放效率平均水平较高,整体呈先上升后缓慢下降的趋势;中国海洋渔业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数理统计分析法测算变动趋势一致性较高,整体呈波动扩大的演变格局;中国海洋渔业碳减排潜力水平相对稳定,整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主要分为3个波动期,碳减排潜力类型多样。 相似文献
14.
15.
基于碳收支核算的河南省县域空间横向碳补偿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区域碳收支和生态补偿是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研究热点之一。开展县域层面碳收支评估并构建区域横向碳补偿模式,对于推动区域低碳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论文构建了区域碳补偿的研究框架和测算模型,并以河南省为例开展了县域空间碳收支核算和碳补偿方案的初步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河南省县域空间碳收支及其强度空间差异明显。县域空间碳吸收强度具有“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县域空间碳排放强度则呈现“从市辖区向外围的周边县(市)逐渐减少”的特点。2)县域碳补偿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总体而言,经济越发达、工业能源消费越大、人均GDP越高的地区,碳补偿率往往越低;反之,碳补偿率越高。3)依据河南省各县域单元碳补偿价值的差异,大致可以将河南省分为三类区域,即重点支付区、重点获补区和相对均衡区。重点支付区大多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重点获补区主要位于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北部山区和东部平原的粮食主产区,这两类区域之外的其他县市则属于相对均衡区。4)为实现河南省县域经济的公平发展,未来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区域横向碳补偿体制,建立基于碳收支核算的县域碳排放配额制度和主体功能区约束开发方案,并实施以低碳为导向的差别化的区域考核机制,这对于全球变化背景下区域公平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煤电行业是黄河流域内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将煤电行业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助推黄河流域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本文以煤电行业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为基础,设计了能够涵盖碳排放全过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先进技术、标准规范要求等设定差异化评价基准,构建以约束评价为主、兼顾指导性评价的评价方法,并采用评价方法中的核心评价指标碳排放绩效,对黄河流域现役煤电机组和\"十四五\"期间新增煤电机组进行碳减排潜力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优化项目设计可实现流域内现役煤电机组碳排放量下降 12.7%,\"十四五\"期间新建煤电机组碳排放增量下降 27.1%,其中新增煤电机组装机占比较高的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可实现新增煤电机组碳排放分别下降 30.7%和 23.0%.研究显示,黄河流域内碳减排潜力大,建议针对黄河流域内碳排放绩效水平较差的特点,从燃煤小机组淘汰、低碳清洁燃料替代等方式推动煤电行业综合治理,建立协同技术相关指标数据管理台账,出台火电行业碳排放影响评价指南,为煤电行业新增建设项目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有力有效的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7.
王豪;谢婉丽;陈永杰;苑康泽;张春平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5,(1):201-210
黄土崩塌防治工程评价通常以安全、经济评价为主,往往忽略了碳排与碳汇。该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估方法,对3种防治方案(植生返包式加筋挡土墙、石砌崩塌防治和悬臂梁式混凝土挡墙)进行碳核算及数据特征分析。通过建立绿色评价体系,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崩塌防治工程权重计算方法,基于黄土崩塌工程碳核算数据,实现对黄土崩塌防治工程的进行绿色评价。结果表明:在30 a核算周期中,3种防治方案碳排放量从小到大依次为植生返包式加筋挡土墙37.12 t、石砌崩塌防治123.26 t、悬臂梁式混凝土挡墙329.99 t。其中植生返包式加筋挡土墙在生产、施工及维护阶段显示出最低的碳排放量,并通过植被及土壤固碳在维护阶段实现显著的碳汇效益,同时植生返包式加筋挡土墙绿色评价综合得分0.89,明显优于其他2种传统防治方案。该研究为黄土崩塌防治工程碳核算及绿色评价提供了一种可靠方法,为防治方案的科学选取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双碳”战略背景下,污水处理系统作为城市高碳排放源之一,在碳减排工作中不容忽视。其中,医疗污水处理是城市污水系统的重要一环,然而其碳核算研究却鲜有提及。为探明医疗污水处理运行阶段的碳排放特征,以成都某医院污水处理站为研究对象,采用IPCC和国内发布的水业碳核算指南中的排放因子法,对该污水处理站在运营过程中的全流程碳排放进行核算。结果表明:(1)成都某医院污水处理站全年运行阶段产生的碳排放总量达到189.74 t,处理单位污水碳排放强度为0.53kg/m3,其全年碳排放情况与季节无明显相关性。(2)电力消耗间接碳排放(82 t)贡献最大,占总碳排量的43.2%,其中鼓风机占比最多,占总碳排量的22.3%。(3)药剂消耗间接碳排放(61.6 t)贡献为32.5%,其高碳排放是由于医疗污水处理需达到严格的出水标准。(4)碳减排的关键在于对高能耗设备节能改造以及优化污水处理运行措施。研究显示,医院污水处理站的碳排放特征与城市污水处理厂相比存在差异,该研究的核算结果能够为其他医院污水处理站的碳核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各省域CO2排放量进行核算能够确定中国CO2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为碳减排决策提供相关信息.以往的研究表明,核算视角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水平的差异.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不同能源类型,量化中国由生产、需求和供给驱动的省级CO2排放量,构建能源-碳排放关系模型,对我国CO2排放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发现:①由煤炭导致的CO2排放占比57.2%(生产视角)、60.7%(消费视角)和58.2%(收入视角).②各产业部门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部门CO2排放占比49.1%(生产视角)、70.2%(消费视角)和14.2%(收入视角).③河北、内蒙古、河南和辽宁等高度工业化省份的碳减排政策应侧重生产侧;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矿产资源丰富省份的政策应分别侧重需求侧和供给侧.④以往被忽略的第三产业在收入视角下贡献了大量的CO2排放.因此各省份及产业部门需要在生产、需求和供给侧制定差别化且具有针对性的碳减排政策才能减少CO2的排放,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20.
小型灌溉泵站是农田灌溉的重要基础设施,单座规模较小但数量庞大,从“双碳”角度对其开展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核算分析对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和促进高效供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碳足迹理论,采用混合生命周期分析法,将灌溉泵站全生命周期分为材料设备生产、材料设备运输、建设施工、运行维护和拆除报废5个阶段,分析了灌溉泵站在建设、运行、管理整个过程中的碳排放规律,构建了小型灌溉泵站碳排放模型核算方法,包括核算原理、研究思路、计算流程和核算公式等。选择了6处不同地区小型灌溉泵站开展了碳排放核算方法的实例分析,结果显示:6处灌溉泵站的碳排放总量分别为402.87,34.30,849.37,140.93,1645.56,312.89 t CO2e,年单位灌溉面积的碳排放系数分别为331,147,681,144,202,126 kg CO2e/(hm2·a);各个阶段的碳排放量具有较大差异,总体来看运行维护阶段(62.57%)和材料设备生产阶段(26.64%)排放量最大,建设施工阶段(5.32%)、拆除报废阶段(4.78%)、材料设备运阶段输(0.69%)的排放量相对较小;碳排放受地域提水灌溉特点、泵站规模、灌溉面积、灌溉作物及其用水量、抽水扬程、供电方式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供电方式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相比之下单独太阳能光伏供电比统一电网供电的碳排放量更低,且前者是在建设施工阶段(56.67%)排放量最大,其次是运行维护阶段(19.04%);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显示,构筑物寿命年限取值对碳排放核算的敏感性最强,在测算时应结合实际和规范综合考虑进行合理取值;针对不同类型灌溉泵站在不同阶段的碳排放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减碳措施。研究结果可为科学核算灌溉泵站碳足迹、建设绿色节约型水利基础设施、促进农村水利低碳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