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我国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并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关系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和子孙后代。做好新时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李烈荣感言  相似文献   

2.
《环境保护》2007,(12A):34-37
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资源环境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我国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并首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关系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和子孙后代,做好新时期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工作,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生态保育、环境治理、生态经济和资源节约4个方面选取了20个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表现参数构成评价指标体系,对陕西2008~2017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近些年来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尚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资源节约利用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应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强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同志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系统阐述,鲜明提出"让透支的资源环境逐步休养生息"。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新时期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资源环境问题说到底是自然生态系统问题。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就是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给自然生态以必要的人文关怀和时间空间,使自然生产力逐步得以恢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立生态文明思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对逐渐强化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进行解决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内在的要求。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研究分析,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阐述,从社会经济发展转变方式与生态文明思想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将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基点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契合点进行研究,以生态文明思想、经济发展的方式对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及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在生态文明思想的背景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新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到全党面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建设生态文明再次做了强调.  相似文献   

7.
声音     
《内蒙古环境科学》2011,(6):I0007-I0007
离开环境保护谈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应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破解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  相似文献   

8.
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了国内和江苏省现有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特征,提出了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框架。确定以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行为和生态制度为6个一级指标,整个指标体系共52项指标。这对现阶段经济技术水平下的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新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到全党面前,  相似文献   

10.
积极建设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新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提到全党面前,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建设生态文明再次做了强调。这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人与自然的突出矛盾指明了方向,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水作为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在人类生活、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水资源面临着污染严重、资源枯竭等问题。河流作为一种重要的淡水资源,其环境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类的生活水平的高低。本文对深圳市宝安区三条河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监测,分析了造成三条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污染原因提出了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和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使用造成的污染日趋加剧。汽车在给人类带来便捷与文明的同时也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元凶和能源的最大消耗者。本文在研究了汽车污染的类型、生成机理、特点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后,指出了汽车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即生产新型节能环保汽车。在政府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加强对节能环保汽车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以推动中国环保事业和汽车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浑南新区拟用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的理论建设生态工业园区,为切实做好新区创建环保样板城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将发展循环经济的观念注入全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之中,从根本上解决浑南新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发展。以园区内主导优势产业的物质、能量的资源化利用为基础,以生态产业链为主线建立园区的生态工业,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纪,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全球性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水敏性城市设计的出现,为各国谋求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协调发展提供了思路.水敏性城市设计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设计与城市水循环的管理、保护和保存的结合,确保城市水循环管理能够尊重自然水循环和生态过程.通过介绍国内外水敏性城市设计理念与实例,结合佛山市高明区荷城乡镇生态规划方案,把污水管道,雨水管道和道路设计,景观设计相融合,将节水技术与废水资源化融入到城市生态乡镇规划中,实现对水资源的完全利用和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问题一直以来制约着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内蒙古作为以资源型开发为主要工业结构的自治区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为了使内蒙古自治区借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开展生态环境建设的机会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进程,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角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内蒙古自治区2005年到2009年间环境质量。通过综合得分分析得出内蒙古环境质量逐年好转,而且环境质量整体优化速率逐年加快,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大气污染和工业污染是在不同领域影响自治区环境质量的主导因素,主要归因于内蒙古自治区工业结构以资源能源型为主、沙尘天气频繁出现以及追求经济快速增长所致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文基于Odum创立的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理论和方法,对2003-2012年商洛市绿色GDP进行定量核算。核算结果如下:① 2003-2012年商洛市传统GDP分别在1.12×109 ~ 6.72×109美元之间,绿色GDP分别在9.80×108~ 3.35×109美元之间,各年度绿色GDP占GDP比重在49.85%~ 87.50%之间;② 自2003年以来,商洛市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包括不可更新环境资源与不可更新资源产品)及环境资源价值消耗的持续增长,造成10 a间绿色GDP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各年度对自然资源价值消耗占GDP的比重处于6.55%~31.77%之间,各年度环境资源价值损耗占GDP的比重处于5.18%~24.39%之间,其中2008、2009年环境资源价值损耗对绿色GDP核算的影响大于自然资源损耗对绿色GDP核算的影响,其余年份均是自然资源的损耗大于环境资源的损耗;③ 输入资源包括从外部输入的汽油、柴油、化肥、农药等,对绿色GDP核算的影响较小,各年度占GDP比重保持在0.83%~1.30%之间。绿色GDP核算结果表明:近年来商洛市的经济发展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于对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输入资源)的消耗,第二是商洛市经济增长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商洛市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如果继续延续这种依赖资源和环境的发展模式,就会使当地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推进武汉的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发展,让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充分利用武汉的城市自然资源优势,进行环境治理改革,抓好全市沿江港口岸线资源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利用东湖生态风景区和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的水质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加大生态资源管理和保护力度,通过植树造林提高城市绿量,丰富山水格局。有效利用武汉的湿地生态环境优势,加快推进开展沿江绿化工作,结合污染得天独厚的湿地生态和沿江生态自然资源优势,进行污染环境治理,建设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环保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时期,随着大连全域城市化快速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资源消耗量、污染产生量迅速增加,给资源环境带来极大的挑战。结合大连市的环境现实,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大连市应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生态市建设和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环境优美、风光秀丽的生态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9.
以协调经济、资源和能源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基于IPAT模型,参考《天津统计年鉴》,定量分析天津市1999—2008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之间的关系,并将生态足迹模型引入其中,对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进行评估,得出以下结论:10a中,天津市经济增长给环境带来的负效应超过了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正面效应;人均GDP从1999年的1.54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5.55万元,同比增加了2.6倍,同时,单位GDP生态足迹从0.62hm2/万元到0.30hm2/万元,同比下降了52%;针对天津市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问题提出有关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番禺区现存生态环境瓶颈与未来压力进行了系统剖析,重点从环境管理与政策的实践层面入手,深入阐述推进“腾笼换鸟”工作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环保举措,同时从战略规划层面入手提出坚持生态优先、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以“腾笼换鸟”推动番禺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政府决策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