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对岳阳南湖风景区旅游资源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根据风景资源构成的基本要素山、水、林、气象、建筑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原理,探讨了岳阳南湖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对旅游资源的影响,并提出了建筑与景观协调发展规划和绿化规划等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研究结果为南湖度假区的规划、决策、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研究方法可供其它类似旅游度假区参考  相似文献   

2.
沈晓敏 《环境工程》2021,39(10):后插16-后插17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指导,乡村产业发展基于绿色生态、历史文化、可持续等要素进行规划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的内在平衡.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将生态环境、文化底蕴与旅游休闲融合在一起,有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一种新型产业模式.由吴吉林编著、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文化旅游视域下乡村旅游规划与农户生计研究——基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的实证》一书,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指导,通过规划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的系统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内在平衡,从而实现乡村生态文化的传承发展,为研究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海南省环保事业历史性转变的重要时期.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胜利召开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印发,为海南省的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发挥海南环境资源优势,推动海南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提供服务,成为新时期海南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4.
湄潭县旅游资源丰富,本文介绍了湄潭旅游资源的现状,从缺乏旅游精品、资源整合不足、文化挖掘不深、旅游宣传不力、旅游设施滞后、旅游人才匮乏等方面分析了旅游产业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思路,从茶文化、乡村休闲度假和浙大西迁文化和湄江山水四方面设计了生态旅游产品;从低碳旅游设施建设规划和体验式生态旅游规划两方面规划了绿色服务产品,并提出从旅游者、从业者和政府三个层面构建管理型生态旅游;最后对湄潭生态旅游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八台山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的热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注意其生态效应、环境效应.本文从环境容量方面,讨论万源市八台山地质公因的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综合分析得出其游客容量,为旅游资源的规划与景区管理提供了一个可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满足国内外日益提高的旅游需求的同时,造成旅游区生态环境与人文遗产不同程度的破坏,出现旅游资源退化现象,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分析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意义,探讨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内容、指标体系及其程序,并提出了开展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体方案,为今后的旅游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奠定基础,为旅游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生态     
大丰将建江苏省最大生态湿地景区近日,江苏大丰市生态湿地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省专家评审组的评审论证。景区规划总面积为1087km2,以大丰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和盐城市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为核心,项目总投资1.3亿元,建成后将成为江苏最大的生态湿地旅游景区。(大丰利建志海)江苏东台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大纲》近日通过江苏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规划大纲计划该市“十五”后3年新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饮用水源保护区绿化带等8个生态重点工程项目,力争到2010年全面建成生态市。(东台孙国祥)近年来,江苏句容市采取“控…  相似文献   

8.
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   总被引:84,自引:0,他引:84  
简要总结了两种生态旅游观点,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生态旅游的可操作性定义。针对旅游地4个方面的限定,提出相应的生态旅游地规划的要求,认为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属于微观尺度的社区旅游规划,更注重景点及服务设施的建设设计与布局,而不是宏观的发展战略及中观的规模聚集效应,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从生态旅游地的规划目标出发给出了生态旅游地的规划内容,探讨了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施方略,指出功能分区、游客管理、形象策划及景观设计在生态旅游地开发及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旅游对环境尤其是旅游景区环境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节假日、小长假、黄金周景区总是超负荷运行。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无节制、无规划的资源开发与破坏频频发生,不仅对旅游资源造成了浪费,也给旅游环境带来重大影响。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在探讨旅游环境保护的途径,呼吁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研究重点更多集中在已开发旅游区,着眼于对环境的恢复和治理,而对“待开发区域”关注较少。基于以上思考,本文提出在旅游规划和建设中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合理利用资源、有序建设,将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理念相结合,进而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0.
八台山地质公园旅游环境容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的热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应注意其生态效应、环境效应。本文从环境容量方面,讨论万源市八台山地质公园的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综合分析得出其游客容量,为旅游资源的规划与景区管理提供了一个可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相关国际组织和研究人员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依据定义内容确定生态旅游注重的几个方面.分析了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给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式,主要包括按照生态平衡原理,确保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按照区域生态旅游环境容量对旅游地开发强度和频度进行管理;开发逆境生态旅游,促进生态建设.介绍了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分析了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得出以下结论:区域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够促进对生物、水资源、大气环境、地质地貌的保护,促进绿化面积增长和生物多样性发展以及垃圾有效处理.  相似文献   

12.
为台市牟平区通过环境功能区划、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引导乡镇企业走经济高增长,环境低污染之路。  相似文献   

13.
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水环境受到社会经济系统和旅游系统两方面影响,本文通过选取人口、GDP、灌溉面积、游客量、宾馆日接待人数、TP、COD、BOD等指标,构建水环境承载力多目标模型.同时,选取水果湖、汤菱湖和郭郑湖3个子湖对东湖风景区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对东湖风景区水环境承载力的权重,采用典型水环境承载力概念模型计算了2011年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水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东湖风景区水资源承载力表现为灌溉面积和GDP承载度超标,而人口和旅游指标承载度未达到饱和,水质承载力各指标的承载度超标.水果湖、汤菱湖和郭郑湖的水环境承载力分别为4.03、3.86、3.95,均大大超出负荷.  相似文献   

14.
从土地利用视角关注乡村发展转型是近年来国内外乡村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论文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空间分析和Google Earth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野三坡旅游区内两个临近乡村聚落为例,研究了过去30 a旅游地乡村聚落空间演化过程。研究发现:以1986年旅游业导入为分界点,两个原本发展背景相同的传统乡村聚落,呈现相背离的“极化”发展态势。苟各庄村逐步演化成为新型旅游城镇,日趋繁荣和“实心化”;交界口村则相反,逐步走向衰败和“空心化”。研究认为,旅游地聚落“实心”与“空心”的“极化”过程,本质上是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旅游地乡村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具象空间投射。在苟各庄村主要表现为旅游业导入引起的“内生式”非农化进程,在交界口村则主要表现为外部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引起的“外拉式”非农化进程。对于旅游地而言,这种产业的持续发展和极化影响的空间外溢,也为区域内发展相对滞后的“空心村”的再生提供了现实可能。  相似文献   

15.
安徽太平湖旅游地演化过程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泊旅游逐渐成为我国湖泊资源利用的重要内容.论文探讨了湖泊旅游地发展的特点,分析了太平湖旅游地的演化过程与机制,结果表明湖泊旅游地发展具有易受干扰性、流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基于Butler 生命周期理论,太平湖旅游地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探索阶段(1970—1990 年),旅游地仅有少量的旅游者和旅游设施,湖泊生态系统处于自然状态;②参与阶段(1991—2005 年),地方政府重视旅游发展,发展观光旅游,建设旅游项目,形成了以水产养殖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湖泊资源利用模式;③发展阶段(2006 年至今),政府和外部资本推动太平湖基础设施和重大旅游项目建设,旅游人数和收入大幅增长,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型旅游地转型,形成了旅游与城镇互动的发展格局.太平湖旅游地三个发展阶段体现了由自然发展向追求经济效益发展,再向追求综合效益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乡(镇)建立环境监理所虽然加强了乡(镇)的环境保护工作,但与乡镇经济迅速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借鉴公安、税务等乡镇机构建设的成功经验,应建立乡(镇)环境保护所全面负责乡(镇)的环境保护工作,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在可持续发展中推进我国生态型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小城镇建设也成了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建设好小城镇即是走出一条我国农村社会现代化,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路子[2]。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环境问题[3],是缺乏环境规划和环保能力薄弱、生活污染严重、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村镇建设与周围环境亲和性差。针对目前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从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小城镇的生态建设思路进行了有实际意义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宁波农村地区典型村镇河流污染现状及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年10月-2009年9月宁波农村地区典型村镇河流的现场水质指标、各态氮磷和有机物浓度的周年监测结果,对村镇河流的水体污染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1)从现场水质指标看,村镇河流的水温和pH指标相对正常,溶解氧浓度受河流有机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影响,伴随日照强度呈现大小畀端的现象,河流水质浊度总体较高且与地表径流存在较高相关性;(2)村镇河流呈现NO3^--N低NH4^+—N高的氮污染特征,可溶态氮磷占TN、TP比例较高。分另4为80.4%和59.1%;(3)村镇河流氮磷和有机物污豢均较严重,NH4^+-N、TP、CODMa指标已有92.7%、65.6%和32.3%的时间断面属劣V类水质,枯水期是村镇河流污染最严重的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