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态社会主义是当代西方引人注目的左翼社会思潮,它着重把握生态问题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强调生态问题不是自然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其理论观点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戴维·佩珀认为,当今世界力图建构生态社会的各种有影响力的设想运动都无法实现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超越,不可能建立真正的生态社会。佩珀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空间生产,通过工人阶级的自为运动、国家的作用及改革现行货币体系来推进生态社会主义空间生产,纾解全球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3.
作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福斯特的生态批判思想与资本主义现实结合非常紧密。他通过对资本与生态对立的揭示,阐述了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下,自然资本化、技术改良、生态伦理重构、政策革新等环境改良措施都将以失败告终。福斯特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生态批判,不仅明确了环境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而且重申了只有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变革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真正解决生态问题。福斯特的生态批判思想对研究我国生态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践中,缺乏稳定持续的资金来源是建立健全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难点。健全农业生态补偿融资机制对于确保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从加大政府扶持,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强化银行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上升到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文化价值观层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南,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精神向导。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社会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生态社会主义是上世纪70年代产生于德国的一次“绿色”运动,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趋于成熟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一个流派,是继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之外的“第四种力量”。其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思想,同时又吸收了生态学、系统论和未来学等新兴学科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7.
曾晓东 《环境保护》2013,41(5):38-40
人类正在经历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历史阶段,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共同行动、共同履行其责任和义务,共同建设美丽中国。工业文明的绿色发展定位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人类共同富裕、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8.
夏光 《环境保护》2012,(19):52-53
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一起,被国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容之一,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布局. 目前,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文明"程度还不够高,人们的意识、行为和结果都不够"绿色".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通过全民的努力,使生态文明水平从较低的绿色程度,转向较高的绿色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生态文明与绿色转型,具有很强的同义性.  相似文献   

9.
石英华 《环境保护》2016,(10):19-22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要求来审视,现行生态补偿资金投入机制存在诸多缺陷,亟待完善。按照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资金机制的构建应从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出发,明确各治理主体责任,形成激励相容机制,实现各主体协同共治。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源动力和前提条件。以山东省聊城市为例,对8个县市区的20个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和19个对照村进行了生态文明意识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生态文明认知度、农民环保态度、生态文明行为现状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与期望四个部分。调查结果表明,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聊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申农民生态文明认知度有所提高,对照村处于较低水平。村民个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意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为五大建设,并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透过对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的分析,来探寻当前环保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By questioning the origins of the inertia facing the degrowth movement, this contribution identifies property as the constitutive institution of capitalism, and property expansion as the dominant socioeconomic process leading world societies to economic path dependence, techno-institutional lock-in and eco-social impasse. Demonstrating why and how property-based economic rationality subordinates ecological and social considerations to capitalist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stresses both the need for an inversion in the hierarchy of social norms and the systemic opposition to such an inversion, which emanates from the capitalist/industrial expansion. The text also brings to light some disregarded processes underlying the current economic crisis, by pointing out the institu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locked-in situation into which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path has led our societies.  相似文献   

13.
郑嘉豪 《福建环境》2003,20(3):40-42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文分析三明市建设生态市的紧迫性、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对策,为三明市建设生态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二龙山流域生态环境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指出了二龙山水库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针对具体矛盾,建立了生态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管理机制,提出了相应的社会对策,进而拟定了可行的法律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15.
草原具有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功能,在实现这些功能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可持续性发展原则来维持健康的草原。草原的自然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和保障,草原的社会功能是自然功能的延伸和发展,社会功能的发挥是建立在自然功能实现基础之上的。内蒙古地区在发展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任务与草原发展的丰富内涵结合起来,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16.
基于DPSIR模型的环境友好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价区域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程度,采用DPSIR概念模型,构建起包涵5大类因子指标的评价体系。此体系评价重点在于社会子系统发展对社会所造成的资源、环境、生态压力,居民生活环境状态的改变和在社会结构与居民生活的影响,以及所导致的各项政策响应。并以沈阳市浑南新区为例,选取了包括科技技术贡献率、生态用地比例、公众对生活环境满意度在内的44项指标,构建起针对浑南新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可对浑南新区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及管理决策起到辅助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The Greater Sonoran Ecoregion (GSE), spanning the U.S.-Mexico border between Arizona and Sonora, faces myriad biophysical and social challenges to maintaining long-term socio-ecological resilience. Concepts of socio-ecological resilience and transformability provide a foundation for examin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society and nature, and between society and science. An analysis of three case studies reveals that the GSE is becoming ever more vulnerable to systemic changes that will have serious consequences for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alike. While much more knowledge needs to be developed in both the biophys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there is an equally pressing need to bring social values and practices more closely into alignment with the resourc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coupled system itself. Improvements in science–society interactions are also needed. Threats to the GSE can only be addressed through long-term programs having the ultimate goal of preserving the system's human and ecological integrity.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协调发展的和谐性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马克思主义所要建立的新社会的内在要求,是人类对如何实现与自然界之间的协调与稳定做出的新结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是生态文明的三个核心维度。  相似文献   

19.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是实现西部大开发的基础条件,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高水平的绿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家富强,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