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现阶段城市雨洪管理的发展方向之一。扎实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是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有力保障。广州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以“上中下游功能区协调、大中小海绵系统结合、灰绿蓝设施交融提升”为技术思路,以“污涝同治”为主要手段,运用“+海绵”理念,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广州市中心城区排水管控的实践经验和成效,从广州市污涝同治、巩固治水成效的全新视角,探讨智慧排水管控,以期为开展进一步智慧海绵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余国东 《环境保护》2022,(23):22-24
<正>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无废城市”建设是将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重庆市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率先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进行先行先试,明确“中心城区试点—重点区域次第推开—双城经济圈共建”三步走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3.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形式,是自然、城市与人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所形成的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既要能保证城市持续增长,更要保证城市发展的质量,既要满足城市发展对资源环境的需求,更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应做到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生态城市,必须进行观念创新。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对象要从以物和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培育和贯彻“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的观念。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全国“十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管理系统一中心单机版》首次在城考数据审核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安———举世闻名的文化古城 ,古今丝绸之路的起点。现代中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西部大开发的“第一阶梯” ,拓展西部地区市场的“桥头堡” ,盛大商机 ,岂容错过!  相似文献   

6.
2002年3月24日,中国高校第一个也是至今为止惟一专门研究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科研机构——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上海市副市长周禹鹏应邀出席了揭牌仪式并讲话。揭牌仪式后还举行了中心首届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们热烈讨论了生态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环境工程近年的发展速度异常迅猛。各地区都极为重视城市形象,除去大力发展高速公路、成片新建筑新环境之外,城市雕塑工程也得到相当的关注与发展。但是由于我们国家城市雕塑起步较晚、重视不够、做得不多,使出现在城市中心和交通中心的耗资巨大的公共雕塑常由于褒贬不一,不断重复建了拆、拆了建的情况;在创作题材中,诸如“腾飞”、“科技  相似文献   

8.
1环境监测网建设的目的意义联合国居住中心及环境规划署联合发起了“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计划”(SCP).在全球15个城市开展试点.作为试点城市之一,沈阳可持续发展项目已于1997年5月27日正式启动.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沈阳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区,在发展...  相似文献   

9.
闻泽 《环境》2005,(5):50-51
2005年3月1日,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对全市的创模工作做了全面的部署,表示要通过碧水、蓝天工程,确保年底达到考核要求,迎接国家验收。据了解,广州“创模”的实现将会是全国特大型城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零”的突破,并将形成一个以广州为中心,由深圳、珠海、中山、惠州等城市组成的珠江三角洲环保模范城市群。这对整个广东环保工作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领跑者东莞     
《环境》2006,(4):38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与深圳、广州、惠州市相连,毗邻港澳,处于广州至深圳经济走廊中间。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发挥地理人文的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国民经济保持年均增长22%以上,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182亿元,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的第十二位、地级市第一位。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城市评选中,东莞荣获了“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最佳中国魅力城市”荣誉,也是全国唯一同时荣获两个荣誉的城市,成为珠江三角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1.
《交通环保》2004,25(3):38-38
德国法兰克福是欧洲的金融中心及交通枢纽,周围有2 0多条公路主干道。由于其靠近城市的一些路段铺设了一种“消声混凝土”,使公路噪声大大降低。这种“消声混凝土”可“吞食”了车轮滚动时发出的声响。这一技术利用了声学上“微孔吸声”原理:利用路面上的微小孔隙,消除轮胎在路面上滚动时发出的声响“消声混凝土”公路  相似文献   

12.
“最好的小城市”、“5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之一”、“20个最繁荣小城之一”、“最佳搬迁目的地”、“顶尖绿色之城。最佳退休之地”、“家家看得见风景的城市”。美国各种媒体上这些数不清的褒奖之辞说的是哪里?美国全国大气研究中心(NCAR)、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NIST)、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IBM公司安全智能部……一连串国际知名的美国联邦级科研机构和大公司。为什么都选择落户在这个小城里?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李成东  张鹏 《环境保护》2012,(12):58-60
包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十二五”包头市将实现“三个提升”:提升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城市品位和素质、提升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进“五个转变”:即产业定位由老工业基地向现代产业基地转变,城市功能由相对单一的工业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变,动力机制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拉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发展取向由更多地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向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转变,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重点实施好“六大工程”:实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工程、实施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工程、实施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工程、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工程、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14.
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我国国际交往的中心。搞好北京的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1980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提出要“改造北京市的环境,搞好绿化、卫生,利用有山有水有文物古迹的条件,把北京建设成为优美、清洁、具有第一流水平的现代化城市”。为北京今后的环境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1983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批复中又指出要“大力加强城市的环境建设。……从而把北京建设成为清洁、优美、生态健全的文明城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而又非  相似文献   

15.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且在2011年5月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绿色交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下一步应加大政策支持及监督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技术,提高居民绿色交通意识,对公交员工实施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6.
《环境工作通讯》2009,(9):F0002-F0002,1
湛江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热带城市,是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先后获得“广东省卫生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绿化达标城市”  相似文献   

17.
省厅传真     
江苏省扬州市提出创建全国首家“生态市”的八项措施一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以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按生态资源条件调整经济布局,建立5大生态经济区,实施传统产业的生态转型,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二是调整城市布局。构筑有机疏散的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建设“四区五园”,改善城市景观和气候,实现城郊双向互补。三是调整城市交通结构。改善城区道路网络结构,建立有利于生态的城市交通体系,改善交通工具,减少污染物排放。四是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应用“西气东输”的天然气,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清洁…  相似文献   

18.
城市现代化的“绿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晓青  彭尚德 《环境》1999,(12):5-5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产物。从视觉形态上看,城市是由人和建筑物及街道组成的,因此,城市实际上是一类高质量的“人性化”的居民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是一种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了的,拥有更高的“价值”的凝结的人类物质环境或物资财富的经济实体。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是一种更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的载体及场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中心。总之,城市是一种人类自身塑造的理想的、进步的、合理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类文明历史的结晶和通向更高文明层次的桥梁,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城市是现代科学、文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增加,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市场越来越繁荣,城市环境保护问题愈来愈突出、愈重要,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城市是“一个建筑群,一个人海世界”,是以人为中心的、以人工环境基调为主体的生态体系。城镇环境必须借助特殊手段,使之接近于大自然,才能为城市居民生活、工作提供一个清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经济、文化等为中心的城市发展也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环境问题普遍存在,城市地区由于人口众多,各种产业和人为活动密集,环境问题尤其严重。城市环境问题不仅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和障碍,也严重影响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尽管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