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太湖流域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空间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太湖流域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空间分布和污染特征,采集全流域11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用GC-μECD分析了20种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并基于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沉积物污染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沉积物中20种有机氯农药(OCPs)的总含量介于16. 3~96. 9 ng/g dw之间,平均值为35. 0ng/g dw,其中HCHs和DDTs是主要的检出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12. 1、7. 6 ng/g dw,两者含量之和占总OCPs的25. 5%~85. 5%。特征化合物指数法分析结果表明,HCHs主要来源于林丹,而且该区域仍然有新的DDT输入,并且大部分p,p’-DDT通过好氧生物降解为p,p’-DDE。沉积物质量基准法评价结果显示,γ-HCH、DDTs潜在生物毒性较大。  相似文献   

2.
南京某地农业土壤中有机污染分布状况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对某大型矿业企业周边农业土壤中两类POPs物质——15种多环芳烃和有机氯农药(DDTs和HCHs)的残留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PAHs检出率为100%,总残留量范围为312.2~27 580.9 μg·kg-1,且以四环以上多环芳烃组分为主。不同样区土壤PAHs残留量受常年风向影响明显。农业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和滴滴涕均有检出,但残留水平不高,分别为3.60 μg·kg-1(0.81~9.43 μg·kg-1)和11.13 μg·kg-1(3.31~43.81 μg·kg-1)。土壤有机氯农药的残留以p,p′ DDE和p,p′ DDT为主。土壤中HCHs的各异构体组分含量特征为α>β>γ>δ。部分采样点土壤仍可能有新的有机氯污染物来源。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岷江下游土壤污染特征,按功能分区和乡镇布点的方法,采集了岷江下游五通桥段103个表层土壤样品,检测其有机氯及其异构体代谢物含量,并应用Kriging插值法,研究了岷江下游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分布特征。土壤中残留的HCHs和DDTs的异构体代谢物及总量均服从正态分布,并全部属于强变异。18.4%的土壤HCHs含量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一级标准(〈50μg/kg),其余为二级标准(〈500μg/kg);68.1%的土壤DDTs含量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50μg/kg)。土壤HCHs各代谢物含量呈块状分布,而HCHs总量相对较高的区域都分布在农业区(蔡金镇、冠英镇和石麟镇交界处);DDT总量和p,p'-DDT含量的高值区域出现在低山丘陵区(石麟镇);p,p'-DDD和p,p'-DDE含量的高值区域出现在平原区(杨柳镇、竹根镇和西坝镇)。总体而言,研究区域存在一定程度的有机氯农药污染。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水体有机氯农药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长江三峡库区采集了111件水体样品,并用气相色谱(GC ECD)内标法分析其有机氯农药(OCPs)的含量,探讨了研究区水体中OCPs的残留水平、分布及来源。结果表明:水体中OCPs指标,检出率为100%。HCH四种同分异构体含量范围分别为α HCH 010~608 ng/L,β HCH 048~1020 ng/L,γ HCH 009~843 ng/L,δ HCH 007~1053 ng/L;DDT类化合物检出率普遍较低,含量范围是:p,p' DDE 001~1914 ng/L,p,p' DDD 0.04~213 ng/L,p,p' DDT 007~164 ng/L。两类农药中HCHs在多数采样点上都能被检测到,在总体含量上干流断面HCHs普遍高于DDTs。长江干流重点位置与库区断面含量相比,HCHs高于断面,DDTs低于断面。HCHs在水库水体干流中的分布呈跳跃式波动,且每次含量波动幅度都要比前一次高。库区干流重点位置水体以β HCH为主,但δ HCH普遍存在。库区重点位置水体未能检测到DDT,表明其对库区水体DDTs的贡献较小。通过比值分析得出大气输入是库区水体DDT类物质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5.
中国曾大量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OCPs),目前虽已被禁止生产和农业中使用,但含三氯杀螨醇的林丹和滴滴涕(DDTs)仍在非法生产和使用。为了解农业大省江西省城市内湖OCPs的残留情况,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象湖为研究对象,用GC/ECD分析象湖表层沉积物中8种OCPs的残留水平,采用ArcGIS空间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探讨OCPs的残留特征、来源及其可能的风险。结果表明,8种OCPs在象湖表层沉积物中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六六六(∑HCHs)含量为nd~61.89ng/g,∑DDTs含量为nd~81.47ng/g。含量较高的组分为o,p’-DDT、β-HCH和δ-HCH。象湖表层沉积物中OCPs残留空间分布不均,其中象湖南边湿地花卉公园沉积物中OCPs含量相对较高。同中国其他城市内湖/内河相比,象湖表层沉积物中HCHs和DDTs残留水平偏高,这可能与象湖区域曾经作为南昌市农业发展区有关。来源解析结果表明象湖HCHs和DDTs主要来源于农药的历史使用,但近年来很可能有林丹和三氯杀螨醇的输入。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目前象湖表层沉积物中DDTs类污染物对人体健康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湿地花卉公园周边环境生态风险较高,对周围环境的生物毒性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内湖的污染控制及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淀山湖水生生物中有机氯化合物的浓度与富集特征,测定了该湖水生生物样品(铜锈环棱螺、日本沼虾、鱼类)中滴滴涕(DDTs)、六六六(HCHs)、六氯苯(HCB)、多氯联苯(PCBs)的浓度。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生物样品中均检测到了DDTs、HCHs、HCB,各生物体内的有机氯农药含量有很大差异。在8种生物样品中,乌鳢体内的有机氯化合物含量最高,这可能与乌鳢处于较高营养级,且为肉食性鱼类,体内脂肪较多有关。∑DDTs、∑HCHs、HCB的含量范围分别是55~1 135、0.5~24、6.9~91ng/g lw,其中DDTs为最主要的有机氯农药。4,4’-DDE和α-HCH在各自同系物中所占比例最高,说明淀山湖历史上曾经使用过有机氯农药,而近期没有新的污染源输入。以铜锈环棱螺为参照,有机氯农药的生物放大系数(BMFs)范围是1.2(泥鳅)~23(乌鳢);PCBs的生物放大系数范围是5.9(河川沙塘鳢)~55(乌鳢)。亲脂疏水性、低生化降解速率导致有机氯化合物能在生物组织中富集并通过食物链逐级放大。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氯化合物会沿着食物链积累放大,可能会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中国曾大量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OCPs),目前虽已被禁止生产和农业中使用,但含三氯杀螨醇的林丹和滴滴涕(DDTs)仍在非法生产和使用。为了解农业大省江西省城市内湖OCPs的残留情况,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象湖为研究对象,用GC/ECD 分析象湖表层沉积物中8 种OCPs的残留水平,采用ArcGIS空间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探讨OCPs 的残留特征、来源及其可能的风险。结果表明,8 种OCPs 在象湖表层沉积物中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六六六( ∑ HCHs) 含量为nd~61.89 ng/g, ∑ DDTs含量为nd~81.47 ng/g。含量较高的组分为o,p'-DDT、β-HCH和δ-HCH。象湖表层沉积物中OCPs残留空间分布不均,其中象湖南边湿地花卉公园沉积物中OCPs含量相对较高。同中国其他城市内湖/内河相比,象湖表层沉积物中HCHs和DDTs残留水平偏高,这可能与象湖区域曾经作为南昌市农业发展区有关。来源解析结果表明象湖HCHs和DDTs主要来源于农药的历史使用,但近年来很可能有林丹和三氯杀螨醇的输入。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目前象湖表层沉积物中DDTs类污染物对人体健康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湿地花卉公园周边环境生态风险较高,对周围环境的生物毒性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内湖的污染控制及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现状,并探究漂流性鱼卵空间分布特征,于2018~2019年5~7月在长江中游宜昌江段进行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同时对采集到的漂流性鱼卵进行空间分布差异性分析.结果 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鱼卵15 963粒,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漂流性鱼卵24种,隶属于1目3科,鱼卵优势种为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占总量的32.94%,其次是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分别占30.80%、12.65%.2018年和2019年平均鱼卵密度分别为5.61±9.72ind./100 m3,9.80±16.09 ind./100 m3,不同种类鱼卵主要出现的时间也具有明显差异.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宜昌江段鱼卵密度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P<0.05),水平分布特征表现为江心(2018年为7.54±20.04ind./100m3, 2019年为13.15±25.49 ind./100 m3)>南岸(2018年为6.20±7.92 ind./100 m3,2019年为9.25±14.12 ind./100 m3)>北岸(2018年为3.07±4.71 ind./100 m3,2019年为7.00±11.65 ind./100 m3),垂直分布特征表现为中下层高于表层.该研究中获取的鱼卵在河流中的分布特征可为宜昌产卵场定位和产卵规模估算等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中游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群聚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7~2018年葛洲坝下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采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12年来长江中游鱼类早期资源群聚特性和年际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三峡水库蓄水后鱼类早期资源的优势种更替过程和群落结构变异.结果显示:12年间共采集到鱼卵5目9科49种,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28种.鱼卵物种数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年间变幅较大(18~30种/a).鱼卵丰度的年际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性上升,其中"四大家鱼"采集数量和密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群落结构分析显示,12年间宜昌江段鱼卵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缓慢下降趋势,并在2007~2008、2009~2013和2014~2018年形成三组不同的时间聚类,组间差异显著.SIMPER分析表明,各时期鱼卵群落差异主要受优势种和重要种所决定.2013年前,贝氏(鳖)(Hemiculter.bleekeri)、银鮑(Squalidus argentatus)、银鲴(Xerocypris macrolepis)、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等交替出现成为主要优势物种;2013年后,贝氏(鳖)成为主要优势物种,优势种和重要种的鱼卵数量占比进一步上升(大于90%).研究结果指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后,葛洲坝下宜昌江段鱼类早期资源优势种更替现象逐渐消失,群落结构趋于稳定,繁殖鱼类群落结构正向"单一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螺蛳是我国的一种特有腹足类,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高原湖泊中,是重要的经济螺类。为了探讨微囊藻毒素(MC)在螺蛳各组织中的分布及季节动态规律,于2008年1月及5~10月间按月采集滇池螺蛳样品,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了肝脏、消化道、性腺及肌肉中MC含量。结果表明,MC在螺蛳的肝胰腺、消化道、性腺及肌肉中MC的含量均值分别为338±190、272±163、123±097和035±043 μg/g DW;统计分析表明肝胰腺和消化道中MC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两者显著高于性腺,性腺显著高于肌肉。MC在各组织中含量最高月份出现在7月,含量最低月份出现在5月。相关性分析表明,性腺和肌肉组织中MC含量与周围环境水体中总MC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按照WHO推荐的人体每日可允许摄入量TDI(≤004 μg/kg人体重)标准进行推算发现,食用螺蛳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港口发展与广州南沙地区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 ,而港口功能的多元化发展 ,赋予了港口以及港口城市新的发展动力和机遇。广州南沙地区开发应顺应这种发展变化 ,以港口建设为动力 ,以港口经济开发为重点 ,形成广州新的经济增长极和新的滨海城市中心区 ,使广州由只有“云山珠水”的内河港口城市向拥有“山、城、田、海”的滨海城市转变 ,并进一步奠定其华南地区中心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经过六年多的研究,笔者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对不利影响只要认真对待,采取措施,可以减少到最小程度,所以生态环境问题不是三峡工程决策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3.
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地处亚热带,光热水资源丰富,具有农业发展的良好条件。近年来,广西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资源与环境问题。本文在分析广西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广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可持续经营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评价仅停留在企业的财务层面。而忽略企业的非财务因素的影响。本文以灰色关联度为评判准则。构建立了一个平衡兼顾企业财务和非财务状况、反映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模型。运用平衡计分卡评价模式进行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进行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评价方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应用2个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和Topmodel模型),对赣江流域的源头--梅江流域20年内的植被变化所造成的生态水文响应做出了模拟研究。根据2个模型不同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模拟方案,使用SWAT模型模拟径流量的变化,Topmodel模型模拟汇流过程的变化。模拟得到的结果是:排除研究时间段内流域气候变化的影响,仅变换流域下垫面的属性,植被的变化对流域水文特征产生了明显影响,在整个梅江流域的范围内,2000年的年径流总量比1987年增加了146%;在其子流域--琴江流域,1995~2000年的7次洪峰峰值径流出现时间比1987年延迟,峰值径流量减少约5%。这说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该流域内进行的植树造林和国土整治工作,即江西省“山江湖工程”,对流域的生态健康具有良好的回馈效应。  相似文献   

16.
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区评价: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南京市郊区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区划分指标的模糊聚类分析,将南京城郊划分为8个类型区,并比较分析了各个类型区的土地利用特征及集约经营程度,土地利用效益,最后指出:为了优化配置郊区土地资源,南京市郊区土地利用必须采取因地制宜,综合利用,集约经营,增加投入,保护耕地,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城市水环境破坏严重。政府部门曾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水环境,但并未有效解决污染问题。由于城市水环境治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国家科技部在武汉市汉阳区启动“水专项”寻求有效的治理模式。由于采用新的制度安排,注重科学技术与管理制度的结合,明显改善了汉阳地区的水环境。“武汉水专项”的试验显示出市场机制在城市水环境治理这类公益项目中同样是有效率的。构建更加有效的城市水环境治理运作机制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构建城市水环境治理运作机制的核心是在确保水环境改善的公共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城市水环境治理投入的外部效应内部化,城市水环境治理可以成为具有广阔市场和丰厚盈利的现代服务业.  相似文献   

18.
中国脆弱生态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1  
本文分析了我国脆弱生态区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探讨了我国典型脆弱生态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原则和方法,提出了我国典型脆弱生态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腹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受全球变暖影响,青藏高原气候呈现出暖干化趋势。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对高原腹地植被生长具有消极意义,导致该区牧草质量和数量的下降。人口和牲畜数量的增加,更加重了资源环境与经济(牧业经济)发展的对立。本文对受气候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青藏高原腹地高寒草地逆行演替的原因及方式进行了分析。在些基础上,对气候暖干化模式下可持续的利用高寒草地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多环芳烃排放清单构建及排放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PA)优先控制污染物清单中16种多环芳烃(PAHs)为研究对象,仅考虑人为排放源,根据11种主要排放源排放数据和相应排放因子估算上海市PAHs年排放量。结果表明:2012年上海市16种PAHs的排放量约为447.8t,7种致癌性PAHs排放量为60.06t,排放密度为70.6kg/km2。从排放源看,炼焦用煤和民用燃煤是PAHs排放的主要来源,两者占总排放量的56.0%,天然气、炼油排放量次之。从排放谱看,萘(NAP)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30.8%,其次为菲(PHE),致癌性PAHs占排放总量的13.4%。另外,PAHs排放以低环(2~3环)为主,占排放总量的71.1%,其次为4环的Fl、Py、BaA和Chr,高环的D[ah]A排放量最低。利用地区生产总值(GDP)和能源消耗数据拟合公式预测2020年能源消耗量,进而预测得2020年PAHs排放量约为356.57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