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伦理,是指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包括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环境伦理原则是有关环境保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伦理要求,是最根本的价值取向.环境伦理原则包括环境平等、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蓝文艺 《环境保护》2007,(5A):37-40
环境伦理,是指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包括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环境伦理原则是有关环境保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伦理要求,是最根本的价值取向。环境伦理原则包括环境平等、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王羽  陆雍森 《重庆环境科学》2002,24(5):18-20,24
探讨了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主体范围问题,环境权利体系问题。与“人类中心论”认为道德只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同,“生态中心论”认为起码应把受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一部分自然物与人的关系作为环境道德调整的直接客体,人类与这部分自然物构成社会的扩展体-“共同体”,环境权利体系则试图把环境权利内容扩展至生物多样性,赋予生物物种生存权利,主体范围和权利内容扩展的目的是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4.
环境伦理并非是人与自然问直接的伦理关系,而是指以自然环境中介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环境伦理是对传统伦理的拓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5.
罗巧玲 《环境保护》2020,48(17):67-68
正人与动物的关系既是一个伦理命题,也是一个文明命题。站在伦理角度,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涉及生态学、社会学等学术领域,所研究问题的表象主要以冲突、矛盾等形态出现,如"动物是否属于具备自主意识的生命体"一类的争议。究其根本,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命题属于文化命题,而不同文化之间具有差异性,由此形成认知差异,往往会引发关于人与动物在生存、健康、发展等权利方面的争议。但从文明角度来说,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整体上趋向"文明化"发展—从吃生肉到吃熟  相似文献   

6.
环境道德源于环境伦理学。环境伦理学是环境科学与伦理学结合形成的。环境伦理学是调节人与环境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学说。它的基本宗旨是,从尊重爱护生态环境出发,把环境伦理原则作为人类从事经济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最高行为准则。使经济、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7.
作为生态中心论的代表,克里考特在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的基础上,从价值层面、情感基础及实践原则方面夯实了整体主义环境伦理学。以"生态系统健康"为核心关注的生态中心论对于现实的环境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了整体主义环境伦理学在上述三方面的进路,并考察了其理论的内部张力及实践可能。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缘起于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指导下形成的人类与自然的矛盾,一般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以环境为中介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和谐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也是人类用更为文明而非野蛮的方式对待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理念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正向环境污染宣战需要强大的作战部队,这支队伍就是广泛而稳固的环境保护统一战线,它是为了改善环境的共同目标而团结和组织起来的各方力量的联合体。那么,怎样建立和发展稳固的环境保护统一战线?第一,要建立共同认知的基本价值观。保护环境是一种人类行为伦理要求,是当代人与尚未长大或尚未出生的后代人之间达成的基本契约。当代人不应该也无权为了自己的福祉而把所有的资源和环境消耗殆尽,要为了给后代留下可持续生存的自然条件而约束自己。这样的价值观已经被所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环境伦理学的科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人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改造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人对环境的改造超出一定限度则会产生环境问题。人与环境的矛盾又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要求社会制定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行为。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促使伦理学把自己的视角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大地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和“宇宙伦理学”等理论体系应运而生。在人类迈进21世纪之际,为了推动伦理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有必要反思这些伦理学说,使伦理学视角定位在…  相似文献   

11.
巴赫金一生著述颇丰,所关注的内容涵盖了哲学、语言学、历史诗学、精神分析、社会理论等,"我与他人"问题一直是他理论思考的主线。他在该问题视域下考察了我与他人相处的对话性——对话理论,我与他人之间的审美创造关系——作者与主人公之关系,我与他人相处的理想状态——狂欢化理论。从理论层面来说,他的思考有助于破除主体性哲学所导致的"唯我主义"和"自我中心论";从现实层面来说,有助于解决当前网络社交中出现的诸如网络暴力等问题;尤其是他的外位性思想对于如何构建"一带一路"所倡导的文化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自然之于人类好似大写的"他人",巴赫金对"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看法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农村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生态系统规律,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全面协调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道德伦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民向往的生活和追求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3.
为了缓解人与自然日益严重的道德冲突,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使命,人类构建的新的生态伦理,应当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新的生态伦理的主要规范 1、保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有赖于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肆意破坏生态平衡,将会对人类的生  相似文献   

14.
环境伦理的定位应该遵循人的自我意识的原则,而不应该遵循生物的自然价值的原则.因为只有人才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存在.也只有人才可以设定环境伦理的目标,使自身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人是一种在精神的目标中实现了自身目的的存在者,同样,人也只是在环境伦理的关系中成就了一种保护自然的价值意识.  相似文献   

15.
道路交通运输是由人与车组成的人-机系统,经人的操作而使车辆沿公路运动的过程,道路交通安全取决于人、车、路三个基本因素,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的前提,而协调人、车、路三个基本因素的关键因素是人.  相似文献   

16.
由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持,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上海市卫生局、《健康报》社等联合发起的全国“健康道德”学术讨沦会,于1990年3月7日至10日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召开。这是一次就人类的健康问题进行多学科、多系统、多方位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的主题是确定“健康道德”的概念、基本原则及其现实意义;探讨“健康道德”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与人群卫生保健的关系。会议认为,“健康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核心是包括卫生系统在内的一切部门的共同责任,所有部门都应当把自己的工作与人民健康  相似文献   

17.
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行为关系规范的总称。“行为规范”也就是行为准则。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精髓。道德的根本问题就是解决“为他”、“为我”的问题,“为人民服务”正是“为他”的最好概括。  相似文献   

18.
文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生态健康基础、生态文明伦理,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研究提出了以下结论:(1)生态健康基础是"平衡";(2)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发展",精髓是"持续",实质是"共存";(3)生态文明伦理为"和谐"。生态健康是生态文明之本,可持续发展为生态健康和生态文明提供必要条件,是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活动的深入,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正在发生根本改变,环境意识已进入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成为人类观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最近指出: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未能有效扼制环境进一步衰退的原因之一,是全世界大部分人尚未形成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环境伦理观,今后数十年是建立此种伦理道德的关键时期。新的持续性伦理道德的核心是尊重自然、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把人类从战胜自然的胜利而产生的飘飘然中解脱出来。新的道德要求当代人之间、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机会平等,它的两个重要命题是:“只有一个地球”和“明天与今天一样重要”。新的伦理道德将从人的深层意识里重新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TheIdeologyofWhichHumanBeinginHarmonywithNatureCaiShouqiu3从“是”中推导出“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的基本认识论刘文认为能否从“是”中推导出“应当”是自然主义生态伦理观所面对的一个最主要的理论难题。笔者认为,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是”推导出环境道德或生态伦理的“应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环境道德或生态伦理学的共识,且是当代生态伦理得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不愿意、不承认甚至反对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是”推导出环境道德或生态伦理的“应当”,恰恰是传统的或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