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连续 2a实地调查了太湖鼋头渚地区鹭鸟的觅食生境 ,并搜集其雏鸟的反吐物 ,初步掌握了该地区不同鹭鸟对觅食生境的选择与食物组成情况。结果表明 ,无锡鼋头渚地区白鹭与夜鹭主要在鱼塘、湖泊觅食 ,白鹭在湖滨觅食 ,而夜鹭还会到湖中央水面觅食 ;池鹭觅食区域较广 ,主要在鱼塘。鹭群主要的食物类型是鱼类 ,白鹭食物几乎全为鱼类 ,夜鹭 95 %的食物为鱼类 ,兼有少量的蛙类、甲壳类和小型哺乳类动物。  相似文献   

2.
20 0 0年 3月~ 6月对无锡鼋头渚的鹭鸟繁殖期的种群生态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栖息地共有鹭巢 3 64 0 0个 ,巢密度为 0 5 2个 /m2 ,平均每棵树有巢 3 3 6个 ;较早迁来的夜鹭首先占据了远离村庄及公路的相对较好的位置 ;鹭类筑巢对高大的马尾松利用率较高 ,且个体较大的鹭鸟多占据树的中上部 ,个体较小的鹭鸟则主要栖息于下部 ;夜鹭和牛背鹭平均窝卵数为 3个 /巢 ,白鹭和池鹭为 5个 /巢。  相似文献   

3.
无锡鼋头渚4种鹭类繁殖期的生态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0年3月-6月对无锡鼋头渚的鹭岛繁殖期的种群生态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栖息地共有鹭巢36400个,巢密度为0.52个/m62,平均每棵树有巢3.36个;较早迁来的夜鹭首先占据了远离村庄及公路的相对较好的位置;鹭类筑巢对高大的马尾松利用率较高,且个体较大的鹭岛多占据树的中上部,个体较小的鹭岛则主要栖息于下部;夜鹭和牛背鹭平均窝卵数为3个/巢,白鹭和池鹭为5个/巢。  相似文献   

4.
鹭鸟对茶园的生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易飞 《生态环境》2005,14(6):941-944
目前国内对鹭鸟(夜鹭Nycticorax nyticorax、白鹭Egtetta garzetta、苍鹭Ardea cinerea、池鹭Ardeole bacchus)的迁徙、觅食习性和繁殖规律的已有详细的研究报道,但鹭鸟自身活动对栖息地的生态影响尚未见报道。作者对鹭鸟对茶园土壤和茶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量鹭鸟活动所产生的鸟粪对栖息地的茶树土壤中各种养分的质量分数产生了重大影响:有机质提高了28.03%~62.25%,土壤速效磷增加了1.7~4.2倍,土壤水溶性盐提高了6~21倍之多,并发生了严重盐化;pH表土升高0.43,下层降低了1.11。对茶树的重大影响表现为:叶绿素a、叶绿素b以及总的质量分数,分别减少25.72%、36.97%、29.54%;叶子正面皮孔也被堵塞,生长发育受阻,叶子边缘、叶尖等处发生焦枯;影响轻的茶芽中茶多酚的质星分数下降了3.7%,水浸出物的质星分数略高1%,氨基酸的质量分数提高7.4%;影响严重的茶树的生物产品降低达76%以上,局部经济产最为零,甚至茶树濒临枯死。  相似文献   

5.
针对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颈鹤生境适宜性的制约因素及其面临的主要威胁,利用生境适宜性指数、保护比例和保护效率指数等对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日喀则片区黑颈鹤生境适宜性及保护现况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变化。结果表明,1994、2005和2015年黑颈鹤适宜生境与次适宜生境面积总和占比依次为31.05%、32.00%和41.00%,黑颈鹤可生存空间逐渐增长;对比1994和2015年保护比例和保护效率指数发现,适宜觅食生境和夜栖生境分布趋向核心区和缓冲区,次适宜觅食生境同样向核心区移动,保护区规划对适宜觅食生境和夜栖生境保护的合理性降低,对次适宜觅食生境的合理性升高,从外延区对各生境的保护比例来看,保护区周边仍存在大量黑颈鹤可利用生境没有纳入保护范围。  相似文献   

6.
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对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的鸿雁(Anser cygnoides)和白额雁(Anser albifrons)的行为模式和生境选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鸿雁和白额雁均以静栖和觅食行为为主,鸿雁的静栖行为比例最大,白额雁的觅食行为比例最大;鸿雁的静栖行为比例极显著高于白额雁,觅食行为比例极显著低于白额雁,警戒和游走行为比例低于白额雁。在行为节律上,鸿雁的觅食高峰出现在14:00—15:00,静栖高峰出现在13:00—14:00;白额雁的觅食行为比例在8:00—9:00、11:00—12:00和16:00—17:00这3个时段较高,静栖行为比例在10:00—11:00、12:00—13:00和16:00—17:00这3个时段较高。觅食时间上的"错峰"将减轻两者对食物资源的激烈竞争以达到共存。在生境的空间选择上,鸿雁的生境选择和离岸距离生态位宽度均高于白额雁,2种大雁的离岸距离生态位重叠度较大,鸿雁主要选择浅水和泥滩,白额雁主要选择草地,2种大雁对生境的离岸距离均集中选择在400~500 m区间。2种大雁生境类型选择的分化避免了离岸距离生态位重叠度较大带来的种间竞争,利于种间共存。2种大雁生境的离岸距离主要选择在400~500 m区域,这既利于2个物种避免人为干扰,又可满足自身对食物资源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将影响水禽生境选择的因子划分为水、食物、隐蔽物和干扰4类.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黄河三角洲地区3期TM数据进行处理,对各生境因子采取一定的分类方法,得出该地区3个时期各生境因子图.通过面积、斑块数变化及转移矩阵的分析可以看出,各生境因子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变化表现为干扰加重,积水地区面积增大,谷物草籽面积及适宜隐蔽物范围减少.人类的有意识活动(干扰)是引起各生境因子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生境因子变化对水禽生境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图9表5参30  相似文献   

8.
为了定量评估物理生境对鱼类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基于呼伦湖流域2021年枯水期和丰水期2期鱼类调查数据以及采样点物理生境遥感监测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和RDA冗余分析探究呼伦湖流域鱼类群落分布特征、物种多样性与物理生境因子(包括岸线分维数、水面面积和高程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物理生境和鱼类群落可划分为具有明显空间分布规律的4个组群,且物理生境和鱼类群落空间分布存在较高相似度。呼伦湖流域鱼类群落多样性受到分维数、水面面积和高程值生境因子的影响,其中水面面积和高程值影响较大。此外,不同鱼类群落分布对生境因子响应存在差异,呼伦湖流域鱼类优势种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和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群落分布与高程值呈正相关,定居杂食性鱼类黑龙江鰟鲏(Rhodeus sericeus)、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和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群落分布与水面面积呈显著正相关,而肉食性鱼类鲇(Silurus asotus)和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群落分布与分维数呈显著正相...  相似文献   

9.
对美国广泛应用的生境评价程序(HEP)在程序和方法上进行了改进和简化,在分析现有各生境单元指示物种密度的基础上,根据项目拟占用生境情况,预测拟议项目对指示物种的影响.以丹东港大东港区规划为例,应用改进的HEP,定量分析了大东港区规划对指示物种(涉禽和水鸟)觅食生境的影响,并制定了生境弥补计划和生态减缓措施.  相似文献   

10.
野生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和东北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是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级物种,是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良好结构的指示物种.林下灌草层片是东北虎、东北豹所食猎物的主要生境和食物来源.因此调查中国吉林珲春地区次生林、林...  相似文献   

11.
在ArcGIS 10.2的支持下,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在地形因子(海拔、坡度和坡向)和生物因子(植被、竹林类型)上的生境选择(动物利用某种生境类型面积占其家域的比例)与利用(动物家域内某生境类型面积与保护区的这一类型面积的比例)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地形因子:卧龙大熊猫在生境选择过程中,生境利用率较高的海拔区间为1 5 00~3 000 m,平均利用率达到了55.93%,而生境选择的主要海拔区间为2 000~3 500 m,占空间利用面积的89.64%;大熊猫生境利用在坡度上相对均匀,而生境选择的主要坡度区间为20°~50°,占空间利用面积的85.56%;生境利用率最高的坡向区间为270°~315°,占比达到了31.88%。(2)生物因子:大熊猫生境利用率较高的植被类型区域为亚高山针叶林与常绿落叶阔叶林,利用率分别为51.04%和70.20%;而生境选择的主要植被类型区域为针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占空间利用面积的90.23%;生境利用率最高的竹林类型区域为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林,利用率达到了51.63%,而生境选择的主要竹林类型为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和冷箭竹,二者占空间利用面积的95.20%。研究结果揭示了在不同地形和生物因子分异区间(类型)大熊猫的生境面积分布和空间利用模式特征,丰富了大熊猫生境选择与利用特征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2.
挠力河流域丹顶鹤繁殖期生境景观连接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将景观连接度分析引入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丹顶鹤繁殖期生境的研究中,确定食物、水、隐蔽所、干扰为丹顶鹤生境选择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繁殖期丹顶鹤的生境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对HSI模型值(Ih,s)进行景观制图并纠正,以此为基础,根据丹顶鹤的领域性和繁殖期最小需求面积,利用缓冲区分析,得到丹顶鹤生境景观连接度可视图,划定景观连接度区域.结果显示:(1)丹顶鹤生境破碎化严重.丹顶鹤适宜生境中的小斑块(面积小于0.1 km2)数量较多,占71.88%,且多呈岛状分布.(2)人类活动是丹顶鹤生境面积缩减及破碎化的主要原因.丹顶鹤的适宜生境面积仅占流域总面积的5.35%.(3)景观连接度、景观斑块间的渗透性是丹顶鹤对适宜生境利用程度降低的重要影响因素.由于景观连接度的影响,丹顶鹤可利用生境面积进一步缩小,仅占适宜生境面积的78.37%.(4)具有一定水平景观连接度的区域沿河流两侧呈条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3.
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现状及创新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珠三角"地区地狭人稠,水网纵横,灾害频发,通过长期开发改造低洼地,桑基鱼塘已经形成了特殊的土地利用方式,它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维护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现代生态文明的典范。然而,这种传统生产模式目前面临着衰退,即将在历史舞台中消亡。作为一种农业文化遗产,它不仅能够支持农业生产,还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值得深入认识和研究。以往研究更多关注桑基鱼塘生产和能量循环功能方面,对于这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农业文化传承与发展,融合"土地整治+"理念,使其能够延续和拓展,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仍然有待于总结和创新。文章采用实地调查及文献总结方法,通过阐述桑基鱼塘的系统特征,分析基塘发展面临的国土、生态、综合效益等具体问题,构建桑基鱼塘高效生态利用新模式,提出其今后发展的创新思路和建议,以期能够正确地认识桑基鱼塘的文化价值和生态效应,继承和发扬岭南农耕文化,复兴基塘农业,促进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推进"珠三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气相色谱-电子俘获检测器(GC-ECD)测定了洪湖鹭科鸟类(包括白鹭、池鹭)的胸脯肌肉、肝脏组织中的有机氯农药(OCPs)的含量.结果显示,鹭科鸟体内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六氯代苯、艾氏剂、七氯、环氧七氯等大部分有机氯农药均有检出.白鹭肌肉组织中HCHs和DDT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1.3—89.4 ng.g-1和162—2149 ng.g-1(以脂重计,下同),平均值分别为37.3 ng.g-1和943 ng.g-1;肝脏组织中HCHs和DDT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73—30.6 ng.g-1和280—957 ng.g-1,平均值分别为14.6 ng.g-1和566 ng.g-1.池鹭肌肉组织中HCHs和DDT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61—25.8 ng.g-1和68.4—261 ng.g-1,平均值分别为11.5 ng.g-1和189 ng.g-1;肝脏组织中HCHs和DDT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6.63—18.9 ng.g-1和147—1305 ng.g-1,平均值分别为13.1 ng.g-1和553 ng.g-1.统计分析显示,HCHs和DDTs在洪湖鹭科鸟组织中的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分析结果表明,洪湖湿地系统可作为有机氯污染的潜在源区,而候鸟可成为有机污染物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的传输介质.洪湖地区鹭鸟体内有机氯污染与全球其它地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有机氯农药尚未对本区鸟类产生威胁.  相似文献   

15.
生态影响评价中生境评价方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生态影响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分支,生境评价方法是生态影响证件 主要方法。美国是较早开展生态影响评价的国家,发展了一批生境评价方法。本文系统介绍了美国两种最常用的生境评价方法-生境评价系统和生境评价程序,并简要对比介绍其它方法,为我国开展生态影响评价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样测定了天津地区2典型鱼塘鲫鱼、鲢鱼、水、悬浮物、沉积物和鱼塘周边表土中的DDT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结果发现,2鱼塘各主要介质以及鱼体肌肉和器官中都富集了较高浓度的DDT。鲫鱼和鲢鱼肌肉中DDT的含量分别为(66.4±2.7)ng·g-1和(24.3±23.4)ng·g-1。肝胰脏、肠和鱼鳃中DDT含量一般高于肌肉,其中肠的富集量最大,是肌肉的3倍以上。生物富集系数(lgBCF)分别为3.7和3.3。2鱼塘鱼体和各相含量有较大差别,鱼塘介质中悬浮物富集浓度最高。表土污染相对严重地区的鱼塘中各介质和鱼体DDT含量均高于另一污染较轻的鱼塘。污染严重鱼塘的DDE/ΣDDT含量比值也相对较高,反映早期污染残留的重要特征。尽管如此,仍然较高的DDT含量以及悬浮物中很低的DDE/ΣDDT含量比值说明很可能还有污染源存在。  相似文献   

17.
四川白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对生境的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路线法在野外调查了四川九寨沟县白河自然保护区:109个样点的大熊猫粪便等痕迹及其所处生境的特征,共发现有29个大熊猫活动样点,其中,大熊猫粪便样点27个、食迹样点2个.把各样点的各种生境特征作为因素,把每一因素的不同情况设置为水平,进行独立性检验.检验的结果表明白河的大熊猫:1)主要在halt2600~3120m取食;2)偏好在有水源的生境活动;3)对坡向有明显的选择性;4)对华西箭竹有明显的偏好,且在生长良好、盖度较高的生境活动频繁;5)明显回避有挖药活动的生境,偏好在没有人类干扰的生境活动。  相似文献   

18.
荒漠化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吕贻忠  马兴旺 《生态环境》2003,12(4):473-477
土壤养分的变化与荒漠化植被演替有密切的关系,当草地生态系统演变为以灌丛为主的生态系统时,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增强,形成以灌丛为核心的“肥岛”;风蚀是造成荒漠化土壤养分迁移的重要动力,而降尘对荒漠化表层土壤养分具有富集作用;如果降尘作用大于风蚀作用,土壤养分将增加,如亚马逊盆地通过降尘每年获得的磷为1-4kg/hm^2。水蚀也是荒漠化地区土壤养分损失的主要途径,灌丛生境每年径流的损失量比草地生境的径流损失量大得多,而且草地生境发生荒漠化时其灌丛的入侵可能与土壤氮素的损失有关。在荒漠化地区,火烧可导致凋落物中43%的全氮在燃烧中逸失,火烧后土壤的侵蚀模数增加,频繁的火烧会导致灌丛草原的“肥岛”消失。对荒漠化地区自然土壤的农业开垦一般导致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的下降,风蚀作用加强而往往导致土壤退化;但经过恢复植被和土壤改良,表层土壤养分可明显提高。目前专门针对荒漠化土壤养分循环的模型尚未报道;但荒漠化地区主要集中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原、荒漠草原地区,针对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C、N、P、S等养分循环已经有不少模型,如EIPC模型、SPUR模型、CENTRUY模型等;它们也可以用来揭示荒漠化土壤的养分循环以及与荒漠化之间的关系;把这些模型进一步与GIS相结合,研究区域尺度上土壤养分的变化与荒漠化的关系更有现实价值。文章从多方面概括了风蚀、水蚀、火烧、植被演替、农业措施对荒漠化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及目前荒漠化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和荒漠化土壤养分循环的定量化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9.
采用GC-ECD和GC-MS分析了珠江三角洲淡水养殖鱼塘沉积物及鱼体中DDTs、PAHs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鱼塘积物中DDTs质量分数范围为2.87~8.25ng·g-1,PAHs质量分数分布在61.76~196.05ng·g-1(干物质量)之间;鳙鱼、草鱼等5种鱼肌肉样品中DDTs质量分数为5.47~125.27ng·g-(1湿质量),PAHs质量分数为30.94~410.06ng·g-1(湿质量),5个品种鱼体内DDTs质量分数均未超过国家食用卫生标准。部分鱼塘中含有o,p’-DDT和p,p'-DDT,表明近期曾受到DDT污染。生态风险分析表明,珠江三角洲部分地区DDTs污染生态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20.
溴氰菊酯对鱼虾的毒性与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室内试验和野外试验研究了溴氰菊酯农药对鱼类和虾类的毒性,回避性和实际危害性。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对鲤鱼的LC50(24h)为1.0μg/L,对日本沼虾的LC50(3h)为0.41μg/L。在稻田中按规定的剂量使用溴氰菊酯农药治虫,对稻田养鱼和邻近鱼塘无危害影响,对虾类有较大的危害性。但虾类对溴氰菊酯有十分明显的回避性,在自然水域中溴氰菊酯对虾类的实际危害程度比在实验条件下要轻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